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盛衰原因论》是一本由[法]孟德斯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共和政制兴衰的研究,构成一部政治社会学的作品,在这里政治是形容词,是依附性的,社会是名词,是实存性的。
●流畅。
●稀里糊涂读完,有空肯定是要重读的。 想要深刻了解当下的中国并做出一些理智的判断的话,我觉得从古罗马着手最合适。 另外许明龙先生的翻译也很流畅已读。 五星佳作。
●在图书馆最底下一排找到,蹲着匆匆拿两个版本比较了一下,明显感觉这个需要更流畅、通达。
●❤2018.11.19丨孟德斯鸠诊断了罗马的历史,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罗马的兴盛,源于积极的军事扩张,还有与军事意图相得益彰的共和制度,而它的衰亡,恰恰也是因为罗马太过成功的军事扩张,它败坏了人心,也破坏了政体的平衡。
●要读《论法的精神》,可得先读一下这本书。
●孟德斯鸠大神的经典著作,分析了他认为的罗马兴盛的原因,比如共和、民主;他认为衰败的原因,比如帝国专制,文章为当时事而做,直接表达作者的政治主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篇幅很短。然而我还是觉得论述的逻辑有点乱
《罗马盛衰原因论》读后感(一):为三权分立张目
在作者看来,罗马帝国的衰亡在于共和制度的衰败,以及君主制度的确立。 罗马能够在之前走向强大,是因为罗马内部的共和制度,平民、贵族、军事首领都没有无限制的权力,相互之间形成制衡。而此时,共和国的军队也是由较富裕的公民充任,因此士兵朴素、勇敢、对共和国忠诚、追求荣誉感,使得罗马军队在面对外部敌人时战无不胜。 而共和国版图一旦扩大,原有的共和制度就不再适用于共和国。此时军事巨头得以崛起,并通过收买士兵的方法赢得士兵的忠诚,从而得以通过军事手段取得僭主的地位。 在帝国下,元老院变成了在皇帝屁股后面摇尾乞怜的可怜虫,平民也丧失掉对政治的热情与参与,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角斗场与剧院,帝国皇帝的权力不再受到任何制约,可以任意脚踏法律,也不再对任何事物存在敬畏之心,帝国成为了皇帝手中的玩偶。 为了维持住自己的地位,皇帝需要不断地用金钱收买士兵,从而使得士兵日渐骄奢腐化、战斗力下降,而其对金钱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并通过扶持皇帝的手段攫取更多的财富。 帝国的扩大使得自身的统治也产生了危机,为了维持其军力,罗马不得不将征兵范围逐渐扩大,从罗马到拉丁地区,再到意大利,最终从各个行省征兵。而各个行省的士兵缺乏对于帝国的认同与忠诚,反而成为帝国持续动荡不安的根源,并最终灭亡掉了罗马帝国。 所以,孟德斯鸠这本书其实就是为其之后所写的《论法的精神》中对无限制的权力的分权制衡的原则张目。
《罗马盛衰原因论》读后感(二):罗马
读书笔记8: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的名著之一,比起论法的精神来,篇幅短了很多,错误其实也很多的,毕竟不是专业的史学家。
孟德斯鸠把罗马的兴盛认为是好战,喜欢劫掠是很有道理的,罗马同秦国其实很像,战场上像饿狼一样,秦国是打战可以升军功,罗马是极度享乐主义,抢钱抢女人,回来就是奢华的享受,花完继续出去抢,
所以周边的国家一个个被他征服了,很多学者说罗马没有文化建设,就是这个原因,凯撒去高卢的时候,负债累累,回来就大发战争财。
罗马衰落的原因很多,核心还是罗马缺乏文化同化优势,他的思想早期主要继承希腊,后期是基督教,长期西班牙人,拉丁人,高卢人,希腊人,埃及人都分的很清楚,一旦分裂就搞出很多个国家。中国就不是这样,夏商周一直是统一的时候虽然一开始疆域很小,但是打下来一块就变华夏了,孔子认为无论是华夏还是蛮夷,只要认同我的价值观那就是同类。所以最终生活在这片土地的部族全部被同化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趋势,欧洲统一就很难。
到了东罗马时期,孟德斯鸠说为啥能长期存在,阿拉伯人长期内斗而已,等他们一聚集力量,东罗马就完蛋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长期富有攻击性,跟他们的成长环境关系很大,初期在罗马是异教,等坐稳江山又要对抗新月,不铁血还真活不下来。新月在中世纪很强大,他扼住了亚洲和欧洲贸易的通道,靠收保护费组建了强大的军队,等到大航海起来,丝绸之路被废掉,阿拉伯人就彻底衰弱了。
《罗马盛衰原因论》读后感(三):新舊版的一點比較
一開始以為只是出版社重印,後來人家提醒才發現譯者不同。
舊版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譯作了,當時還是用俄文翻譯,法文修訂;新版改採法文的孟德斯鳩全集,輔佐其他同語言的版本,這次包括一些孟氏的註腳都有翻譯,還有一些沒被他寫進去的片段跟一篇短文〈論羅馬人的宗教政策〉,算是誠意十足。
當然,重點還是譯文品質,跟舊版相比算是比較口語化,可讀性略高,不過還是可以發現有兩邊都譯的不怎樣的地方。
討論到刺殺凱撒的一段:
新版:「布魯圖斯無所顧忌的告訴他的朋友們,他的父親若是重返人間,他照殺不誤。」
舊版:「布魯圖斯竟敢向他的朋友們說,即使是他的父親重新回到地上來,他仍然是
會把他殺死的。」
說真的,多讀幾次或許可以理解那個第三人的應該是指凱撒,但這樣的句子不能說是通順,對吧?猛一看比較像是布魯圖斯說就算他爸活過來自己也可以照殺不誤。還是我國文太差?
這本書,算是孟德斯鳩寫《論法的精神》的先導吧,有很多論點都要等到後來的那本作品才會再延伸,不過純對羅馬史有興趣的,看看這本也許就滿足了。
儘管在這個時間點,或許對於孟氏的一些觀點會覺得了無新意,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站在他的肩膀上的緣故。個人對於他評論征服者強加法律跟習俗給被征服者是不明智的行為,還有斥責凱撒在“奪取了一切後的寬大不算真的寬大”,仍能感到其睿智。
總之,《羅馬盛衰原因論》是仍然有其閱讀的價值,至於新舊版,可以的話兩本都收不算貴,否則就收新版吧,就文句、印刷跟收錄內容甚至價錢來說,都是較舊版為優的。
《罗马盛衰原因论》读后感(四):我是一个异性恋, 所以谈谈被反向歧视
得到听书:
我是一个异性恋。生活在洛杉矶。和有些人有过交集。如果我努力保持身材,那么我因为喜欢女人而被认为是有臭毛病;如果我追求艺术品位,那我被认为是直男不配拥有这根弦;如果我不爱晒太阳,会被认为是附庸风雅女性权威或者同性恋权威;如果我在工作中不爽,就被认为是一个非要被开除的黑绵羊,而同性恋盆友们则可以肆无忌惮的挑三拣四而仍然被欣赏,被认为是群中之星。
孟德斯鸠在此书中的观点折射在当代,今天的西方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美国,移民同样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美国社会也同样推崇文化多元主义,这已经造成了文化层面的内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身份政治。所谓身份政治,就是强调每个人、每个族群自身的价值认同高于一切,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所以它也被称为认同政治。具体来说,在美国,如果我是少数族裔,譬如非洲人,那我作为非洲人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绝对的尊重;如果我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变性人,那么我的性取向和生活方式也需要得到不容置疑的认可和保护。这种身份政治背后是一种不断膨胀的权利话语:任何个人、族群都应该拥有权利使其价值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和保障,而国家有义务来维护这一权利。因此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平权法案等方式在教育、就业、社保等各方面来满足不同族群和个体的权利伸张。在今天的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这种权利索取和扩张都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2019年,法国国民议会刚刚通过法案,允许包括同性恋和单身女性在内的所有女性从国家获得帮助,通过辅助生育手段生育小孩,而以前这一手段仅仅保留给不孕的夫妇。这一立法的依据就是同性恋一样有权利生孩子。
但是,少数族裔和团体的权利要求必然会挑战甚至威胁其他族裔和团体的权利和价值。比如,如果像法国那样赋予同性恋人群生育的权利,持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群体就有可能感到感到不满。在美国,在教育上优待非洲裔、拉美裔的移民,也被视为对白人、亚裔的逆向歧视。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而且还背负着沉重的种族冲突的历史,这种身份政治以及它所引发的冲突就更为严重。所以说,美国虽然没有像罗马那样扩张领土,但它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影响,也像罗马一样吸纳了不同族群,它也要面对跟当时的罗马相似的问题。
我尊重所有人,但我不是"倚老卖老"的粉丝。你不能打着自己的身份雨伞,而让自己淘气得不要不要的,还自认为身处评价体系的食物链顶端,且明哲保身无忧。
我是个老爷们,我喜欢女人,怎么了?!!
《罗马盛衰原因论》读后感(五):简述
史论,对罗马王政、共和、帝制皆有精辟见解。
王政时期塔克文的独裁统治暴露了罗马的弊端,得以矫正后确立的共和制度让罗马走向昌盛,公民大会、元老院和一年一任的两位执政官都能发挥各自的力量,保证充满活力的政府,拥有自纠的法律,在罗马共和制度设计之初,“土地平均分配”由此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井然有序的社会”“精良的军队”,每个人都是罗马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勇气成就了罗马霸业。而罗马每时每刻成就的荣誉都在助长着其傲气的攀升,罗马人总是以上位者的姿态对其他民族颐指气使,而受到不公对待后的反叛又成为罗马“兴师问罪的借口”。罗马人的傲气让迦太基人的贪婪付出了代价,百年布匿战争让罗马军事崛起,亚平宁半岛在此期间逐渐完成统一,对外形成扩张形式,在之后的百余年中完成了后来罗马帝国的辽阔疆域。对待任意寻求罗马庇护的他国王族,罗马都会以监护人的身份对他国外政横加跋扈的干涉。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罗马施加诸多限制,最后潜移默化的同化为罗马公民。
傲气的罗马人在戳去了巨大的财富后,金钱的腐化作用开始凸显出来,罗马共和末期伊壁鸠鲁学派盛行,它在腐蚀人心和精神上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作为财富的物质基础正是罗马人不断对外获取胜利所得。此时把法律奉若神明的罗马人在金钱的与权力的诱使下不断的突破其心中的底限,昔日对罗马的崇高情感与对律法的敬畏开始出现缝隙,像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人性的欲望、贪婪、丑恶、愤怒接连出现在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之中,共和制的罗马结局依然注定。有趣的是在苏拉以军事手段铲除异己后将罗马恢复共和,此时人们谈乱的是苏拉的暴政,而在奥古斯都结束内战后将罗马引向独裁,此时人们谈论的却是自由。
罗马过早的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当初促成这个变化的那些优良法律反而变成了负担;究其原因,这些法律理应发挥的作用是缔造一个大国,而并非治理一个大国。”于是成就罗马共和辉煌的制度把罗马推向另一个极端,保民官为不断为受到侵害的农民权益挺身而出,而受到权力驱使的人性在此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罗马人民的狂热掀起了共和末期频繁的内战,马略、苏拉、秦纳拉开了独裁序幕,克拉苏与庞培作为苏拉部下亦不甘示弱,为了获取权力将苏拉从新确立的共和体制拆解殆尽,凯撒应运而生,屋大维成就一统霸业,人民从狂暴变得顺从只在朝夕之间。帝制开启,帝制的混乱与共和末期相比亦不遑多让,士兵的贪婪让罗马军队腐朽,在短暂的帝制初期与五贤帝百年间,罗马帝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内乱频发、军队摄政,边境民族不断入侵……罗马在风雨飘摇中完成了分裂,走向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