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是一本由陈果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全被之前宣传的鸡汤刻板印象和书名主标题给误导了。本书是正经学术小书。用副标题做书名足矣:《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写挺好,文风挺类似斯宾若莎《伦理学》之类。小书,太薄了。最不喜欢的是“笔者”二字用太多了,一段里笔者,全删估计又薄不少。
●欣赏不了
●被书名“欺骗”的一本书,本以为是鸡汤类图书,结果发现是一本非常学术的小书。虽然文字不多,但是确实可以看出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虽然有些内容作为一个外行看有些云里雾里,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道德教育的尊重和执着。为作者点赞。
●细细地剖析三种语言,但是一直不用第一人称,有种一直看引言的感觉,看完似懂非懂,而且要代入式才能安静读完,浮躁不安会难以消化。
●不是我能品的论述
●很陈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可操作的路径,使那些空洞的口号走下教室墙壁,入脑入心成为可能,是课程思政的很好探索。 以下为题外话与本书无关。 此路径对思政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且不说先将自己活成诗,至少得对诗感兴趣,能用诗及诗化的语言去讲课,以及对人性有着深切的悲悯,对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及践行,有几人能做到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说,课程思政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这是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果然陈果老师是一位敬业的思修课老师,写的第一本书居然还是关于道德,着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这个出发点让我特别敬佩,女神就是不一样。 这本书很薄,框架和语言读起来很像是论文,所以可读性一般(因为没什么小故事…),好在语言很通畅,也会融合自己的想法。主要探讨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用的三种道德教育语言:信仰语言、诗歌语言、形体语言的特点,作用以及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它们的建议。书的立意是很高的,但是道德这个主题人们往往敬而远之高高挂起事不关己,所以不太会有人主动来阅读,除非相关专业或者果果老师的粉丝(如我),还是特别受益的~
●偏学术理性,读起来有些吃力,并且略显枯燥,目前的自己还无法消化。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读后感(一):懂得也需要落地
豆瓣的评论很乱,感觉是可以把道德义理落地的一本书。侧面的来说,通过信仰语言、诗歌语言以及形体语言三个方面,来穿透内心,得到超越,达到由内到外的道德教育。勿论道德教育,人与人之间沟通何尝不需要,干枯的沟通,无异于无效交流。人们常常只从理智出发,忽略了道德情感和实践,缺少了人情味。还是非常契合从事教育改造、从事电话服务、从事销售行业的人员阅读的。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读后感(二):人到中年
真正的信仰一旦确立,纵使暴风骤雨当前,不幸如梦魇使人无处逃遁,一个人依旧可以在无可奈何之中尽力保持自我内心的镇定自安,依旧可以在无能为力之下竭尽全力创造幸福,依旧可以在人生的暗夜里奋力燃烧自己释放那一点暖意,化作那一线光明。正因为信仰具有现实性之超越性,它们不在同一个界面上,所以现实不足以构成对信仰的威胁,甚至很多时候现实越艰难,反倒把意志磨练得更坚韧,信仰也因而变得更坚定不移。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读后感(三):语言的力量
精小的道德语言学术读本。陈果老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从业者,经常用直击心灵的语言,引发学生认可与传播。陈果老师如何用语言的力量促进他人的道德规范,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
对于实践的实用性而言,核心观点在于自我生命的注入。语言的练达透露了思想的通透,语言的丰富体现了思想的丰满,语言在不同维度间自由切换,展示的是精神实现了跨边界的融会贯通。
如何启发受教育者自主的培养树立道德信仰与道德观念?不是理论的知识可以囊括的话题,何况,道德是无法用理论的科学的研究释义。观念只能相互吸引,相互启发,只要相似,一种观念可以激发另一种观念,深入到意识当中。 只有自我观念的完善与丰满,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读后感(四):读“懂”
所谓知己,就是懂“我”的人;所谓爱情,就是懂“你”的心;所谓诚意,就是愿意将心比心,感统身受,尽心尽力地读懂生活和读懂生活中的“人”-懂生活的奇妙与艰辛,懂人性的单纯与复杂.....所谓道德,就是一个人懂得善心之难能可贵,于是对他人的相助生出了感恩;懂得无可奈何之痛苦,于是对他人的进退两难生出了同情;懂得伤害之不可逆转,于是对自我的恶行生出了忏悔;懂得人非圣贤,于是对他人的过错生出了宽恕.....一个“懂”字,包含了很深的诚意,体现了很纯的爱心,可谓人情世界之臻品,真善美之别名。”没看书的时候,你会被书名所吸引,作者用很感性的字眼去命名很理性的专业探讨,看完书,你会觉得既冲突,但又合乎情理。
书中在探讨道德教育的预言艺术中,重点从信仰语言、诗歌语言与形体语言三种非理智语言,对比理智语言来寻找他们的特点优势,从而让道德教育真正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正如作者书中提到的“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不知’,而是空有‘知’却没有动力落实于行'',空有‘善心’却没有‘善行’。”
其实看的时候,就攫取自己很喜欢的一些字句去读,你会发现在理智语言之外,那些其他的语言形式,反而更有温度,有感知,有力量,去寻找那个启发你的字句,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读后感(五):通感与共情
通感与共情
评《懂你》
小学就有思想品德课,在那时候一般都是找个老师念一念课本,甚至让学生们自己看,因此对这个课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觉得这门课很机械呆板,甚至还有一种比体育、音乐还不重要的感觉。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感觉到道德的重要性,有些书本的知识可以慢慢学或者逐渐遗忘,但是思想和品德最终成为了塑造一个人的重要工具。回想起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如今的思想品德课如果有,同样不会得到很重视的吧),总觉得要说点什么。
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身体力行地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问题,她的课程成了一门学生们的热选,不时在网络中流传。这个现象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陈果老师自己精钻道德哲学,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不一样的道德课程;另一个则是道德问题也可以变得广受大家欢迎,并且成为一门生动有趣且令人受益的课程。
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激发人与人之间这份设身处地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进而在此基础上身体力行,有所作为。《懂你》的题目就足够温情,它就是用解剖道德的爱心去理解他人,接纳心灵,从而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抛除去那份课堂上的刻板教学和机械朗读,我们如果能得到一份有爱心的道德心,得到一份有温度的道德教育,每个人的内心是不是都能得到足够的温暖和慰藉?至少对于孩子们懵懂的心灵来说,是一次足够的心灵滋养。
完整的道德包括理智、情感和实践,这些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除了理智的语言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非理智语言:信仰语言、诗歌语言和形体语言。传统的道德教育过多用理智语言去说教和约束,导致了今天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完成它应有的目标。如果我们真的能善于运用非理智语言,包括书中提及的静默,多几分反思、几分自省、几分觉悟、几分成熟,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将会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天地来。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道德的标准就是“共情”,这一点在书中也有很详尽的阐述。无独有偶,著名文学家梁晓声有一个关于文化的解释: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用这句话去解释我们道德的高标准就是“通感与共情”,前面的修养、自觉与自由,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它具备打通感觉之间的障碍,达到一种理解的深度和高度;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则是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共情了。读完此书,我们并没有对道德产生疏远的感觉,更觉得陈果老师使用一种相对严谨(学究)又兼具生活(常理)的口吻讲述道德,这种道德具有可理解、可传播的生命力,它将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也将启发更多的人去理解道德、运用道德、改善我们的道德。
201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