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统的发明》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10 23: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传统的发明》的读后感大全

  《传统发明》是一本由[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 [英] 特伦斯·兰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一):未来咬住过去的尾巴 ——闲话《传统的发明》的前世今生

  春天在复苏,在经历了漫长蛰伏大地上,人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开始依照传统的观念新发明的形式表达祈祷。每当经历如意,小至下里巴人乡野小民,大至高山流水商贾学渊,都用一种求神问佛的形式来探寻迷茫内心出路。今岁,在乡村流行起出嫁的闺女兄弟买同年龄一样个数鸡蛋和一箱方便面,来表达安康长寿美好祝愿。 另有一件,时值清明之际,为了保护我们头顶碧海蓝天,焚烧钱箔鞭炮的传统形式已消亡,而传统观念的祭司供奉仍在继承发扬。那一朵朵或真或假的鲜花,三五成束地在春明的自然之风中摇曳成姿,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祈祷与陪伴。带着这样的一种感悟,我读了远在欧陆英伦近在眼前的《传统的发明》。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苏格兰正统历史,并没有英格兰、尔兰的历史久远和深厚,有那么两个同姓麦克弗森的苏格兰人,因着罗生门的利己主义,伪造出了繁盛的苏格兰历史传统,使得苏格兰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团结。而真实的传统的历史,则要从苏格兰特有的服饰格子呢短褶裙说起。 格子呢短褶裙的雏形是苏格兰高地凯尔特人的连襟披风,其正统的发明由英格兰的一位贵族改革发明。高低人文开化相对较低,被歧视为只会肆无忌惮野蛮掠夺的族类。直到英国人发觉他们勇猛剽悍身体特性,出于战争需要,而把他们归拢为军队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给予了他们穿格子呢短褶裙不被处罚权利,使得这一特色服装可以兴盛下去。 一个民族的形成与被认可,除了语言神话诗歌传说宗教生活习俗方面成型之外,往往伴随着与临族的争斗与抗击的历史。当一个民族成体系用法律以国家的形式制约时候,以政治目的前提管理便牺牲了人们部分或全部的原生态的生活。新的传统便被精英人士明了。这种发明不局限在某一地域,遍布世界各地。 混沌大脑思考的基本模式,混沌是宇宙可视状态,混沌是海岸流变人类社会发展变迁常态。历史的正史是无法绝对严谨的,于是在人类主观意识导向下,个人编纂构建的历史就数见不鲜,每当闭耳塞听的人听到这样的历史,传统的发明便在无形诞生了。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二):《传统的发明》:我找到了一种逃离单调生活的方法

  《传统的发明》透着一股子古典气息。但是豪无文艺腔啊。

  封腰上讲了一句大实话,它说:许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实际上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这多少让近代和现代人有些底气了。看看,这就是我们共同存在的时代,那些传统发明,都有这个时代的一分子嘛。

  有一阵子没有读人文社科了。但是这本书是从国外翻译来的,“理解现代民族国的必读经典”。哎,理解民族和国家,确实蛮深奥的。

  其实《传统的发明》读着特别像学术论文。

  我是一读论文就头大啊。你可以笑我浅薄,却是不太爱动脑子了。

  民族 的,世界的,传统和发明,文化和发展,大格局下的大世界——我真的看不透。

  讲真,我适合老子的小国寡民,喜欢在小圈子,在一口井里面,望着天。

  因为脑容量有限,或者自己的眼睛近视,我就能看到那么远,也只能记住那么些少得可怜的东西。

  书中引用查尔斯・皮特里爵士的话: “现代世界是如此程式化且单调,以至于这个世上的居民都力图抓住任何一次能逃离这种单调的机会” 。

  我觉得这句话切中了我的生活。

  我真的也挺不喜欢单调的生活的。我总觉处一星期又一星期,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月又一月也就算了,如果还有一年又一年,我真的不愿意。

  但我们又总被现实困住。

  我能做的,就是不停的离职换工作。获得某种压力、某种成长、某种受虐。

  说实在的,有勇气换工作,或者是被迫、半被迫甚至潜意识的换工作,真的能摆脱“某种单调的生活”。但是还是觉得生活中处处是大坑,往往是从一个坑跳入另一坑,但是人们乐此不疲。

  我有几年真的是乐此不疲。

  比如我觉得自己好多年没有出去混社会给别人打工了,那时候自己在创业。于是各种抱怨。然后就关了张,出来上班了,以为从此轻松,没想到一切才是不幸的开头。

  别人的钱,真的不好赚。

  但也真的学到了新的东西。我原来是做教育的。后来进入平面设计市场。有几年,我觉得平面设计真没劲,根本没有时间去磨图想原创,大家都在抄,都在拼素材。无非都是在各种平台上挑素材,回来拼答。甚至更简单的,就是套模板,把别人的瓶子装进去自己的酒,然后卖给客户。包装出来的图,很快烂大街。你会发现许多人的广告图里面,都有你熟悉甚至曾经用过的痕迹。

  但是真的很好用,很速度,很效率,皆大欢喜。

  但是真的单调,没意义。

  然后偶然的机会,我去做了全屋定制设计。外出量房,回来画效果图,然后出施工图纸。看似维度比平面设计多了些,但是感觉很简单。很快又掉入了单调乏味之中。

  有人说,工作就是干一样够一样又离不开这一样。

  但是切换新的有些陌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单位,会打破一下暂时的单调生活,令你紧张,令你学习起来。但是,这真的有意义吗?

  比如:有许多人,听说2019年是自媒体的风口,开始跃跃欲试,要跳出原来的工作,去从事有关写作、视频和运营方面的工作,试图学习和跟进自媒体。我确实不知道,这样去想,会不会越错越远?

书中说, 君主制的“庆典与仪式”给大众生活带来了“迷人的魅力、神秘感与兴奋刺激”,因而尤其适合充当这样的机会。比如,如果女王在执政周年纪念的感恩仪式.上乘坐轿车去圣保罗大教堂,那么庆典的光彩将减去不少。

  想起中国许多人都喜欢看宫斗。无非是被皇宫中的各种仪式,各种庆典,各种平常人家看不到接触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东西吸引,然后乘着光乘着风去偷窥一番。我有时候也看宫斗,看皇宫和后宫,看那种永远也不可能遇见到的生活,感受一种新奇和刺激。

  但确实越看越没劲。因为没有用,因为没有意义。

相反,当不再受实际用途東缚时,物体或实践就具备了充分的象征和仪式用途。(对于“传统”来说当没有马的时候,骑兵军官年礼服上的踢马刺才显得更为重要;当没有被收拢携带(收拢携带即表示没用)时,身着便装的近卫团军官们的雨伞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律师的假发也只有在其他人都不戴假发后,才获得了它们的现代含义。

  我在想,人是不是也一样。如果不是现实生活束缚,我们才不会接受现在的生活吧。但是若真的不受实现一切的束缚,我们又能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感受呢?

  比如,逃离北上广,回到小城市享受更安逸平淡的生活,曾经一度成为了一种口号。但那只是活在网络话题之下的口号,又有多少人真的为此逃离北上广了。你看,北上广还是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流量最多的地方。

  《传统的发明》这本书,越翻越觉得厚重起来。畅销30余年,真的有些年头了,却仍然这样的年轻啊。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三):看似“传统”实则被“发明”的《传统的发明》

  汉语言文字组合的多意性,很容易就让我们对《传统的发明》产生多种多样的解读。这是文字的多变性,同时也是思维的局限性。由此延伸出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样的“传统”是发明出来的,生活里被发明出来的传统有哪些。

  那么什么是“传统的发明”呢?研究这样一种命题对人类社会学而言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两个问题在本书的导论部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解释的非常清楚:

  ①“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征,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

  ②传统的发明是一些问题和发展的重要征兆和标志,唯有研究传统的发明,才能认识这些问题,辨认和追溯这些发展。它们就是证据。

  后续章节中收录了六位历史学家撰写的文稿,主题包括苏格兰的高地传统、浪漫主义时期对威尔士的历史的追寻、英国君主制下的传统仪式表演、维多利亚时期对印度以传统震慑、殖民统治时期非洲传统的发明,以及1870-1914年欧洲的大规模生产传统。从这些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正如埃里克在导论里阐述的那样: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新颖之处就在于,新颖的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自己装饰成为古老的。

  在研究高地传统的发明中,我们发现,历史轻而易举的就可被人为的篡改,并使之永垂不朽,若想订正历史,耗费的时间之久(一个多世纪),精力之多不说,能不能比前者更广为流传也是一个问号。事实上,广泛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即使是错误的但是却先入为主的,毕竟一套完整的文字说明体系覆盖掉真正意义上的却残章断节的传统文化是轻而易举的。再加上能被发明出来的传统,通俗意义上来说都是受到当政的广泛支持才应运而生的,它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为了强化管理而生出来的手段,披上了时间厚重的外衣,以此获得大众的支持,即使是盲目的也是受人追捧的。

  对比高地传统的发明,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正在我国流行的某些似是而非的传统和一些被缓慢侵蚀的传统,包括从历史演变而生的本土传统,受战争以及国际交流影响引进的某些外来传统,和一些为了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挖掘出的历史传统等等。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说起来应该是有迹可循的非常深厚的,比之历史上曾经依附于中国的一些边陲小国而言,这是从历史角度而言毋庸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在如今的社会角度来看,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的看重远远不如曾经的附庸国。就如曾经的苏格兰慌称爱尔兰为其文化附庸,并为此编写出一套全新的史书,我们的传统也正在经历着被附庸被剥离正统历史,只是似乎大国的尊严不允许我们低头,或者说是纯粹的自信让我们漠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打小闹,任由他人造作。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统文化的坍塌在历史的辩证历程中看来似乎也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一些我们如今跟随世界潮流应运而生出的新型传统文化,应该是最直观感受下的被发明出来传统了吧。

  总的来说,《传统的发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厚重,理解其中一个小章节,都可以引发我无数的思考,甚至可以说若真要吃透这本书,非专业人士不可。就我自己而言,无非最多就是看个过场,写一写个人微不足道的见解,盖不能以一言以蔽之此书的精妙绝伦。而由于我个人的浅薄无知,读此书耗费精力远甚于其他作品。此书当得一读再读,才能有更多收获。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四):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面对“传统的发明”这样一个新奇的题目,我们难免心生疑问:本应在时间的长河中缓慢积淀而成的传统如何被发明、创造?本书的六位作者以一组精彩的论文告诉读者,许多所谓的传统实际上是为回应社会与政治的变迁而被建构出来的,它们貌似悠久,实乃晚近的发明创造。这些论文主要讨论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英国及其殖民地发明传统的情况。

  休·特雷弗—罗珀与普赖斯·摩根分别考察了苏格兰与威尔士构建民族象征物、重塑民族传统的进程。面对英格兰的统治及其语言、文化的入侵,苏格兰与威尔士的“爱国者们”力图通过颂扬各自的民族特性来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性,并加强其民族认同。特雷弗—罗珀的研究指出,17至18世纪的苏格兰并没有独立的传统,所谓独特的高地传统乃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完成的追溯性发明。他着重揭示了苏格兰高地传统的典型象征物——克兰格子呢短褶裙的真实起源。苏格兰短褶裙的样式出自英格兰的工业家之手,以格子呢的图案区分氏族的想法则由投机的格子呢制造商们首创。耽于幻想、试图通过想象与虚构来塑造高地文明的艾伦兄弟撰写了《苏格兰的衣橱》和《克兰的装束》,这两本书凭借捏造的史实强化了克兰格子呢起源悠久的观念,重构了苏格兰业已消亡的克兰体系。与苏格兰人创造高地传统相比,摩根所展示的威尔士人文化发明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威尔士旧有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已然衰微甚至消亡,当地的学者和爱国者们自觉行动起来以保存、发展威尔士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追寻往昔,不断地复活并改造传统,甚至创造传统,比如:复兴衰落已久的威尔士诗歌大会;认定威尔士民族的凯尔特起源;提高威尔士语的地位,强调其纯洁性,甚至将其描述为一切语言的根源;将英格兰歌曲威尔士化,并创造威尔士历史歌曲,从而把威尔士塑造成为古老的音乐之乡;制造民族英雄马多;保护地方风景,赋予其历史与人文意义。这些尝试共同构建出一种新的威尔士特性。

  接下来的四篇文章转向了政治传统的发明。大卫·卡纳迪恩分析了1820年至1977年间英国王室仪式精致化的过程,他将礼仪放置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之中考察其变迁,揭示仪式表演所暗含的意义。作者发现,英国王室盛典的“千年传统”绝非如此悠久,直至19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王室仪式仍是十分笨拙、魅力有限。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君主的真正权威逐渐衰落,却成了民族的领袖,受大众崇拜,被盛大的仪式庆典所环绕。若从国际环境着眼,此时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各国仪式上的攀比也是展示竞争的手段。至20世纪前期,英国王室仪式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一个发生剧变的年代,君主制礼仪成了表达连续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方式,它被人们描绘为悠久传统的化身。

  博纳德·科恩与特伦斯·兰杰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了英帝国的殖民地,讨论了欧洲的传统是如何被移植到印度和非洲的。科恩关注的是,19世纪英国统治者如何建立起一种向印度人展示英国之权威的仪式风格。1858年之前,由于莫卧儿皇帝仍然是印度政治秩序的核心象征,英国人无法用象征手段将印度人吸收进他们的统治之中。因为存在文化差异,英国人在沿用印度本土的礼仪时大大改变了其意义。1858年后,维多利亚女王被确立为印度的君主,为满足直接统治的需要,英国统治者要在印度建立新的认同中心,并且要以仪式、象征的手段将印度的王公贵族纳入新的等级秩序之中。实际上,印度总督以欧洲的模式以及相关的礼仪创造出了“封建的”印度贵族的等级,将印度王公变成了英国的爵士,以换取他们的忠诚。科恩重点考察了1877年的帝国集会,正是这次集会以仪式活动与象征手段展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权威以及印度王公与女王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仅将1877年的集会视作无聊的表演,科恩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这次盛会奠定了一种仪式风格,成为印度人和欧洲人衡量公共仪式的标准,更意味深长的是,印度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所采纳的公共政治风格也深受其影响。

  兰杰阐释的“殖民统治时期非洲传统的发明”,展示了发明传统的复杂图景,它至少涉及三个层次。首先,为了将非洲的白人定居者转变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统治阶级,殖民者不仅依靠军事或经济的力量,还通过移植或发明新传统,来显示白人乃是非洲人的主人。因此,殖民者在非洲发明出了一整套学校、职业和军团等传统,它们可以用来创造一个明确界定的等级社会,其中欧洲人发号施令,非洲人接受命令。其次,在非洲缺乏广泛存在的君主制的情况下,英国统治者创造了一个本土的君主制传统。因为殖民政府不希望通过不断运用武力来实施统治,所以它需要寻找更多的本土合作者,尤其是乡村的酋长、村长和长老等人,而这种合作背后又需要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支撑,结果殖民者在帝国君主制思想中找到了这种意识形态。于是,行政官员对非洲人不断灌输国王几乎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和无所不在的神的观念,并通过仪式活动使这样的观念更具影响力。再次,英国统治者还为非洲人发明非洲传统,他们整理、传播这些传统,使原本灵活多变的习俗变成了确定无疑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由欧洲输入的发明性传统不仅为白人提供了发号施令的模式,而且还为很多非洲人提供“现代”行为的模式,他们尝试着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利用欧洲移植的传统,以建立新社会。

  除了以上各篇论文,本书的编者之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还撰写了导论和最后一章。在导论中,他为工业革命以来的发明性传统做了理论上的概括。在最后一章中,他试图将传统的发明这一主题应用于欧洲的其他国家,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三四十年是欧洲大规模生产传统的年代,这一时期深刻而迅速的社会变化,导致了新传统层出不穷。这些传统既包括官方创造的政治传统(比如公共仪式、纪念碑和雕像),也包括非官方的群众运动、社会团体发明的各种传统(比如五一劳动节、足总杯决赛、温布尔登公开赛、校友协会),它们的出现或是强化了对国家的顺从与忠诚,或是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中产阶级的团体认同。文集通常给人以松散、拼凑之感,而霍布斯鲍姆的开篇与末章赋予了本书一种整体感,并使传统的发明这一主题成为认识19世纪欧洲历史的新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深深叹服各位作者的博学,文中详尽的史料、坚实的论据、精辟的分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在充分论证学术观点的同时,把一个个发明传统的故事娓娓道来。因此,本书自1983年推出以来便不断被重印,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畅销书。今天,“传统的发明”一词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它作为标题出现在许多不同种类的论文之中。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五):《传统的发明》:那些“传统”背后的故事

  什么叫传统的发明?一对小情侣在热恋的时候,在一个对于彼此特殊的日子送给了对方一朵花,其他人看了艳羡不已,纷纷效仿,以至于整个小镇都盛行起来。在这个习惯传向其他地方时,领导者会强调这是本镇的传统,并写进了法典。这个习惯逐渐被全国,全世界所接受,它便成了这个无名小镇起源的传统。这个送花的传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那对小情侣开始的,也就是他们发明的。

  对,传统是被发明出来的。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通过对英国和欧洲史料的研究中得出此结论,“传统”实际上是被“发明”出来的。

  欧洲国家的许多传统,一旦追溯起源,就会找到希腊神话故事里面去,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这个传统习俗貌似有着什么久远的历史,其实不然。传统并不是天然存在(当然也不可能来自于诸神),纵观世界的传统,不外乎两条生产路径——官方规定与民间习惯,再到二者相结合,最终由国家律法的确认下,通过一种重复的行为仪式以达到凝聚共同体的目的。

传统的发明9.0[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英] 特伦斯·兰杰 / 2020 / 译林出版社

  《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鲜明观点,“那些表面看起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时间常常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就连“传统”这个词,都是后来被发明出来的,并没有追溯到希腊神话的世界和炎帝皇帝的时代。

  提到苏格兰,我们的眼前就不禁会响起风笛嘹亮的乐声和色彩鲜艳的褶裙,而被誉为“伟大的古代遗风”的风笛和褶裙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并成为传统的呢?在本书第二章《苏格兰高地的传统》中,特弗雷就挖掘其起源,并证明了:这两样东西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创造并强加给苏格兰民族的。

苏格兰风笛与短裙

  说到威尔士,我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梅林传奇》,也就是流传于这块土地上的亚瑟王的传说,在这片古堡林立,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在巍峨的护城墙和幽深的地下秘道中,孕育出许许多多公主王子、巫师及飞龙之类的神话故事。乍一听,这块土地好像有着丰富且长久浪漫的历史,其实并非如此。

《梅林传奇》

  在《传统的发明》第三章,摩根就详细描述了威尔士是怎样致力于探究历史,以及在因历史过短而探究无果的时候,自主发明历史和制造浪漫主义神话的行为。

  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打破思维定势的视角,不能一概的认为所有的传统都源远流长,也不能认为所有的传统都是近年人为创造,而是以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传统的发明有的是为统治者服务,有的的确是民俗的变化。“发明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话语建构的过程,为了相当新近的目的而是用旧材料来建构 一种新形式的被发明的传统。这个无名小镇生产的无名花,想要扬名天下,不太容易,但当它有了一段相当久远,又可歌可泣的传说,那就容易多了。

  例如,就像现在的知名大牌,总有一个背后的故事,从而凝结出一个理念,消费者会为这个“被发明的传统”而买账,却并不知道或不在意,这些logo下的产品,实际上都是一个厂子加工的。

  读史为了明智,每段历史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部分。作为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以哪一种身份和心态去读,你都可以从中得出自己的启发。《传统的发明》

  《传统的发明》读后感(六):作为洞穴的民族

  《传统的发明》(1974)一书的中心,如题所述:传统是被发明的。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1983)一书中将民族视为“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其先决条件是认识论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如果说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重在解释了民族主义为何具有强烈的情感号召力——这一非理性现象的成因,那么霍布斯“被发明的传统”就点明了“民族情感”的另一个侧面——建构理性。民族情感与建构理性,仿佛雅努斯神的两副面孔:一个在前,一个在脑后;一副看着过去,一副看着未来。

  “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传统与习俗相区别,传统其目标和特征在于不变性。传统与惯例或常规相区别,传统具有显著的仪式和象征功能。

  发明传统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即使只是通过不断重复。”——所谓“旧瓶装新酒”。工业革命以来被发明的传统似乎属于三种重叠的类型: a)那些使各个团体(真实的或是虚假的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或成员资格得到确立或是象征化的传统;b)那些使制度、身份或是权力关系得以确立或合法化的传统;c)其主要目的是使信仰、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得到灌输和社会化的传统。尽管有很多发明,但似乎明显的是,新传统仅仅填补了旧传统和习俗的长期衰落所造成的空白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并不适用于所谓的公民的公共生活领域。

  历史学家为何关注发明传统的问题。第一,它们是除此研究之外难以被认识的问题以及除此之外难于辨认与追溯的那些发展之重要征兆和标识。它们就是证据。第二,它阐明了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历史学家自己的主体和技艺。它们紧密相关于“民族”这一相当晚近的历史创新以及与民族相关的现象: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象征、历史等等。

  第二章对苏格兰高地传统的研究中说到,苏格兰的高地文化与传统的整套观念都是一种追溯性的发明(retrospective invention)。伟大的古代遗风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的——与英格兰合并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发明的过程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总共分三个步:第一步,反叛,篡夺爱尔兰文化,并重写苏格兰早期的历史,宣称凯尔特苏格兰是文化“母国”,爱尔兰为附庸。第二步,发明,人造看似古老的、原创的、独特的新高地传统。发明者是托马斯·罗林森。关键的一步由高地社团完成。第三步,认同,通过某过程将新传统赋予历史上的低地苏格兰。虚构《苏格兰的衣橱》、《克兰的装束》、《百年传奇》等著作的艾伦兄弟和后继者平民詹姆斯·洛根是关键人物。

  第三章对浪漫主义时期威尔士历史的研究,主要呈现的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威尔士文化从衰亡到发明传统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复兴的过程——衰落与复兴并非先后相继,而是水乳交融。18世纪是衰退的关键阶段,首先是以自信的丧失为标志,而丧失自信的核心是历史感的丧失。威尔士的历史观在16世纪发生了转变。历史的丧失对于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削弱的影响,生活越发严肃单调——语言与诗艺消亡,公共文化生活私人化,音乐传承断裂。因此人们意识到深思熟虑发明传统是必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威尔士诗歌大会的重建;古代和现代的德鲁伊特被重新发现;凯尔特人的重新发现;对威尔士语言是“天堂中的语言”观点的被发明;威尔士成了“音乐之乡”;威尔士妇女民族服装的确立;新的威尔士古代民族英雄的出现;风景和神话成为威尔士的地方精神;韭葱成了威尔士人的文化徽章。具有转折意义的“蓝皮书叛逆”事件标志着发明传统的退出——从威尔士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上,实际事务取代了其位置。理性和浪漫的冲突长期存在与历史中,威尔士人的生活仍在继续,发明传统也不会停止。

  第四章描述与解释其后英国王室礼仪的背景与性质所发生的变化,意在驳斥部分评论家对于礼仪的看法和预言。过往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或功能主义理论的相对历史性的框架下的,流于“浅描”。作者另辟蹊径重新发现王室礼仪的意义——将礼仪放置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中,不仅仅“根据独立于一切原因、一切目的、一切背景的内在结构”进行解释。因此至少有十个方面要被研究:“君主的政治权力”、“君主的个人品格与名声”、“在他统治期间,其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性质”、“传媒的类型、范围和态度”、“技术与时尚的流行情况”、“君主统治期间民族的自我形象”、“举行大多数王室礼仪的首都的情况”、“负责典礼、音乐及组织工作的人的态度”、“实际上所表演的礼仪的性质”、“商业开发的问题”。在此种“厚”描述的背景中,英国君主制礼仪形象的发展呈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笨拙地运用仪式的阶段——在一个仍主要为地方化的、乡土的、前工业的社会中的表演,从1820年以降,甚至更早,直到1870年代。第二阶段是新旧交织的阶段,一些古老的仪式被上演,一些新的仪式被有意识地发明创造了出来,这个阶段开始于1877年,持续到一战爆发。第三阶段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转变,君主制礼仪成了在史无前例的变化阶段中表达连续性的唯一方式,成为一致性、稳定性与共同性的化身。这时候英国人使自己相信他们很擅长礼仪,因为他们从来如此。这个阶段从1918年直到1953年伊丽莎白女王加冕。第四阶段王室礼仪的意义进入新阶段,成为英国人自豪感的象征。自1953年以来,因为不列颠权威的衰退,对人们来说,君主制意味着稳定性、安全性与连续性的保证,对传统价值的保存。总而言之,君主制与英国的发明传统相伴而行,仪式的意义应时而变。

  第五章围绕1857年起义和1877年帝国集会,呈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确立权威表象的过程。印度殖民社会的文化矛盾长期存在。19世纪中叶,“在文化上属于英国的外国统治者与被英国人有效控制的2.5亿印度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裂”。在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殖民者的努力下,印度本土礼仪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吸收的仪式,现在变成了一个标志服从的仪式。英国在印度的文化-象征结构中的矛盾消失于1857年的起义。莫卧儿皇帝被审判,失去了神圣的地位,这次事件也展示了英国人用来压制印度人的力量——从武力到精神品质。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其象征-文化结构的建构的完成,要到二十年后的1877年帝国集会。这二十年间,东印度公司的统治终结,大不列颠君主成为印度君主,新的社会秩序被确立,英国的君主被视为权威的中心,印度王公成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忠诚的印度封臣。殖民统治除了直接统治的制度,还有知识形式——孟加拉亚洲学会“对印度文明进行界定并将其据为己有”。为了压制1876年4月女皇称号法案通过事件的反对声音,新任印度总督利顿和他著名的私人秘书伯恩开始秘密筹划帝国集会。帝国集会于1876年12月23日正式开始,持续到1877年1月5日。此后,维多利亚女皇成为“Kaiser-I-Hind”,英国权威确立。

  第六章讲述了19世纪最后二十年到20世纪开头几十年非洲传统的发明。由欧洲输入的发明性传统不仅为白人提供了发号施令的模式,而且还为很多非洲人提供了“现代”行为的模式,无论是欧洲人还是非洲人都一定程度歪曲了过去,但都创造出一种体现了殖民冲突的现实。这一转变主要是通过一套复杂的重新阐述体系而产生,这也影响了非洲白人被看待的方式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发明的传统将非洲人纳入统治传统之中,有助于使士兵、行政官员和定居者热衷于“封建-家长制”的伦理。非洲人对发明的习俗的使用是既得利益集团用来作为维护或是增加控制的方式。

  第七章是霍布斯鲍姆对整本书的总结。文章讲述了1870年-1914年欧洲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大规模的发明传统,说明了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大量“发明传统”是相对容易的。霍布斯鲍姆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美国为例具体地讲述了统治者如何与为何发明“传统”。以“五一劳动节”、红旗、“安迪帽”、群众体育被迅速的发明为例讲述了无产阶级对传统的发明。中产阶级对传统的发明则是通过对精英形象的发明——出身标准的追求。霍布斯鲍姆补充了三点评论。第一方面,这一时期将是持久的那些新的实践和并不持久的那些实践的区分。第二方面,这一时期的发明传统涉及到那些与特定社会阶级或阶层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三方面有关“发明”和“自发产生”、计划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整本书引起了两方面的思考,从积极方面,有目的的发明传统似乎是为历史重新注入生命的过程,但是消极来看,真正的民族经典还是被束之高阁。所谓的礼乐,在大众社会只是种娱乐品。文化精英“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从现实来看很多带有“精致利己”和营销色彩。或许民族主义没有能力赋予人民真正的自由,消除现世的恶——但却使得世俗生活情趣无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统的发明》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