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4-12 23: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100字

  《日本建筑解剖书》是一本由日本STUDIOWORK工作室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建筑解剖书》精选点评

  ●日本建筑入门 比较 都是手绘 每次介绍时都是图片放大局部 希望能有细致写实的图片 或者照片

  ●暂时去不了,先过过眼瘾。

  ●图解+看过的实物更佳

  ●深入浅出讲解清晰详实言之有物

  ●插图精美,以江户城市井为线索讲了许多民用建筑,其实我更想看寺庙庭院

  ●20160726 边看边希望中国也有人出一本同样的书。鉴于中日同源,很多建筑模式规划相似。有助于逛城市时发现各种隐藏的秘密细节

  ●好棒的科普书!有趣、细致又清晰

  ●简洁、细致、可爱的手绘街景+点评,什么时候北京也来一本!不过组织的有些散乱

  ●真是很棒的一本书,简单有趣易懂

  ●有点意思图文结合的书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一):日本建筑解剖书

  著者地形街道,建筑到细部,由大到小,非常有逻辑的讲解了日本建筑的特点性格。如同日本人民细腻热爱生活感觉充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日本建筑的几个要素是,山水地理,江户文化,关东地震宗教仰。长屋,町屋,雁木,稻荷神社……这些日本名词代表着日本的特殊文化。 极力推荐,尽显日本建筑的独特魅力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二):实即日本人“寻找身边的老建筑”指南

  此书纯建筑专业看,未免过于散漫通俗。但是书名过于“专业化”,开题就是“日本建筑”这么大的话题,是不恰当的,耽误通俗读者去看,又误导专业读者作参考

  实际上是一本承接妹尾河童风格传统的“图画趣味解读”式建筑“科普书”。

  熟悉妹尾河童的读者,估计对此类书籍比在下熟悉。而此书的优点模仿建筑教科书的逻辑,从宏观的江户城市,到街道到建筑再到建筑细部一一列举可以简单辨认的建筑常识

  书中的内容没有深奥的建筑学内容,主要从两方面接地气”:一是选择的建筑对象全是读者(指日本读者)可以在身边寻找的,例如城市就挑江户城,不说已经时过境迁难以寻觅的平安京。二是选择的建筑样式细部,全是读者可以在街坊能碰见的,基本上是建筑的“外貌”,和“表面”。

  总而言之,作为科普读物,是中国同类书籍的学习对象,可惜暂时中国缺少对等的书籍!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三):日本建筑的五脏六腑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没有明白日本建筑是什么。也许不应该在建筑这个名词前加日本这个限定语。建筑对于我来说是最不好定义事物,他的精神样貌取决于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分以及居住在其中人们的氛围。

  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日本建筑的五脏六腑,大到桥梁的设计,小到瓦片上纹的含义。

  读过之后新增加的几个知识点

  ✨1京间=2米/1间=1.8米。高濑舟原是京都高濑川上押运犯人的小船,后来普遍指运送货物的船只

  ✨富士山顶上的神社叫做浅间神社/ 山道用“合目”做单位,全山是十合目,山腰是五合目/

  富士山的两个守护神是猿和蛇。猿可以召唤水,蛇应为可以蜕皮而被认为是不死之身。富士山也是不死之山

  ✨住吉大社所有分社都是朝西的,因为其祭神之一神功皇后有三韩征伐的功绩。

  ✨日本民间风俗相信水井通往黄泉之路/ “井户端会议”市井妇女的闲聊

  ✨鸟居分为“神明”和“明神”两种。“神明”是形状方正的,立柱直接插入大地,贯木不超出立柱【供奉天 照大神的神社都是神明式】

  “明神”有龟腹,贯木超出立柱,有额束(有些没有)

  ✨茶屋外围是庄重的黑色外墙,上面的竖条纹寓意“即使慕也没有结果,客人和艺妓之间的感情就像平行线一样不会有交集”

  院内栽种松树取“まつ” 等待的谐音

  ✨“江湖小纹”的俭约花纹来自于江户幕府颁布的《俭约令》

  ✨数字“9”代表天,“8”代表地,平安京有八条九坊,在城市建筑中融入了天地和合的思想

  ✨“六地藏巡游”:京都周围有六地藏形成的结界,据说顺时针绕一圈可以实现现世的利益

  ✨“青面金刚”是日本特有的神,也就是三猿猴,不见,不说,不听

  ✨江户城的平面图是将西定为上方,而现在习惯以北方为上方。所以很多名字为“横川”(南北走向)的河流实际上竖着的(以现在北方为上方的视角看)

  另,读到第四章有点读不下去了,弃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四):【實際上是筆記】和我的個人經驗還有醃鳩相關的

  一、坂

  故鄉也有很多坡道(坂/saka),然而在城區裡並沒有給坡道命名的習慣。故鄉也同時存在著日本人所謂的男坂(叫梯子/坡)和女坂(只叫坡)。在故鄉的“男坂”上,並沒有如同《你的名字》裡的浪漫意味。

  二、三岔路口上的小佛像

  在通往村落的叉路上有神社,起到屏障的作用。客家地區的村落邊界上也會建有伯公壇,大抵也有一村落邊界的意味;另外路邊經常有阿彌陀佛碑,有的在路口,有的只是在路邊。是因為有人於此曾遇難,而建來鎮魂,與日本十字路口邊的地藏菩薩像頗為相似,它們佇立之處也曾有小孩遇難,但變成了守護小孩的神靈。

  三、道祖神

  也被稱為塞神,在村落、城鎮的邊界切斷道路,防止妖怪侵入。客家地區普遍存在的伯公壇,大部分會同時奉祀伯公伯婆,極類似。但伯公伯婆並無多少祈禱多子多孫的含義,此神明為廟裏會祭祀的花公花母。

  四、神社社殿的朝向

  日本沒有中國如此深厚的成體系風水地理學。但社殿要朝向神體山。此與地理所謂“來龍”略同。在客家地區亦有某村有某山(或“筆”、“嶂”)“守護”,大概即為來龍的山。而有的能看到的山卻不是該村的主山,但只要正對的山,就能對該村或者該戶產生影響。

  五、“井戶端會議”

  與中國南方的鄉村類似,日本過去小巷裡的水井邊也是一個公共空間,“井戶端會議”指主婦們湊在井邊閒聊。

  六、兩種鳥居的區別

  神明鳥居比較簡單,立柱垂直,直接插入大地;貫木不超出立柱。而其他鳥居通常立柱內傾,貫木超出立柱,有額束,最上面的笠木兩端上翹。

  (形制越簡單、原始的越具有神聖的意味,就像中國的廡殿頂)

  七、屋頂

  寄棟:廡殿

  切妻:懸山

  入母屋:約等於歇山

  八、土牆

  (很震驚原來在潮濕溫暖地區築土牆這麼普遍)

  築土牆時會使用“版築”法,將型板組裝好後,填滿泥土,用木夯將泥土壓緊,之後撤掉板,形成土層(10cm左右)

  土牆都會加築帶瓦的屋頂防雨。經過長時間風吹雨淋,表面會出現凹凸不平的小坑,與土混合的沙子和碎石裸露出來。靠近的地面被雨侵蝕最嚴重,也有的被粉刷以修補防雨。

  築地塀:主要通過版築

  練塀:土與瓦交錯

  瓦塀:熨斗瓦整齊排列的&拼貼舊瓦構築的

  *日本的土牆大多有石製基座,客家土牆無。日本土牆基本只用於庭院外圍圍牆,客家土牆也作房屋主體承重。

  九、家印

  家徽与家印有別,家徽表示各家擁有的共同祖先,圓形圖案最多。家印表示在村落內部的特定家庭,以山形記號+祖先名字等最多。家印可以出現在瓦當、門簾、外牆、倉庫山牆、招牌或者罈子、木屐、農具上表明所有權。

  中國農村雖無家印體系,但也會在所有物上寫上家主之名(非字輩的那個字),略類。

  十、方和圓

  *柱子為圓柱方礎

  *墓為前方和圓

  客家的房屋,如圍龍屋,即為前方後圓。客家的墓也是前方後圓。

  十一、驅鬼

  東北方位的丑寅為鬼門,西南方位的未申為後鬼門,修建玄關的正門、連通地下的水井、廁所都要避開這些地方(和客家的地理觀不太一樣,客家人會在風水最差的地方修“糞缸”鎮煞)。

  解決方式:一、把東北角切成凹進去的,讓角消失。二、放置神猿像。三、刻印南無阿彌陀佛。四、放驅鬼石、五芒星或者分銅紋。五、栽種南天竹、柊樹。六、祭祀屋敷神。

  十二、屋簷

  腕木(桁架)

  立柱和腕木之間:角撐

  立柱或牆上突出來的板材:托架

  出桁:在牆外的那根桁

  出梁:在牆外的梁們

  以上兩種共同構成了出簷深遠的大屋簷

  椽子的斷面會有裝飾,防腐蝕及美觀

  鼻先:椽子前端塗灰泥,並設計成波浪形

  十三、瓦片

  鋪設瓦片時,為了預留水的通道,會放入與屋頂坡度相反的彎曲瓦片。

  在遭遇強風時,風聚集在側面的山牆,為了防止沿山牆向上吹的狂風把屋頂吹飛,加裝圓瓦加固。

  圓瓦:中間上翹。平瓦:兩端上翹成凹形。棧瓦:圓瓦與平瓦合一;上翹的叫棧,下凹的叫谷。

  鬼瓦:放置在正脊和隅棟(通往屋頂角落有傾斜度的屋脊)頂端,使二者契合。

  十四、卯建:約等於封火牆

  十五、守護玄關入口的辟邪物

  南天竹:扭轉困難

  符紙

  鬼瓦

  締め縄飾り:正月擺放在家中的酸橙(到了夏天會重新變綠)

  十六、石垣

  石料:

  毛石:天然石材

  樵石:從岩石上切割下來的石材

  砌法:

  整層積:每層石塊的橫向接縫連通成水平直線

  亂層積:各種形狀、大小的毛石互相堆積

  谷積:接縫呈V字形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五):建筑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

  1、建筑?建筑!

  在你我的理解中,“建筑”大约就是“房子”的一种高级说法。那么一本名为《日本建筑解剖书》的小册子,除了告诉我们日本的房子长得什么模样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本书的创作团队并不这样认为。建筑,作为人类的构筑物,它的内涵远远不止房子这么简单。建筑的范畴之大,边界之广,远超过我们平日粗疏的认知。大到一座城、小到一座桥,都是建筑界的一分子——这么说来,我们竟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建筑的包围之中了。日本STUDIOWORK工作室的成员们作为场景中的观察者,感受他们身处的环境和风景,灵敏地发现身边建筑的妙趣横生之处,勾勒、描摹、记述,用图解的方式将他们体察到的讯息传递给读者。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日本建筑知识普及读物,不如说是一本与读者分享观察建筑的方法的入门指导。

  若仅从抽象意义上拓宽了以往对建筑这一概念的认知,那这些知识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作者们亲力亲为,让观念上的变化落到生活的每一个实处。他们带我们观察城市地形,感受行走于不同坡道的不同理感受;让我们关注河流的弯曲方式和走向,判断它是天然河道还是人工河渠;教我们根据神社社殿的不同朝向,或许就可以判断神社的祭祀对象……这样一来,日常身边被我们视而不见的一切建筑,就开始与每一个认真的观察者窃窃私语,向有心于自己所生所长之地的人们诉说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它们不再是陌生而冰冷的庞然大物,而更像你我沉静内敛的好友,比起以往,亲切了许多。

  2、城市漫步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的栖身之处,也是建筑的综合体。我们多半从一个个著名的地标探访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地方。在自己居住生活的城市里,是家、办公处、学校、医院、商场;在旅行的目的地,是标志性建筑、游乐园、车站、公园……但在读过本书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城市漫步方式和观察视角:可以搭乘一条电车线路,从车站开始欣赏沿途点滴;可以走进宜人的巷道,测量、拍照、速写,分析小巷两侧的公共设施和私家陈设;可以观察每一个三岔路口是如何引导我们走上所选择的道路;可以沿河岸散步,遥想当年水路运输的繁华景象;甚至可以通过地名和特殊建筑的位置,来推测城市中建筑元素的位置变换、改建扩建。

  自此,一座城市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群景点的集合,而逐渐生长出立体的模样。当我们的视角从点到线连缀起来,再进一步进行观察到面和体,所处的空间就因了我们的关照而渐次变得生动了起来。更甚,当我们从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细部构造判读出层累的历史讯息时,这一座城市就变成了一个生命体,这一场漫步就变成了全方位的四维旅行。

  3、回到日本

  在赴日旅游的热潮之下,本书的翻译出版显得分外合时宜。除了前述观察方法的引导,它又可用作日本建筑入门兼旅行指南,用丝毫不晦涩的笔触为读者展开日本历史建筑的点点滴滴。从江户城内昔日格局的遗痕到隅田川上重建桥梁的设计,从路边的西式小公园到老房子土墙、板壁,甚至瓦片的纹路——通过建筑格局、形式、风格和材料的选择,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建筑的细微美感,还能以此管窥日本的历史与文化。

  书中有大量篇幅介绍日本的佛教寺院、佛像和神社建筑,充分彰显了日本国人自历史上承袭而来的信仰系统在物质实体上的表达,而当西洋之风盛行之时,也出现有大量充满西式设计的建筑,甚至还有木构建筑为了赶上潮流,而改造为石造外观的模拟洋风的情况。这中、日、洋的三股风潮本身就是日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力量,它们的影响在建筑上也留下了痕迹。大大小小的实例不一而足,团队工作者们通过各自敏锐的眼力发现并记录,用建筑钢笔画的方式加深自己的认识,也帮助读者理解。比如对老建筑细部构造的描绘,建筑屋顶的形制、瓦片的排布、屋檐的承挑清晰地展示了它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深切渊源关系。但在此基础上,细腻的日本人更是将其内涵发展到极致。就拿格子门和门帘来说,在日本,单单根据格子木条的宽度不同,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称,除了木条间贯穿方式的区别,在过去甚至可以用格子的粗细与排布来判断格子门内店家的商业类别;而门帘除了可以遮阳、挡风甚至驱魔之外,还根据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长短规格,不同悬挂位置的门帘有不同的名称,而有一些不同类型店家还可以它们门帘根据材质的不同来区别。

  为什么我们总用精致、细腻、认真这些词去形容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作者的见微知著,是工程的细致精确,是大到城市小到瓦片的设计的精细和极致。或许日本民族的性格,从他们的建筑中就可见一斑。

  4、体察日常

  在日本,STUDIOWORK的成员们可以从建筑中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那回过头来,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呢?书末为我们提供了漫步指导。若要像他们那样深刻地体会空间,充足的事先准备必不可少。在出行前,我们要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掌握著名场所的信息,规划好出行路线;在漫步时,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测量工具,了解自己的肩宽、臂展、步幅和手指长度,初步测量、绘画记录。《日本建筑解剖书》不仅授人以鱼,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建筑能够带给我们什么,还授人以渔,告诉我们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变化往往与地域和时代有关,还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记录和描述建筑的方法。它从宏观到微观,彰显了日本建筑的独特魅力,体察身边的建筑和驻扎在它身上的故事,解剖的不仅是日本建筑,更是通过这种视角所感受到的文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建筑解剖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