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4-06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1000字

  《地表最强虫》是一本由[日] 铃木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1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一):就是地表最强的那只熊虫!

  我平时经常做一些科普讲座,或者带一些小朋友到野外认识大自然。无论我在讲到昆虫,还是讲螃蟹时,我会给他们先讲讲这些动物家谱。其中在讲到泛节肢动物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与节肢动物关系很近的缓步动物门的水熊虫。

  我一说到水熊虫,好多人就哇哦就是那个不死的家伙是的,我只是这样点头应一下,然后再配上几张网上图片。其余的,我并不了解。也不完全是,我还知道,这东西几乎遍布各个角落,可是我居然没有去到野外找一找。

  关于水熊虫的不死之说,就如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一样:“究竟严肃生物学课题,还是披着科学外衣谣言”,熊虫,或者说水熊虫确实被包括我在内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极其适应各种环境的不死之虫。不过读完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熊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强们应该是为了适应极端环境而演化出的比较独特的生存技巧罢了,但没有夸张到干不死冻不死热不死的地步

  见多了老虎狮子大象,也见过太多的蚂蚁蜘蛛蝎子,可是像熊虫这样,平时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生物,我们只是被一个“谣言”接着又一个“谣言”所惊讶着,但从来没有想过试图去揭开它的真面目,我也如此。作者铃木忠借自己研究昆虫精子形成过程机缘接触到了这个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微小生物,甚至还在书中分享了他如此去尝试饲养观察熊虫的捕食、繁殖过程。是的,我也是才知道居然有的熊虫是捕食的!

  无论如何,以后再有人问我熊虫到底有多神奇,我会推荐看看这书去,通俗易懂。读完,你就是地表最强的那只熊虫!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二):一份爱意满满的神奇生物安利

  这是令水熊虫爱好者感到激动时刻市面上终于多了一本专门介绍这些小生物的中文书籍

  《地表最强熊虫》,这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小书,其中简要地介绍了人们认识水熊虫是什么样的生物、人们发现水熊虫的历史、水熊虫“不死传说”中的真真假假,以及作者铃木忠与水熊虫结缘的故事。书中并没有展开太多前沿或是高深的科学概念,但通过它能了解到许多水熊虫可爱的虫生细节,也可以学习如何亲自观察这些小生物。

  在这其中,作者自己试图饲养水熊虫的故事最为迷人。在质朴文字之间,处处透着作者对水熊虫发自内心好奇热爱。缓步米氏熊虫以每秒0.1毫米的速度慢悠悠地走着,玻璃或是塑料的培养皿会让它们脚底打滑,因此需要为它们铺上一层“琼脂地毯”;而水熊虫们又喜欢钻进琼脂的缝隙,这行为简直就像寻求安全感的小猫,必须要小不能让它们堆积在缝隙里窒息而死;培养皿中的水熊虫排出了与自身体型相比大得出奇的粪便,而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作者则“感动得全身发抖”……对于同样喜水熊虫的我而言,边阅读边想象这些有趣的画面,也着实令人快乐。

  说起来很惭愧,我虽然很喜欢水熊虫,也看过收集观察水熊虫的教程,但并未真正亲自实践过(主要是因为对水熊虫之外的一些小生物感到有点害怕_(:з)∠)_)。在此之前,“水熊虫”对我而言更像是教科书和文献当中一种遥远的概念。而通过这本书,这些小伙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具体而亲切了。

  如果你对水熊虫强大的“隐生”能力感兴趣,也可以在本书中了解到传闻背后更多真实的细节。这并不是一种完美的能力,它有很多限定条件,也不会让水熊虫们真的变成不死之身,但它依然令科学家们着迷。

  在文字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水熊虫图片。这其中不仅包括作者个人拍摄的水熊虫,也包括许多历史资料——比如说,18世纪的科学家们画下的最初的水熊虫画像。

  总之,这是一本热爱水熊虫的人写下的爱意满满的安利。水熊虫很酷、很厉害,但最重要的是,它们是无敌可爱的小动物,而且就生活在你我身边。如果能get到水熊虫的萌点,这本书大概可爱到能让你发出尖叫的程度。

  所以,你不如也来吃下这份安利,了解下这些神秘却又无处不在的小家伙吧?

  :书的右上角有超可爱的翻页小动画!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三):终于!到了解剖水熊虫的时间

  水熊虫是网络上的常客,因为据说他能活100多年,据说他不怕高温,不怕寒冷,甚至不怕宇宙射线。所以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地表最强!等等,看书要仔细看封面,有没有看到最强的左边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右边还有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所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水熊虫已经火了好多年,但这应该是大陆上第一本引进的关于水熊虫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但凡是大型的动物都是欧美人在研究,写个鸟写个狗什么的。而小动物总都是日本人在研究,所以什么昆虫啊,缓步动物啊,在日本人写起来,就一副特别可口的样子。

  这本小书字少图多,非常适合食用。由于作者主打的是科普,而不是学术,所以内容上写的非常口语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水熊奴在给别人介绍宠物一样,而在图的方面,除了手绘的图之外,显微镜扫描电镜也都用上了,所以大饱眼福没问题。作者还很有水平地把文字和图片结合了起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描写水熊虫拉大便的那一段。养宠物的小伙伴都知道,看着自己家的宠物能吃能喝能睡能拉大便是最幸福的事情,比如我自己看着家里的猫拉大便时虽然鼻子中个受体在哀嚎,但大脑中却有一种奇异的享受。所以当作者看到他的水生虫在15分钟内吃掉了17只轮虫后。他就在想吃了那么多的东西,它应该能拿出多大的大便?果然他的熊虫没有让他失望。一坨巨大的大便被他排了出来。作者还给熊虫和它的大便拍了照,并且说当时感动的全身发抖。这种感动并不是变态。而是作为一个父亲在被激发了母爱后所拥有的心理状态。

  虽然关于水熊虫的大多数知识我已经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获取了,甚至部分的知识较之这本书中的内容会更新一点(书中的学术研究基本更新至2013年,鉴于该领域的研究算不少很快,因此也没什么被推翻的论点)。但是,从书中也收获了一些之前不曾注意到的部分。比如在水熊虫中几乎都是雌性,但是很偶尔水熊虫的社会中还是会有雄性出现。但这些雄性的出现并不是说会有帝王般的享受,他们出现的意义至今并不清楚。因为在一个全雌的动物社会中,是没有必要让雄性出现的,这些雄性的DNA和雌性的DNA一模一样,没有DNA交换的必要,就是个渣渣鸡肋。其实这是事实往深去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最后会变成了有性生殖?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不开?毕竟有性生殖带来的麻烦是巨大的。想想现在那么多生男生女单身狗。

  除此之外,书中也驳斥了网络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水熊虫的谣言。什么水熊虫可以活120年?什么他们在宇宙中都不会死。这些博人眼球的说法其实有着很多先决条件,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简单去理解。诚然,水熊虫确实有一些隐藏的技能,但是他们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依旧是一种脆弱的生物。真想要把他们弄死,其实花不了多大精力。

  作为一个博物学爱好者,其实我很希望各大出版社和图书公司能够多做一些这类浅显易懂的科普书籍。倒不是说了解了水熊虫真的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是让有一些人能知道原来自己还能喜欢这些东西,简历的爱好一栏中除了摄影、电影、旅游、健身、美食以外,还可以是水熊虫。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四):写于2020年的书评

  好奇和恐惧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好奇是出于无知,恐惧也是出于无知。

  本书作者和很多学术界大小人物一样,用好奇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展现给更多的人。“地表最强”只是我们作为人类为这个小动物赋予的名号,我们的惊叹、联想、实验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和我们的兴奋、激动、感动一样,毕竟熊虫自己对此一无所知。作者字里行间插入的近乎nerd的小玩笑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名科学家的热忱,我相信有很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甚至是启发。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自私”,自私地将自己的喜好变成了延续生活的事业,自私地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奇怪的概念强加给这种还不到一毫米的小动物。但这种自私是那么地可爱,闪着人类本性和智慧理性交织的光辉。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科普呢?因为每个深入浅出的科普作品都能让我们的世界多出一种色彩。在翻开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熊虫是个什么虫。翻过几页之后我发现它根本就不是虫,更不是熊(而是像香菇一样可以干燥再泡发的东西);翻完本书之后,我的世界又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知识,比如随缘吃轮虫的熊虫(但按作者的话说,它们会“豪放地吞食”)和吃猫粮的猫都叫肉食动物,又比如隐生状态的熊虫甚至不需要氧气(这就更像香菇了,可惜香菇不会复活生小香菇)还有世界上还存在着“国际熊虫研讨会”这么个国际学术会议等等。可能我这辈子也没机会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一眼真实的熊虫,不过就像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一样,我思维世界的一角又多了一种可爱的小生物。这种感觉很温馨,不是吗?

  作者一定也是或多或少地怀着这样的初衷,查阅大量资料,加上自己的个人经验将熊虫知识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呈现给我们。作者的好奇让他走上了熊虫研究之路,人类对于世界的无知又少了几分;我们的好奇让我们翻开了这本书,我们自己的无知也少了几分,甚至多了点儿不那么重要的感动。

  不过看到18世纪首次将缓步动物命名为tardigrada的意大利天主教神父拉扎罗·斯帕兰扎尼的名字时我的心突然被刺痛了一下,将我从熊虫的愉快世界中拽回到现实里。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生理学家Lazzaro Spallanzani后来也成为罗马一家大医院的名字,这家大医院又成为了意大利最早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的医院……一切又回到了当前的时代主题。

  如今的人们仍然被无知的恐惧笼罩着,这次的无知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奇的时间。我们成功地改造了世界,成功地建立起复杂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分工机制,大大延长了平均寿命。可我们仍然禁不起一次次颤抖,病毒用它的单链RNA狠狠地抓挠着我们精致有序的内脏。个人和集体都在挣扎,小到拿完快递忘洗手的心中一惊,大到失去至亲挚友的痛苦,都在经济停滞、社会对立愈发尖锐的大背景之上考验着人类。我们没有熊虫的“无敌防御模式”,只能用一些拙劣的手段来遏制这场噩梦。

  病毒比熊虫还要小、还要简单,同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它们却不安分地呆在苔藓里,而是怀着分裂的单纯理由疯狂扩散,打了“科学”这个人造词语一个措手不及。原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有这么多!于是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努力稳住人类的历史车轮。他们和医护人员一样值得敬佩。

  哎呀扯远了。我想说的是,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正在做着极大的贡献,看似非实用的科学也总有一天有用武之地。外行人也需要科学的支持,除了丰富内心世界之外更能武装起自己以备不时之需——这大概是我们人类的防御模式吧!如本书一样的优秀科普作品能够将科学精神渗透给越来越多的人们,一点一滴地浇灌起人类的庇荫树,让这一物种能够顺利延续下去。毕竟进化机制不会偏袒任何生物,就像作者提到的:“对人类来说,地球环境正逐渐恶化,而对大多数的脊椎动物来说应该也是 如此。然而,对那些种类繁杂的细菌,以及熊虫这种微小生物来说,地球环境目前是否在恶化,我们仍无法确定。”进化注定是一场竞争,人类要尽可能地赢下去。

  这是熊虫带来的正能量。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五):熊虫爱好者的福利

  认识熊虫,真的是很偶然。

  有朋友知道我喜欢大王具足虫之类的奇特生物,就把介绍熊虫的新闻转发给我看。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科幻作品里设定的生物呢,根本就不屑一顾。直到后来查到了“缓步动物”的文章,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无知了【躺平

  作为一个生物出身的昆虫爱好者,学生时代可是没少玩虫子。然而当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虫”的时候,却感到很陌生。不过后来我发现,感到陌生也是正常的,因为这种“虫”压根就不是我们一般感念中的虫【摔!

  此处一定要放出网站海报上的Q版熊虫插图,画的真是太可爱了!@刺儿饼

  如本书推荐序中的所说的一样,我大学本科学时的《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里并没有“缓步动物门”这个门类【刚刚还特地把教材翻出来又确认了一遍,确实没有!证明并不是我没有好好学习,是真的没有wwww……啊,好像暴露真实年龄了Σ(゚д゚lll)】。所以也难怪我一只生物狗都不知道这种动物。跟其他动物门类相比,关于熊虫的研究真的是少的可怜。

  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没想到居然早在18世纪就已经有生物学家开始关注这种小生物了,而且还发现了那么多的种类。在那个博物大发现的时代,(有钱有闲的)博物学家们的研究真是广泛而有趣,令人赞叹(羡慕嫉妒恨)。

  说起来,以前总觉得熊虫这么微小应该很难见到,没想到作者找熊虫的地点居然就是随处可见的一块苔藓!【并没有嫌弃苔藓的意思】这种无处不在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病毒【突然冷战】,但是似乎现在还没有什么研究能证明熊虫的益处或害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跟熊虫和平共处的。

  然而不得不说,熊虫的特性真是太吸引人,耐高温、耐高压、耐缺氧、耐辐射,不怕蒸煮煎炸【咦】……就好像技能都点在了奇怪的地方。之前还看到了有一批熊虫被不小心散落到月球上的新闻,似乎熊虫进化成三体生物攻占月球指日可待了【并不】。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等等,好像拥有“不死”之称的并不是熊虫本身,而是它的“酒桶”状态嘛!所以说实际上书名里的“地表最强”根本就是“名不其实”呀!【感觉好像被骗了……

  熊虫另外有一点特性让我感到十分意外,那就是没想到熊虫居然都是肉食主义者!长得这么渺小,还生活在苔藓里,一般都会认为它是吃素的吧。然而熊虫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逼得熊虫的饲养者(本书作者)不得不费劲寻找熊虫的食物种类,还得饲养它们的饲料【联想到了养爬虫类的朋友】……感觉这一点如果作为冷知识,级别已经可以跟“袋熊的便便都是方形的”相较了。

  虽然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一般读者的熊虫科普书,但是里面的很多内容对于“资深”熊虫爱好者来说可能都是十分新鲜有趣的,毕竟我们对这种小生物的了解真实太少太少了。然而正是这样的新鲜感,才会激励我们拿起它来阅读。

  自然中的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人们对于自然的爱也是多种多样。希望以后在众多的猫狗猪鸭爱好者中,也会出现一类“熊虫爱好者”,大家可以一起聊一聊熊虫的萌点,晒一晒各自的熊虫谷子,甚至是比一比自家养的熊虫等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表最强熊虫》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