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4-13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民以食为天。伴随国内疫情缓解,按下“暂停键”的餐饮业正在复苏,寂静已久的街市又现烟火气。2003年非典时期,分餐制曾被餐饮企业广泛采用,但疫情过后未能普及。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分餐制的再兴能否引领中国餐饮新“食”尚 ?遭受冲击的餐饮行业,如何在逆势中重现活力?(4月11日新华社)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追求更甚以往,对“舌尖上的安全”更为注重。“分餐制”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并已经被很多餐饮企业所采用。这种餐桌文明新风尚,不能只是应对疫情的一阵风,而应当要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固化成为公共餐饮的普遍规则。
“共餐共食”的饮食行为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其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所以“共餐共食”容易增加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而“分餐制”能够更好地规避这类风险。早在非典期间,“分餐制”就曾被广泛采用过,但没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疫情过后就被抛诸脑后。
“分餐制”之所以没有成为常态,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人们长久形成的饮食文化和餐饮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分餐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个人和企业采用“分餐制”的积极性都不高。只有当出现公共卫生疾病时,企业和个人处于健康防护的压力,才会暂时推行“分餐制”,而疾病退去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分餐的动力。
因此,要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得多方合力来破解难题。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持续号召群众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也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增强企业推行分餐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强健康科普与宣传,将分餐的正面意义广而告之,扭转传统的饮食习惯,提高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企业也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创新菜品形式、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承担起维护消费者用餐安全的企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