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2》是一本由长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我翱翔于风,从未远去。亲爱的姑娘,请不要为我哭泣 。” ——宋声声
●喜欢每一个人。喜欢宋声声。那是要多么强大的意志才能活下来。
●宋声声,全世界最好的宋声声。
●我生于长风
●不同于大家都喜欢的宋声声的纯洁善良,他以死留下的线索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个人物好的太远离真实。反而是一直努力抵抗变态大脑的医生,和继承遗志去做战地医生的徒弟,那个知道脚下被埋了炸药而替林辰作出选择的黄泽的妹妹,这些普通人的决定让他们为人性做了最好的注脚。
《犯罪心理2》读后感(一):声生不息
最近刚看完,除了主角令我影响最深刻的角色就是宋声声,我喜欢他的原因好像有很多,可是概括起来好像又只有两句他自己说的话“你们说永远守护我?因为我长得比较帅,还是我守护你们好了。”这是他和粉丝的对话,他也真的做到了即使放弃生命。还有一句就是“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我翱翔于风,从未远去,亲爱的姑娘,亲不要为我哭泣。”我觉得这句话就是他这个人的全部概括吧。
《犯罪心理2》读后感(二):有点致郁
怎么说呢,我本来是一个不喜欢任何负面信息的人,小说不看be的,电影不看恐怖的,甚至现实生活也只愿意接触好的,宁愿相信别人都不那么坏,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就惨了,心里建设没有,一下子我很难受,感觉都有创伤了,陷进去太多吧,作者也是真的很厉害的,虽然我奔着耽美来,只看见了玻璃渣,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作者写的真的好。不过我更想要更多的心灵鸡汤,而不是现实的残酷,深呼吸,那我自己想点心灵鸡汤吧,无论是故事里的哪个穷凶极恶的人,那也有相对而言最最善良最最有良知的人,只不过,这两种人在小说里都太偏向于极端,不过主角依然在,善良依然在,穷凶极恶只是少部分,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也同样没有占到大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拥有的生活吧。可是我发现我还是很怕很难过哎,太惨了,要心理阴影了
《犯罪心理2》读后感(三):一些喜欢的句子
你对我们的职业有什么误解吗?刑从连站在那里,如山如海,他说“我们从来不是为了畅快而做这些事情,很多时候,甚至当你将那些罪犯绳之以法哪怕目送他们走上断头台,你都不会觉得痛快,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你又付出了什么代价,而这所有的代价里,必须付出的最大代价就是要忍受这一切,忍受他们的那些肮脏罪恶的同时也忍受自己很多时候的无能为力,然后坚持着,忍受下去”。“这就是我们的职业”。 “其实,你可以用两种观点,来看待这些人,首先,她们确实是违法行业的从业人员,从这个角度,你尽可以鄙视她们唾弃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但同样的是,你也可以设想着,她们是成长于怎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致使她们必须要过上出卖肉体的生活。当然,她们违法是事实,她们的人生经历也只是我们的揣测,但是,我想……在那些姑娘里,一定有人希望能考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在办公室里活得体体面面,我想啊,她们中是一定有人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只是,真的,这个世界上不仅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有些人,她们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选择的权力。”——刑从连 “然后,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人类思维是那样奇幻瑰丽,同样的命题,却绝不会有同样的回答。在那些人里,有病态黑暗者,也有善良美好者,有人思维僵化,也有人充满奇思妙想。老实讲,虽然我们总在强调个体差异一类的命题,但我也是那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的不同。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无法自控,精神疾病的痛楚便在于此,但我们也同样要承认,在那些有充分行为能力的人群里,有李景天那样的人,也有你这样的人;有人推卸责任,有人承担责任;有人面临精神绝境时选择用伤害他人来解决问题,也有人一生平凡,却在绝境中绽发出人性最伟大而灿烂的光芒。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世界上,你认同什么,选择什么,以及,你究竟做了什么,而最终,这些都决定着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整个世界。”——林辰 这是道德,沈恋。”林辰目光宁和深远,却没有任何夸耀意思,他只是在叙述事实,“这证明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道德刹车,证明道德刹车会及时启动阻止人们做一些事情,证明道德是确定存在于大脑中的神经机制而非缥缈的空中楼阁,这证明,道德没什么了不起却又非常了不起,因为……”林辰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它在这里。”说完,他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缓声道:“它也在这里。”
《犯罪心理2》读后感(四):《犯罪心理》中我最爱的两个人……
前言
riest的《默读》和长洱的《犯罪心理》都是刑侦悬疑小说的经典之作,前者用理性的事实解读案件,作者用连贯的情节走向、精准的节奏把控和严谨且不失风趣的叙事风格牢牢把握着读者的心理;而后者则用感性的分析梳理案情,作者通过天马行空般合理且合情的想像,把五个故事磨成一把直入人心的利刃,将人心的善与恶直面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感到沉痛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
一、林辰
人心是这世上最难测的东西,小说运用两难选择的方式,将生与死置于人性和道德的天平,试图探讨人心本善还是人心本恶的问题。小说第单元《一沙》中,付郝与刑从连讨论有关20个孩子和火车铁轨的问题时,刑从连说:“这个问题,我没有办回答。但我一定会敬佩那个能做出选择的人。”他口中那个能做出选择的人就是林辰。
林辰在那个两难的选择中,见过最黑暗的人性,即便之后遭遇数年的沉沦与打压,但他没有妥协,反而应生出一种被黑暗淬炼到极致的明彻。“我觉得,你活得很痛苦,而有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人,总是活得更痛苦一些。”我觉得更痛苦的是一个有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人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意识,无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都能用理性的思想、方式去分析、处理问题,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他在心中筑起一座高高城墙,将快乐的心情、或是幸福的感觉拒之墙外。对此,他义无反顾,更敢于孤身犯险,即使几度濒临崩溃的边缘,他总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在无尽的绝望中寻找突破口,因为他始终相信人性本是善良的。
我想,这也是作者通过林辰这一人物,对人心本善或是本恶的问题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二、全世界最好的宋声声
林辰说:“我喜欢宋声声,他是个可爱的人。”但凡看过小说的读者,一定会对宋声声印象深刻:他的才、他的傲、他的倔、他的惨、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桀骜不屈、他的自我牺牲,在第四单元《四声》乃至整部小说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直在想,这个单元为什么要叫《四声》,结合单元主角的名字,我想第一声是宋声声在舞台上光芒四射,肆意挥洒激情与才华的声音;第二声是宋声声在反抗中被敛去锋芒,磨去棱角依然选择无声抗争的声音;第三声音是宋声声在录音棚里受尽折磨,痛苦不堪时声嘶力竭的声音;第四声是宋声声在案件水落石出之际毅然决然以鲜血为祭向死神祈求的声音。
在整个第四单元里,完全属于宋声声的台词和形像描写只有短短数句和寥寥几笔,在读者心中他只是一抹飘忽不定的声音和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当这些浅浅的印记随着周遭人的口中、记忆中慢慢加深,渐渐地一个坚韧的灵魂伴随着残酷的真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多少人能不为之动容。当你觉得命运对他已经刻毒至极,殊不知更大的浩劫正在蓄势以待;当你觉得他终于可以沉冤得雪,但下一刻他却能含笑面对死亡。这种时候,我们只能感到无边的压抑和痛心席卷而来,无比无奈和不禁唏嘘,如此善良美好的人为何遭受这般不公的待遇。宋声声是理想主义的代表,是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他们追求所有美好的东西,为了他们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对死亡并不惧怕,因为死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必要手段。
作者塑造出的宋声声是无比成功的,甚至高于林辰和刑从连。在读者心中,宋声声仿佛真的在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用歌声激励歌迷,用行动保护真正爱护他的歌迷。当他用生命完美谢幕的时候,有种情不自禁,与书中的歌迷的感同身受,为之落泪,为之心碎,此时,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契合,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回响:
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
我翱翔于风,从未远去。
亲爱的姑娘,请不要为我哭泣……
——宋声声 &
网上没有好图,自己买书拍特写,还不错吧~~~没有人知道,人类最后会驶向何方。
但大脑这一神奇的器官,让我们能够从茹毛饮血到开始探索宇宙,并最终试图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
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希望能成为更好的人。
求真、向善、憧憬美好,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抗争到底,这,就是人性。
《犯罪心理》广播剧第二季开播,写文庆祝一下~~~~~姜广涛的声音太赞,让林辰从书中走进读者心里~~~~~这季也是最虐的一季,因为是宋声声的故事~~~~~~先哭为敬~~~~~
《犯罪心理2》读后感(五):这个世界糟透了,我依然爱它——《犯罪心理》书评
最近听广播剧的时候又重新看了一下《犯罪心理》,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很难定义这本书到底是甜是虐,就像很难定义人到底是善是恶,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那就随便写点什么吧,想到什么写什么,可能会比较乱,请原谅我的语无伦次。
2019年9月,瑞典16岁的环保少女在联合国大会声泪俱下地控诉领导人不作为,背叛了她这一代人。
她为环保事业甚至呼吁全体学生罢课,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曝光与轰动。
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参加峰会、各地演讲……在Twitter上很多网友都认为:她才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看似是件好事,有意义的事,可为什么我会感到不舒服呢?
普京给了我解答,他发表的看法很耿直,也很犀利:“年轻人关注当今社会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真正问题是好事,好做法,我们也需要支持他们,但是当一些人借此利用儿童和青少年这种行为就该遭到谴责。”
在此我不讨论过多环保少女背后大人们有着怎样的运作,只提出一个疑问:
为什么是学生?
为什么容易被煽动的总是学生?
因为学生朝气蓬勃,他们单纯、热血,尚未接受过无情社会的毒打,最有勇气为不公的事件挺身而出,也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
如果被煽动的学生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回到学堂中上课,用所学的知识影响或改变世界要比罢课去游行重要得多。
可他们为什么没有呢?
因为学习很痛苦,改变自己很痛苦。比起这些,罢课、游行,喊口号轻松多了。
“你觉得痛苦吗?”他问。“痛苦啊。”“那恭喜你,你还活着。……并且,还要恭喜你的是,当你试着控制自我而感到痛苦时,说明你正为着美好而健康的人生同你的不良习惯在作斗争,要加油啊。”……“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旅程,人总要因抗争而变得痛苦,但也因抗争而能称之为人。”(三坟47)很多人会选择做容易的事,而不是正确的事。
三坟中的邪恶组织更极端一些,它不光是蛊惑学生们去闹闹事那么简单,是有目的性的邪教组织。
书中的邪教组织,通过相对舒服且能增强认同感的捷径,让被洗脑的学生们逃避了成长必经的痛苦。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被洗脑一个真实的经历:
几年前,我通过亲戚介绍参加了一个实质为精神传销的成功学课程,不知不觉间就砸进了很多钱。好在后来我没继续。
封闭的环境,震耳欲聋的声音,通过各种做游戏、发泄情绪、组成团体,使整个人处于一个打鸡血的状态。在那样的环境下,人特别容易被控制。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刚毕业的我在冲动之下辞职。虽然我早晚会辞职,但理智的时候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现在我不会后悔这段经历造成的经济损失,既已发生,那就让它成为一段有意义的经历吧。
生活中的洗脑也特别的多,比如超市的广告,心理暗示,消费主义的陷阱会让人买很多无用的东西。
就像刀是厨具还是武器取决于用刀的人一样,洗脑并不都是坏的,宗教就是良性的洗脑。只要不是邪教的宗教至少都是劝人向善的。
想要摆脱邪教,要离开洗脑环境,跳出群体无意识的状态,开始独立思考,就能逐渐摆脱恶性洗脑。
人云亦云舒适容易,独立思考痛苦且难。
瓮中捉鳖一网打尽容易,拯救迷途的每个人难。
林辰选择了后者,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正确的事,是最接近ALL-WIN的。
“你觉得抓住幕后主使重要吗?”“不重要吗?”刑从连继续问。“它很重要,但比起那些孩子,那个人远没那么重要,如果抓住他们,我们或许永远就失去了拯救他们的机会。”(三坟47)为什么比起抓住罪犯,拯救失去自我的学生更重要?
因为年轻学生们是人类的未来啊!
贯穿全书的boss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种代表极恶意识的符号化体现。
邪教也好、恶势力也罢,其实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更深的力量———资本的逐利性。
不管那个组织目的是考验人性还是玩钢丝上的平衡游戏,背后最大的驱动性是盈利。
所以它们毫无底线地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
李景天傲慢扭曲的性格和他极端饭圈的乌合之众、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娱乐圈里一部分人和会所肮脏的生意、以及最善良最耀眼的宋声声。
宋声声、许染,都是在痛苦中挣扎、坚韧地发着光的灵魂,漂亮的灵魂!
“所以放肆吧,潇洒吧,去***让他滚蛋吧”(四声75)&在设计中的应用(图片来自于网络)amp;,来源于拉丁语et(意为and)的连写,是一个逻辑语言,是指逻辑上表示两者属于缺一不可的关系,还表示意思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意,与and同义。
符号“&”,在文中既是破解密码的关键,又是联结宋声声与粉丝的纽带,是他顽强活下去并向命运反抗的精神慰藉。虽然他一直无法说话,但他的声音振聋发聩;一直被禁锢,却活得比任何人都要潇洒。
四声真的是很难再看第二遍的篇章,每次看都会觉得堵心难受。
很多喜欢《犯罪心理》的读者应该和我有相似的感受吧。
当你为书中虚构的人物而流泪哭泣,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那说明你在经历人性的成长,你更能感知他人。
小说能使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动人的描写激活了你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它开始工作,使你产生移情,这是人性的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移情能力的增强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比如最近,在负面消息接踵砸向我的这一段特殊时期,我总是很消沉。每天起床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世界会越来越好的。
林辰设计的实验,从各种意义上来说真的“很漂亮!”
哭着想要骂醒17岁自己的傻胖子卢旭投下“是”。
刚分手的社畜小伙投下“否”。
方艾子投下“否”。
小詹先生做出人生中最勇敢的选择,投下“是”。
没做选择的翟永依然拒绝做选择
……
每一个人都在选择,每一个人都在认真思考,每一个人都在承受着灵魂深处的道德拷问。
真的很漂亮!
复杂的人性很漂亮。
恐怖主义的目的是让人们产生恐慌。当人们屈服于恐怖的气氛,感到世界越来越糟时,恐怖主义就真正的胜利了!
对恐怖主义最好的反击就是人们继续快乐地生活。
那么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辈们就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荀子说人性本恶,人们的善是虚伪的。
人性的复杂很难界定善恶。
“这是道德,沈恋。”林辰目光宁和深远,却没有任何夸耀意思,他只是在叙述事实,“这证明人类大脑中存在道德刹车,证明道德刹车会及时阻止人们做一些事情,证明道德是确定存在于大脑中的神经机制而非缥缈的空中楼阁,这证明,道德没有什么了不起却又非常了不起,因为……”林辰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它在这里。”说完,他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缓声道:“它也在这里。”(五浮126)庆幸的是,无论本性是善是恶,人类社会是有向善趋势的。感谢现代科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理性的数字和实验给我们希望。
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道德良知的存在:
心理学家找来两人,让其中一人分配工作:两人中一人计数,另一人做数学题(给的钱一样多)。几乎所有人都把做数学题任务分配给了对方(较轻松的留给自己),当问到他“你觉得这样分配公平吗?”大部分人都觉得公平。但找来第三人观察,得到的回答是“很明显不公平。”
处于观察者的第三方能意识到公理,深陷其中的人会觉得自己没错。
接下来,让参加实验的这人记一长串数字,忘掉实验就失败,在脑中记录复杂数字的时候,研究人员再问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刚才的分配工作公平吗?”
大部分人会说不公平。
用记数字的方法打断人的逻辑思维,和对自我辩护的想法,使人不加思考用人性中的天性讲出“不公平。”
这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存在于脑中和心里的道德刹车。
同样漂亮的还有灵魂,段万山的灵魂。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见过聪明而美丽的姑娘,见过坚韧顽强的青年,最让人心生敬畏的,是她放下枪的时候,也是他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这告诉我,一定有什么东西能胜于仇恨,高于生死,超脱于我所信任的心理学技巧,我想,一定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每天睡前我会问自己的另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意义?
那时的我得出结论:生命本身无意义,但对于个体的生命有意义。意义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
书里没能给我答案,还需自己不断去寻找,但能启发一些思考。
“而这一年多的经历,直至前不久,我才忽然明白一些,那究竟是什么。想做的更好、想变得更好、想影响这个世界让它也能越来越好,是许多普通而平凡的人最普通不过的追求,这些对一切‘更好’的追求,往往会因为生活苦难而被磨平棱角,但永远不会消失。”家庭无法决定一个人,大脑无法决定一个人,基因也无法决定一个人……那张脑部扫描图斑斑驳驳,额框皮质、前额皮质、杏仁核功能存在缺陷,那是属于大部分变态杀手的大脑,也是属于段万山的大脑。属于这个星球上,拥有最美好灵魂的人。段万山的人生有意义,每一个积极努力活着的个体人生都有意义。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的看法,只有你自己能决定你是谁。
他知道自己是谁,不甘于命运的戏弄。他是真正内心光明的人。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不朽的方法有三种:立德立言立功。
段老师做到了,并且他的精神影响着无数的学生,无论是受到他感召去援助的年轻无国界医生们,还是继承他意志,爱着他的端阳。
他虽死犹生。
最后谈谈刑林的爱情。
之所以放到最后才写,是因为这样的爱情实在过于理想化。
但是很美啊!
所以只是故事嘛,不必在意,美就行了。
这也是我很久以后才明白的道理:幸福美满并非人生的常态,它只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偶然。
生命是偶然,相遇是偶然……
你喜欢的人也刚好喜欢你这种概率真的很低。
所以很庆幸小明同学让他们偶然相遇,从同事到朋友再到爱人。没有那情感爆发的一吻,以林辰的性格,他们可能会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刑从连依然是那个木头。有太多的可能性会导致他们擦身而过或是生死两隔。
他们真的很合适,两个强大的人,势均力敌,能互相扶持,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包容真的很让人羡慕。
无论如何,感谢作者长洱带来的精彩故事,让我们看到她笔下鲜活的生命或灿烂或执着地爱过、活过。
长评是最好的催更,我很期待长洱太太继续写写六七、三坟,和方艾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