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4-23 2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是一本由(美)拉莱·科林斯 /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精选点评

  ●描述巴黎被德军占领四年之后,二战即将结束之前,1944年8月末的日子里,希特勒戴高乐,法国共产党盟军之间关于解放巴黎与焦土政策之间的博奕。曾经巴黎也是命悬一线,曾经也有像肖尔铁茨一样的德国军人,在那个历史时刻选择正确决定

  ●读完一星期圣母院就起火了,惋惜瑰宝的毁坏,更痛惜于网络暴民充满民族主义无知言论,对人文遗产认识,远不如一个接到上级命令夷平巴黎的纳粹忠实信徒极端火苗仍在这片土地上阴燃。

  ●看得太过瘾了!纪实文学写得好,主要体现在转折不生硬,所以实在厉害

  ●书中几股力量胶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取最大利益,这是战争中的竞赛情节环环相扣,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理性感情。看完不由得感叹唏嘘。书中视角的选择很棒,有大尺度上帝视角,又有感人至深小人物视角。由衷地敬佩肖尔铁茨,面对上司希特勒所给的巨大压力,也时时刻刻清楚自己的历史责任人道,不做历史的罪人。也佩服戴高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为。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场”这个词。翻译真的是大长句太多了,有些话看得头疼

  ●【¥16 读库¥31.9多抓】2017.3.18-2017.6.18 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 体验了一般教科书寥寥带过的历史片段背后不为人知甚至不能为人知的点滴

  ●组织材料一流。如同进入狂欢的电影戏剧。已经超越新闻如历史。北平无战事应该是有借鉴次的

  ●后来,肖尔铁茨被第三帝国法庭以叛国罪缺席审判妻子儿女则被朋友接走,躲过一劫。他本人战后进了盟军的拘押营,在有关方面披露了他保全巴黎的事迹之后,于1947年被提前获释。肖尔铁茨活到了71岁,死后与妻子合葬在一起。他的儿子后来在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说:“我父亲是一个军人,但他不是纳粹。

  ●翻译不行,很多错。

  ●新闻史经典之作

  ●可读性极高的报告文学经典群像描写野心勃勃的戴高乐,充满人性光辉的肖尔铁茨,宏大历史下的微观叙事。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一):成功的法国美学营销

  道长推荐过,抱着浪漫爱美来读,结果却略有些失望,巴黎确实太美,可是战后说自己不战而降是为了保全巴黎的美未免有点大言不惭,毕竟巴黎也不是一直柔美没有战斗基因拿破仑不也是征战无数么,在规划炸掉巴黎的时候,柏林不正在被夷为平地么,我只能说法国的战后宣传工作做得不错,让世人记得巴黎的美,忘记投降的懦弱。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二):巴黎没烧

  

持续一周啃完了。巴黎没烧,两位作者强大的掌控能力,梳理描绘了成百个人物,在这个被德军占领了四年之久的地方,每个有名字的都有丰富的故事。难记的外国名实在对不上相应的故事,不过不影响对整个战争下不同角色阶层派别的理解。奇葩的是让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这个被杀人狂魔临危授命的肖司令——当他接受任务的时候就开始怀疑所仰事业是否能成功,还好他不完全是工具人,最终既为国尽力,也保留了他的部分名誉,巴黎没烧有他的一部分原因——大概他想以后若是还有机会的话再看看埃菲尔铁塔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三):历史一瞬间

  在刚过去不久的那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之一。由此,后世产生了大量的以不同形式存在的艺术成果,来记录、纪念这些历史时刻。

  《巴黎烧了吗?》即是优秀之一。

  《巴黎烧了吗?》的作者是两位记者,美国《新闻周刊》的拉莱•科林斯和法国《巴黎竞赛》的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他们以记者的职业素养,做了大量采访调查,使得本书“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同时,又用生花妙笔,把历史事件写得如同一部惊险小说,语言生动,情节跌宕。

  先从书名说起。“巴黎烧了吗?”语出希特勒。是的,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多少了解一些,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德军如果败退巴黎,撤退之前要把它变成一片火海。当盟军到来时,见到的只能是一堆废墟。如今想想,也是后怕。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四):巴黎没烧,但是巴黎圣母院烧了!

  巴黎烧了吗?

  巴黎没烧,但是巴黎圣母院烧了!

  一大早就看到朋友圈微博里大家轮番表达哀思、遗憾、心痛、幸灾乐祸等各种情绪的状态。作为一个不方便出国,没有瞻仰过其壮美尊容的人,心里也只是一点对前年历史遗迹不复的惋惜,自己作为一个摄影好者少了一处拍摄绝美风景的遗憾。张爱玲的趁早论又被拉了出来,有人感慨,做人要趁早,想看的景要提前看,想见的人要抓紧见,不然不知道哪天就会出什么意外,见而不得甚至从此永不见。历史遗迹和千百年保留下来的建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其实还是可以恢复的,二战时柏林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战后固执的德国人一比一原样原地重建了所有建筑,60年过去了,除了见过战前柏林样子的那些人和历史学家文物工作者外,其实没有多少人说柏林没有历史厚重感。我们之所以感慨甚至是声讨,其实不是因为有了替代品,只是替代品不合心意罢了。去过国内很多历史名城和历史遗迹看过,让人生气和无奈甚至无感的是,没有文化的仿古以及不伦不类的再建。我们为什么对古建筑、老物件心心念念不忘呢?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底蕴是需要个人知识积累去品味和解读的,读不出读不懂读不深,也就是外行看热闹以及到此一游咔嚓两下拍照打卡的浅行为罢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穿越历史尘埃的老东西展现出的审美艺术以及制作技术背后蕴藏的人类的智慧和情趣,让我们膜拜,内心里脑海中,人人都是“意淫者”,只是凡夫俗子也有自己的平凡梦想,请用人类的智慧和情趣给我一次“高潮”,而巴黎圣母院不过就是个工具罢了。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五):典范

  2018年7月27日读完

  本书慕名已久,起初看中的是读库的精装版,但一直没有活动,后来入了平装版,内容很精彩。本书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是美国和法国的记者,他们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放不下手来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刚开始读,会被许多绕口的外国地名、人名所淹没,渐渐读下去, 会发现这几百人交互穿插,纵横交错,组成一条时间线向前推进,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虽然是五百多页的厚书,并且知道结局,却非常好读,惦念着巴黎是如何在战火中逃脱被烧毁命运的。

  也许是我太过感性,但确实是读到文中许多章节被打动落泪:

  巴黎被解放那天的全城狂欢是一个个人物的场景填充的,各阶层巴黎市民、美国士兵、法国国内抵抗者、德国军官、维希政权官员等等,每个人的想法和行动都不一样,你可以看到种种真实的细节。许多人珍藏了四年的法国国旗,或者自己缝制三色旗,在那一天挥舞旗帜,高唱马赛曲的场景,令人感动。

  “巴黎值得20万人的性命!”这句话久久回荡在我耳边,各种滋味都有。虽然无缘前往巴黎一游,但通过阅读,真的可以毫无障碍的漫游历史画卷。

  随性而舞容易,在约束之下又要跳得好看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玄幻、穿越、鬼怪之类的作品充斥网络,而类似《巴黎烧了吗》这样通过扎实采访,收集资料,以真实的细节来记录宏大的历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的原因。

  在这本长卷中,你可以看到爱情(一位法国女人追着被逮捕的丈夫骑自行车183英里,一直追随着列车,追随着亲爱的丈夫,最终见面两个小时);政治(戴高乐与法国共产党之间为夺取国内领导权的争斗);战争(盟军改变计划提前解放巴黎的各方斡旋);人性(德军撤退时有人席卷了几乎能拿走的全部物品,床单电话机食物,但一位党卫军上校临走写了一张感谢公寓主人的便条:各类费用已结清,伏尔泰文集已阅归还原处,附钞票赔偿打破的酒杯)……

  书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往往让人感慨,真希望能有跟娃共读的那一天,分享读书的点点滴滴。

  著名作家海明威竟然也是首批进入巴黎的盟军中的一员。找了一些巴黎解放时的图片,大家可以对照着看一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