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4-09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亦为传统八大节日之一。作为节气的清明,预示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耕春种正当时。作为节日的清明,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祈求先人多庇佑。因而,清明反映了“天时”与“人时”、“天意”与“心意”的合一。
重“天时”顺“天意”,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然而,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清明节反而成了破坏自然“重灾区”。一些人以祭祀祖先为名,肆意放鞭炮,大量烧纸钱,甚至互相攀比焚烧祭祀用品,不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也给森林火灾带来不小隐患。一些人以祭奠英烈为名,多行踏青野炊之举,祭奠时嘻嘻哈哈,草草收场,未留一丝感悟,野炊时乱踩乱踏,乱烧乱扔,留下一地垃圾……清明行祭奠,行却不“清明”。不可否认,焚香烧纸、踏青游春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但也要看到,许多行为习惯均是在时代变迁中增繁与删减,我们做的应是守正与创新。当前,我们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绿色环保、安全文明之必要,因而在表达了对先祖诚挚哀思之时亦要逐步革除陋习。网上祭奠、植树祭奠、无火祭奠等等是新风尚,应多让这种清风吹拂,使清明祭奠之行更“清明”。
守“人时”尽“心意”,即感恩先辈,以启未来。在古人看来,欲要五谷丰登除了风调雨顺,也离不开祖宗保佑。在当代,新中国的建立、新社会的建设,是无数英烈以自己性命改变着民族命运。因而,祭祀祖宗、祭奠英烈,不是走过场,不是讲排场,而是对祖先英烈之正心诚意,是为了常怀感恩之心,坚定理想信念。倘若心不“清明”,把扫墓当作炫耀时机,队伍浩浩荡荡,祭祀用品琳琅满目,把清明祭奠当作简单任务,程序到位、照相留影即告完成,甚至眼里只有几天假期,那不仅是对“清明”的亵渎,更是对其原始意义的扭曲与糟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