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是一本由【日】河野哲也 等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后感(一):启蒙哲学,开启思考
哲学是什么?这个可以称之为充斥万象的问题,我想哪怕是成年人都难以给出一个最精准,全面,详实的答案。对于家长们而言,我们也经常会遭遇“十万个为什么”宝贝们关于哲学方面的探求询问。怎么回答?答什么?如何可以让家长讲得清楚,孩子们解得明白是着实值得研究的方向。
于虚无缥缈的哲学答案背后,《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用着有力的见解,选用大众化的问题,抛砖引玉地逐一为书外的小读者们剖析和解答诸多有哲学性的知识点。看似深奥的哲学奥秘就此得以用最为直白,生动的讲解分享给了孩子们。也许是因为枯燥的哲理得以孩子们占主导性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地有趣,生动。所谓的“答案”更可以说是因势利导地启发孩子们去揭开“问题”背后的谜团真相。
你周围的世界;世界中的普通是什么;外面的世界这三大板快的内容开启了启蒙哲学的精辟课堂。相应于哲学知识点的包罗万象,书中挑选数个超有典型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探究。从某种程度意义而言,这些内容或多或少地会对孩子们未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竖立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通过哲学,实则更深入着关于情商,智商的培养引导。类似于朋友的主题版块,我觉得便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读的开放式花提。懵懂成长的孩子们对于朋友的概念也许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少和缺失。对于初入社会的孩子们而言,他们又该如何对待朋友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交友之先宜察,交友之后宜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交朋友是一门实打实的大学问。《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就对这个朋友的主题进行了着实深刻的引领。不用勉强自己交朋友, 朋友也分很多种, 交能深入交流的少数朋友, 朋友的定义阐述-----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这个章节的内容无疑让他们潜移默化中领悟关于“朋友”的真谛。所谓的朋友实则更是在识人的大前提中交流,而非泛交。
尽管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启蒙书,但是我更觉着这本书同样也适用于成年人们阅读。经常地,成年人也许也会陷入一些问题上的想不通。读一读这本书,我觉得我自己在和孩子亲子共读中也是大有裨益,受益匪浅。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以一种趣味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用哲学的视野看世界!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后感(二):卢勤力荐《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
哲学,给人很深奥的感觉。“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白马非白马。”“此河非彼河”等等一些让人一头雾水的问题,让我们这些不懂哲学的人,更是看着绕弯。也有人说,“哲学,不能解决你现在的吃饭,住房等现实问题,可是能让你看清这些问题从中找到快乐。”
这本中国知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力荐的《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让我们这些不懂哲学的大人读起来也会受到启发。多一条和孩子沟通的途径。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是由日本立教大学教育学团队,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精心打造。以发问、探讨‘、思考、总结这一方式由四为专家河野哲也(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研究哲学博士,专业为哲学、伦理学、教育哲学。)土屋杨介(千叶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教学博士,专业为儿童哲学、教育哲学、现代哲学。)村濑智之(千叶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专业为现代哲学、教育哲学。)神户和佳子(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在中小学校对话性哲学课程、亲子哲学教室、哲学咖啡屋、探讨问题和烦恼的哲学咨询等。)围绕三个主题你周围的世界、世界中的普通是什么、外面的世界,三十二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你的思考,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中的一些问题,对大人也是启发的比如:
朋友是越多越好吗?尽管三个人说的似乎完全不相关,不过都是围绕着“该如何与身边的人构建关系”这个主题来思考的:身边的哪些人能称为朋友呢?身边能叫作朋友的人是多还是少呢?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怎样与自己身边的各种人相处才是更核心更重要的问题。
比如和小孩子沟通学习这件事,也许很多在人都头疼,因为很多小孩子一生气,就会喊出:“我不给你们学习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中就有相关的问题解答。比如:
为什么人非要学习呢?实际上,大人们催促孩子们学习的理由与人真正需要学习的理由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不要把两者完全弄混了。当大人们催促你们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先想想“为什么这些人喜欢催我学习呢。”然后再好好想想你自己学习的理由,抛开大人们希望你学习这一点,自己去找找答案吧。
为什么会有学校?学校是成年人工作的起点,一般称之为工作的准备期。就像成年人必须要工作一样,孩子们也必须要去学习。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中关于生死、生命的的问题也有探究。比如:地球会灭亡吗?人类为什么会分男女?人死了之后会怎样?
在我看来《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只要没有学过哲学,都可以来看看,哲学原来只是如此深奥又是如此是简单。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后感(三):和孩子一起做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当我们好奇时,哲学就开始了。”这种好奇的天性在儿童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为什么要上学?我怎么会生气?为什么我应该听话?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不能看到两个你……这些经常让大人们张口结舌的问题看似无厘头,其实都是孩子们因为对周围环境好奇而提出的具有哲理性的问题。
说到哲学,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成人都觉得晦涩难懂的学科,孩子能懂啥?其实不然,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次的疫情就是一个放大镜,我们看到了国人排队抢购双黄连,国外有些地方则抢购卫生纸。种种夸张的事实让人哭笑不得。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具备准确的判断和筛选的能力就显得尤为珍贵。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和哲学素养相关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哲学素养?关键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问,如何思考。
由日本立教大学教育学团队和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精心打造的《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将会引导我们,帮助儿童开启哲学启蒙之门。
这本书中罗列出来的很多问题,也曾经让我们困惑过。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大后的我们便将这些事情认为是理所当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本书的四位哲学博士是如何探讨这些疑问和困惑吧。
首先讨论方式很特别,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希腊先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方式。在这样一个四人小团体中,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提问有启发有诱导,总体上将问题逐步展开,由浅入深,可以看到思想演进的过程,最后会有一人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质疑。
讨论过程非常接地气,没有诘屈聱牙的术语,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甚至有些提问还会让人感觉很幼稚。这样的“低姿态“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阅读时可以直接参加讨论。
例如第3章《外面的世界》中有一个问题“心在哪里?“树濑认为心存在于宇宙中,因为心可以去到宇宙任何一个角落。这个观点不仅仅是总结者神户非常惊讶,我也很震惊。河野则认为心是不存在的,人们称之为心的东西其实是身体的感觉和行为举止。土屋认为心跟脑的运作有关,心随脑动。总的来说,这三位抛出想法的人都认为心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而神户也都针对他们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如此热火朝天的讨论让我想起曾今看过的绘本故事《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这三个朋友分别是脑教授,心小姐和胖胖的肚子先生。我们就谈谈心小姐的工作,她要照顾并保存我们活着的时候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待我们去世之后,再将我们播种的所有心送给大家,让我们住进别人的心里。
这里我们会发现心脏、心灵、心情都可以概括到心这个词里。心灵和心情是不存在的物体,是抽象的,会与身体的感觉和行为举止有关,而作为身体器官的心脏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吧。怎么能说它是不存在的呢?故事里的心小姐又指的是谈话中的哪种情况呢?我突然发现想要解决的问题没答案,反而需要讨论的问题更多了。
伯特兰*罗素就说,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所有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看到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潜藏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而这也正是我们注重儿童时期的哲学素养启蒙的原因。看似无用的哲学,却是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力、洞察力和体验力的重要法宝。不要扼杀他们”爱智慧“的天性,一起和孩子们认真地开启哲学对话吧。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四):为什么日本小学生都开始学哲学了?
文:神户和佳子、土屋杨介
神户和佳子(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长期开展哲学思考与交流活动)
活在世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忍不住想要问个究竟。大人如此,更别说孩子了。
当我们看到天空出现大大的彩虹时,我们会欣喜,会感动,也会疑惑:为什么下雨之后,会出现这么美的彩虹呢?理科老师可能会告诉我们“彩虹出现的原理”,但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看到彩虹,你会心生欣喜和感动。
当我们很努力地学习后,换来的却是不尽如人意的考试成绩时,我们也会不满:为什么学习要以分数为标准?这个问题你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过相信可能都不会让你信服。
总之,当我们开心而止不住笑的时候,很伤心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很吃惊而喘不过气的时候,每当我们情绪变化的时候,内心就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疑惑自己“怎么了”,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啦。
在《每日小学生新闻》里,有一个名为《哲学咖啡馆》的专栏。很多小读者及家长寄来诸如上述这类问题,哲学学者们一起交流,竭尽所能地思考并给出各自的答案。没想到这个专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并最终集结成册,这就是《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系列了。
在第一本《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中,河野、土屋、村濑,还有我——四个人一起思考讨论,第二本又加入了新成员——松川,变得更加热闹起来,提供的看法也变得更多元了。
如果目录中有你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的话,不妨就从那一章开始你的哲学之旅吧。
最后你可能要问,这本书跟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面对书中让你疑惑的问题,希望你先不要急着依赖别人,尝试自己独立思考,给出一个答案。再通过了解书中大家一起开动脑筋,相互交流给出的答案,来修正和补充你自己的答案。
像这样思考的行为,我们就称之为“哲学”。
土屋杨介(千叶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教育学博士,专业为儿童哲学、教育哲学等。现任开智国际大学教育部特别讲师,NPO“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理事)
我来聊聊《哲学咖啡馆》专栏背后的事吧。
为了完成这个专栏的连载,我们在现实中边对话边写稿。收到读者的问题之后,第一个负责人写出自己的草稿,然后用邮件发给我们所有人。我们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再用邮件发给所有人,反复为之。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邮件来进行哲学对话的。所以我们不光是写这本书的共同执笔者,更是一起思考同样问题的哲学对话伙伴。
我觉得,通过哲学对话,人与人之间会建立起奇妙的联系。
在哲学对话中我们会非常专注地倾听对方的意见,这并不仅是出于尊重或者是对他人的体谅,也是为了能更加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正因为真诚而迫切地想要知道真相,大家才会互相参照彼此的意见,大家会一起不断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答案。哲学对话就是通过这种互相协作的模式,参与者之间发展出一种十分独特的连带感,以及对彼此的敬意。我们大人也可以通过与小孩进行哲学对话的方式来与他们建立这种特别的关系。
如果我们意识到,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与思考之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到达某些真相的线索的话,我们就会更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意见。这跟仅仅出于尊重和体谅与孩子沟通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不仅能与孩子思考同一个问题,还能与孩子们成为共同思考的伙伴。
此外,孩子们的意见也能与大人们一样得到平等地对待。当大人与小孩出于一种对真相的强烈渴望而一起合作时,大人才会真正地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
而在现在的教育界,随着学习指导纲领改订的推进,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家更提倡以孩子能动性活动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通过改善主体性、对话性达到深入学习”在新的学习指导纲领中变成一个象征新的学习方式的关键词。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就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承认孩子的主体性,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孩子们在对等的关系上作为我们共同探究问题真相的伙伴。
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哲学对话的意义就在于,将孩子看作一起求知的伙伴。当大人与小孩的关系由大人教小孩听的被动关系开始转变为“和大人们一起学习”的能动关系时,孩子才能变成学习的主角。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读后感(五):连大人都不知道,小孩该去问谁?
文:河野哲也
河野哲也(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研究科哲学博士,专业为哲学、教育哲学等。现任立教大学文学系教授,NPO“儿童与成人哲学研究会”副代表理事)
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我小时候觉得大人们什么都懂,自己想知道的一切都能从他们写的书中找到答案。所以我觉得只要不停地读书,我也会变得无所不知。
那时我对宇宙特别感兴趣,我知道光每秒能跑三十万千米。虽然光速非常快,但也不能一瞬间就到达某处,比如地球。夜空中那些星星的光,有些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到达地球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星光,都是“以前”的光。
但是知道了之后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就翻篇了吗?
并没有,接下来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而不是三百万千米或者三百米呢?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读了更多的书,但没有哪一本书能告诉我答案。
我去问爸爸(问爸爸是最后一招了,看来那时我还是觉得爸爸能回答书本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啊),爸爸却说,宇宙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光速也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每秒三十万千米是不需要“原因”的。
爸爸还告诉我,我问的问题并非科学问题,而属于哲学范畴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哲学”这个词。原来我是能问出“哲学”问题的孩子啊!
关于爸爸说的“宇宙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答案,我不能接受,没有“原因”怎么能成为答案呢?他非但没有解开我的疑问,反而让我想问更多问题了!比如宇宙没开始前是什么样?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开始的等等。小孩子的问题真是无穷无尽啊!家里有这么一个“提问小狂魔”大人会很伤脑筋吧。
后来我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问题,连大人和老师都不理解也回答不了,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所以没办法请教别人,只能自己想。
如果自己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的话,就要去跟大家讨论了。有可能是这样,也有可能是那样。在没有解开疑问之前,大人跟孩子,老师与学生都应该一起思考。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样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
例如,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幸福?人死了会怎样?为什么人非要学习呢?为什么孩子不能化妆?鱼在想什么?地球会灭亡吗?
这些问题在哪本书上都找不到确凿的答案,教科书也不敢宣称自己绝对正确。很多问题虽然大家都想过,却没人真正深入的思考过。就像拼到一半的模型,思考到一半就被丢到一边没人管了。
《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收集了一些大家都很疑惑却没人能告诉我们答案的问题。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被归类到“哲学”领域了啊。原来你也是能问出“哲学”问题的孩子啊!
曾经困扰大家的这些问题,我们─土屋、村濑、神户、还有后来加入的松川,都在绞尽脑汁思考。虽然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几个却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看了这些答案之后,你有可能无法认同,或者没有让你的思路变得更清晰,甚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像我小时候那样。
这时我希望你能跟爸爸妈妈一起思考,或者跟班主任、下课后跟同学、放学回家跟邻家小伙伴一起思考。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很多伟大的人物也是这么做的,比如爱因斯坦。
你一定能听到独自思考时想不到的回答,也可能会是让你恍然大悟的想法。其实,跟大家一起边吃零食边喝果汁边慢慢思考七嘴八舌说出想法的这个过程就是哲学。所以爱因斯坦不光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哦!
那么,就让我们以轻松自在的心情,开启我们的哲学之旅吧。
当你开始思考哲学时,那些不重要的小事都会被你狠狠地丢到外太空去。你会变得更聪明!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