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与远雷》是一部由石川庆执导,松冈茉优 / 松坂桃李 / 森崎温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长的电影我都要看
●没读过原著,但是觉得会是不错的小说,而电影完全按照小说的方式拍有点沉闷。至于我的老婆松岗,我吹不动了啊啊啊。可爱!以及那位16岁的少年太美好了!完全是我理想中美好少年的样子
●看完赶紧来评分,我懂这部片子的问题在哪…高岛明石的支线感觉有点砸了,意味不明,而且感觉这个人物没塑造好,但是亚夜,马萨尔和风间尘的部分真的很惊艳,最惊艳的还是风间尘,眼神里流露出的纯粹和爱令人无法忘记!!!松冈茉优这次表现一般般,但是钢琴曲和协奏曲真的太好听了……我爱了……电影深度不够但是我还是好喜欢啊啊啊啊啊!!!
●不懂古典樂又不想做功課,只為了自我陶醉的還是不要碰這種題材了——不會真的以為是拍青春勵志片吧。。。那至少也找些有少年感的演員好不好,都是大媽大叔是怎麼回事?
●亜夜:KAWAI マサル:Steinway 塵、明石:YAMAHA
●整个世界在响。叙事还挺不落俗套。可惜mayu的表现没达到个人期待值
●铃鹿央士看上去天才肌没错了
《蜜蜂与远雷》影评(一):蜜蜂与远雷
古典音乐视听,节奏平缓,故事较碎,高潮于结尾戛然而止。平心而论mayu早就不复当年《问题餐厅》里灵气逼人,面容和眼里的疲态尽显无遗,对这部戏而言表演只能算勉强及格。桃李和新人鈴鹿央士的表现倒是令人惊喜,努力的普通人和打破传统的天才少年。即便普通人的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但请不要忘记当初醉心于古典乐的那份热忱与美好。
《蜜蜂与远雷》影评(二):可以
三年一度的芳江钢琴比赛开幕,具备不同身份和天赋的参赛者们在此邂逅: 跟着养蜂人父亲辗转各地,喜欢音乐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天然少年; 曾被捧为神童,但在母亲去世后突然逃离舞台的少女; 出身钢琴世家,从外貌到琴艺无不令人痴迷的混血王子; 一度放弃音乐家梦想,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战比赛的平凡上班族。 所谓天才,究竟因何是天才,而没有过人天分的凡人,是否有追梦的可能?
《蜜蜂与远雷》影评(三):雨中的马——《蜜蜂与远雷》和两首诗
短评写不下,只好放这里。
茉优是美的,当然。决赛她演奏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协,一袭哥特风的黑裙,黑亮的短发忘情摇曳,便是按下静音键剔掉疾风怒涛般的音乐,这段琴凳上的舞蹈也把我看得发痴。我以为只有看羽佳女神弹琴会如此。
可惜片子前半段的茉优总觉得灵气不足。也许她对扮演这类角色已感到疲惫无聊,也许是亚夜这个角色身上包袱太重无从施展结尾才得大爆发。不过,有铃鹿央士的风间尘这个意外之喜,这个男孩眼里有光有星辰,满满的都是灵秀之气。与茉优四手连弹,琴声流泻,渐入月光,是全片最温柔的一段。他是养蜂人的儿子,随父亲辗转各地,痴迷音乐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于无声处练琴,音乐便早已由耳入心。引众人到海岸看天边远雷,“吹万不同,使其自己”,他已听懂,世界在鸣响。你看,蜜蜂与惊雷,讲的是亚夜故事,片名却都落到了这少年身上。
但电影里我最爱的意象不是蜜蜂,也非远雷。而是片头和决赛高潮之前,亚夜回忆母亲,凝神谛听时,那匹雨中黑马。
不知道编剧或原著作者是否读过陈东东的那首《雨中的马》:
黑暗里顺手拿一件乐器。黑暗里稳坐马的声音自尽头而来雨中的马这乐器陈旧,点点闪亮像马鼻子上的红色雀斑,闪亮像树的尽头木芙蓉初放,惊起了几只灰知更鸟雨中的马也注定要奔出我的记忆像乐器在手像木芙蓉开放在温馨的夜晚走廊尽头我稳坐有如雨下了一天我稳坐有如花开了一夜雨中的马。雨中的马也注定要奔出我的记忆我拿过乐器顺手奏出了想唱的歌只是陈东东诗里那并没写明的那把提琴或吉他,在电影里具象化为了钢琴。奔出亚夜的记忆后,她也终于感觉复苏,放下了旧日心结,顺手弹自己想弹的曲子,才能做到不过分用力吧。
不过,我至少能确信这里有来自布罗茨基的启示。慢镜里,雨滴晶莹如星子,马鬃被雨打得湿哒哒,垂下来,有一种孤绝的不羁。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钟的内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我想:我的体内是漆黑一团……(布罗茨基《黑马》)
亚夜的名字属于黑色的夜。母亲走后,温暖的回忆被掏空,只剩远处两个恍惚背影。音乐里的快乐,成了远方的声音,留给她是一个陌生又沉重的世界。不是需要闯荡,而是需要承受。寻常的人要日复一日练好钢琴,已是不易。高岛明石对我们平凡人来说,已算的上理想主义者。而能把琴练到抗住天才之名,又是多难的事。越难的地方越孤独。所以,亚夜的自我放逐绝不矫情。要走下去,就要敢于深入生活和音乐黑暗的核心,形成与之对抗的意志。
黑马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而亚夜就是那个聆听过钟声鸟鸣壶响雨落,感受过蜂鸣和远雷,自黑夜迢迢而来的骑马人。
《蜜蜂与远雷》影评(四):关于 我 钢琴 和爱
想起小时候练琴,老师从背后伸过手去交我弹右手的音,我一个的缩在中间,有点温暖是一开始学琴的时候我弹单音,老师弹和弦,当时内心就是这样的。同样的想法还出现在学即兴伴奏和爵士的时候想起了那些一起练琴的发小,青梅竹马,他们现在在哪呢世界,在为你鸣响看完蜜蜂与远雷 总想写点什么 不是影评,就是看完心中很暖,想起了从小和钢琴的爱恨情仇 想起小时候练琴,老师从背后伸过手去交我弹右手的音,我一个的缩在中间,有点温暖 想起一开始学琴的时候我弹单音,老师弹和弦,当时内心就是这样的。同样的想法还出现在学即兴伴奏和爵士的时候 想起了那个从5岁开始和我一起开始学琴的小男生,比赛前没练好琴,两个人被一起锁在房间里练琴。一直四手联弹搭伴的姐姐,每次比赛都在秋冬,我们俩总是一起搓手把手捂热,吐槽这次的琴好难弹。现在,你们都在哪呢?还有,因为钢琴而成为好朋友的闺蜜,因为疫情原因,这个假期没能把hedwig's theme合上 突然好想我钢琴老师,初二到现在,也有三年没见了 另外 看到他们在电影里的刮奏(演员自己演的)感叹他们练的真不容易啊,上个学期沉迷于海德薇变奏,疯狂连刮奏,手练破了又贴了创可贴继续练
小时候开始学钢琴的契机是妈妈让我选一样乐器练,本想让我学长笛,但我咬死了一定要学钢琴。从那个时候5岁开始,我就觉得钢琴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会弹致爱丽丝的时候的兴奋,第一次上台演出,第一次考级,第一次穿着裙子去比赛。
到现在,遇到钢琴的第11年,它还在我身边,我也从古典练的pop,再到即兴伴奏 到爵士,终于又会到了古典。它陪伴我走过了很多,无论我经历了什么,它始终在那
谢谢你呀,钢琴。
谢谢你呀,蜜蜂与远雷,让我想起了我与钢琴的那些故事。谢谢你啦
作为学钢琴的人,一定要看,它温暖了我
每次练琴练嗨了都会这样张着嘴笑着弹呢这个场景时脑子里在放悲怆奏鸣曲,原来悲怆一直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呢松冈茉优最后美翻了《蜜蜂与远雷》影评(五):【刚看完!有感】比追求完美还更重要的事
影评评价《蜜蜂与远雷》是一部2020上映的日本音乐剧情电影,由石川庆执导,松冈茉优、松坂桃李、森崎温、铃鹿央士主演,故事改编自日本作家恩田陆的同名小说,讲述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芳江钢琴大赛,是年轻钢琴家踏进音乐殿堂的门票,曾被捧为天才少女却无故消失的亚夜、任何方面都无懈可击的音乐王子马萨尔、演奏方式特别的谜样少年尘与最后一次参赛的平凡男子明石,四人为实现理想渡过重重比赛关卡,不惜赌上一切的追梦之旅,究竟谁能得到音乐之神的眷顾?
就我个人而言,会喜欢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总能透过角色所处环境与视角看见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而《蜜蜂与远雷》以古典钢琴为主题,聚焦在一场国际钢琴比赛中四位不同成长背景、性格迥异,但对钢琴都有着高度热情与喜爱的参赛者,即便电影核心依旧围绕在跟许多作品都类似的「梦想」与「成长」之上,但结合音乐题材却还是成功做出相当特别的诠释。
改编自原作者恩田陆根据她从小对古典音乐的喜爱所创作出来的小说,《蜜蜂与远雷》大概是我近期看过最需要放松观赏的音乐电影,虽然全片步调略为缓慢,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沈闷,不过若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片中的钢琴世界,搭配电影对一场钢琴比赛包括规则、赛制流程的完整呈现,观众便能深刻感受到每位角色在比赛晋级不断迎接挑战和进步,还有每场演奏通过指尖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因此《蜜蜂与远雷》正是透过亚夜、马萨尔、风间尘、明石四位角色在一场钢琴比赛中的互相竞争合作,探讨音乐的真正本质与其对人的代表意义,在有著作者恩田陆的优秀文本之下,导演石川庆把故事的主要叙事角度从原作的神秘少年尘转为片中由松冈茉优所饰演的天才少女亚夜,透过她内向、缺乏自信的性格,随着跟其他几位选手的互动,揭开她儿时创伤与当年突然在演奏途中离开舞台的原因,并逐步克服过去无法跨越的心魔,这都让《蜜蜂与远雷》即便演奏桥段占了许多篇幅,也能有着完整的故事主线。
而作为贯穿《蜜蜂与远雷》整部电影的关键角色,从导师霍夫曼写给评审们的推荐信中那句:「要将他视为礼物或灾难,由你们决定。」就能得知对音乐有着独到见解的天才少年风间尘,不仅在电影里用来挑战音乐体制与呈现音乐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更是导演与作者透过片中各有不同目标与烦恼的角色是如何被他给影响,以此把核心主题从古典钢琴延伸至一个不论我们处于哪种领域都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
演奏一段音乐是要竭尽全力去力求完美?又或者要真正享受在其中,适时做出自己的风格,传达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与情感?我想这不仅是在音乐与其他舞台表演,做任何事情也同样都是如此。与其说《蜜蜂与远雷》呈现的只是一场钢琴比赛,倒不如将其视为一次检验人们对自己喜爱事物的热情,是否禁得起自身心魔与挫败的考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必须经历的障碍。
從貝多芬、李斯特、蕭邦、德布西、巴拉基列夫、拉赫曼尼諾夫,到需要即興演奏的指定曲《春與修羅》,還有最後每個人自選的協奏曲,整個比賽過程除了在挑戰每位選手的極限,更是要激發出他們對音樂的熱誠,藉由自身成長經歷、生活背景、內心矛盾、未來夢想與琴鍵的互相結合,把彈奏出來的樂曲昇華到另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到達的層次,或許這正是《蜜蜂與遠雷》片名的由來。
出身自養蜂人家的風間塵從兒時聽著蜜蜂拍打空氣的振翅聲,到比賽期間跟眾人一起到海邊聽見遠方傳來的雷鳴,這種小至圍繞在我們生活周遭、大至源於我們無法觸及天邊的兩種聲響,卻因為遠近的差異而在我們耳膜上有著類似的聽覺感受。也正是如此,《蜜蜂與遠雷》把音樂演奏的最高境界,視為唯有以開放的胸襟接受世間萬物,並把身心靈的體悟融合進樂音之中,發出屬於世界的鳴響,才會讓整部作品除了有人生哲理之外,更包含著對音樂奧祕與根本意義的探討。
我喜欢《蜜蜂与远雷》以琴声与音乐的呈现来突显角色当下心理状态与过程的心境变化,片中的四位主角,无论是包含跟世界合而为一的风间尘、像王子般完美的马萨尔、努力克服内心阴影重回舞台的荣传亚夜三位钢琴天才,或者作为观众的缩影:快要超过参赛年龄限制、早早被淘汰却依旧在片中占有相当程度地位的平凡父亲高岛明石,导演都为他们塑造在钢琴演奏之外的多元面貌,使得比起最后互相竞争得来的名次,透过这场比赛所获得的心灵成长和对音乐的全新体悟才最为重要。
《蜜蜂与远雷》虽以少女荣传亚夜作为叙事焦点,但全片四条主线故事,细腻描绘出每人内心背负的包袱与追寻自身梦想的坚持,让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却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从彼此相互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我想不管是天才同样也会面临的自我实现和肯定,或者是希望能弹奏一般人也能接收乐曲的热情,在全片时而优美、时而激昂的音乐配合之下,相信都能让所有观众看得相当感动。
整体而言,虽然《蜜蜂与远雷》把六百多页的原作小说,浓缩进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必定会有需要省略,导致角色塑造与情感描写较不完整的地方,但电影对音乐的呈现却完全弥补了篇幅的缺陷,不仅展现出角色生命的爆发力,也成功打破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隔阂与疏离。尽管我个人对钢琴也不算熟悉,还是深深让我感受到如果把自己完全交给音乐,将会从中得到怎样的感受与体验。不可否认那句:「我们能否能通过乐音听见来自世间万物的鸣响?」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这正是最纯粹的享受啊!
(文章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影漫博士”,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每天获取最新最快的影视资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