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秘密》是一本由[美]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提起菲利普·迪克,科幻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得过一次雨果奖、一次坎贝尔纪念奖,却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去世之后,他许多部作品都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作品中光怪陆离的各种科幻点子让人咋舌,许多科幻小说都会受到他的影响。《神圣秘密》这本被称为大师人生终点前的灵魂拷问,带给读者的是高度的吸引力,但读完留下的思考也是深刻而长远的。
《神圣秘密》是神圣三部曲的首部,讲述了爱马仕·肥特被一道光打中后的故事,他看到古罗马和现实生活重叠到一起,他了解到小儿子身上连医生都没有诊断出的病症,他服药自杀却存活下来,他脑中的一切开始变得莫名其妙,却又充满了神圣意味。他和他的朋友开始对宗教和世界的本源展开讨论和追寻,最终因为一部电影他们看到了希望,可是当一切都有了头绪的时候,转折来临,一切似乎都被颠覆,肥特一直坚信着继续寻找……小说开头就交代了一下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也说明了我和肥特的关系,但故事并不是很吸引人,一些莫名其妙的人,许多神学知识,都是缺少一些吸引力,但肥特的经历和他的日记慢慢的将人拉了回来,故事的高潮应该是在后半部分,但混乱的感觉从头到尾,读完全书,不得不说大师的思维我们永远不懂。
崩塌的世界观,是我对《神圣秘密》的感觉,也是书中肥特一伙人或是迪克对于世界观新的解释。有些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新鲜的古怪的,但基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幻想都是惊悚的。在迪克的塑造的世界里,肥特的种种行为都透着古怪和神圣,会让你真的相信这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世界之上还有理性之神,而人们的记忆深处都会潜藏着对洪荒历史的记忆,他看似天马行空的日记,却都逻辑严谨,自成一体。当你怀疑自己的世界观时,或者怀疑肥特的精神状态时,小孩子索菲亚出现了,一切看似神谕却也可以说是高级文明的存在,给了人们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迷惑和崩塌。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矛盾的形式存在,肥特和我的同时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争论,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等等,看似矛盾,却都会引发另一种思考,另一种世界观。无数人信仰千年的神,到底是种什么存在,迪克用另一种形式给出了答案,看似荒诞无稽,却又处处透露着理性,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肥特是不是真的疯了?
总之,这是一本留给人无数幻想和思考的,也许你不会喜欢但却想读下去的书,也许你不能认同但却埋下无数疑问的书,去开启一个不一样的科幻之旅吧。
《神圣秘密》读后感(二):【雨枫试读】难选的题
《神圣秘密》被后世列为菲利普·迪克的代表作之一,除了小说是作者在精神病院治疗时创作、并且拥有半自传特征之外,还在于作品本身呈现出的梦幻色彩。光环之盛,对于任何没有看过而心生好奇的读者而言,确实拥有非凡的吸引力。当然,这种吸引力也许在真正阅读开始之后会以光速消失无踪,铁粉和研究者例外。就个人而言,阅读相当困难,断断续续且没有完全理解,实在是难得的阅读体验。我想多半是因为以下几种因素:大量的神学与哲学元素、隐晦的上世纪美国政治氛围、分裂的文体表现以及精神分裂患者无法为正常人所理解的想象空间……
这部阅读难度爆表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为爱马士·肥特的毒虫兼精神分裂症患者,被一道粉红色光束照射之后,看见古罗马与现实生活重叠在一起。当他发现自己小儿子身上连医生都没有发现的隐患、自己两位女性朋友因故死去而自己吞药自尽却生存下来之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即:自己到底是彻头彻尾的疯子,还是世界上有一个无比神圣的秘密存在。如果自己是疯子,那么生存无意义;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圣秘密的存在,那么神圣秘密到底是神,还是智能系统?于是,爱马士·肥特将自己的发现与死党分享并探讨,最终踏上寻找神圣秘密的旅途。
《神圣秘密》是毫无疑义的幻想小说,但是同时也被视为菲利普·迪克的半自传作品。小说中,肥特提到自己是一个毒虫,一个潦倒的科幻小说家,身体内拥有其他的人格存在,并一再提及自己的作品,如《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在情节后续延伸时,借他人之口解释爱马士·肥特的来历,即:“菲利普”在希腊语里有爱马之人的意思,而“迪克”在德语里的含义则是“肥特”,也就是说爱马士·肥特就是菲利普·迪克。再加上自杀的经历、与妻子离婚、为孩子监护权的争执、进入精神病院治疗等等情节也与菲利普·迪克真实生活高度重叠,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对于菲利普·迪克的铁粉和研究者而言,《神圣秘密》又多了一层存在意义。
与此同时,菲利普·迪克也是兴趣广泛且涉猎甚多的人,常常可以看到他在作品中熟练运用和分析历史、东西方文化以及音乐等等元素,融入个人的所思所想,再加上他不连贯的叙事手法,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以《神圣秘密》为例,他就采取了作中作的模式(小说中不断出现日记)将哲学、神学、超自然概念以及历史等等元素堆砌起来,利用这些元素去推动“神圣秘密”的存在以及该如何寻找并进一步去证实。菲利普·迪克始终质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将之延伸至宇宙和人类存在本身的层面。精神病与毒品所诱发出的非正常状态,恰好让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探讨“何为真实”,怀疑人类被统治者所蒙蔽,被封住“第三只眼”,如果再考虑菲利普·迪克当时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所处政治氛围,或许就不难理解他在故事中抛出“巨大主动智能活系统”这一概念。
由此可见,在《神圣秘密》一书中,菲利普·迪克不仅为读者展示自己晦暗的内心世界,也描述了一个动荡不堪的世界,碎片一般的生活让人迷惘,让人混乱。如今看来,甚至带有几分黑色幽默的味道。最后,通过爱马士·肥特的种种经历,读者与他必须要共同面对的局面是:彻底的疯人疯作、神圣确实存在、外星智慧已然到来。这么难选的题,我想只有通过阅读后续作品继续理解,至于到底能从中能收获什么,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神圣秘密》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未完结的寻觅之旅
菲利普.迪克,这个看上去有点平平无奇的西方名字,却是好莱坞编剧、导演们的心头爱。毕竟,由他的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响当当的卖座大片。
比如,阿汤哥的《少数派报告》、凯奇的《全面回忆》、呆萌的《命运规划局》、小本(现在也是老本了)的《记忆裂痕》,以及现象级的《银翼杀手》......即使你不是科幻迷,也会听过这些名字吧?关于命运、关于未来、关于爱情,每一部都像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灵魂拷问。
而手边的这本《神圣秘密》,从看到封面时就被吸引。悬在空中的三只眼睛、自上而下的红色光线,让我想起荷鲁斯之眼与金字塔,尽管这个故事与埃及无关,但在菲利普.迪克略带幽默的笔触之下,我仍像是被引进了一个埋藏着秘密的黑暗古堡。
开篇,从主人公肥特密友格洛莉亚的自杀写起。她不仅是这本小说的楔子,更是一条导火索,是肥特的人生走向失控的危险征兆,被明晃晃展现了的疯狂和死亡。推动着肥特、牵引着肥特,诱他逐步接受自己都看不明白的命运。
于是,我继续看下去。
渐渐意识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得复杂。让我震惊的来源,先是肥特的日记。
“终极意识不会与我们交谈。我们是终极意识的工具。终极意识的叙事穿透我们的身体;终极意识的悲伤,以非理性的方式渗透诸人。柏拉图早就领悟了这一点。他说,在普世灵魂中渗透着非理性。”
我简直怀疑我翻开的书,变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以,你怎么能简单的判断肥特是疯子?或者,你也会像斯通医生一样被说服。这样深奥到有点“玄”的内心独白适度的分布在故事中,完全不影响情节的连贯,读者亦不会觉得乏味,反而被不明觉厉的理论让头脑活跃。是的,我倒要看看降下神迹,让肥特一眼万年窥见过去与内核的上帝,究竟是怎样?
于是,我继续看下去。
我看到肥特遇到了好几个自己,来自遥远的往昔,和不知道几世之后的未来。我看到踏上寻找救世主之路治愈伤口。我看到一部“烂片”和几首流行音乐背后,竟藏着解锁世界奥义的密码。
“呼……”忍不住长出一口气,无法停下的翻页阅读的手。那些晦涩如拉丁文、希腊语的理论,作者就像信手拈来一样解读,如真似幻、似是而非,却无法反驳。
比如,这一段。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你就看穿了一切宗教的核心。最可怕的是,神灵会挣脱束缚,冲进教众当中,直到最后变成教众本身。你若是崇拜一个神灵,那么你得到的回报就是神灵掌控了你。
......
(附身的)很有可能是酒神狄俄尼索斯,还被称为陶醉狂喜(intoxication)之神——字面意思是吃下(take in)毒药(toxins)。这实在是危险。
一旦明白这一点,你肯定想要逃跑。可是,一旦你逃跑,他就已经抓住了你。因为,不受控制的逃跑冲动,就是“恐慌”(panic)。而它的词根,便是名为“潘”(pan)的半神,而潘神则是狄俄尼索斯的亚形体。所以,逃跑的念头一旦兴起,就证明狄俄尼索斯已经附上了你的身。”
多么缜密的闭环式推理。
作者以此与“琼斯镇事件”互为论证,我隐隐觉得不太对劲儿,但是完全被绕在了这个系统里出不来......
所以呢,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爆米花小说,尽管语言通俗、情节流畅,很有点在线看片的浸入感。可是,你真的准备好面对这一趟烧脑之旅了吗?
如果准备好了就快上车,你绝不会后悔。
《神圣秘密》读后感(四):一个科幻作家的宗教观
「没有一个人类灵魂能够度过此生而不遭逢宇宙神秘。即使人类特有的好奇冲动未能引导我们体会到这一点,经验,尤其是痛苦的经验,也会迫使我们体验到这一点。」——《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年过八旬之后,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设法参透宇宙的奥秘,为人类宗教和宇宙起源寻求一个答案。他成长于基督教传统之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婚姻,心爱的儿子自杀,这些痛苦的经验,前所未有地将老人推到探寻奥义的路上。他将自己的探寻道路以自己熟知的方式成文,于是有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因为他是历史学家,现在我们普遍将其当成一本历史学著作。
类似的经历发生在菲利普·迪克身上,他将自己对人类宗教和宇宙起源的探寻道路以自己熟知的方式成文,于是有了《瓦利斯:神圣秘密》,因为他是科幻作家,现在我们普遍将其视为一本科幻小说。
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对世上主要宗教以及宗教著作了如指掌,尤其是深受西方基督教传统影响,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一番推导,最后得出一些几乎相同的结论:
1. 他们相信宇宙中有终极实在,但祂超出了被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普通人类经验的范围。
2. 鉴于世界的无序、非理性,鉴于邪恶、错误与悲惨的客观存在,他们并不相信有一个全能而又全善的创造者-神的概念存在。
3. 他们认为终极实在可能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善努力克服并消灭恶,理性努力征服非理性。(古往今来诸宗教以及诸教派的使命不是为了互为竞争,而是互为补充,寻求善消灭恶、理性战胜非理性之途,对于这些宗教,我们能够爱它而不必认为它是唯一得救的工具。)
4. 终极实在是一奥秘,通达之路不止一条。(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在《论宗教宽容》之中就反对过“真理只有一个,到天国之路只有一条”,如果人们究竟是享受永生的幸福,还是蒙受无尽的苦难,要靠出生于某种信仰的疆域或者作出某种交换来决定,无疑十分荒唐和不合神意)。
在《瓦利斯:神圣秘密》中,菲利普·迪克明确有写肥特是他自己在濒死体验之后分裂出来的一重人格,小说里没有写明的是,经常和肥特进行宗教辩论的两个角色:基督教徒大卫和无神论者凯文,恐怕也是他自己。
凯文说,如果救世主存在,他一定要把自己惨遭撞死的猫拎去求一个解释。“凯文的猫”为什么重要?菲利普·迪克在书里解释:对凯文来说,这只猫的死代表了宇宙中的所有错误——不该有的苦楚和不该有的损失。
所以,“凯文的猫”其实也象征着阿诺德·汤因比早逝的儿子,象征着菲利普·迪克失败的婚姻,象征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痛苦体验。(啊,我们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实比为贪婪而承受的痛苦更为剧烈。)
书里对于救世主的称呼也并不确定,肥特随随便便地称其为粉红光束、瓦利斯、斑马,能指满天飞,还有——基督教的救世主基督、诺斯替教派的圣索菲亚、犹太教的以利亚、佛教的悉达多、古希腊的阿波罗、琐罗亚斯德教的阿胡拉马兹达。
但对于菲利普·迪克来说,最明确的一点:救世主不是上帝,不是创造了我们置身其间的非理性、无序充满苦痛和罪恶的世界的那一位。用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里的话来说:
「既然神就是绝对实在,祂的意识必然是万能的,祂的意志也必然是万能的。但是这样初看起来,万能的神必然是全恶、全善的始作俑者,也是一切错误和一切正确行为的履行者;这些结论与神的本质是善、人有自由意志的信仰不相一致。」在人类知识有限的宇宙片段里,我们随处可见无来由的残暴和恶行、人类经常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原罪,每一个倒霉蛋都是罪有应得,想想凯文的猫,它做错了什么?
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傲慢与偏见才是原罪的表现,“因为自我中心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我们多少都倾向于断定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真实且正确的宗教;断定我们自己对终极实在的理解是唯一真实的理解;断定唯有我们得到了启示,其他人都是迷信;断定向我们启示的真理是全部的真理;因而断定我们自己是选民,是光的儿子,而其他人则是处在黑暗中的异教徒。”
虽然不相信无所不能的上帝,但菲利普·迪克相信救世主存在,坚信救世主是良善、是理性,同时,还是圣灵,是灵知,是智慧,是信息,是梵,是道。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救世主——因为神圣秘密深藏于人类的DNA符码和集体无意识之中,凡是能够获悉真知的觉者,都有可能和悉达多、基督们一样,参透时间线性轴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秘密,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永生者”,这也可以解释帕斯卡尔所说“人类历史不过是同一个永生之人不断学习的记录”,或者印度教哲学家直观的三个字“汝即梵”。
菲利普·迪克和阿诺德·汤因比都不相信全能又全善的人格神(上帝/造物主/圣父),但他们相信终极精神实在/圣灵/良善/智慧/梵/道/爱,而且菲利普·迪克相信每一个人——你,我,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觉者/救世主。
基督教和大乘佛教都主张救世主的存在是通过具体行动显示出对人类的热爱,而这一行动是以“要成为自我就必定承受痛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或者发心不入涅槃以帮助受苦受难的众生)”为代价。《瓦利斯》末尾,肥特再次踏上了追寻之路,寻找救世主,亦即“成为自我”的漫长征程,毕竟,万恶之恶不是痛苦而是自私,而爱,虽不免痛苦,却是至善。
在这一点上,菲利普·迪克和阿诺德·汤因比殊途同归,就像历史学家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所写:“我知道我不是任何传统宗教和哲学的正统皈依者……我相信圣灵和道是爱的同义语。我相信爱是超越的存在。”
爱并非一位人格神,我们不能“向”爱祈祷,但可以“为”爱祈祷,祈祷爱的王国得以扩展,祈祷有心寻找之人,终能抵达它的国。
《神圣秘密》读后感(五):一些粗糙的评论与反思
先入之见使得读者常常陷入这样尴尬的错误,而与先入之见不断搏斗乃是读者的义务。阅读、分析首先不可能完全把握和认识一个作品的全部内涵,但重要的并非达到“把握全部内涵”这样一个结果,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向着作品敞开自身,试图拆解那业已根深蒂固的先入之见。在良性的阅读过程中,作品的内在丰富性涌入读者,打破了读者的思维桎梏,促进了思维的生长;反过来,思维活跃的读者进一步发掘出了作品的新的内涵,彼时遮蔽之义,此时则显现出来。人在面对一面模糊的、不清晰的镜子时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些模糊的、不清晰的残影。阅读的过程,也同其它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一样,都是人努力地去擦亮那面镜子,人终将通过那面镜子——心灵的镜子——和自己面对面,认识自己,认清自己。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显示出的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正如肥特在小说中所提到的那样,他想搞明白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正如答案的千变万化一样,问题同样也是模糊不清,这究竟是一个生理层面的问题?本体论层面的问题?或许人生意义层面的问题?我们都难以综合概括。即使问题和答案都并未明确显现,寻找的过程却似乎有迹可循。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之前许多学者曾指出,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思想框架去概括迪克的思想并不合理,迪克并不试图用某一思想体系去图解其作品,而仅仅是为了寻找答案,他本人的思想与其小说一样居无定处,变化莫测。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零散的线索。
阿道司·赫胥黎在1945年所写成的《长青哲学》(The Perennial Philosophy)一书,做了一种可贵的探索。在这本书中,他将尽可能搜集到的东方宗教和哲学中的因素和材料,纳入到神秘主义的范畴之中,试图为长青哲学搭建一个框架。即使如今来看,这个框架过于庞杂,而且存在许多漏洞,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最重要的一个是认为宇宙一元的理念,一元的宇宙同时包含了无限多的二元对立的方向,所有的差异并非“不是/而是”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坡道,只是方向不同而已,用庄子的话来说即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人的生命,从生的方向看是不断生长的过程,从死的方向看是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瓦利斯:神圣秘密》的P286—289点明了这个理念,但在迪克的作品中,这并非首次出现,《尤比克》(Ubik,1966)中隐含了这个理念,而在1970年出版的《死亡迷局》(A Maze of Death)中,则进一步将其作为小说的神学体系核心。
既然“长青哲学”认为,宇宙根本上就是“一”,那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感知到的如此丰富的差异性呢?庄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些差异性根植于“我们所感知”,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世界的把握,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这里,“角度”一词和“方向”等同,都指向了我们人类认识的一种物理局限性,由于我们的寿命大部分不足百年,我们的体型大部分所能接触到只有几立方米的空间,因此人类完全不能理解更广大维度的时间和空间是怎样一种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认识到的差异性无异于“盲人摸象”的寓言。
荣格则从其心理学体系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人的意识从无意识(术语是“自我”ego从“自性”self)中分离之后,就形成了“角度”、“方向”,世界成为了“我眼中的世界”。而根据荣格的设想和推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本身是一种完整、完满的“一”,如果用图像的类比就是西藏的坛城图和曼陀罗画像。而意识则是片面的,带有角度的,却构成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粗糙的“是什么-怎么办”的框架中,我们简单且不充分地介绍了“是什么”。正如《瓦利斯:神圣秘密》中所提到了,埃克哈特大师和商羯罗最终揭示了人的意识(内宇宙)和人所处的宇宙(外宇宙)是等同的,那么所谓“拯救”的途径便不再是向外寻求的了,而变成向内寻求。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冒险的推论即是:诺斯替的论述和神话,并非描述的是外宇宙的动态过程,而恰好是描述的内宇宙的动态过程——它讲述的是自我ego如何从自性self中分离最后回归自性self的过程。最后所达到的效果,即是印度教所说的“梵我合一”,也是庄子所谓的“吾丧我”,或许也是那些服用LSD之后人们所体验到的感觉,或许也是瑜伽和证悟的终点。
因此,在《瓦利斯:神圣秘密》小说结尾,爱马士·肥特所要找的那个“最想不到的地方”或许并不是外在的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指向了其内心。将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异于自身的他者身上,寄托在某一个遥不可及的“定点”上,或许仅仅是欲望制造出的假象。而真正重要的,在于这个不断努力、不断“知”的过程,而真正能拯救自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道”既是一个名词,但同样也是一个动词——“在路上”;同样,“灵知”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knowing。用豆友@redefine的话来说,即是“当人的困惑和潜意识里的困惑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是趋近于普累罗麻的精神状态,而解惑就必须要自己去领悟。”可以说是困惑,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我执”、“自我中心”。
我们从《瓦利斯:神圣秘密》出发,对小说的探讨,同时也找到了打开A Scanner Darkly这部作品的钥匙,即如何理解小说的书名A Scanner Darkly。当我们终于明白了A Scanner Darkly的寓意后,也就明白了《瓦利斯:神圣秘密》中的菲尔和肥特所经历的漫长旅程。
因此,小说附录的手稿最后说道:“但是,虽然名字众多,‘永生者’却只有一位——我们就是‘永生者’”。
小说在背景架构上借用了诺斯替主义的极端二元论结构,即神圣本原与宇宙的对立,人与神圣本原同源,因而人与宇宙对立。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将理性-非理性(日神阿波罗-酒神狄奥尼索斯)叠加在了这个结构之中,疯狂与精神错乱成为宇宙的一般常态,宇宙的掌权者不过是一个瞎眼孩童。
“凯文的猫”似乎成为了非理性世界的标志,它设下了一个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难以解释的问题:如果上帝是良善的,为什么凯文的猫会被车碾死?由此可以进一步问道:为什么良善的上帝对世间个体的苦难坐视不管?在小说中,这些问题指向两种回答——要么根本没有上帝,要么上帝已经精神错乱了。
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似乎要倒退几步。当人们说“精神错乱”和“疯狂”的时候,是在什么尺度和标准之中进行判断的?显而易见,我们是从惯常的“正常人”的标准出发去判断“疯狂”与“精神错乱”。人们认为“正常人”是理性而“疯狂”是非理性,可以看到,我们在人类的尺度上谈论和衡量这一切。
但宇宙不是人,宇宙的尺度也与人的尺度迥然相异。个人视作至关重要的事,诸如生死,放到广阔宇宙的尺度上讲,不过是线性时间中的原子的聚散,更要命的是,一切的聚散都还是偶然的。
人惯常以为在漫长时间中的人的命运具有某种必然性,但仔细推敲之后发现那不过是事后之见。老子和庄子指出了这一点,如果真有一个“常”,那么这个“常”则一定是“无常”,不变的即变化本身。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小说中对宇宙的比喻——“活的迷宫”,我们也能理解《道德经》第五章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广阔的宇宙并不按照人所理解的方式运转,在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之中,万象都是暂时的聚合和分离,在一定标准和尺度下准确的所谓“规律”,放在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下就不再具有效用。
因此,宇宙怎么会注意凯文的猫的死亡呢?凯文觉得难以接受是因为猫对凯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凯文用凯文的道德标准,用“人类”的道德去质问宇宙,或者质问超越的神圣本原,但那超越者沉默不语。如此就回到了庄子的寓言故事,我们如今常用“夏虫不可语冰”来讽刺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可似乎未曾想过人类在宇宙面前也不过是夏虫而已。关于大小的论辩,完全取决于所处的位置之上,站在凯文的角度觉得比天还大的事情,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不过是如芝麻般的小事。
当我们谈论道德上的良善之时,如同中国古人谈论“仁”,总是根植于一种语境之中,换句话说,只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效用。认为人的道德放到整个宇宙皆准,不过是某种一厢情愿的幻想,迪克的另一部作品《等待去年来临》( Now Wait For Last Year)也暗示了一种条件性:当条件和语境变化了后,“爱”也会变成“恨”,看起来完全对立的两种情感“爱”与“恨”之间,实际上只有微小的差距,甚至二者本身就是同一的。约纳斯在《诺斯替宗教》的末尾一篇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现代人所处的困境与诺斯替世界相比依旧有所不同,后者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而前者,约纳斯说,是一个冷漠的深渊——与充满敌意相比,更可怕更令人绝望的,乃是冷漠。“没有谁会关心你的生死”,这正是人们口中“非理性的宇宙”。
我们惯常所持的线性时间观,或者社会进步/进化理念,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为了一种先入之见。前提依旧是,我们从多长的时间长度去讨论“进化/进步”?从什么层面(技术的?道德的?)去讨论“进化/进步”?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正如迪克的小说中反复提及的“琼斯镇惨案”那样,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于,启蒙(enlightment)运动的时代后的两三百年,为何现代却发生了如此令人惊悚的惨象,20世纪诸多以真善美为目标出发的乌托邦愿景,最后却演变成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启蒙的重要理念在于人合理地运用理性,而20世纪却显示了非理性在人身上的作用力量——盲目、无明、以自我为中心——可怕的非理性狂热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灾难,纳粹如此,“琼斯镇惨案”亦如此。这正是倡导长青哲学的赫胥黎和荣格提出的警告,也是迪克在《瓦利斯:神圣秘密》中想要最终寻求的解答。
我认为李倩很早以前的硕士论文实际上指出了这一点,现摘录如下:
关于本书与A Scanner Darkly(苏教版译为《遮蔽的眼睛》,科幻世界暂译名为《暗黑扫描仪》,电影名为《盲区行者》)的关系,也有几处线索:
其一,是对《浮士德》的运用,在ASD一书的第十一章,迪克穿插入了《浮士德》第一部分的德文原文选段,包括《夜》、《城门前》的部分段落。在本书中,提到《浮士德》第一部分是在P136提到存在主义的来源时所说的话。
其二,在本书的P168—169直接提到了ASD一书,引文来自于小说的第二章开头(Gollancz版的P15—16)。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物品scramble suit(暂译为“全息影像服”)的构想,即是这位S.A.鲍尔斯(S.A.Powers)所提出的。而本书中的节选即是鲍尔斯看到的诸多怪异图景,或许是取材于迪克本人的真实体验。
其三,P297中的大门后面的克里特岛,呼应了ASD中Donna口中那个见过上帝的男人所说的景象(第十三章,Gollancz版的P185)
其四,P357所说肥特要找的那个“他”说不定就在迪士尼乐园扫地(maybe he's working at Disneyland, pushing a broom)呼应了ASD中众人闲聊里面毒友Luckman所说的那个“假扮假扮者的假扮者”:“The guy pushed a broom at Disneyland……”这位假扮世界著名假扮者的假扮者原先就是在迪士尼乐园扫地的。
1. Scott Durham:From the Death of the Subject to a Theology of Late Capitalism.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Vol. 15, No. 2, Philip K. Dick (Jul., 1988), pp. 173-186
2.Roger J. Stilling:Mystical Healing: Reading Philip K. Dick's "VALIS" and "The Divine Invasion" as Metapsychoanalytic Novels. South Atlantic Review, Vol. 56, No. 2 (May, 1991), pp. 91-106
3.Gabriel Mckee:Pink Beams of Light from the God in the Gutter: The Science-Fictional Religion of Philip K. Dick.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4
4. Umberto Rossi:Illuminating Dick.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Vol. 31, No. 3, Soviet Science Fiction: The Thaw and After (Nov., 2004), pp. 460-463
5. Umberto Rossi:The Shunts in the Tale: The Narrative Architecture of Philip K. Dick’s VALI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Vol. 39, No. 2 (July 2012), pp. 243-261
6.李倩:《虚无与拯救——论瓦利斯三部曲中的灵知主义思想》,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3年
7. 豆友redifine:PKD:to write to be a gnostic. https://www.douban.com/note/73582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