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何是他》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30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何是他》读后感100字

  《为何是他》是一本由提摩太·凯勒著作橡树图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是他》精选点评

  ●与其说是一本传教的卫道书,不如说本书更像一本帮助基督徒了解基督思维书籍真理应该是让人知罪的,而不是让人骄傲的,如果我们真的承认得救是本乎恩就更应该明白这世上总有道德思想智商理想碾压我们的非基督徒。虽然我们以认识耶稣基督为至宝

  ● 提姆凯乐的忠实读者,《诸神的面具》《婚姻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正义》……每一次读他的书都被他的智慧逻辑折服。然每次读他的书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前面两三章真的很枯燥,但是熬过去之后,总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感觉。 《为何是他》这本书从科学历史角度回答怀疑基督仰的人或者热心信徒常有的疑问。 我必须坦白的是,即使是基督徒也有的会对圣经中的复活、童女怀孕的持怀疑的态度,这些问题这本书都做了回答。 这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信仰真的是一种选择,选择也是一次信跳跃。 在做选择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真正的区认识和了解,而不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知识过早去判定。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有力的护教神学著作。

  ●感觉凯勒还是更擅长讲婚姻

  ●这本书读起来很顺,一气呵成非常顺,对信仰有疑问的值得一看,可以解答很多的疑惑,提摩太凯勒的书非常的不错,值得一读

  ●初读了一遍,感觉还需要读好多好多遍。

  ●信仰内容创造罪恶、耶稣的神性十字架、复活。逻辑一致性付出代价。读完后我更加了解了基督教,也更加了解了自己。我的缺陷就在于我将其他食物放在上帝之前,所以我是不稳定的,不纯洁的。

  ●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美国基督徒写给美国背景的人,所以是给一个比较了解宗教的人去读,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就不是很有 说服力,也是不一个中国的无神论关心的问题

  ●2018年读

  ●在繁杂世界里,治愈阶段性绝望并能带来永久盼望终极武器

  《为何是他》读后感(一):为何是他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解决信仰中的疑问,书中的作者有很多年与慕道友交谈的经历,所以针对普通信仰者的疑问很了解。比如说这世界为什么有苦难?上帝如果是慈爱的,为什么还要把人打入地狱?怎么可能会有复活?耶稣也可能就是一个伟大教师等等。我们的疑问,作者在书中都会提到。而且会从多个角度去解答我们的疑问。所以这本书特别适合信仰正处在信心软弱阶段的人阅读。我就是这样的人,读完之后,更加确信为什么要信上帝和耶稣。就像书名一样为何是他,为何要信他,而不是其他宗教。其他宗教都是在教导我们要用好的行为来换取上帝的和怜悯。唯有基督教传扬的是靠恩典得救。法利赛人式的信仰模式,是靠行为得救会带来人更多的痛苦和束缚。但是唯有靠恩典得救,能够让我们内心带出更多的爱和自由。

  《为何是他》读后感(二):关于自由,普世的品格和审判

  这本书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为什么慈爱的上帝会把人送到地狱(虽然已经明圣经中的这些道理),以及关于自由的真理,为何在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很多非基督徒医务人员以及普通人表现出来了非常勇敢,舍己牺牲的宝贵品格。事实上并不是上帝要把谁送到地狱去,而是人自由选择一个与上帝无关的身份,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身份将其推向地狱。上帝出于恩典赐下了智慧才干美貌以及良善,公义美好这一切在非基督徒看来是美好的品格,不论表现出好行为的人是持什么样的信仰或者做过什么,为的是使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和明亮。前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信仰让我被禁锢,很多以前可以做的事情现在不能做了觉得很不自由,很亏,但是凯勒说什么是我们在其中就能够得自由的环境,就像鱼在水中就得自由一般?答案是爱,爱是最能限制我们,又最能使我们得自由的,因为爱的原则就是必须要失去个人的独立性以得到亲密关系。

  《为何是他》读后感(三):p120

  地狱就是一个灵魂轨迹,活在自我中心和自我迷恋中,一直到永远。

  122

  地狱是人自由地选择一个和上帝无关的身份,而这个选择将从现在延至永远。我们可以见微知著,在一些小事上看到这个过程,包括吸毒、酗酒、赌博以及色情等瘾癖。

  123 地狱开始于一种发牢骚的心态:总是抱怨,总是责怪别人...但这时你还能和它分开,甚至你自己也批评它,并且希望自己能停止这样发牢骚。然而可能到了某一天,你就停不下来了,那时的你不会再批评它,甚至还可能很享受它,那个发牢骚的心态就像机器一般永远运转下去。事实上,不是上帝把我们送到地狱去,而是我们里面有一样东西不断成长,最后就长成了地狱,除非我们在它还小的时候就把它去除。

  《为何是他》读后感(四):剧中人

  如果上帝是编剧,我们都是剧中人。

  在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情况下,到底是信、不信还是不可知呢?

  好友带着这本书从上海来悉尼,说,你一直问的问题都在这里。这本书解答了一些基督教疑问,却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质疑,比如:把圣经当成一种诗歌(隐喻、神话)与历史的结合的文学来读并不影响它的真实性,因为有足够的目击者,以及早期正典福音派挑战希腊、罗马之世界当权者(解释圣经并未被权威者利用);是上帝使用了某种天择的过程来引导生物发展......即使作者有一万个理由证明他的观点,不相信的人总会找到哪怕一个理由来否定他...质疑过多又有陷入“强烈的理性主义者”的危险。

  这本书倒是提供了一种不错的哲学性讨论与思考。这一点跟人类简史很像,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上帝的问题还历史的问题。

  例如,对于基督教的怀疑,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而不是万物皆有灵的泛神论?

  作者的回答:

  “你会怀疑信念A,一定是因为你有另一个信念B。举例来说,如果你对基督教有怀疑,认为“不可能只有一个真正的宗教”,那么你必须认清,你的这个陈述本身就是一个信仰的行动,因为没有人能在经验上证实你的陈述,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项能被接受、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如果你到中东去宣传说: “不可能只有一个真正的宗教!”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能呢?”你质疑基督教(信念A)的原因,是因为你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信念B。由此可见,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指相信和接受一些无法被实证的事物或观念。——译者注(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以下不再注明。)(leap of faith)。

  我们对宗教的信仰都具有排他性,只是排斥的内容不同而已。

  一个完全透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都看不到的世界。

  要“看透”所有的事,就等于什么都看不到。

  ——《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

  《为何是他》读后感(五):给多马的回应

缺乏信心困扰着我… 我常常在祷告时,怀疑自己是否正把信投递给一个不存在的地址。I think the trouble with me is lack of faith… often when I pray I wonder if I am not posting letters to a non-existent address”

  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熟悉?

  对我而言是这样。让我倍感安慰的是,这句话出自C.S. Lewis,正是他写了《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帮助了许多在信仰边缘犹豫徘徊的人。

  作为一个太过“理性”的人,我在信仰历程的开端并没有天然的信心可以单纯接受一切。问题和怀疑伴随着我。“神真的存在么?”“如果神是慈爱的,为什么世界有些么多的苦难?”“科学和信仰是冲突的么?”值得感恩的是,怀疑精神同时帮助我向原有的无神论世界观发起挑战,让我检视自己的立场,即怀疑我的怀疑本身。后来我信主了,满怀感恩。然而信仰中依然有一些问题是我不能回答的。我无法不去理会,一方面是因为慕道友会问到,另一方面是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准备在我软弱时将我炸的人仰马翻。

  引言中就这样一段话:

不含一丝疑问的信仰,就像没有抗体的人的身体。一个人若是因为生活忙碌或是不在乎而从来没有深思过’为何要信’等严肃的问题,那么当他遭遇苦难或面对机智的怀疑者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时,就会毫无能力应付;一个人若长期忽视自己心里的疑问——他应该在反复思想其疑问之后才将之丢到脑后——他的信仰就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完全垮掉。(《为何是他》P17)

  这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给我这个常常犹疑的“多马”安慰。就如莱尔(J. C. Ryle)所言:

怀疑并不能证明一个人没有信心,只说信心较小。即便是我们的信心很小,主也预备好帮助我们。Doubting does not prove that a man has no faith, but only that his faith is small. And even when our faith is small, the Lord is ready to help us。

  这本书就是给许多“多马”的回应和帮助,其中包括了信徒和怀疑者。

  这针对前半部分探讨了身处现代文化中的人拒绝或怀疑基督信仰七大主要理由,后半部分则给出了接受基督信仰的理由。在前半部分的探讨中,提摩太·凯勒一方面对这七个方面的怀疑进行回应,另一方面也检视了这些怀疑的根基。因为不单信仰是一种信心的跳跃(leap of faith),所有的怀疑也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我们怀疑一个信念,往往是因为我们有另一个无法被实证的信念。这本书全面且平衡的探讨了双方的观点和理由,邀请信徒和怀疑者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困惑和质疑,通过严谨的逻辑思辨给出理由——为何是他?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给出了相信的理由,正面给出了基督徒所信仰的是什么。最让我触动的死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分别谈到了罪的问题、宗教和福音的对照、十字架和复活。合上书,感恩和敬畏。需要说明的是,后半部分中作者所秉持的立场是“批判的理性主义”,而非“强烈的理性主义”。并非是要证明信仰体系,而是进行理性的评估。

  信仰不是盲目的,也非反智的。神照着自己荣耀的形象造人,给人头脑,能够思考。我们可以寻找并找到所有珍视他的理由,这些理由存在于所有事物中,也超乎所有事物之上。

  愿这本书带来的思考和追寻帮助我们更认识他自己,给出的理由都指向他自己。

  寻找,就寻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何是他》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