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是一本由章奇 / 刘明兴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近10年里,个人读过最激动人心的政治经济著作。作者巧妙的结合经济视角与历史素材,撰写出这卷分析中国地方发展模式的巨著。作者通过浙江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集体化、文革、改革开放),结合难得的历史数据、严密的定量检测,论证不同的地方政治精英结构,将左右地方的经济政策,进而导致各地分道扬镳的发展历程。如果你/妳想要尝试经典,经典就在这!
●由于一系列历史政治原因 构成了浙江解放后的权力布局 这一布局则显著影响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 权力弱势者 则有着足够的激励去保护发展民营经济 以博取其政治支持 如果非要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话 周黎安的政治锦标赛模型和本书的权力结构模型都是公共选择在中国具体环境的表现 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更注重各省之间的政治经济竞争 而后者则将目光投向更为微观的省内权力结构 前者看重的是直观的效益 后者的重心是吊诡的政治浪潮 过于宏观性的理论 削弱了其精确性 这也是政治锦标赛的结症所在 这也反映了 对中国政经的考量 横向竞争与纵向的政治风向、权力分配都是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因素 作者说这一模型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地区 不知有没有人细细考证一番
●作者对浙南民营经济与浙北差异所提出的见解是政治性的,但却富有洞见。尤其因为爷爷经历过书中所提的浙江从戡乱到沦陷,及沦陷后的种种政治运动,甚至看到一些熟悉的人名,更有身受之感。
●貌似是博士论文,很有意思的角度,但感觉逻辑上还不够完备,或者说没有覆盖这块的阐述,比如为何有的地区游击队会活跃?这个背后的因素和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好之间是否也有相关性? 另外,很多政治理论对照当下社会,也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组织行为学最佳案例。几个基本假设:1,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是第一考量,2,要加强上级(中央)对下级(地方)的监管,一定尽少使用客观指标,如GDP。 3,本书假说:在权力异质性存在下,在权力网中被边缘化的干部具有更强的动机,去发展民营经济以争取其基层支持者。比如浙江的南下干部vs地方游击队干部。4,当急泉下,更关心政治生存时,其特征:掌权者会主要通过胡萝卜(收买,包括政治和经济上的)加大棒(暴力)的方式。同时,鼓励下属进行争宠竞赛,完成忠诚的鉴别。
●仅从个人角度而言,可治毛左幼稚病:无论是将其抹黑成古代帝王式的狡诈阴险,权谋操纵一类人物,还是把他描绘成张牧之——一种古希腊悲剧的英雄形象,都掩盖了所应反思的最主要的问题,即苏东体制的天然缺陷。
●一言以蔽之,浙江的民营经济奇迹是游击队遗泽+低落的国家机器+地方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的联盟的共同产物。PS,南下老干部的影响越大,地方经济起飞的包袱就越重。
●已有电子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种思考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远比一个已经无法继续深入的结论来得重要,对于一个长期在重重迷雾与简单口号中摸索世界的中国人更是如此。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一):追因溯源的发展动力探究
这只是一个局部样本,但很有代表性——浙江。
作者的前五章很有特色,可是1978年以后的应该是大头,以及浙江和江苏的两种模式的对比也可以更详尽,但是寥寥带过。
1权力与政治的视角独特,群众意识分不同范式领导和影响下的形态。
2掌权阶层永远是耗散结构。
3人民群众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可靠的力量。最接近群众的掌权者如何把政治意识与所在阶层权力结构和对群众的有意识的引导,这是根本出发点和动力产生源。
4奇点理论,复杂性的非线性结构。权力结构也是一种动力形式
5可惜的是1978以后的重要发展阶段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二):对浙江模式感兴趣的朋友仍值得一读
我只能总结出: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各种访谈,最后得出结论:之前浙江的民营经济并不发达,甚至落后一些中部省份,之后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也是目前经济最有活力的省份。但是哪怕是在当下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之前也会因为地方主要干部是南下干部还是游击队干部,而导致各地市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游击队干部没有在各地市取得领导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团结当地群众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联合当地群众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群众利益,体现群众需求,为人民办事。总体来说:这是一篇博士论文,作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县市档案馆资料或者地方日志),并深入当地采访当事人,作为书的数据和证据支撑。虽然花了不少时间阅读,途中略显平淡,但是敢写敢说,对浙江模式感兴趣的朋友仍值得一读。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三):政治权力结构和经济增长分叉
最近,集中阅读了北京大学财税研究所刘明兴老师及其合作者的相关著述,包括一本专著和若干篇重点文献,由于其关注和研究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增长主题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因此读起来也是心潮澎湃。
概而扩之,其研究主要思路是:由于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区革命传统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差异,使地方主政官员要么是和中央有紧密联系的外地干部,要么是当地出身的游击队干部,后者为确保政治生存,会更加倾向于与基层民众构成利益共同体,即为其提供产权保护,来换取民众对其政治上的支持。因此,不同地方的政治权力结构差异就导致不同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地方游击队干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后来,他们将这种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分析思路扩展到对其他地区以及其他诸如公共产品提供的差异分析上来。总体而言,是相当具有启发性意义的。
就我来看,在其整个分析框架之内,确实是逻辑相当严密,也有一定的实证基础,但是若跳出来看,中国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人事任命权牢牢的掌控在手中,那么即使地方性游击干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但是若和中央政策背道而驰,他们最终也是很难获得政治生存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具有“一票否决”权。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四):读得有点爽
和其他研究类的书不同,这本书看起来一气呵成,不是像其他由不同的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而组成的书。
在各种经济关系之上形成了决定相应的国家机器及其制度,而作为政府的权力实施者,又出于政绩、自身利益、或其他经济利益等考虑做出相应的地方决策,这会对一个地方经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知道有段历史出现大跃进、有饥荒出现、发生文革。但这段历史背后的权力、政治决策与干群关系的变化,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影响并没有了解过。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但至少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那段历史的一角,其中的描写是纪实,又像小说的情节。
我们身处于社会长河发展之中,有时候看不见它的全貌。在很多年以后会不会也有同样的作者也从某个角度,把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客观地呈现给未来的读者。历史的评判,让读者看到全貌,自己去思考就好了。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读后感(五):礼失求诸野
本书的假说可以表述为:在权力异质性存在的情况下,在权力网络中被边缘化的干部具有更强的动机去发展民营经济以争取基层支持者。从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和那些在权力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干部相对实力更强的地方相比,那些在权力网络中被边缘化的干部相对占据优势的地方,其辖区内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状况将相对更好,从而民营经济的发展绩效会更佳。 与“锦标赛模式”的横向竞争不同,这本书更侧重纵向的权力结构。而且“锦标赛模式”更适用描述于大规模招商引资开始后的情况,而本书所说的浙江模式则从建国后就开始存在。在某些方面本书的理论更有解释力。 另外,书里关于游击队干部和南下干部以及文革时期军队势力和群众组织的矛盾斗争分析也很精彩。文革这一极左政治运动反而成为其本欲根除的自发性资本主义的历史推手。不得不说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杨小凯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乡镇企业部分里提出一个现象,乡镇企业办的好的地方往往处于偏远地区。杨小凯给出一个结论,民营企业为了尽量远离政府干涉而宁愿承担更大的运输成本(新时代的苛政猛于虎)。本书的假说和杨小凯的这个结论在某些方面也互相印证。 孔夫子说过:“礼失而求诸野”。感觉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循环,中心的衰落和帝国的边缘对中心的代替。南方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用地理上沿海或是改革开放试点的政策优势来解释。有时候地处“偏远”也是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