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接近自然》是一本由[越南]武重义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些采访稿与案例。一个对冥想的推崇要高于竹子的建筑师。非常期待中国冥想中心。
●竹造房屋的結構和線條真是好美,想依著書里給出的地址一幢一幢去尋訪,想坐在竹制的穹頂之下喝茶、喝酒、聊天、發呆,看光線緩緩移動,風從四面吹來。建築師對竹子的運用,內部和外部空間,讓我想起《蘭亭集序》里的「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竹子、陽光、水、空氣/風、樹、草等自然之物,是讓人放鬆身心來休憩的長久所在。而他對城市發展的反思,也能給我們以警醒。但是,對冥想的闡釋和推崇佔據太大篇幅了!
●可圈可点
●1.最懂竹子的建筑师,最喜欢屋顶的那个改建nocenco咖啡馆,有宫殿的感觉,2文化上还是很有相似性,作者引用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佛家的慈悲心建造低成本住宅3想起来小时候的篾匠,用毛竹做躺椅凳子也都是要熏蒸的,倒锥形的竹子灵感来自于传统的竹鱼篓,多么熟悉啊。4武每天主要时间花在禅修上,这个和日本人安藤忠雄完全不一样5武认为中日越应该在冥想为纽带结合在一起。
●房子不是家,自然才是。
●外行看热闹,建筑大概是我一个错位的梦,高中时三联周刊有一期叫“有温度的房子”—是讲建筑师们给自己建的家,那本杂志和另一本旅游杂志莫名成了心灵慰藉,一直到现在还留存手边……我对生活还是有热情的。
●前几天刚看了一篇武重义的文章介绍 今天正好在书店看到这本书 就蹲在楼梯上读完了 主要是介绍武重义的作品以及理念
●一小时看完,适合疲劳时阅读,不费脑子。对绿色建筑有浅显的介绍
●不太理解武重义对“冥想”传教般推崇备至,体会过冥想好处的盆友请现身说法…
《无限接近自然》读后感(一):建筑与冥想
简直就像是在自相残杀。
——武重义
《无限接近自然》读后感(二):始于自然,归于自然
建筑是记录生活必不可缺的载体。在城市,高楼林立,充当建筑的代言;在乡村,村舍遍布,是乡农生活的记录。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总有建筑可寻。建筑遍地,但是却不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能与周边、与自然融为一体。
突兀的高楼、破败的楼宇,这些建筑不但不能为周边环境增色,还成为环境醒目的补丁。建筑者们在设计每一档建筑时,如果都能考虑到周边的环境,考虑和自然融为一体,考虑宜居性,可能城市生活比现在要美好得多。
越南建筑设计师武重义,他的设计主张就是无限接近于自然,让建筑成为自然最美的注脚。他设计了许多以竹为材料主体的建筑,凭借竹子本身的质感,加上设计者的巧思,充分发挥了竹子的本色,呈现出的建筑别有风味。这些竹造建筑有咖啡馆、酒吧、餐厅等。如果单凭想像,很难想出能用竹子建造一栋处所。
武重义选用的竹制材料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通过捆绑、分断的方式,搭建起密实的建筑体。用竹建成的建筑大多是圆顶,把竹杆一根根排螺旋排列在一起,到了顶间归结到一起,为了保证建筑体的稳健,在圆顶的上方还穿插了各种横梁,通过排列与组合,让竹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貌,增添了建筑体的独有韵味。
这些竹制建筑要比想像得结实,大多能使用几十年,但建筑成本却低得多。就算拆除,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建筑垃圾,这些从自然中来的材料,最后仍会归于自然。对于一些不要求存在太长时间的建筑空间,用竹这种环保材料建制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成本低、拆除快、环保,不会给环境带来更多负担。
武重义设计的建筑,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绿意横生,绿植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长出来。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就算建筑本身不具备,他仍创造条件,种上绿树。他不仅把树种在了空地上,还种到了建筑体里。楼顶上、窗户前,他把绿植当成天然窗帘和装饰品,与建筑融为一体。他在一栋建筑每个窗户前,都种上了绿树。绿树成为窗前的风景。从外面看,绿树是天然的屏障,点缀了呆板的窗口;从房屋里面看,望向窗外,绿树盈盈,自是一道风景。他还把一栋私人住宅设计成了“花盆”样式,每只“花盆”独立也有关联。在每只“花盆”里,都种了一株绿树,绿树靠建筑本身的储水功能自行浇灌。这样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生活不能没有绿色,就算没有,也要创造绿色。
环保理念也贯穿武重义的设计始终。他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了对自然光的利用,减少了对电能的消耗。他还通过设计,让室内保持清凉,避免对空调的依赖。由于设计上的巧思,一些建筑根本不需要安装空调,照样可保持比较舒适的温度。
除了一些商业上的设计成果,武重义还设计了几种简易房,给那些买不起房子或暂时居无定所的人居住。在设计这些房屋时,他主要考量的是满足居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材料具备了易建和易拆性。通过建筑保证低层人民的生活,这是建筑最基本的功用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始几页,有一个对武重义的专访。令人意外的是,武重义并没有用更多的篇幅谈建筑与自己的设计理念,他更多的说到了冥想。当年他处于事业的低谷时,在巨大压力之下,他遇到了冥想,从此,冥想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冥想让他更能集中精力聚焦于工作,他现在在外地禅修,每天只用很短的时间与合伙人沟通,工作室的工作同样大有进展。他每天花在冥想的时间多达几个小时。他几次提到,冥想对他的工作与生活大有助益。冥想与建筑设计是武重义重要的基点,两者互为补充能量,让他专心于工作,工作之余,也能更专心的生活。
《无限接近自然》读后感(三):自由的建筑为自由人服务
现代人对空间的感知随着城市建设的变化和互联网的加入而发生改变,资本和科技在重塑这个世界。这个话题讨论开来会很大,暂不展开。我所在意的是这样的重塑引发的某种不安,这种不安来自周围环境变得越来越陌生,陌生而单一。与之而来的就是像武重义这样的建筑师去重新思考建筑的本意。
我对建筑学一窍不通,但凭着生物对空间的原始感知,也慢慢对建筑影响人的情绪、引导人的行为方面开始感兴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依靠空间作为载体,而建筑则呈现了它的设计者如何理解这一关系。
这本书文字不多,主要由案例构成,加之我对建筑结构也不了解,跳过对那些图示的研究,单看文字部分,很快就能看完。开头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武重义跟外界宣称自己对禅修的依赖,以及禅修带给他的改变。“拥有‘建筑家’身份的人,往往很重视自我意识的传达”。建筑师容易陷入用一种上帝视角去设计ta的作品。在武重义看来这很难与自然达成一种共识。“无限接近自然”则是将自己放低于自然之下,这是禅修给他带来的对自然始终的敬畏心。而从他的设计里也能感受到某种原始的神圣感。
武重义擅长使用越南本地盛产的竹子作为他的建筑材料,因为竹子廉价、环保、可塑性强,也符合越南人当地环境和文化。竹子结构的叠加和错位构建出私密又开放的形态,光束透过竹子的间隙射进建筑,自然又自由。至于雨水是否会深入建筑,我不得而知,或许建筑师利用斜面屋顶让雨水顺流至屋檐。但心向自然之人,又何惮于雨水呢?
武重义也坦言自己不只使用竹子一种材料,他也在探索其他形态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选址、设计,到建筑、营运,再到建设后的维护、翻新、拆除,在各个阶段皆希望实现环境友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在人造建筑和自然环境间取得平衡。”在华丽的欧式建筑风刮过之后,有更多的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对于地球生态的可持续性。这就像近两年的“消费降级”,真实实现“消费降级”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它意味着消费变得理性。消费者开始认清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建筑也是一样。钢筋水泥在城市拔地而起,过不了十几年被推土机推倒重来,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对土地的需求过于膨胀,“与其单纯用建筑来完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改变人的想法、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建筑改变表面,但更重要的是影响人心。
因为兴趣所致,我去过参观过一些特殊材料建成的、有着可持续理念的建筑。其中之一是台湾桃米社区的纸教堂(paper doom)。这是一个灾后重建项目,前身是日本神坂大地震之后,建筑师坂茂所设计的临时教堂,在台湾921大地震后被搬到了受灾严重的桃米里。这个以高密度牛皮纸为主要承重材料的建筑至今已使用20余年。在满足廉价、搭建便捷的前提下,又显得轻盈、自然、神圣,给予灾后拥挤在棚屋中的人们以尊严。
书的最后一部分便是关于低成本住宅的案例。灾后重建和低成本的建筑设计更能考验设计师对不同阶层群体的共情。设计师的自我表达不再是设计核心,ta需要考虑建筑的廉价、易搭建、可复制、人们对以往生活熟悉感的需求、对尊严的需求、以及如何加入公共参与的空间……在满足灾民和底层人民的基本需求之后,更能给人重建家园和美好生活的信心。
我在国内看到的另一个倡导可持续建筑的案例是长沙远大城的J57。它采用全钢结构搭建,90%部分可以靠工厂化装配,施工现场只需19天时间、像拼装乐高一样完成。因为理念超前,现有的很多鉴定标准无法对这个建筑作鉴定,也遭到很多非议。由于对建筑不了解,我也无法妄加评价这样的建筑在未来可推广性。但或许也能对应到武重义在书中开篇说的,自己在推广竹制建筑时所遭遇的困难。
在了解了各种建筑背后的故事后,我才慢慢了解每一种新型材料和建筑形态的突破都需要经过大量它的使用者的接受和消化。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这段时间上海正在办石上纯也的展,他希望建筑是轻盈、自由、柔软的,可以不受约束,而目前大众对建筑的理解过于狭隘。几千年前,人们选择岩石、土坑、树木来作为自己的栖息之地,现如今却被钢筋水泥统一了空间构筑的想象力。“在城市扩张与商业化的激烈进程影响下,许多亚洲城市正在变得千篇一律,丧失了其自身的区域特色”。
我们常说的“蜗居”是人被空间所约束,但这种约束是双向的,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人对空间的一种限制。每个地区的人所处的环境、周遭的物料、拥有的人文资源都有所不同,解放我们对空间的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解放我们自身。自由的建筑为自由人服务。
我依然笃信建筑空间可以形塑人的思考和行为,正如桑内特在的《肉体与石头》里对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间关系的剖析。在建筑设计反映出的关于空间秩序与身体秩序互为镜像的关系中,亦可理解现代人身上所感受到的压抑以及不快乐的经验。
《无限接近自然》读后感(四):建造自然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竹造建筑实验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接洽了海德格尔“筑造”,“栖居”,“思想”这种审美意识。在谈到它之前,我们可以先从黑川雅之的《依存与自立》中找到关于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起源的一种论点:
黑川写到:“西方的建筑原型应该是洞穴吧。除了自己,他人、外界,都会被视为危险的存在,所以,建筑也就演变成一种防御式的造型。西方人没有把人当成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是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优等的生物。日本的房屋原型是树木,也许是相对比较温暖的气候和风土的缘故吧,日本人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个主体部分。他们带着对大自然的虔诚和敬畏之心,所以打造出来的房屋造型是柱梁支撑的伞形。”(《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中信出版 张颖 译)
我可以举个例子:古罗马建造的万神殿使用无比坚固的大理石石材使其两千年不倒,武重义在2008年设计的“风与水酒吧”和2017年的山萝祭典穹顶屋,都明显的模拟了万神殿的穹顶式结构,到支撑结构的却是竹子,如同荷尔德林在诗歌《漫游》里写到“依于本源而居者 / 终难离弃原位。”万神殿是洞穴,是封闭的堡垒,是一种实质性的空间,武重义的竹造屋更像是树冠,是开放的场所,是一种象征性的空间。万神殿将人包裹在其中,竹造屋则在其周围制造场域,但这两种概念都是以居住者为中心的,取决于与人与建筑关联的方式。
万神殿山萝祭典穹顶屋似乎在热带季风气候下进行设计的建筑师都有一个共性,比如斯里兰卡现代建筑大师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尝试的“热带现代主义”(Tropical Modernism),他用大尺度的的结构托起巨大的屋顶,而这种传统屋顶形式能帮助他实现这种现代主义建筑的其他目标,如开放的平面以及室内外空间的自由流动,拥抱景观(即景观可以随意的进入室内,建筑也可以植入它周边的环境),还有地形设计的方法:在庭院以及房屋中引入水池。当然,最重要的是从传统民居中借鉴过来,以体现建筑自然主义元素的做法,也可以从武重义的竹造建筑中得以体现。
武重义将竹子视为“21世纪的钢材”,竹材的尺寸小、韧度大、结构不均,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同时也很适合在弯曲结构中发挥作用,展现其独特美感。而通过泥浆浸泡和烟熏等传统方法,可以让竹材变得更加坚固,提高它的耐受能力。在建造中为了让每一根竹子承受均衡的压力,就将它们捆为整体,在竹子与竹子之间的接合处,则放弃传统的金属接头,钉入粗竹钉并用绳子扎紧,这种做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2013年竣工的昆嵩印度支那咖啡厅 Kontum Indochine Cafe 这些锥形柱的灵感来自于越南传统的竹鱼篓——种从顶部向下逐渐变窄的容器。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在夏季可以令自然风最大化,在大风季节里又能抵御猛烈的暴风骤雨。竹子做为支撑与悬挑被用于弯曲的结构中,并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相比万神殿,这种做法可以被视为将本土建材结合场地感受的新地域主义的特性吗?武重义在访谈中说到:“竹子很便宜,这是我使用它的原因。弯曲的竹子也可以形成很美的曲线。另外,建筑过了一定年限启会折旧、腐坏或被拆除,那它就渐渐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但竹子不一样,它最后还是会回归自然、回归土中。”或许这就是竹造屋与万神殿最大的区别。
“随着竹造建筑的成功,我们有意识地将其中的绿色策略应用于更多的建筑形式中。其中,便有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推行这样的方针,即便是传统的钢筋水泥建筑,也能戴着缭铸跳舞,开出自然和环保的花朵。”似乎是响应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的“生态建筑学”理念。武重义也开启了新项目:“在竹造建筑之后,我们开始了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
武重义于2011年在越南胡志明市建成的叠翠空间与杰弗里·巴瓦于1991年在科伦坡建成的德·索伊萨住宅,形态上非常相似:两者均提倡自然通风,打破内外空间的壁垒,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有趣对话,外型也都朴实低调,没有夸张的造型设计,表明这不是一个被观看的建筑,而是要从里面向外看的体验式建筑。武重义设计的这座垂直塔楼式住宅,每一层的间隙都由浓密的绿植环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市民们赏心悦目,同时还能够改善室内热环境,节省能源。半开放的绿幕也以更友好的方式保护了房屋的隐私与安全,还避免给人以拒人于干里之外的感受。
这样的设计似乎更强调了一种建筑的“氛围”,彼得·卒姆托从海德格尔的居住理念延展出来的强调建筑感官功能的做法,而实现它的是细节的修饰。而如何修饰,建筑学中的海德格尔理念认为传统通常是稳定的,传统伦理能够为当下提供丰富的、可见解的历史。通过卡斯特·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这个概念又得到更进一步的表达:修饰(ornament)区分着建筑,并通过反映关于自然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接近意义,哈里斯主张恢复建筑的这种传统伦理,回到过去的伦理道德中,分享价值,让人们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
德·索伊萨住宅叠翠空间杰弗里·巴瓦在1968年发表了《建筑的一种方式》这篇文章,他写到:
“我一直觉得很难书写建筑,尤其是关于我自己的设计。千百年来已经积攒下数不清的教条和理论……以至让人怯于再提出一套新的规则……但确有一些古老而强大的规则。首先,一座建筑最起码要满足人们建造的初衷……其次,它必须符合周围的环境……还有一条,一条技术原则:必须聪明且真实地运用材料。”
他还建言建筑师也必须超越理性的束缚,进入情感的国度:“此时,建筑师成了艺术家,从相对安全的已知事物中跨入一个关于本能、灵感、才能与天赋的世界 —— 那是他头脑中的世界,同时又远超出头脑,几乎是潜意识的或超意识的。”
我为何要引用巴瓦的两段话呢?我觉得用理念解释的建筑终究是语言的概念性应用,建筑作为一种实践经验还是要以亲自体验,亲身感受为主,毕竟从某方面来说,建筑给人的感受远超出头脑,几乎是潜意识的或超意识的。就像武重义现在常常提起的:
“比起推广建筑,我更想推广冥想。”
他说。
《无限接近自然》读后感(五):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无限接近自然:武重义的建筑设计美学》读书笔记
每一块石头……往往写出人类的世界通史。
——法国·雨果
英文中“建筑”(architecture)一词,来源于希腊文 ἀρχι- "chief" and τέκτων "creator" ,意思是“首要创造者”,来表明“建筑”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而建筑,也凝结了人类各种的愿望、情感、审美以及追求。汇聚而成,可以解读整个人类和文明的历史,就像大文豪雨果说的:“每一块石头……往往写出人类的世界通史。”
历史上,无论任何建筑,都离不了“尘归尘,土归土”的命运,然而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人,对于自然的看法。
有人就总结了中西方建筑的不同,分别以“和谐之美”、“征服之美”来概括。
比如东方的建筑,不追求把建筑看成永恒的存在,也不会为了证明神灵的永恒,就进行虔诚的建造,因此东方建筑,在材料的选取上,一般会选择木制,即便是皇帝居住的宫殿,主题架构仍然是以木制为主,建筑时间也很短,汉代长乐宫,建造也只花费了两年时间
西方建筑追求的是把建筑作为一件永恒的物品来看,而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则是以砖石为主,比如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庙、建筑时间耗时306年。
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西方建筑伦理居于主导地位,在建筑过程中,人们纷纷选择混凝土、以及塑料制品作为建筑材料,随之而来的,仿佛是世界各个城市,尤其是东方的城市,如同克隆一般,走在各个城市街头,如果不说地名,你无法说出自己到底身处哪个城市,哪块地盘。
西方文明冲击下,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割裂,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多了起来,有一个叫“自然缺失症”的疾病:
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一开始这种疾病还是指向在城市里长大的小朋友,后来逐渐蔓延到成人身上。
此时东方的建筑智慧,可以排得上用场,而东方的许多建筑师,开始从本地和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作为东方建筑师的代表,日本建筑师走在最前面,也包括今天的主角——越南建筑师武重义。
武重义1976年出生在越南中部,那一年越南战争刚刚结束近一年,他所在的地区,是遭受战争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他出生的时候,面对的,就是父母哭泣的脸庞,和破碎的家园。
武重义在回忆这段成长经历对他的影响时说:“我从小就开始思考,一个更好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我的建筑实践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纳入设计的考量中,不得不说与童年所经历的缺憾有关。”
现在武重义有个称号,“最会用竹子的绿色建筑师”,这个称号也和武重义的成长背景有关。他从小家境就不太好,居住的房子自然很是便宜,由“全家人搭建而成,使用的材料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竹子。”
为了改变命运,武重义刻苦读书,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然后进了河内建筑大学,然后通过奖学金进入日本学习建筑,师从著名建筑师内藤广,因此日本主流的建筑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武重义。比如内藤广的“原生形态”建筑观,给了武重义后来裸露竹子的灵感,以及隈研吾建筑的“消失”理念与武重义研究本土材料的使用。
标注:内藤广的“原生形态”建筑观:现代建筑逐渐走向浮夸,脱离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内藤广就主张要突出建筑的“原生形态”,即探索建筑本质的建筑创作。比如他使用朴实的设计手法,利用建筑物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建筑材料,来设计并建造建筑。
内藤广的建筑设计而隈研吾的“消失”理念,则源于他对建筑与环境问题的思考。比如传统工业社会的基本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筋、塑料制品,它们无法回归泥土,隈研吾就很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这些建筑材料无法可持续下去,于是他决定在建筑过程中,尽量规避像“混凝土”一样的材料,回归到自然材料身上。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正是因为以上成长经历和日本主流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武重义式建筑。
武重义设计了许多知名建筑, 比如2006年的越南平阳风和水咖啡馆(2007年凭借此设计获得芝加哥美术馆颁发的国际建筑奖)、2011年的越南胡志明市绿色三明治住宅(2013年凭借此设计获得2012年越南年度建筑设计奖)、2013年的越南同奈耕作幼儿园 、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越南馆等等。
武重义设计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越南馆武重义被认为是越南最有潜力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武重义在东京大学读硕士期间,研究方向就是空气动力学、风、水,而他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就是位于越南平阳的风与水咖啡馆。
风与水咖啡馆坐落于一片恣意地热带风光之中,是武重义建筑事务所最早将竹子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尝试之一。置于背景中的热带风光,连同一座人工湖,一同将建筑包围起来,这也是这座咖啡馆环境舒适怡人的关键所在。……风与水咖啡馆由数以千计的竹子建成,辅以尽可能少的钢制构件。竹材通过传统工艺如浸泡、熏蒸等方法加工而成。作为建筑材料的竹材,在美观度、实用性、生态效果及效率成本上较为突出。”除了像非风与水咖啡馆之类的商业实践上,武重义还为公共场所,比如幼儿园、大学设计建筑,同时也为私人住宅、低收入群体设计建筑方案。设计的初心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样的建筑中生活,人才能感到幸福?
无限接近自然6.2[越南]武重义 / 2019 / 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如这本书《无限接近自然》中封底上的文字:
房子不是家,自然才是,而建筑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装置,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也正是武重义,在构思建造许多建筑时的初心吧。
参考资料:
1、江滨, 杨凯雯. 武重义最会用竹子的绿色建筑师[J]. 中国勘察设计, 2016(2):72-81.
2、 阮德南. 尊重自然--浅析武重义的建筑思想[J]. 建筑与文化, 2015(7):175-176.
3、 汤莹. 自然材料建造[D].北京建筑大学,2014.
4、 聂菲. 内藤广“原生形态(Protoform)”的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 杨俊. 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 武重义. 无限接近自然:武重义的建筑设计美学[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