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精神病学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04 19: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精神病学读后感摘抄

  《精神病学》是一本由郝伟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学》精选点评

  ●非常考验解剖学和生理学功底 可惜上这两门课的时候课时神经-内分泌系统部分老师讲得很简略 再加上没修过药理 读起来略吃力

  ●还可以,然而精神病学的解释笼统了,怎么能不提提佛洛依德学术观点呢...

  ●心理学教材

  ●就这些还不足以……理论性太强……

  ●我又重拾课本了!一个下午翻完了,发现我有中度抑郁,自杀观念焦虑障碍,失症,性欲减退,创伤应激障碍,偏执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

  ●Psychiatry 精神医学,这翻译.。。可能本科教材,论述过于庞杂,未现精专。。。侧重临床医学实践成分更多一些,基础理论不够深入

  ●背不下来!!!

  ●双相障碍自我剖析

  ●某大神用15页总结完了,我完了。第六章说到,同性恋归类于人格障碍下的性指向障碍。也不知道外国是不是也是这样分类的。

  ●读完了7版的,内容较浅

  《精神病学》读后感(一):垃圾教材和课程设计

  1非常考验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功底 可惜上这两门课的时候课时紧 神经-内分泌系统部分老师讲得很简略 再加上没修过药理 读起来略吃力。太注重所谓科学而把人体做了机器去解剖,最后精神障碍病因只有大脑器质性病变和激素分泌紊乱可悲

  2大学灌输东西太多,结果每门课都开得浮皮潦草,最后满脑子都是重点答案,确乏活学活用的能力

  《精神病学》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首先说一下其实我读的不是这一本,而是同名的另外一本医药院校教材,但是豆瓣没有那本书,而且看目录设置什么的挺像的,为了备份读过的内容,把笔记记在这里

  这是大致的最前面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分析病因。全书的内容非常的翔实丰富。看到有评论说有人总结了15页的读书总结不知道在哪里有呀

  《精神病学》读后感(三):社会人和形而上疯癫原因分析

  还有,本来是自己虚构的事,因为重复说了好几次,最后,连自己也以为真,这样的人,实际也属于精神失常疯狂者的机智思考力、判断力都还存在,只是有关过去事件的证言完全不能信。《普曜经》是释迦牟尼传记(《普曜经》中有一些内容是关于释迦牟尼的,但并非释迦牟尼的传记——编者注),其中写佛陀降生之时,全世界所有的病人恢复健康,所有盲人都复明,所有的聋子都复聪,而所有的疯狂者都“恢复其记忆”。最后这一句话,不是很值得玩味吗?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所得,似乎从事影剧工作(演员)的人患“疯狂”症的比率最大,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经常滥用记忆吧。他们经常要饰演不同的角色,背诵不同的台词,所演的这些角色,相互之间不但毫无关联,并且互相矛盾。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物和剧情,为了演得逼真,时刻都要练习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每天必得努力把自己全部忘却。因此,很容易引起精神失常。

  大凡人们对有伤自己的自尊、愿望或兴趣的事情,都不愿去回忆。我们也很难下决将这些事情置于理智之前,慎重小心地检查,并且有意无意之间总在摆脱、逃避它们。相反,愉快的事情,却经常浮现脑际,即使你想驱逐它,它也常无端来袭。本来,意志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自然地会反抗自己所讨厌的东西,这种抗拒造成一个空隙,疯狂因而闯入心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所有新发生的讨厌的事情,都会被理智同化,拨开其他的满足,在有关我们的意志和利害的真理体系之中,占着一席之地,到最后,上述的新事件反而大都不能让我们感觉痛苦了。

  以上所述疯狂的起源是,心里万般无奈地把某件事“豁出去”,然后由其他的事情填补进去,才可能发生。还有一类,过程恰与此相反,那是某事项先进入脑海,但心中既有的观念或事件,又迟迟不出去。这种过程是由于疯狂的“诱因”经常萦绕在脑际,以致不能脱离才发生的,例如,很多由恋爱而引起的精神失常如色情狂,就是因为太想不开,始终纠缠在其中的缘故。 此外还有一种,由于突发的恐怖而引起的疯狂,也是属于此类。这类患者,因为拼命把持恐怖的印象,所以其他的思想,尤其与之相反的思想,无法表现出来。这两类经历,并没有任何差异,就是说两者的共同特质是:不能整齐划一地做有系统的回忆。这种回想是我们的健全和理性成熟的基础,以上所述是关于疯狂原因的过程差异,如果能正当批评和适当运用它的话,这是把“真正妄想”进行分类的尖锐深刻的根据。 以上,我专谈精神失常的心理原因,即由于外在的、客观的机缘所导发的病因。此外,还有纯粹生理的原因,那是因为脑髓或大脑皮质的畸形,或是部分组织的分解,以及其他器官的疾病而影响及脑髓。错误的直觉即各种幻觉,我们在后面再略做介绍。精神和身体虽各自都能导致疯狂,但两者大抵是互为因果的,尤其,精神方面常会影响肉体。这和自杀的情形相同。本来,单是外在的机缘很少会厌世自杀的,多多少少都掺杂一点儿肉体的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程度,也决定了外来机缘的大小强弱。

  《精神病学》读后感(四):《精神病学》读后感

  《精神病学》读后感

  主编:郝伟

  副主编:于欣 许毅 吴爱勤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1月第6版

  经过真切地与精神病患共处一年之后,同时这半年重新再读《精神病学》,我想我已经可以更加清晰、自信地面对精神病患?但恐怕暂时未能。无论如何,实际生活中面对精神病患者的无能感、无助感,还是注定存在,那也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大概这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的这个客观事物概念所必然蕴含的东西。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绝望,那么,这个世界也将没有了像精神病患者这类客观事物。绝望之于他们精神病患者,它代表的是一个世界、全部世人所抛弃、离弃的黑洞,注定是消极的,比ICU(重症监护室)更不如的地方。这之于医院里面的产房,那种生命的起始地方大概是光谱中的另一个极点,无可奈何。

  CCMD-3于1996年开始编制,转眼20载,仍未见有新版的CCMD-4的出现,1994年DSM-4,已于上年(2014年)更新到DSM-5.真的好难不为中国感到自卑,很期待新的CCMD-4,哪怕只有一个名字的形成,那也会让以此为基础的本书的后续版本,将有更大的价值感,同时期待ICD-11的出版。(本书p.13)

  总论

  53万字的专业著作,十多位的作者,到现在我也不是很确定自己到底掌握了这本书的多少内容。到底是我把它当作一本教科书,虽然事实上它也是一本教科书,其实我或许不应该如此严肃地对待如此等等之类呢?

  主线是总论:分类诊断标准――症状学――精神科检查诊断学。支线是各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分离转换障碍――应激障碍――心因性生理障碍――人格和性心理障碍――危机干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ADHD)。治疗学:药物治疗――MECT――心理治疗(一般疗效机制、特殊疗效机制;维持技术、变化技术)。其他边缘交叉学科:精神病康复――精神障碍司法鉴定。

  基本上如此,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与焦点,把《精神病学》的目录稍稍地理顺了一下。其中分类诊断标准、神经症、人格障碍是比较复杂,它的复杂性在于定义不是特别清楚。很多概念似是而非,包含各种各样没有太大的确定性的东西。往往是借助一个非常长的病程,加上一堆没有多少内在逻辑关系的症状,来指代或者定义一个疾病,例如社会紊型人格障碍、疑病症。我想表达就是好难理解以及操作。

  各论一

  看到第十五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似乎与前面章节,各种典型精神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有很大的不一样:这章里面的各种的病种的诊断、定义更加含糊不清。精神发育障碍,与广泛性发育障碍,本质区别到底是在哪里?很难理解,而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Heller综合征,有怎么区分理解呢?定义不清,病因不明,表现不确定,治疗更没有。可以使用的方法,只剩下特殊教育为主的处理方式。

  另外这些真的可以叫是病吗?比起一些具体的躯体疾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可以说是一种不可以破解的社会问题,那样可能更合适一点。

  ADHD在这里面比较可能属于想象中的理想病,可治,有办法,有药,而不是无能,让医生觉得无能。可能这是一个赚钱的好噱头,治不好的、断不了根的病,才可以赚最多的钱。所以什么特殊的教育、培训机构,就针对此,让快要绝望的长们,发疯似得投钱,去参加那些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培训项目,可悲的不仅仅是病儿、家属,还有这个病得很重的社会。

  各论二

  到了第十八章,应该说是到了最不实质,亦不实用的最后的两章,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精神疾病相关法律问题。这些主题,适合上电视演讲,毕竟这是那么的近似政治般的假大空,形式主义。

  事实上这两章于实际中是很难量化式操作的,而第十七章心理治疗,如本章作者赵旭东先生所言,是过于简单,毕竟限于篇幅,其中系统脱敏与满贯疗法仅有几段文字表述,其实仅这个主题,足可以写一本专著论述,可惜了。回到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太难举国实施,就现实感而言,基本上虚有其表为主啊。

  其他随感

  ·······这里省略几百字········

  Dick_Zhao

  佛山

  20151007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精神病学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