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快被张文宏教授的“早上不许吃粥论”刷屏了,家长基本上分为两派:
支持派,表示要用现代营养学看问题,主张用优质蛋白为主、碳水蔬菜为辅的早餐搭配形式,尤其三明治这种吃法健康、最大程度保留果蔬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反对派,表示你们说吃粥血糖飙升、胃反流,我们家吃了N代人也没吃出胃病啊,更何况小孩子吞咽消化能力都不好,喝点粥反而舒服。
由于担心是媒体断章取义,我还特意去看了一遍完整的现场视频……感觉“粥奶之争”不过是张教授在表达时比较简单粗暴,被人过度解读了而已。
鸡蛋和牛奶,毫无疑问是早餐的好搭档,是纯天然的、富含优质蛋白又物美价廉的平民食物。
孩子有这几种表现,慎吃鸡蛋和牛奶
1、有发热症状的孩子
鸡蛋中的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质”,即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产生的热量也比较多,是比较适合长期使用的蛋白质来源。
但是对于发热、发烧的孩子来说,鸡蛋容易产生过多热量而无法短期通过日常活动或运动代谢掉,不利于机体温度的降低,同时还会加剧肠胃不适。
所以不建议给有发热症状的孩子食用鸡蛋,如果一定要吃,要注意摄入量和烹饪方法,避免煎炒烹炸,尽量采用水煮或蒸的方法。
2、蛋白质过敏的孩子
蛋白质过敏的症状有很多:恶心、呕吐、腹泻、头疼、头晕等等。通常孩子在食用过蛋奶、海鲜等高蛋白食品后出现不良反应,家长应当重视,并找机会就医筛查过敏原。
蛋白质过敏属于免疫系统的一种不正常免疫反应,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如果您家的孩子吃鸡蛋、喝牛奶后有不适反应,建议还是要停一停,到医院检查一下。
3、有积食症状的孩子
张文宏教授是担心现在的孩子营养跟不上、抵抗力下降。但现实是,现在很多家庭给予孩子的营养“过剩”了。放假在家,积食的小朋友比比皆是。
什么叫积食呢?简而言之,就是吃东西不节制、作息不规律、食物种类单一等因素造成的脾胃不和,我们吃进去的东西超出了我们的消化能力,就积食了。
孩子积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短期内饭量减少,甚至没胃口吃饭,尤其看到油腻的东西更加不想吃。这是因为过多的食物冗留在胃肠道中没有被消化。
比较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孩子呕吐、嘴中有酸腐味等,这个时候再补充大量的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无异于雪上加霜,反而容易生病。
4、有乳糖不耐症状的孩子
可能大家对乳糖不耐多少都有点了解,说白了就是喝完牛奶或奶制品肚子不舒服、腹痛或腹泻等等。
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人体内缺少一种可以分解牛奶中乳糖的酶,而有文献显示,中国人的乳糖酶缺乏高达90%,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国产牛奶都会用“乳糖水解技术”分离掉牛奶中的乳糖。
诚然,乳糖不耐是可以靠后天的饮食习惯改变而改变的,但如果您家的宝宝确实症状比较严重的话,不建议直接“大口喝奶”,具体如何做,下面马上就说。
喝牛奶这件事,要循序渐进
上文中说了,中国人的乳糖不耐高达90%,可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鼓励大家喝牛奶、强壮下一代呢?
这是因为,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看,能够补充钙质的途径太少太少了,相比吃奶酪、干酪,喝牛奶可能还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些,性价比也高一些。
上世纪50年代,香港慈善团体向儿童派发牛奶
反观我们的婴儿,能吃母乳、奶粉,为什么长大了不能喝牛奶?能喝的,只是如果没有从小养成喝奶的习惯,则需要一个适应时间,让自己的肠胃恢复到可以正常代谢乳糖的状态。
每天从牛奶箱中取新鲜牛奶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毫无疑问,牛奶中钙的含量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是非常有帮助的。重点是,要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喝太多,也可以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不一定要早上喝。
日本小孩的早餐:要丰富,不要丰盛
如果作为参考来说,日本孩子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结构可能最接近中国孩子。
很多人说,日本小孩就是因为每天早上喝牛奶,所以身体倍棒,身高一代比一代高,逐渐摘掉“小日本”的小帽子的。
其实不然。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由于佛教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原因,日本人以素食为主,水产为辅,很少吃肉,也没什么人卖肉。
仿照江户时期做出的饭菜
维新之后出现了大批畜牧业和肉食产业,国民经济也逐渐好转,所以日本人的餐桌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加入猪肉、牛肉、鸡肉等肉食,日本国民的平均身高也逐年稳步上升。这种变化,远早于日本的“牛奶普及计划”。
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的话题:早餐营养要全面,但不仅限于单一食物品种。
虽然现在有些日本家庭食用西式早餐:煎蛋、火腿、三明治、冰牛奶。但早在这以前,日本小孩是靠早上配比适量的碳水(米饭)、多种蛋白质(鱼、蛋卷、豆腐、肉)、蔬菜(炖菜、拌菜)等强壮身体的。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吃鸡蛋、不爱喝牛奶呢?因为医生说了要吃,你就要逼着孩子吃下去吗?
大可不必,只要满足营养全面,无论是蛋白质还是碳水,用我们喜欢的去替代就可以了。
粥还能不能喝了?关键要“会喝”
那么被众人吐槽“升血糖、伪饱腹”的传统中式早餐——粥,还能不能给孩子喝了?家长们可以对照以下几点原则:
1、要喝营养粥,不喝对付粥
有个妈妈说的,我觉得有道理:可能因为张文宏教授是住在上海吧,上海那边说到“粥”一般指的都是大米熬的白粥,而且很多人还喜欢用头天晚上的剩米饭兑水做成粥,肯定没啥营养。
是的,我们所说的“喝粥养胃”,一定要是用心做出来的粥,不是穷对付。
比如,早餐粥里可以放点鸡丝、或者撒点蛋花。我比较喜欢在咸粥出锅的时候放进去一大把生菜丝,这样喝起来有蛋、有菜还有肉,营养一点也不差啊!
2、适量喝粥,多吃几样
粥,还有一个被很多医生营养师诟病的地方:孩子喝完粥,吃不下其他东西了,喝个水饱,反而缺乏该补充的营养。
其实,这个不是粥的错啊,而是大人没有掌握好量,让孩子吃一种食物吃得太多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营养学观点,都认可早餐应该有“主食”,为一上午提供足够的能量。
那么,我们喜欢吃粥的家庭,完全可以把碗换小一点,让孩子吃一点粥,不要靠喝粥填饱肚子,再吃一个小馒头或者小吐司切片,搭配其他蛋、肉或蔬菜水果,一样营养全面。
3、避免咸菜佐餐
中国的咸菜种类很多,大多也用在喝粥佐餐的时候。
不过,不建议长期以咸菜作为早餐的佐餐食物,因为咸菜里面的盐分很高,同时还有一些食品添加剂,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如果需要和粥进行搭配的话,家长们可以考虑用新鲜的黄瓜、芹菜等做一个简单的凉拌菜,也可以拌点豆干、豆腐丝等,这样蛋白质也有了。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无论是西式的三明治+牛奶,还是中式的粥+包子,归根结底还是要营养、健康。而保证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用心去为自己、孩子和家人准备早餐。
至于吃什么,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来考虑,毕竟进餐的情绪也很重要!
- END -
本周微课
扫码免费听
家长大学 官方微信
每日为你推送贴心的育儿内容
微信号:ParentsAcademy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
身为家长,大有所学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