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是一本由【英】乔治·威尔斯 / 【美】卡尔顿·海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通史》精选点评:
●开始读着读着就感觉不对,原来是几十年前的著作,所以很多新近史学发现并未引入。
●【新年第二十六本】看完中国史再捋一遍世界简史,一边对比着同时期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又在发生哪些变更。发现其实基本元朝以前中国和西方文明是半隔离状态。太感慨世界文明的演进了,从3000多年前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到现代的全球化,这个演变如此宏伟而有环环相扣,但是最最让人惊讶的,仿佛一直到了18-19世纪之前,世界还是线性的发展,但是最近的200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历史再无法像一首悠然的叙事诗那样缓缓道来了。这是一个突变,就如美国只花了三十年就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这要是在100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又勾起了我对文明发展的深思,为什么是两河,印度和中国发展出了现金文明,为什么不是北美南美和非洲?把我引入了下一本书的阅读!
●相对于书中的亚洲部分与美洲部分,欧洲部分写得比较出彩。另外就是和部分豆友的反应一样,写作风格变来变去的,而且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校对的问题或者原书就是这样,就得越到后来越差劲。不过这不妨碍这本书的价值。
●本书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主线,按历史的时间轴,简明扼要的叙述了全球历史发展。对于历史大事件在全球的影响力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又有一个要解开的结”
●细读完,却印象不深。下次翻笔记精读一次再分享些心得。
●不知道怎么回事,读了一部分读不下去,感觉《今日简史》有些部分要写得好些,虽然没有这么系统。所以我放弃了,后续有机会再读吧。
●甚至怀疑这是一本盗版书。大量段落重复表意,前言不搭后语,难道著书人没睡醒吗?全球通史还是认准斯塔夫里阿诺斯吧
●是读起来有点重复,看来亚马逊的推荐比较坑人
●这书写的不好看,至少我读了一半多就读不下去了。1,翻译很差,时好时坏。2,内容零散,不适合入门阅读。3,叙述平淡,如同流水账一半,读着一点都不好玩有趣。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这本书出版快1个世纪了。。
这本书1920年初版,如今99年了。作者是个有名的科幻作家。里面涉及到中国、东方的内容大多充满了偏见和过时的观点。
不知道为什么2017年还出版这本书,而且搞得像新书一样。实际上,这本书里面带来的问题,可能比它带来的知识更多吧。
而且译者也不太给力,在明显的地方出错了几次。
(我后面两句是为了凑字数才批评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书评
整本书看下来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再读的时候就在思考,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和动物别无两样的,但是就是这么脆弱的生灵竟然在庞大无边的地球上生存了这么久,战争了这么久。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是血的历史,同时也有血的教训。从欧洲和中国的历史来看,朝代必然发生更迭,而每次更迭,又必然会带来战争的硝烟,这预示着,王位不是亘古永存的。一战和二战把战争推到了最顶端,大规模的侵略、大规模的武器、大规模的屠杀,虽然是读文字,但是脑海里也能映射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残忍景象。我相信这是国家的灾难,种族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灾难。因此,和平成为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同时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没有炮火和硝烟的年代,这和每个国家的努力,每个人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话又说回来,未来是否会和现在一样和平?看着当今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个别国家跃跃欲试,挑逗着国家的防线,仿佛耳边太过于安宁要制造出一些声音。有些国家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和平,到处是战乱,到处是流离失所,到处是千疮百孔。
所以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怎样,谁也不清楚,它像未解之谜一样,需要人类不断的挖掘和探索。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偏重分析文明的一本开山通史
1.作为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年代稍远,没有涉及到互联网变革。
2.从选材看,作者的历史观偏马克思,但是没有中国学生熟悉的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三分法,主要介绍分析的是历史文明成果和政治事件,顺便调侃一下政治人物,读起来热血沸腾;政治事件描写现代的比古代的细致,可能是材料的缘故。写作手法上夹叙夹议,重在品评得失,偶尔批评当代的观点现在来看还是不过时。
3.对阿拉伯世界和罗马的兴衰成败分析,看完让人觉的真是千帆过尽,空流一地鸡毛。
4.罗马现在留下的是欧洲政治制度,只留在书面上的拉丁语,马可 奥里略的《沉思录》等,影响力只局限于欧洲,至少普通中国人对罗马的了解只限于历史课本。为什么强大的罗马没有文化流传下来?作者认为一是罗马根本没有人们认为的那般强大,是人们意淫出来的;二是罗马时代,骄奢淫逸成风,对知识的追求和中国相比不知道里面夹了多少阿拉伯人,这让人不禁想起中国史书里寥寥几笔记载的上层对社会风俗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马克 奥里略真不是一般的强大,这放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可多得啊。
5.许是书常读常新的缘故,这次看阿拉伯文明的介绍很有感觉。穆罕默德起于底层,了解人民需求,放在中国就是一农民起义,关键是他们成功了,开疆拓土成了历史一霸,更影响了后世阿拉伯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6.两次世界大战部分没看。现在理解不了,等以后机缘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四):精彩有深度的一本全球史
这本《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英文原版可能是《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相比另外那本知名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英文原版《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个人更偏爱这一本。除了目录框架更有逻辑性,归纳性、抽象性的内容多一些,给我的启发也更多:
●关于宗教和思想意识
世界各地,宗教的兴盛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愚民目的:安抚平民,劝诱人们接受剥削和贫困。但是,基督教在欧洲文艺复兴前期,宣扬自由平等,却推动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旧政权。
这同时说明,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举几个例子,伊斯兰教的教义里,崇尚用武力推广伊斯兰教,于是现在最动荡的地区就是伊斯兰地区;伊斯兰教不尊重女性的教义,也导致伊斯兰地区的女性最没有地位;基督教宣扬自由平等,于是欧洲最先破除封建制度,基督教地区也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地区。所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关于国家的强盛和留名千古的帝王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还是体现在对世界政治、经济、信仰的影响上,而非仅仅影响本国。比如,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始了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对世界有影响;而罗马帝国,即使奠定了英法德意的政治体制,但影响也只限于欧洲。
能够留名千古的帝王,也具有一定特征。比如,秦始皇,废除先秦各国的文字,统一了汉字,之后中原包括日韩都能阅读汉字,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不然现在中国各省的语言就会像现在的欧洲;成吉思汗,让蒙古版图扩至史无前例的大;奥古斯都,让罗马帝国从民主共和制变成君主制;图拉真,让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到最大。所以,新中国至今,最可能留名千古的,会是邓小平,因为让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是邓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而不是建国的毛,更不是反腐的习。
●枝蔓的精彩
这一本通史,也描述了不少文化、语言、艺术、绘画、雕刻、建筑、宗教等等,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看过的古建筑和博物馆,带来的冲击更强烈。最后粘贴几段觉得很精彩的书摘:
-“与其他被征服者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和文化,与之相反,入侵者自身总是被中国迅速且完全地同化。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延续性似乎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文明里,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祭司阶级或宗教集团,而是追求现世主义。”
-“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他没有打算伤害固有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他强调统治者拥有统治权,但也主张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是标准的道德规范。孔子的思想得到推广,因为它是安于现状的,深受统治者喜爱。”
-“古代中国人认为,占卜和语言有神奇的作用,死者的灵魂也令人恐惧。”
上面这几段是分析中国的,有这种深度,可以想象分析其他的深度。最后再粘一段书摘
-“与苏美尔人的悲观不同,埃及人天生自信并且乐观。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泛滥的时间不确定并且洪水凶猛,造成苏美尔人的悲观和没有安全感。尼罗河也每年泛滥,但是时间和周期是可以预知的,这让埃及人获得了乐观和自信的天性。……两河文明用《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相信法老是神,神的话就是法律。”
这里不仅仅讲的是单一文明,而是两个文明的对比,并且,深入到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以及法治态度。再次觉得这本比较宏大、深入。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为什么中华文明会被西方超越
历史记录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者。但是历史书未必如此,书本内化了作者的看法,历史书作者是否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公正地记录历史,是历史书是否值得阅读的关键。习大大曾说过“我将无我”,无我意味着公正,公正是历史最大的特点,我将无我应该是历史书作者的目标。中国人常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盖棺定论”,我们相信时光是最公正的评判者,那么历史就应该是时光最真实的记录者,历史书的作者承担着这样的责任。
读历史能够最大程度地破除人的思维局限性,使人得以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看待人物,登高而望远,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站的更高,从而看得清楚未来。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历史已经足够厚重,我们并未常常关注其他文明的历史,正是因为过于关注自身,我们其实并未很好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被西方超越?
2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的演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世界文明演变的脉络线索是什么?
发现了吧,回答这几个问题需要对全球其他文明的演进有所了解,我将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
从学会直立行走并且能够使用工具后,人类逐渐走出了非洲,在全球都建立了部落,进一步掌握了刀耕火种。在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文明在缓慢的萌芽,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地形,具备大河流域带来的丰富资源,具有独立且比较安全的发展环境的部落,将演化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兴起了,新的政治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时不同文明独立发展,逐渐为未来竞争打下基础。
最先掌握农耕技术与青铜器的文明,在这个阶段获得优势,并逐渐强盛,开始了向外扩张的步伐,此时早期影响最大的地形优势开始显现,能够安心发展的几个文明开始发力,这其中获益最大的当属中华文明。公元2世纪汉代(我们仍然自称为汉人),经过平灭八王之乱,中国成功在分封制和集权制的争论中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在生产力不算发达的古代,中国人有能力集中资源保证文明的延续,并逐渐强盛。而此时世界上其他文明由于相互攻伐,使得自身发展经常被迫中断,此时的欧洲还仅仅只是城邦国家。即使其他文明区域都出现过辉煌一时的强大国家,但总体来说除了中亚地区,只有中国得以持续繁荣,在汉武帝时期开始了丝绸之路,由此不同文明之间开始有了少量的接触。
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两把关键钥匙,一把是科举制度,一把是宗教。科举所代表的文人,宗教所代表的神职人员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国文人经过科举制,带领中国进入了世俗时代,西方接受了宗教这把钥匙,进入了神权时代。我们注意到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发源于南亚,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从中亚耶路撒冷走出,中华文明仅仅受到这三大宗教的影响,但并未被神权统治。而世界其他地区仍在世俗、神权之间艰难寻找出路,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不同世俗国家的战争、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斗争在其他文明之中反复出现。
中华文明就在这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路狂奔,一方面我们有优秀的政治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我们有比较独立发展的地理环境。直至唐宋,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了世俗世界乃至全球最强大的文明。
在这一轮的全球竞争中,中华文明持续繁荣,其他文明则相对有些踉踉跄跄(也在进步),但是成吉思汗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利用游牧民族的军事实力以及从中华民族汲取的思想技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一个有史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西边接壤欧洲,东边连接中国,南部连接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帝国,链接了全球几个主要文明。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河流域在强大的武力逼迫下,无法向东方传播发展从而只能向西方文明靠近,使得两河流域地区的文明实际上被动加强了与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联系。而处在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后裔们追随宗教的指引,往东方的耶路撒冷地区进发,通过传教主动与当时的两河流域地区文明加强了交流。所以我在上文提到宗教是一把关键性的钥匙,在这一特殊的阶段,它不光起到了捏合欧洲不同民族的作用,另外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传教的特殊需要极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
而此时的中华民族正在艰难的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宋朝被忽必烈所灭,元朝建立。标志着在中华文明内部,游牧民族开始与农耕民族大规模合并,这种合并是时代变革的前兆。因为在世界文明演进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游牧民族拥有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事能力,农耕民族则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但有时军事实力孱弱),总体来说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出现以前,农耕文明保持着对游牧文明的优势,两者的合并我们称为大陆文明,它的诞生是为了对抗另一个即将席卷全球的海洋文明。
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能明显看到此时中华文明所处的劣势,中华民族处在大陆东端,与其他文明比相对隔绝,此时由于游牧民族的侵扰,我们也无暇西顾。明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是与代表开放的唐宋不同,一方面由于隔绝,我们逐渐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另一方面支撑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关键钥匙——科举开始走向僵化,八股取士带来的僵化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尽管在明代程朱理学和代表自由的陆王心学在当时都是先进思想不分优劣,但此时官方只认可程朱理学,其代表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实际上钳制了科学的发展。由于思想的禁锢越来越牢固,连皇帝也不得不处在极强的约束下,以至有了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反抗。中国人常把明朝灭亡作为转折点,认为清朝加强了思想禁锢,以至于有了鸦片战争有了中国人200年的屈辱史,一味地责怪满族而认为若是汉族统治就可以解困难于倒悬,这是极其缺乏世界格局的表现,也是割裂中华民族的不负责言论。事实上中华民族内部农耕、游牧文明早在元朝就开始了融为一体的进程,世界格局已然变成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竞争,万历皇帝时期的明朝已经是文明竞争的转折点,张居正的改革可以看作是大陆文明的一次自我救赎,明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郑和下西洋也可以看作我们这个古老的大陆文明伸向海洋文明的触角,但是一切早已改变,我们没有科学这把武器,这一次我们没有出现能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变革者,这一次时代选择了西方。
与上一个阶段不同,新阶段全球化的竞争变细,从文明的竞争扩展到了国家的竞争、不同民族的竞争,全球各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第二把关键钥匙民族开始发挥作用。正是民族独立意识不断加强,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牌才有了殖民地的分分独立,世界上不同民族开始独立建国,也正是因为民族独立沙皇俄国建立,有了后来的苏联,更是因为民族独立,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解体,而联邦制的美国成为了不同民族的大熔炉,同时抓住了科学与民族两把钥匙的美国接过了海洋文明的皇冠。
一直到今天,世界争夺的关键钥匙依然是民族与科学这两把武器,科学的武器已经被中华民族接纳吸收,而中华民族又一直拥有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民族融合的好是我们的优势,与年轻的美国相比,由于文化的包容以及千年的融合,中国没有严重的种族问题。所以从大政方略来讲,继续发扬多民族融合这个优势武器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新中国呼唤民族与国家、宣传爱我中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政方针。中国有句俗话“有容乃大”,个人如此、于国家、民族亦然,你会发现哪个民族包容性越强,哪个民族就在当时起到引领作用。再想想我们国家最近所做的事情,就知道我们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而此时代表海洋文明的美国正在错误决策,错误的美国优先政策,错误的人才政策。我想现在面临的中美争端,长期来看将是我们占据优势,愿天佑中华。
最后说一句,想更细致的了解全球格局的演变,推荐阅读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