文章吧手机版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4-24 22:0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摘抄

  《文学的日常》是一部由王圣志执导,马原 / 吴啸海 / 马家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一):95后的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

  作为95后,在看片子之前我对自己有所怀疑,文学的题材,55分钟的体量,我可以不倍速看完吗?结局疯狂打脸,不仅在不知不觉中看完了第一集,还强烈期盼,第二集快来吧!!

  说来羞愧,我竟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知道马原这个名字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的“抖音”日常,“微博人生,能够暂停一会,能够回到生活最初的模样思考自己的存在审视自己的状态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一部让我们遇见好的作家的纪录片,一条通往文学的小桥,我走在这小桥上,蹦蹦哒哒地就来到了作世界看见高山,看见森林,闻到花香,听见鸟鸣……竟再也走不出来。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二):文学是对抗无序的最佳方式

  目前看了第一期。好评

  早上刚看了罗老师讲为什么我们要读小说,他讲到功利性读书功利性的去阅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只做功利性的阅读。因为小说,文学才是对抗人生无序与苦痛的最佳方式。深以为然。

  艺术边界在哪里?

  触动比较深的几个点:吴海啸说:“我是个画画的,在中央美院教书”,特别平实语言。就很普通介绍自己的工作

  想起一位画画的朋友也是很有水平,但是也是很谦虚的那种感觉

  之后说到去看马原老师,“在世上为数不多的聊得来的朋友”。真好,是值得千山万水也要去见的友人人生在世,能有这样的朋友一位也是棒呆了!

  马原老师讲其实他看,是他更幸福的那一刻就大致可以窥见为什么他07年患了肺癌,没有治疗,和妻儿隐居于南糯山姑娘寨,他可以看着那么健康心态治愈疾病重要

  他的妻子气质也很好,说话平和安稳的。

  最美的是航拍他家里好美呀。竹林漂亮

  很多作家都在关于写作作品分享创作的那一刻犹如神附体

  主创团队以一种平实的手法采访作家,让我们窥见了作家生活的一角,很用心。感谢。

  “结局好,一切都好”,这是看的透彻的。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三):从趣味和日常中品读文学,这一part我觉得可以

  第一次在《奇葩说》看史航老师,感觉他很有意思开始关注他的作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觉得史航老师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人。记得有一次高晓松与史航在栏目中深聊金庸,刚好聊到谁才是金庸作品中最痴情的人时,史航激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连高晓松都插不太上嘴。所以有时候我会好奇,这么喜欢直言又有趣的史航老师,在日常中是否也是那般侃侃而谈的模样?

  当看到史航老师参演《文学的日常》后,我就非常期待这个节目。他这次与《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小说的作者麦家一起在日常中相见,场面一定非常趣。他们可是多年的好友了,而且史航做客《一本好书》的时候还曾经笑谈过麦家的《暗算》,不知道这次他对麦家的新作《人生海海》会发表什么样的见解。

  《文学的日常》有趣的点在于,不仅能看到像史航和麦家这种同职业间的默契交汇,还能看到不同艺术间的碰撞,就像第一期上线的作家马原和画家吴啸海,他们之间的互动就非常可爱。当马原带吴啸海进入森林时,马原像一个孩子般炫耀“啸海,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大森林呢”。而吴啸海精确地抓住了马原这种“幼稚”特质,在画板上用红、绿、蓝这些不调和的大胆配色,画出独属于马原的童真与趣味。

  这个节目汇聚了两岸三地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参与其中,他们之间用互相对话、彼此激发的方式批量制造“金句”,颇有一种“神仙打架”的即视感。无论你喜不喜欢文学,无论你懂不懂文学,其实都可以尝试去看看。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四):刀还是那把刀,马原还是那个马原

  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中,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锋芒内敛的马原。他不再像太阳那般无法令人直视,参破生死玄关后,他的犀利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

  “西毒”马原,先锋文学的五虎将之一,八九十年代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他的《牛鬼蛇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旧死》等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其著名的“叙述圈套”更是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较于文风和笔法,马原犀利的思想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中,我们再度见识到了那个犀利到无法直视的马原。“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不治了”、“人可以经历很多劫难,但只要结局好,一切都好”、“作家是模仿神的职业”……马原用先锋作家灼灼的目光,将人世间的一切看得通透。

  就目前来看,耳顺之年的马原,依然是先锋的。他一直在尝试打破藩篱,不让前人专美。“19世纪是小说的黄金世纪,好故事都被前辈们写尽了,所以20世纪的小说家苦啊,比如说乔伊斯、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芙等,他们其实都是被前辈逼得无路可走,一直在寻求突围。我们这代人写小说时面临的是和他们一样的困境,他们写的时候没有退路,我们其实也一样,同时代的作家都挺难过的。”如今反观历史,马原又稍稍有点庆幸,在他看来,他们这代小说家把前辈们设下的障碍藩篱,比较有效地绕过去了,“真该感谢20世纪初的那些前辈。”马原说。

  很多人都说“先锋”的马原已经落地了。看了纪录片《文学的日常》我放心了,刀还是那把刀,马原还是那个马原。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五):拍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很坏

  拍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很坏。我以为“文学”和“日常”都是波澜不惊的事物,把它们撮合在一起,竟然骗走了我的眼泪。

  什么是“文学的日常”呢?从第一集看来,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文学家的生活。导演避免了流水账的叙事,用一个个小主题,串起了文学家马原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每个主题开始的时候,先引用马原说的一句话,再围绕这个主题讲故事。这日常,是“诗意的栖居”,是“天堂”(马原在世外桃源自建的图书馆),是文学家马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思考的结果。文学给他抵挡庸常的力量,促使他思考,时间便仿佛在这里变慢了;文学给他异于常人的同理心,让他在遭受误会时,不卑不亢,又甘于原谅;文学给他非同寻常的视角,使作家成为“模仿神的职业”,见众生而平等……

  片末,马原笑着说要把父母的骨灰放在树洞里,他们会顺着树到枝条里;等他也离开了,让老婆把自己也埋到树洞里,这样树冠都拉在一起,就可以拉拉手。看到这里眼泪真的绷不住了,你在这一段,哪里还记得片头他说过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眼里只有单纯、美好。文学的美,已经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了,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里了,甚至关照他死后的世界了,这不就是“文学的日常”吗?

  如果没读过马原的文学作品,能看这部纪录片吗?完全可以。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包容的,友好的,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想亲近它,什么时候都不会太迟。我去过歌德故居后,了解了他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才读了《浮士德》,反而更感慨它的浪漫与华丽。而这部纪录片能让观众对作家马原其人产生兴趣(他是怎么从神情如海明威般的青年变成现在这样通透智慧的老人?),对他的《姑娘寨》有阅读的欲望(除了片子中阅读的片段,还有哪些当地人的故事?),对文学的存在与意义产生思考,那它在传播过程中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它就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如果在几十年后,甚至更久,马原成了老树林中的那棵树,人们看到影片,还能有所思考,那它在记录角度的目标就完成了,它就能成为一部经典的纪录片。

  写这篇评论时只上映了这一集,但我还是非常期待的,后面再更新评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学的日常》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