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是一本由[日] 新海诚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部诚哥的放飞自我是这部电影风评两极分化的原因,书作为电影的一种补充吧,没什么太大看点。
●比你的名字更喜欢所以给了更高的分数。我不需要导演来迎合观众或市场,只想看一个创作者从内心想要创作的故事。
●这里原本就是海。 诚哥也是在通过这作品来反映自己对公众期待的不满吧。 期待下一部。
●诚哥的文体果然是收到了村上春树的影响啊,爱了爱了(⑉°з°)-♡。
●great! 2019.11
●补点细节…
●《天气之子》的电影我看了两遍(台湾公映版、内地公映版),剧情很熟悉了,也相当喜爱。新海诚亲自写的这本同名小说就比较一般了,他没法把脑海中的绚丽画面用文字的载体呈现出来,情感也远没有电影中配乐加持下那般浓烈。帆高开启实习之旅、频繁完成晴女任务那两段,小说很是赘述,电影短短两段配乐快切就交代完了,效果还更好。
《天气之子》读后感(一):不在乎这个世界,只想和你好好活下去
2020.1.16 断断续续看完,没看电影直接看的书,是个比较简短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描写,内心独白的刻画有一种日本小说特有的细腻,但是可能是翻译问题,导致有些煽情的地方,显得比较奇怪,最后结局处的描写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总感觉最后差了一口气,如果感情再递进一下的话会更好。
我喊道。阳菜看着我。那时,风很大。风吹起了樱花瓣,吹开了阳菜戴的兜帽,两条长长的黑发辫在风中跃动。阳菜热泪盈眶,然后变成了满脸笑容。那一瞬间,世界突然一激灵,满目生辉。
翻了下小说的结尾和后记,这其实是个很不“正确”的故事,少年的那种离经叛道被无限的放大。
导演说:
“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电影(或广而言之的娱乐业)没有必要作为正确的榜样,毋宁说,应该去叙说教科书里没有提到的东西,例如别人知道了要皱眉头的私密愿望。我要用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评论家的语言来叙说。我要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标准来写故事,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我因此挨批,那也是无可奈何的吧,我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成故事。
没有小心翼翼,没有揣度讨好,我在主人公们的身上用尽所有力气,毫不犹豫且不做保留,是他们让我迫不及待写下了剧本。
包括解说中写到:
我们可以自行决定这个世界的美丑、无常和悲哀。无论他人如何自吹自擂,用世界的惨状和自己的学识来描述现实,来反驳这一点,我们都可以自行定义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束缚他人的内心。
我喜欢导演相信着的世界,喜欢这个人相信的力量。人为了在泛滥的人事物中生存下去,在某些地方要将自己标准化,茫茫然地将自己朝着世上所谓正确的标准靠拢,由此才安心下来。这不全是坏事,但自己的本心与世间的标准答案之间就一点一点模糊了界限。
——————
最后,一首《小情歌》送给帆高和阳菜。
《天气之子》读后感(三):无论雨怎么下,我们活着。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活下去。
隔着一天看,隔着一天看,隔着一天,就这样看来大约三天才看完。(有些搞笑)
当然了我并没有看过电影版的,只看过了预告,凭借着预告里的一些内容在脑子里脑补着来看这部轻小说。
起初给人的感觉是新鲜感,由于我是在天闻角川买的纸质书来看,所以有些舒适感,天气之子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剧情不太行,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地理完全的一些知识在里面呈现出来光是一直说天气新闻报道我都看了好几处,虽然作者在后记也有提到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类,但这样一个描述天气的小说没有完全好的地理内容呈现出来属实可惜。
这书我也就看了一遍,我也并不能具体的完全一一描绘出来,看着不会特别无聊,反倒有一种稍稍放松感,阳菜消失那一幕我还能细微想起,帆高起来时的梦还是这么清晰身同感受到,最后的一幕两人在窄小的斜坡路上表现的不错,但因为我自身原因不是特别能感同身受,可能小说里给我带来的震撼感并不强烈,可能电影能给我带来别的一种视觉感。
当夏美骑着电动车,森岛帆高也做在上面逃避着警察的追捕,这一场景我是真的有切身的体会,帆高拼命跑过那座沙丘,在奔跑时汗水流入眼睛里,脑子像燃烧搬的进行着发热,当他察觉到自己一直在带着头盔跑,才扯下头盔继续奔跑,说不定还有爱,而至关重要的是勇气在指引着帆高在奔跑着。
《天气之子》读后感(四):放晴的女孩
在这个世上,缘分总是来回兜转。我们终会于千万之中,遇见我们所要遇见的人
————————灵魂摆渡
一艘驶往东京的渡船,
一阵暴雨后的虹销雨霁,
一位离家出走的男子高中生,
逃离着束缚他的岛屿生活。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一段困苦的打工生活,
一位能让天空放晴的晴天女孩,
期待着与她命运的邂逅。
不久前,新海诚将新作《天气之子》这部作品带上了大荧幕。其原作小说与电影是同步进行的,但,小说所展现的天气之子与荧幕上的画面相差甚远。
“电影以故事为内容,影像和声音是负责传达的器具,但小说的内容和器具是同一样东西”
—————新海诚
书中对环境的描述多从角色本身出发,新海诚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角色间的距离。
切换的主语,不同的语气,多变的环境使得每个人物在不同情节的不同感受都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天气之子》像是一本画集,对雨的悉数描写便是颜料,使得画面由空荡的白纸转为一副风景画,高潮部分的文字,婉转,却又散发着光芒。
“又来了,我不禁紧闭双眼。我站在原地不动,雨水打在我的脸上,雨声一直在耳中回响。这两年半来,雨常常就在那里,就像无论如何屏息,心跳都不会消失一样;就像无论多么使劲地闭眼,眼睑里面都不可能一片漆黑一样;就像无论怎么使心平静,都无法获得片刻的沉默一样。我缓缓地呼出气息,睁开眼睛。雨。”
新海诚式小说的吸引力跟电影相比可以说是不分伯仲甚至略胜一筹,透过纸张你便能看到黑夜中那两颗互相吸引的星星。
一个阴天,窄小的病房里回响着生命监视器的电子声。呼吸器规律地变为浑浊的白色。一旁,一位少女十指相扣,紧握着她病重母亲的手。
她拼命地呼吸着,手汗已经染湿了床单;她向着窗外的忧郁望去。
一个阴天,灰尘般的天空,一道光柱从乌云的空隙中射出来,映在一座废弃大楼的楼顶,那仿佛是一个发光的水洼。
那是这座城市的焦点,由于周遭的黑暗而感觉数倍光亮。
回过神来,她已经冲出了医院。
你停留在那个镶了金似的的楼顶上,望着因雨水冲刷而发光的城市混凝土。黑白相间,楼宇相间的汽笛声回应着漫天的阴沉。
此时
那个你熟知的她已经从医院离开,前往你正身处的楼顶与鸟居。
没有具体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敌人,任由这个社会摧残着她的生活。父母双亡,与她那需要照顾的弟弟,我们同少女一起把社会当作假想敌,在无数患难中一起挣扎着。
在另一端,他下了渡船,背着自己沉重的棕色双肩包,牛仔裤裤兜里唯剩不多的硬币在走路时哐哐作响。
城市
繁华的城市
仿佛夜晚不再黑暗,穿梭在人群里,他期待着,期待着那场能洗涤一切污秽的雨的降临。
“高薪 不需要学生证 未成年人 工作”
他搜索着这些关键字,简直是痴人做梦。
随之而至,是接二连三的惨重拒绝,漫目地寻找落脚点,与其破烂不堪的身躯,与心智。
一次偶然的邂逅,他遇见了她。
与之伴随着的,是美好的生活,是可取的未来。要是他们永远不分开就好了,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有很多访问中,新海诚被问道为什么这么喜欢描写被分开的情人,虽说新海先生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但他在这方面的描写还是十分的深入人心。在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虽然已经预感到男女主的分离,但还是一如往常地痛苦的撕心裂肺。
但
这就是生活。
对于美好的满足,被突然破坏掉的,直至最后的再次相遇,随之安心的生活
我们好像都太习惯这个世界了
每一次与陌生人的邂逅
从当初的惊讶好奇到麻木不仁
世人解读其为成熟
新海诚文字中的悲欢离合本应是感情的催化剂
却成了现代人压抑自己铿锵有力的证词
成了感情的替代品
成了人们与这世界的隔膜
新海诚写作从来不是因为他有的才华,而是因为他有的感情
他所理解的生活
就是和他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吧
趴在桌上,书的外壳已被翻出一道道皱迹,不知不觉中,读到了这么一句话:
“感谢你将本书拿在手中阅读。”
——2019年5月 新海 诚
《天气之子》读后感(五):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还有爱能够做到的事吗?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七分的,商业、娱乐、青春、爱情动画电影。看得出来,新海诚在《你的名字。》成功之后,作品逐渐商业化、流程化、标准化了起来,主题不再像之前那么小众,婉转,哀怨,伤感,爱而不得。
电影的制作几乎还是《你的名字。》的原班人马:新海诚监督、川村元气制片人、田中将贺角色设定、 Comix Wave Film动画制作公司的其他制作人员等等,然后RADWIMPS还是负责音乐。我很喜欢CWF的画风,人物面部柔和而无硬朗的线条,显得非常温柔,使人觉得亲近、舒心、可亲。
新海诚宇宙正在形成!《言叶之庭》里的雪野老师到《你的名字。》里的乡下小町糸守町 当了老师,花泽香菜配音;《你的名字。》里的立花泷和宫水三叶也在《天气之子》里客串,泷作为阳菜和帆高的客户的富美老奶奶的孙子,宫水三叶去买戒指了哈哈哈,花了三个小时帮帆高为阳菜挑选戒指。而且仍然是神木隆之介和上百石萌音配音的。
预告片跟正片完全不同。只看预告片让人误认为女主阳菜是具有超能力的晴天女孩,与某一阴天邪恶组织对抗,尤其是预告片剪辑的那一声枪响我还以为是阳菜被击中了呢。其实完全不同。
下面有严重的剧透:剧情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甚至可以说老套,远远没有《你的名字。》来得惊艳:阳菜获得了放晴的能力,却也成了巫女,成了“人柱”,背负了悲惨的命运,有得必有失,只有阳菜消失才能使天气彻底放晴。这种有得必有失,悲剧命运早已注定写好的剧本可谓见怪不怪了吧。然后男主帆高也是,眼睁睁看着阳菜消失,痛苦地后悔如果挽留不让阳菜消失,最后在屋顶上在云端重新找回了阳菜的故事。设定就是后悔、如果、奇幻冒险、救赎、团圆。最后结果也是大团圆,皆大欢喜。
新海诚自从《你的名字。》成功之后,就放弃了之前的悲剧风格,放弃了可望不可即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感伤。因为新海诚曾经自述,看到观众看你的名字时对男女主的命运起伏而发生心情起伏转折,时而开心,时而扼腕,最后看到圆满结局非常满意。于是新海诚也不想最后辜负了观众的期望,开始做这种圆满式结局。
不过我觉得天气之子意犹未尽,不如你的名字。你的名字中间泷和三叶的命运转折起伏,观众的心情也跟着坐过山车,尤其是看到黄昏之时三叶突然消失,笔倏然落下那一幕,大家可谓揪心不已。而看到两人隔着电车不能相遇,又在内心大声呐喊请求他们相见。而结局才是最妙的地方,虽然两人在那件事之后忘记了对方,但是心上一直有什么东西没有消失。而在神社的阶梯上他们终于相遇时,故事虽然结束,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看到爱的人我们往往会一见钟情,可是,“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新海诚告诉我们,所谓的一见钟情,所谓的既视感,其实可能是我们命运的红线曾经真正纵横交错过,并形成了一个理不清的缘结。所谓的不相识的两人初次见面,一见钟情,其实或许两人的命运早已密不可分。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这里,泷和三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而天气之子里面,两人并没有什么失去记忆忘记彼此的桥段,而是一直都在一起。所谓命运的起伏也仅是有欢笑,有温暖,有阳菜消失的痛苦难过,相对《你的名字。》可以算得上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而最后,帆高在小岛上上完了高中,搬到了东京上大学,和阳菜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也远没有你的名字的结局来的意味深长。
还有一个我觉得天气之子没有你的名字好的就是你的名字很好的结合了日本的民俗传统,并以巫女、口嚼酒、绳结为线索,非常有韵味。而天气之子的线索是啥?帆高的一把枪?若是以枪为线索显得现代、冰冷、生硬、不近人情。
关于小说的主旨,新海诚是放飞了自我的。正常的思路应该是英雄、救世主般的故事,女主拥有放晴的努力,为了东京,为了人类的晴天而牺牲自我。而男主,或者新海诚,显然不想这么结束,帆高眼里,阳菜比整个东京,整个世界更重要。因为阳菜牺牲时,其他人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为了整个社会,偶尔的,一两个个体的牺牲是必要的。
“没准大家多多少少都明白,这片蓝天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交换而来的。”但是大家都为此心安理得,就像电车难题一样,宁愿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也要保全其他多数人,为了整个东京的居民,牺牲一个在功利主义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帆高不愿意,即使只有一个人,那也是鲜活的生命,独特的个体,有着其意义与价值,爱人也被爱,绝不应当有义务被当作献祭的祭品而牺牲。这么看来似乎有些任性,于是东京沿海地区被水淹没,极端天气仍在肆虐,而帆高却获得了真真切切的身边的爱人。
在少年眼里,
比起蓝天,阳菜更重要;比起大众的幸福,阳菜的生命更重要。不管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我们都要一起活着。一般说来,一个微观渺小的个体对全人类全世界没有什么生死攸关的关键性影响,而假若真的有那一步,新海诚觉得,没有什么圣母,没有什么大义,宁愿抛弃整个世界,也要在你身边,这就是诚哥的想法。
本书又名:凪的新生活 。(手动滑稽)阳菜的弟弟 凪简直是我辈模范,前辈大佬,小学生就左拥右抱,情场高手啊!
新海诚的作品里,每个配角都不仅仅是打酱油的角色,而是有着深刻的值得去挖掘的东西,都有其独特的身世背景个人生经历。比如天气之子里的 须贺圭介 和夏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小说里大段的心理描写,其角色形比主角阳菜和帆高还要立体,还要有深度。
诚哥自己都说,电影篇幅有限,所以小说细节更多,剧情更完善。而动画电影主要欣赏的是画面。下面是新海诚在后记中所叙:
要说电影与小说的差别,两者基本是一样的。不过,小说里有很多描写是电影里没有的、倒不是因为电影做不到(电影也是打算完成得没有瑕疵的),或是特别回馈小说读者,而是由于影像与小说是不同的媒体。
例如,电影台词基本上是越短越好,我是这么认为的。电影不单单是文字,还负载着影像的情感表达与色彩、声音的情绪与节奏,进一步还有效果音与音乐等,加上这些庞大的信息后才算完成。核心部分越简洁,装饰的部分越有效果。不过,小说没有这一切。电影以故事为内容,影像和声音是负责传达的器具,但小说的内容和器具是同一样东西。因此,仅仅是将故事变成文字,并不能称其为小说(那是剧本)。所谓的小说,是一种故事与表达分不开的媒体因此,即便是同一人物的相同台词,在不同的场合,电影和小说的处理方式也会有变化。
具体举例是这样的:在接近故事的高潮时,夏美对帆高喊:“快跑!”在电影里,动画的速度感、演员的声音、之前电动车的排气声和之后的伴奏音乐浑然一体,这才构成打动人心的一幕(要是真的能打动人心就好了)。然而在小说里,仅靠一句台词,很难达到和电影同样的效果。正因为这样,小说オ要一再地打各种比喻,有必要在故事前半段对夏美的人生做一定程度的描写。这是电影全没有的,而为了使这一瞬间成为不亚于电影的场面,小说就需要这样的过程。就结果而言,这些部分成了只有小说才有的描写,也成为我自己写作的乐趣。期待这些部分也能成为读者阅读的乐趣。
摘抄下洋次郎的后记:
读完这本小说,我直率的感想就是:这本小说的文字和登场人物的行为、语言、感情变化,以及在电影院里播放的那些美丽画面,这一切都是新海诚,都是通过新海诚反映出的这个世界的姿态。
我们可以自行决定这个世界的美丑、无常和悲哀。无论他人如何自吹自擂,用世界的惨状和自己的学识来描述现实,来反驳这一点,我们都可以自行定义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東缚他人的内心。
新海诚知道新宿这个地方原本的美,知道都市天空独特的光芒,也知道享有盛名的大菜不如某人出乎意料的温柔滋味。
我喜欢导演相信着的世界,喜欢这个人相信的力量。人为了在泛滥的人事物中生存下去,在某些地方要将自己标准化,茫茫然地将自己朝着世上所谓正确的标准靠拢,由此才安心下来。这不全是坏事,但自己的本心与世间的标准答案之间就一点一点模糊了界限。
从表面上看,导演比谁都温文尔雅,比谁都费心,也重视协调。在我看来,不妨跋扈一点更好。不过,我觉得那是导演天生的优雅使然。
那么该如何改善呢?如何理性地取得和周围、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呢?他心目中不能变的核心事物就显露出来了,无论如何都会彰显出来,在寂静中呐喊,具有无论谁说什么一概不听的气势。正如这本《天气之子》里的帆高那样,我被那部分吸引了。
帆高知道阳菜被赋予的命运。在过去的历史上,现实中的人们会以向神奉献人柱来获取人类的平安。尽管如此,帆高还是要去救她。他的世界需要阳菜。观众们是否接受故事的结局都没关系,我觉得帆高的坦率就是导演自己的形象。
他说,听着“想成为你的不要紧”这句话,看完了这部电影的观众们一定觉得最后会获救的。
《不要紧(电影版)》这首曲子是为这部《天气之子》而作的,是帆高和阳菜的曲子,是在这个世界上被偶然的命运玩弄的二人的歌。不过,我不知道它最后能否成为观众们的歌曲。
“只有我看得见,你小小的肩膀肩负起世界。”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能得到观众的深深共鸣。不过,看着这部小说,我感觉自己能够理解了。所有人都只拥有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拼命生活着,扮演自己的角色,背负着某种责任,把自己唯一的生命从今天运作到明天,并不仅仅是阳菜而已。所有人都挣扎着,生存在那种自我的世界里。我明白有他人在近处看着自己这一切带来的信心和安心感。“在看着我”“知道我的小世界”“有人牵挂着我要不要紧”一我明白这是莫大的支持。而当看见无可替代的那个重要的人在挣扎的情景时,就会希望自己变成这个人的“不要紧”。
我觉得,这首《不要紧(电影版)》的歌曲就是这么回事。
新海诚的后记:
走在路上时,也听见有人提及电影名(也是批评)。社交网站上的评论多不胜数,表示赞赏的人士当然也有很多,但我也看到有不少激怒者。我有半年的时间一直在思考作品激怒他人的真实原因。而在那期间,我撰写了《天气之子》的策划案。虽然没有因这样的经历获得明确的答案,但我也拿定了主意,那就是“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我进而想到,电影(或广而言之的娱乐业)没有必要作为正确的榜样,毋宁说,应该去叙说教科书里没有提到的东西,例如别人知道了要皱眉头的私密愿望。我要用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评论家的语言来叙说。我要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标准来写故事,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我因此挨批,那也是无可奈何的吧,我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成故事。也许决心来得有点退,但《天气之子》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故事。
我就这样拿定主意后撰写这个故事,说实在的很开心,这是我自己跃跃欲试的冒险。什么“符合男女老少暑假看电影的品位”之类的定位,都不考虑了。没有小心翼翼,没有揣度讨好,我在主人公们的身上用尽所有力气,毫不犹豫且不做保留,是他们让我追不及待写下了剧本。我花了十个月做电影设计图,又花了四个月写出这本小说。历经一年半的时间,电影终于也快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