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是一本由熊逸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读了一遍,总结下这次看到的中心思想:一,现在流传的先秦诸子百家都是为国家管理者的政治管理献策,各学说相差并不大,并且很多都是后人假托先人的刻意穿凿附会,根本目的还是适用于当前的政治;二,中国的哲学思想根本上是政治政策,先人的经典虽被当做衡量一切行为的宝物,但实际使用全看使用者如何解读,解读是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制,管理人民而服务的。作者应该是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者,书中提到的西方及国内的一些著作很适合标记书单,都看完的话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学大学生了。总之看完长了不少知识,以后为了多理解,还会再看的。
●好熊知识之广博,让人佩服。就连对本书的很多评论都在本书意料之中,更是难得。
●惊喜某网买的有签名哇!我一个资深熊迷,从来没见他签过名,应该是处女签啊!!对这部成名代表作也是很重视啦!!
●翻了两页,没啥意思。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写古代的书呢。
●舊書新讀:很多問題爭來爭去,歸根結底都是松鼠問題。
●翻完了
●4.0
●内容不错,讲古代王朝政治哲学的,但是非常不喜欢口语化,尤其是问句之后带个“哦”。
●借古讽今的地方太多,太贫了。很多地方有以点带面强行下结论的毛病
《春秋大义》读后感(一):怎么会有那么牛的人记住那么多历史
从来也没有相信自己能读完这么厚的书,实践也检验了自己对自己了解的多么透彻。看完了前75%,对大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后面的读不下去,绝不是写的不好,只是觉得是时候结束了。大义是我们行走在社会上为人处事态度,社会公知评价是非对错的标准。千百年来,人们对义的理解和向往,不曾改变。能读下去可能也跟书的精美绝伦装订有关,那么厚翻起来非常便捷,更关键是作者通俗不失严谨历史感的阐述,吸引你眼球,深入脑海,对个人而言,义字当头,对国家对身边人,对于皇权,又是如何运用自如来统治百姓。道德作为法律的有效补充,在各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义,既是代表重大,又代表深度和广度,春秋就开始了,还象征传统。
《春秋大义》读后感(二):传统的再发现与再理解!
2019的24本书。 第一次知道熊逸(2016年),就是通过本书的电子版,看完之后,叹服作者的广泛的学识、旁征博引的论证、幽默辛辣的笔锋、汪洋恣肆的讽喻与暗示,深刻的反思。从此,便成为这位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隐者的铁粉,老熊的书出一本,买一本。今年终于再版当年大著,果断入手,二刷! 熊逸通过古代经文的精读与反思,利用现代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等多学科的旁征博引、综合论证,以幽默辛辣的文风,于嬉笑怒骂间思考中国传统的本来面目。 我们认为的道家,儒家,法家,在先秦时代的分别不如我们惯常所理解那般对立,反而是相互借鉴与融合,难分难舍。所谓我们的古代中国,传统思想,在春秋战国豹变之际,社会结构由世卿共和的宗法封建制一变为君主独裁的君主集权制时,我们的传统就面目全非了,儒家经典思想、语句的内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并非最初的传统,对于孔孟而言,后世的儒学恐怕才是惊世骇俗的乱臣贼子之言了。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把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段,换个角度看我们的历史无非:封建——专制——反专制(现代化进程,至今仍然在路上!)三段,我们自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未必值得骄傲。 作者立足于传统中国,着眼于当下社会,反思我们的思想文化基因,对于如何修成现代公民令人深思,大有启发。 作者的勇气与良苦用心值得敬佩。
《春秋大义》读后感(三):记
作者有才啊!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经史子集,哲思经济随手拈来。我,就着这次疫情,刚刚收拢的一丢丢的“先秦政史知道”装备,前三章还能载奔载欣的跟随,后面,稍稍涉及到社会经济,现代主义,西哲辩理等等等等,我就只能先抄引典书籍为敬了。还好作者的书袋,掉的不呆板,活活泼泼,也有会心一笑的地方,所以呢,粉了粉了,反正kindle买书便宜着嘞。 话分两段,各表一态。 上一段说的是读完书的感受,下面要讲的是读书后的感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我熟,但“一切思想体系都是当权政治体系”我好像、估摸着、似乎才能刚刚明白…我们所认为的儒家(道、法、忠、孝、礼等等传统)思想,在先秦、汉唐、明清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解读,那到底哪一队才是“真实”的囁?等等,我这个年龄,是不是读书带来的思想振荡,要比知获取识更具有价值呢?!……所以,戛纳柏林威尼斯的获奖影片里,文艺范的口碑才会更高?也所以,即便有震妮的颜和技,还有黄金戏骨的加持,《宸汐缘》的豆瓣评分还是不能超越9.0,向《大明王朝1566》靠拢呢? 哦,先解释一下为啥从看书跳脱到观影,因为两剧都有王庆祥啊哈哈哈(开玩笑),因为只有解读、分析、消化文本,演员才能塑造出立得住的角色嘛!好,言归正传。《宸》《明》两剧主线不同,所以在大框架上就有了高低,即便抛开框架,《宸》的主角光环也太过完美的展现了"正能量"的成事因果。而《明》呢?即便各方人物有"正能量"的行使也莫衷一是,那随之而来的,是否也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呢? 唉,看来真的是震妮拯救了《宸汐缘》哇!私下认为,元曈,仲昊,杜羽,翎月,宝青的行事再多加点智商,演员的表情再丰富一点,可能、也许豆评会更高吧… 扯远了,我离题了吗,没有吧,就是偏了 点,哈哈哈,但就这就是读后感呀。
《春秋大义》读后感(四):读《春秋大义》
所谓春秋,是指一种编年史格式,各国皆有官史,孔子所修为并非官史,也可以称它为“野史”,只是因为后来儒家与统治者媾和,成为国教,所以孔子所修春秋才成为经典;
因为春秋过于微言大义,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于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很容易出现歧义,所以就出现了用以解读春秋的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偏重于记载历史,是对《春秋》里很简单的记载详细补充;《公羊传》以问答的方式解经,专门阐发微言大义,比较激进,汉武征讨的依仗;《谷梁传》以语录的方式注解,相对保守,为文景所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学,非孔子之儒学,是董氏之儒学,是程朱之儒学,这和所处环境有关,孔子所处春秋时期为封建邦国时代,各个邦国之间来去比较自由,大有“此处不留爷,会有留爷处”,所以说只有“君使臣以礼”,才可换得“臣事君以忠”,孔子学说是为处于上层的贵族服务的,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孔子的“礼”是为了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地位,而董仲舒处于君主专制时期,其学说是为帝王一个人服务的,所以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强调是“三纲五常”,是对孔子“礼”的强化升级,君权神授,帝王为神,其余皆为蝼蚁,等级更加森严,不可逾越。董氏之儒学实为法家墨家帝王之术,只是儒学从理念上维护的是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更具传承性,更具教化作用,所以“儒表法里”。
《春秋大义》读后感(五):书评
早就听说过熊逸的大名,此人颇为神秘,男女不详,年龄不详,被誉为是当代的隐士。《春秋大义》是他的作品之一,全书洋洋洒洒66万字,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信手拈来举证翔实,字数颇多却叫人读得畅快淋漓,不失为一本奇书,内容比起今天所谓“正统儒家”的作品来说,可谓就是剑走偏锋了。我本人素好猎奇,所以愿意给本书的豆瓣评分打个5分。
其实本书的内容在书名的副标题中就已经写清楚了——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在国外的历史研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一直有一个热门问题,那就是:为何中华文明历经三千年都不曾中断?国外的史学专家们给出了很多种答案,但有一个中心思想是共通的。那就是中国的政治一直都被同一种思想即儒家所掌控,在儒家文化的超强引力之下,中国各个阶层都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无法分离。我之前一直对儒家文化多有微词,感觉就是因为儒家文化的腐朽,使得中国落入了历史的深渊。到后来再想想,这种思想就显得非常有问题了。现在市面上关于儒家的学术书籍无外乎三种,褒、贬、中立,但在这三者中,褒奖类的书籍可谓是占了大头。尤其是近几年来提出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口号,喊着要复孔复儒的人都更加的多了。
《春秋》是孔子的代表作,后世之后称颂《春秋》之作微言大义,而春秋笔法更是深得更为文人士子的喜欢。因为这是一本圣贤之书,按照里面的东西去做就绝对不会有错的。在孔子眼里,最完美的政治模板就是周文王和周公的时代,周礼鼎盛礼乐有序。而孔子斥责后世礼崩乐坏,最希望的莫过于重新恢复周礼。第一次读到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就觉得孔子的想法怪怪的,事情都是发展的,过去的案例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情形,一切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不就是故步自封吗?后来我自己再想想,我的想法是站在了几千年后的上帝视角来看,而非处在了孔子的角度上来看。
阅读一本书,最让人开心的不外乎有两点,其一是作者提出了某些观点让你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其二是通过书籍你发现了你和作者有共鸣之处。在阅读这本书时,我非常开心的同时得到了这两种快乐,我与作者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所有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统治稳定。
武则天的无字功碑后世解读为“功过皆由后人评说”,而先贤典籍是不是也可是解读为“释义皆有后世而定”?诸子百家的作品不像后世的文章一样处处引经据典,它非常的独立,以至于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意思。在皇帝的专制统治之下,文章的原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臣下如何能将这些先贤典籍解释成皇帝想听的东西,这可是一样了不得的技能,能精确的掌握这门技术的人物无不是飞黄腾达。熊逸在书中也举证了多个例子,明明都是《春秋》中的话,却用在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案子上,判决了截然相反的刑法。这看似是毫无章法的操作实际却是大有门道,所谓帝王之术神鬼不言不外如是。
我之前非常不喜欢董仲舒,感觉就是因为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害得我们从此失去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当然,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他,但是却也多多少少能理解他了。其实不论独尊的是哪一家无论是道是儒是法,其结果或许都是一样的,一样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特有的文化盛事,但这种超级开放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也可以说是疆国林立的结果。想要一统整一个版图,是不可能允许有这么多种声音存在的。所以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让社会只能发出一种声音——皇帝愿意听见的声音。
在前期,皇权和相权,或者说皇权和臣权是相互制衡的,但是,随着所谓忠君思想和皇权专制的进一步深化,臣权已经远远逊于皇权,完全起不到制衡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兴衰全取决于皇上的脑子是否清醒,这看似非常的荒谬,但确是在我们华夏土地上上演了整整三千年。
今日的儒家绝非孔子时代的儒家,在这几千年的改朝换代中,儒家思想根据皇权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删改取舍,以至于称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版本,儒家原本是想扶正皇权来用自己的思想统治天下,却没有料到自己成了皇权的工具,真的是作茧自缚呀。原本的儒家文化是怎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只能偶然能从历史掀开的一角中窥见一丝端倪。
《春秋大义》真的是一本奇书呀!原本以为先贤典籍都是教你为人处世经世致用,本质上确是治国方略。
.看了《春秋大义》后提起了我对《君主论》的浓厚兴趣,下一本我就要去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