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汉以
2020-03-14
漳州市长泰县岩溪城区,我于2014年7 月21日曾经来到此地。这里的龙津河,很象平和县蔡家堡的花山溪---那是我的故乡河流!
龙津河,花山溪……经过千山万水,但它们终于流汇在一起,汇入九龙江,汇入海洋!也许是这样的情怀,这样的缘分,我很高兴地拜读了陈阿莉写的“岩溪,曾是漳州版---清明上河图”的游记!
(作者/陈阿莉)长泰的龙津河,发源于枋洋和林墩,一路迂回曲折,婉转逶迤流经岩溪,再一路往西汇入九龙江北溪。它出了科山、进入岩溪境内,却在东陈寨旁边拐了一个弯,于“蚶潭”下游神奇地分支出一条小河,经下井兜往锦鳞溪边村流去,似一张弯弓,更象鲤鱼脊背,而后又汇入龙津溪主流。在两河的夹持下,中间形成一个近一平方公里形似鲤鱼的沙洲。传说有个勘舆先生曾到此地察看风水地理,惊呼沙洲是个鲤鱼穴,美称“锦鲤”。(这也许是锦鳞地名的由来),往东察看到十五户陂,整个势态如鲤鱼跃龙门的吉象,并断言岩溪以后东北势会更为繁荣。于是,便有一些富人商贾争先在溪洲上建业经商,形成了岩溪圩集。
龙津溪从高濑到县城、出浦口、汇入北溪,整个河道比较平缓,溪门开阔,很适合帆船航运,是出入岩溪乃至县城的运输大动脉。岩溪腹地,以及东北势的枋洋、林墩的特产:烟叶,安溪、华安仙都的茶叶,都经过岩溪中转,再由船家经北溪,汇入九龙江西溪,货发角尾、石码输送到海外南洋各地。
在龙津慢客道的“慢客亭”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建有一个码头,供船家靠岸,装卸南来北往的货物。我家就住在下市街头,离码头仅咫尺之远。六、七岁之前,听得后街小伙伴的一声欢呼:“北溪的帆船来了,快来去看呀!”一大帮下市的小孩便欢呼雀跃,蜂拥地奔向码头。沿着溪岸,向西南方向的大坂寨跑去。只见帆船已拐过大坂寨往岩溪驶来,风鼓着点点白帆,加上船家的努力,很快航行到我们面前,我们边跑、边为船工鼓劲“出力划呀,出大力!”直到把船迎到码头。
船要靠岸了,船家知道内山的小孩对船上的任何设置都感兴趣。就架上“跳板”欢迎我们上船参观。这是一个运载“灰壳”的船队,有七八艘船满载一草袋一草袋的“灰壳”(贝壳)交由壳灰寮老板烧壳灰。“灰寮”就建在江边码头附近开阔处。这个“灰寮”当时烧出来的壳灰供应着岩溪以及内地人建房装修所用呢!而后帆船在返程时再将当地物产源源运向四方。在船家的热情关爱下,我们一帮小毛孩通过跳板,小心翼翼地参观这个船队。在一艘生活船上,看到了船头烧茶的炉子、茶壶、做饭的小锅,擦得一尘不染、油光呈亮的船板上整齐地摆着叠好的铺盖,船的顶蓬挂着吊蓝,装着日用品。船蓬一边的中间安放着一个精巧的神龛,供奉着“妈祖”神像,逼仄的空间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有好客的船主,掀开铁锅,取出锅中焖煮花生请我们呢!好开心!……,这时,搬运工、挑夫们陆续地来卸货、送货了,船在晃动着,刺鼻的壳灰味道弥漫开来。船家为了安全,让我们上岸回家,改天再来玩。我们也不敢在那儿碍手碍脚,依依不舍地、三步一回头地和船家说‘再见’,各自做鸟兽散回家了……
一个码头的繁荣,带动各种营生的拓展。南来北往,山海物流在岩溪古镇交织。于是有了两个市场,一个在旧街大榕树下叫“顶市”。一个在锦鳞村部门口叫“下市”,本地村民也叫它“牛市埕”,顾名思义是专门交易耕牛和牲畜的地方。旁边有一条架在内河上面的石板桥叫“牛市桥”,是北岸居民入圩买卖的通道。
“顶市”农贸市场交易物产是琳琅满目,非常丰富。通常有锦鳞大坂的鱼货,巷口西城的大笠,石铭的芋头和草鞋,湖珠的“烟秉(bing)”和鼎擦。(烟秉bing是一种夹烟叶晾晒的竹编用具,鼎擦是一种山藤扎成的擦拭锅、鼎用具),还有石码、角尾赶水路卖海鲜,一般是卖咸白带鱼,咸巴郎鱼,咸橄仔(海瓜子)等大众货。也有安溪、华安来卖的茶叶;北溪、漳平一带卖竹器、杉木板,偶尔也有同安人来卖“炸枣”。市场上以物识人,看卖什么货就知他是哪里人……。集市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两个繁荣的集市都拥挤在锦鲤洲上,与北岸连接,由三座桥完成。即:顶宫桥、中央桥、牛市桥。繁荣的商贸往来,原本的集市建设已不适时宜。民国初年,当地有远见的乡贤及开明人士就共商聘请新加坡城市建设设计师林敬响到岩溪设计规划,依地形建了四条街,即顶街一条街,下市三条街。
顶市一条街,解放前俗称顶市“大街路”。解放后更名为“建国路”。近300米的南洋骑楼建筑风格,依龙津溪内河流势,沿小溪蜿蜒而建。呈“之”字形。顶宫街头一百米处在“天妃宫”前,有一条近代所建精美的“锦鳞”桥联接圩内主街区。桥北是香火鼎盛的“天妃宫”和百来米的顶宫街道。桥南是顶市200来米主街道,“五脚距”街道宽敞,店铺连绵不间断颇为大气,在此购物冬暖夏凉,风雨不侵。店面都是大店铺:有布匹、百货、日杂食品,也有银行、税务、城管等单位。在骑楼中段有一间变异的建筑面,虽是骑楼,临街却由三个拱门托着横梁,楼上临街面还留阳台,门楹窗楹画着精美工笔彩绘。听说是民初有日本人来此交易烟草生意,开设的“三井洋行”(见下图)。
长泰自古以来便有史记:闽南漳州府盛产烟叶,唯长泰尤胜。而长泰烟叶又数径仑虎田墘、枋洋龙潭坑两地尤佳。所制名烟为“龙虎烟丝”,岩溪烟就数石铭和田头谢谭一带为好。还有山重后坊、林墩的几个好烟地产的烟叶也都经由岩溪或由“三井”收购,或是自己发货,统统打包经由水路源源远销远洋他乡。
下市的后街未经开发,近百年保留着清末民居风格,低矮的楼房依然木窗木门。但在民初却是个热闹去处。因临近龙津码头,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百多米小街设有“盐馆”“壳灰店”“轿夫间”(劳务中介处)、“缴间”(赌场)、“塘边店”(外地驻岩办事处)、客栈……。后街的尽头又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后宫”,俗称“下宫庵”,据说是最早石码船帮来岩溪开埠所建。年代比“顶宫”早呢!每当北溪船队或石码帆船到来,装船、卸货,船家老板、搬运挑夫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很有点重庆朝天门的繁忙景像,挤得后街水泄不通,后街沸腾起来了……下市三条街解放后更名人民路、民主路、建设路,很有人民民主建设新中国的寓义。
集市的繁华,对小孩来说似乎没有多大吸引力。感兴趣的是三、六、九圩日,看走江湖变魔术。岩溪中心小学门口常有一伙打拳头卖膏药的,号称漳州陈九龙的“头架”徒弟,赤膊上阵,跺脚捶胸,砖块拍头,钢刀刺喉,大声吆喝:“拳是假的,药是真的,久年老伤也能吊出来……”。有一次喊急了:“拳是真的,药是假的”惹得围观的人哄堂大笑,直到拳头师开始卖药,我们赶快转场去大榕树下看石码“猪仔仙”夫妻卖猪仔药,这对夫妻搭档,话语风趣通俗,一位拉二胡,一位唱芗调,号称石码“土脚戏”,宣传他家猪仔药,在岩溪很有市场,很受农家看客欢迎。午间时分,赶集的人该买的买了,该卖的卖了。大家坐在大榕树下,或在四角亭边歇息,欣赏“土脚戏”。边抽烟,边吃“剩饭包”,边考虑着还得买些什么回家……
如今,古镇繁荣的商贸区北移了,但古街犹存,古往今来,它都是一颗光前裕后璀灿的明星,闪耀在八闽大地。可谓:一江龙津,育两岸绿水青山钟灵毓秀。鲤跃龙门,兆历代人才辈出地灵人杰。
附【作者简介:吉祥三宝,本名:陈阿莉 长泰人 1968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曾经上山下乡,当过小学教师。退休后随子女到厦门生活,厦门湖里区作协会员,多篇作品发表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和《厦门晚报》。是《厦门日报》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