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Q正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7 03:32: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Q正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阿Q正传》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Q正传》精选点评:

  ●令人失望的是这么多年我们的社会竟然没有大变化。

  ●从来如此,便是对么?

  ●多年后重读鲁迅 现在才知道迅哥儿是多么犀利 各种象征 写实 革命预告 社会现象剖析 等等 信息量太大了 (我脑容量有点不够用 配合许子东老师课堂解读食用更佳

  ●深夜读完,跟以前上学时读鲁迅有很大得不同,好像更能读懂,看来是老了。2016-02-14

  ●阿Q是一个人吗?好像也不是。鲁迅看不起中国人吗?这更说不成了

  ●“袖手旁观者,你我是也。”

  ●钝刀向他人,快刀斩自己。酒醒后无处可走,失意麻木的,是所有人。

  ●给跪!为嘛现在才看?! 没有《孔乙己》有点遗憾

  ●21世纪的愤青可知道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有个叫鲁迅的人

  ●其实还看不太懂

  《阿Q正传》读后感(一):一切都未曾改变,依然是当初的模样

  阶层的迭代,只是存在于理想中。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特质,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一样都在上演着相同的故事,只不过其中的人物换作罢了。阶层的“试图越级”,往往是带着“个体”的自我色彩,一旦越级成功,阶层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连那画幅的颜色都不成改变,只不过是以往的染料外壳被刷洗了一遍而已;倘若失败且多半都是失败的下场之后,最终都是那底层的阶级被大笔一挥,再没有了往日的踪影,即便是用X光也觉查不出来,但是往太阳下一晾,却又显现了那原来的样子。

  自古至今,那些本来的样子依然是本来的模样,不曾有任何改变。要真较起真的话,怕是唯一改变的就是“岁月”了。

  《阿Q正传》读后感(二):成功的道路很多种---精神胜利法

  谈到《阿Q正传》,首先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精神”,即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屈辱和伤害,采取一种麻木、忘却和自我安慰的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得到征服的胜利感和满足感。文中阿Q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最经典的一处就是当阿Q被人打了时,以“现在这个社会儿子竟敢打老子”来发泄。

  阿Q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国人的劣根性,但现在来看,其实它是人性的普遍弱点,是弱势群体能采取的唯一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方式,是调节情绪,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途径。

  读完阿Q,自我反省貌似也有他的影子,很多时候当事情无能为力,无可挽回时,自我安慰,自我宽解,遇事要用乐观心态看问题,好像这都含有一点阿Q精神,突然对自己有点难为情了。于是进一步查证了这个“阿Q精神”,专家指出它并非坏事,内含科学性,而且现在在心理学上被普遍应用,而且还成为了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这才释然。

  在鲁迅笔下,特定的年代背景中阿Q是那个可怜、可悲、可恨的社会底层小人物,而流传下来的阿Q精神却在不知不觉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Q正传》读后感(三):你也有精神胜利法?

  阿Q一个无名无姓的下层人物,说他是主角,他更像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在那个年代尤为突出的群体。底层小农民。 阿Q这个人的特点,不是大富大贵,人们也不在意他,但他有精神胜利法。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东西,事实上阿Q身上没有什么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唯一的就是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自我安慰与自欺欺人的跨度,阿Q多是后一种。 他是个欺软怕硬的人,但又有自己小小的自尊,还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 我跟未庄这些乡下人是不同的,你知道条凳吗?看过撒着葱丝的煎大头鱼吗?他们肯定没有,所以我比他们厉害多了。 至于被被嘲笑头顶癞疮疤,他还会因人而异审时度势,木讷就骂气弱就打,打不过就怒目,虽然这只是成为一种新的调笑方式。 参加革命也像是玩耍,原本是不喜欢革命的,就知道喊着口号,洋不洋鬼不鬼的,可后来看到众人都谈之色变,害怕的样子反而勾起了兴趣,我要革命。阿Q的革命是‘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是谁’。 结局既讽刺又在意料之中,明明什么也没做,但你是叛乱的革命人,反正也不识字,画了个不太圆押就结束了生命。 阿Q的可悲透露了当时他代表群体的可悲,他们麻木不愿清醒思考,日子只要一天天过去就行。骨子里带着奴性,因为封建王朝统治了那么多年,所以他的发怒也只是自我发怒,对于过不去的事情用精神胜利法解决就可以了。 鲁迅写出这么一个人物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群体的看法——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当时中国人需要拯救的是灵魂是思想,医术已经救不了国了,他需要唤醒他们思考的本能,明白不应该这么浑浑噩噩地被压榨。 里面的革命更像是一场笑话,那个年代,总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皇帝都不知道自己能逍遥多久,所以不彻底的革命就像一场人数众多的过家家,该享受的腐朽团体换个名目还是一样滋润,受到伤害的也就只有阿Q这种什么都不懂的盲从愚昧之人了。

  《阿Q正传》读后感(四):对于底层的人来说,社会的规则遥不可及,他们改变不了,也参与制定不了。

  一、阿Q是个段子手(精神胜利法):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许其实是一种逃避和无奈。

  阿Q活在自我建设的世界里,以自我的意识为评断标准,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参照社会标准,因为如果按照社会标准来说,他的社会地位简直低到尘土里了,所以他想要用自己的观念来主宰他看到的客观世界,如我竟然被儿子打了,如看不起城里人。

  所以越有社会地位的人,越是会在意当前的规则,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规则是有用的,是可以帮助改变的,他们也是规则的制定者和修改者,而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这些规则遥不可及,他们改变不了,也参与制定不了。

  三、阿Q是真的傻乎乎的吗?

  读完,我有点怀疑阿Q是不是真的看似傻乎乎的?还是说他在假装快乐假装开心假装忘我,因为似乎抗争是没有任何意义和结果的?只得自我麻痹以寻求部分宁静?但又如何去解释他那种种不乎寻常的行迹?

  或许阿Q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所有人的融合体缩影,所以现实中其实是没办法存在这样的矛盾人物的,这是鲁迅对于当下时代的文字解释。

词语解释

  立言:古人提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内传: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

  引车卖浆:拉大车的,做小买卖的。指平民百姓

  著之竹帛:出自《吕氏春秋·仲春纪》,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若敖之鬼馁而:楚国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儿子越椒长相凶恶,子良的哥哥子文认为越椒长大后会招致灭族之祸,要子良杀死他。子良没有依从。子文临死时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若敖氏以后没有子孙供饭,鬼魂都要挨饿了。而,语尾助词。

  褒姒 [bāo sì]: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秋行夏令:指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出自于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

  黄伞格:古人旧时采用”骈体“书写的一种书信格式,因格式像旧时官吏仪仗中的一柄黄伞, 故称:黄伞格。

  《阿Q正传》读后感(五):《阿Q正传》之中的辛亥革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Q正传》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