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节假日成为讲文明的“负担”
发表时间:2016-05-11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就节日风俗而言,很多早在蛮荒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如春节避山魈恶鬼,上巳禊祓,端午划龙舟等。节假日与人类发展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它为生命提供了一个短暂的“避风港”,提醒人们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节假日原本是一件值得纪念和庆祝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节假日中不文明的行为却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高速路上违章乱停、加塞、占用“应急通道”,让生命的希望凋零;古代珍贵文物上乱写乱画的“到此一游”,让礼仪之光黯淡;甚至在国际上,中国人专用的礼貌提示牌也“应运而生”,让“礼仪之邦”的华夏儿女颜面尽失。除了歧视与偏见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文明素质任然急需提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然而要让国民真正意识到讲文明的重要性,依然任道而重远。莫让出行成为“笑谈”,莫让节假日成为讲文明的“负担”。
要给讲文明“减负”,首先需要扯开宣传的“嗓子”。在许多不讲文明的案例中,有不少是出自于错误的意识。利己思想导致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应急通道的特殊作用,只顾自身利益一味地加塞占用,导致救护车、工程车无法及时到达,最终让悲剧上演;道德廉耻的丧失,让随地大小便这种早该根除的陋习依然不绝于耳,甚至“出口”到港澳台以及国外,引起舆论非议。作为地区和国家的“标签”,游客除了充分享受旅途的愉悦之外,还承载着传递地区和祖国“名片”的重要任务,因为对讲文明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国人形象受损,大国威严扫地,这是让人痛心与无奈的。宣传是讲文明的灵魂,让宣传开路,后续工作才可以一路顺畅。要加强宣传教育,让讲文明的理念具体化、科学化。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讲文明的理念,比如定期开展“文明演讲比赛”,“文明标兵评比”等接地气的宣传活动;在媒体平台上播放“讲文明公益广告”,并且利用宣传标语、展示板等多种形式,形成讲文明的风潮。让群众用道德文化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讲文明为荣,不讲文明为耻。强化社会公德以及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只有扯开宣传的“嗓子”,喊出文明的强音,才能从社会氛围和群体意识上让不讲文明的行为消弭于无形。
要给文明“减负”,需要攥紧处罚的“拳头”。面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国际上早有先例。在新加坡随地吐痰这种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陋习,甚至会面临鞭刑的处罚;而在日本,公共场所高声接电话,乱践踏草地都会被处以巨额罚款。而面对部分积重难返的公民,加大处罚力度缺已势在必行。深圳于2014年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国内首部文明促进条例,其中不仅对不文明违法行为进行了界定,还对处罚形式作出了创新。“对一年内三次以上出现不文明违法行为者,从第四次违法行为起按顶格数额加倍处罚;再如告知单位制度,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对违反本条例的不文明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违法行为人拒不执行的,有关执法部门可以将处罚决定告知违法行为人所在单位或社区。”不仅加大了金额上的处罚力度,更是将不讲文明的行为公之于众,这对于颇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颇具威慑力。《条例》的出台为我国的违法处罚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只有攥紧处罚的“拳头”,才能让讲文明的意识落地生根,社会公德的光彩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