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玫瑰》是一本由(德)英格丽特·诺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玫瑰》读后感(一):带刺的玫瑰!
看完德国作家英格丽特诺尔的小说《罗生门玫瑰》,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书中共分为二十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中都包含有对画作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描写,而是非常细致的去描述,并且最终都非常自然的衔接到小说的故事当中,这非常新奇。
欧美国家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真是非常的随意,在他们眼中,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似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和反应,诸如生老病死、人情冷暖这些人之常情也会嗤之以鼻,在他们的行为准则中,仿佛一切都无关紧要,仅此而已。
小说讲述了几个普通的欧美家庭之间的故事,大人和大人之间,大人和孩子们之间,家庭相互之间。有很大的时间跨越和非常快的生活节奏,一切的剧情都发展的随心所欲,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感觉非常轻松,所写出来的内容非常写意,有不少的桥段具有典型的欧洲式幽默,也只有欧美的国家才可以描写出那种非常人般的搞笑情节,真的,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场景,而是简单的一句话,你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是只有在欧洲文化熏陶下才可以形成的人文环境。
一个简单的杀人案,似乎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全书有四分之三在讲述女主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跟父亲的关系,跟母亲的关系,还有自己如何成长并结实了现在的丈夫,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跟丈夫的关系日益紧张,显然,在欧美的环境下,外遇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外遇绝对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的状况,虽然,玫瑰都是带刺的,但还是有许多人趋之若鹜。女主据此展开了自己的调查,但也谈不上调查,只是在与周围有限的几个人进行交流之后,答案呼之欲出,但在此时,一个意外的人竟然离奇死亡……令人惊讶的是,“凶手”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法律的制裁,仅仅是经济财力上的损失,虽然算得上是一种惩罚,但总觉得在这点处理上,不算太严谨。
一贯的欧美写法,字数非常多,但剧情推动非常慢,略显啰嗦。小说中故事的发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巧合,书中人物的对话很好的推动了故事的持续性,最终摊牌的时候还有一个精彩的反转,算是本书不多的亮点之一。
《罗生门玫瑰》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玫瑰是红色的
首先感谢猪神——天蝎小猪,作家出版社的美女编辑——山竹小姐姐能够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读到来自大洋彼岸遥远西欧国家——德国女作家英格丽特·诺尔写的犯罪小说《罗生门玫瑰》。英格丽特·诺尔的主要代表作有《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女药剂师》、《遗产阴谋》等等,她被誉为“德国犯罪小说天后”,也就是说地位与P·D·詹姆斯旗鼓相当,这自然而然引起了我对于这个作家的作品的极大兴趣,同时我本身又对“罗生门”的叙事结构充满了兴趣,自然在拿到本书《罗生门玫瑰》后我便急不可耐地当场读了起来,而结果的确没有让我失望。
《罗生门玫瑰》的剧情和著名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名作《竹林中》一样,本身并不复杂。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安妮萝丝,萝丝(Rose),顾名思义,就是玫瑰的意思。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安妮萝丝的童年,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的父亲是再婚和她母亲在一起的,而在一起的原因则是跟中国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一样,因为跟他婚外情的母亲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毅然决然地和前妻离婚,然而不幸的是,渣男是会遭到报应的,那个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而在萝丝的母亲生下她之后,终于崩溃一病不起,在萝丝小时候去世了,而萝丝的母亲也从此变得神经叨叨。之后,萝丝便离家独自生活,结婚。然而童年时期的阴影让萝丝也变得格外神经质,经常怀疑自己丈夫不忠,并且受到了奇怪的少女无休无止地骚扰。而在这时候,萝丝好友的丈夫却意外惨死于家中,关于死者和萝丝的不洁传闻传得沸沸扬扬,最终萝丝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医生前男友的帮助下,勘破了这起案件,从而借此机会过上了自己所希望的生活。
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的200页,但却探讨了许多跟女性相关的问题,比如主人公萝丝幼年时期遭受的“重男轻女”的待遇,夫妻生活之间的猜忌,女性自我价值(萝丝喜欢画画)由于丈夫的自私而遭到蔑视以及在男女关系流言蜚语中所受到的中伤,这些都和最近议论较多的男权女权不谋而合,在我看来,男女关系应该是一种平权关系,男女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个人价值,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男女间的纠纷才会减少!
最后,在此郑重推荐大家都去阅读《罗生门玫瑰》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谢谢大家!
《罗生门玫瑰》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一出家庭伦理闹剧
恕我直言,我看不出这本小说和罗生门有什么关系,如果书名是《玫瑰花的刺》我大概还能理解一些,因为这纯粹就是女人之间的战争。
作者先叙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接着交代了自己的初恋男友。本来以为这个初恋男友只是出来过个场而已,没想到后面还有他的戏份,虽然也只是个工具人罢了。
全书最细腻的就是对渣男的描写,这也是我几次想摔书的原因。
主角的丈夫是个长相平平但是希望被人崇拜的人,被一个小女孩单相思之后自鸣得意,不仅没有义正言辞地拒绝,还接受了她的仰慕。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将小女孩给他的情书退回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妻子不该做这样的事。
此时我的脑海中冒出黑人问号,告诉小女孩不要再给自己写情书就这么难吗?
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孩子面前读情书,在朋友面前当着自己妻子的面读情书,丝毫不顾女主的感受,却又指责女主总是不给他面子。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给予了对方什么,对方自然会回馈什么。当我看见这个男人的所做作为时,对女主有时不给面子的行为就不觉得惊讶了。
然而男主变本加厉,竟真的要与那个小女孩发生性关系。只不过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小女孩同意与他共处一室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没有想过两人会发生关系。就在男主准备进行进一步行为时,小女孩变得惊慌失措,一把推开他并用刀片割伤了自己。
此时女主赶到,男主解释这一切时竟对妻子大吼:“我才是受害者!”
“如果你不怀疑,我就不会出轨。”
这惊人的逻辑令人作呕。
如果在女主怀疑的当初他就能做出能让她安心的行为,恐怕女主也不会歇斯底里。
男主永远都有把错误归到女主头上的本事,却又压榨着自己妻子的劳动力。让妻子做自己的秘书,压榨她做自己事的时间,在妻子惹怒他之后,毫无愧疚地砸碎了妻子的画。当妻子兴致勃勃地给他看作品时,他却质问妻子为什么不把他的一大家子一起画上去。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甚至都怀疑他之后会不会变成一具尸体。
到了全书三分之二的地方,尸体终于出现了。但是谜题过于简单,凶手是谁在凶案发生的最初变有了端倪,在此不做赘述。
全书渣男的逻辑感人,凶杀案的出现倒显得突兀,动机也令人摸不着头脑,最后的结局也令人吃惊,大概欧美的审核没有这里这么严吧。
(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五万字就能结束战斗,根本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么长……)
《罗生门玫瑰》读后感(四):破碎的玫瑰
我今天一直在试图跟我老公讲清楚《罗生门玫瑰》的故事,但是我发现我讲故事的能力真的还差的太多了,我无法将这本书中让我共鸣的感觉向他讲述清楚,和几个年轻一点的朋友讨论的时候,她们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对此这般喜爱,我想了很久,试图总结一下。
安妮萝丝是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就和我一样,有一个身份叫做妻子,一个身份叫做母亲,还有一个身份叫做子女。只是,她期待着在这些身份的之外的那个最容易也是最难得到的身份叫做——自己。
她有着艺术的一面,有着绘画的天赋和热情,沉浸在玻璃画中的美好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她喜欢这样的时光,愿意为此付出。可是,除了绘画,她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孩子们的一日三餐,琐碎繁杂的家务,创业起步的丈夫的秘书事物,这些虽然不至于让她焦头烂额却的确大大地缩减了她能留给自己的时间,能留给绘画的时间。
若仅仅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或许她可以逐渐的调节寻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可是,当汽车雨刷器上的玫瑰每日准点出现,又逐渐升级为珍珠,美食,爱慕的信件,这一切都表明有个神秘的追求者,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个叫做伊穆克的姑娘单纯的恋慕着萝丝的丈夫。这时候,萝丝的生活开始逐渐失控,她和丈夫莱因哈特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升级。
伊穆克和莱因哈特之间有什么?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确没有什么,只是那个小女孩病态、神经质且执着的爱慕,她知道莱因哈特有妻子,可是她就是想把爱慕表达出来。
萝丝气恼的是这个不知分寸的小女孩无所顾忌的表达爱慕,更气恼的是丈夫无所谓的态度,仿佛一切只是她的小题大做,而家人孩子也没有人去体谅过她的心情,轻松的吃着伊穆克送来的蛋糕夸赞着味道的确比萝丝做的好吃,欢乐的聊着那些写满了伊穆克对莱因哈特的爱慕的信件…… 首先,是萝丝独自生气,然后便是报复式的言语讽刺攻击,在朋友面前不给对方留面子,而莱因哈特知道她不高兴却完全不能理解,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冷战,吵架,赌气,毁坏对方心爱的东西,思想和肉体的出轨,逐渐升级到“我恨不得你去死”……
而其中令人玩味的是两人在认为对方出轨后的态度,莱因哈特是“既然你说我出轨了我就出轨给你看”和“你都出轨了我也要出轨”,萝丝则是“你去死吧”和“想出轨但无法做到”。这时他们的生活就像画中的那个梨,表面光鲜漂亮而其中已经开始腐败溃烂。
朋友的死亡让这场闹剧走向了终端,当真相揭开误会解除,萝丝夫妇之间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
这本书的核诡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说清,而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关于画作的看法和感受,如果把这本书当做推理小说看的确比较弱,但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夫妻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思考,我能理解萝丝的气恼,也能理解莱因哈特的满不在乎,但是当两人开始了相互的伤害,没有人退一步,没有人解释,没有人安抚,那么这结局就已经注定。
《罗生门玫瑰》读后感(五):破碎的玫瑰
我今天一直在试图跟我老公讲清楚《罗生门玫瑰》的故事,但是我发现我讲故事的能力真的还差的太多了,我无法将这本书中让我共鸣的感觉向他讲述清楚,和几个年轻一点的朋友讨论的时候,她们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对此这般喜爱,我想了很久,试图总结一下。
安妮萝丝是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就和我一样,有一个身份叫做妻子,一个身份叫做母亲,还有一个身份叫做子女。只是,她期待着在这些身份的之外的那个最容易也是最难得到的身份叫做——自己。
她有着艺术的一面,有着绘画的天赋和热情,沉浸在玻璃画中的美好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她喜欢这样的时光,愿意为此付出。可是,除了绘画,她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孩子们的一日三餐,琐碎繁杂的家务,创业起步的丈夫的秘书事物,这些虽然不至于让她焦头烂额却的确大大地缩减了她能留给自己的时间,能留给绘画的时间。
若仅仅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或许她可以逐渐的调节寻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可是,当汽车雨刷器上的玫瑰每日准点出现,又逐渐升级为珍珠,美食,爱慕的信件,这一切都表明有个神秘的追求者,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个叫做伊穆克的姑娘单纯的恋慕着萝丝的丈夫。这时候,萝丝的生活开始逐渐失控,她和丈夫莱因哈特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升级。
伊穆克和莱因哈特之间有什么?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确没有什么,只是那个小女孩病态、神经质且执着的爱慕,她知道莱因哈特有妻子,可是她就是想把爱慕表达出来。
萝丝气恼的是这个不知分寸的小女孩无所顾忌的表达爱慕,更气恼的是丈夫无所谓的态度,仿佛一切只是她的小题大做,而家人孩子也没有人去体谅过她的心情,轻松的吃着伊穆克送来的蛋糕夸赞着味道的确比萝丝做的好吃,欢乐的聊着那些写满了伊穆克对莱因哈特的爱慕的信件……
首先,是萝丝独自生气,然后便是报复式的言语讽刺攻击,在朋友面前不给对方留面子,而莱因哈特知道她不高兴却完全不能理解,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冷战,吵架,赌气,毁坏对方心爱的东西,思想和肉体的出轨,逐渐升级到“我恨不得你去死”……
而其中令人玩味的是两人在认为对方出轨后的态度,莱因哈特是“既然你说我出轨了我就出轨给你看”和“你都出轨了我也要出轨”,萝丝则是“你去死吧”和“想出轨但无法做到”。这时他们的生活就像画中的那个梨,表面光鲜漂亮而其中已经开始腐败溃烂。
朋友的死亡让这场闹剧走向了终端,当真相揭开误会解除,萝丝夫妇之间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
这本书的核诡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说清,而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关于画作的看法和感受,如果把这本书当做推理小说看的确比较弱,但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夫妻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思考,我能理解萝丝的气恼,也能理解莱因哈特的满不在乎,但是当两人开始了相互的伤害,没有人退一步,没有人解释,没有人安抚,那么这结局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