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6-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妒英才
●后人按张荫麟宋史提纲将其文章归类辑成,可谓残卷之残卷。但即使如此,还是可以看到张荫麟和老一辈史学家不同的知识储备、史学方法(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对史料的占有分析的融会贯通及现状、特点、价值和渊源的辨析阐释。惜英年早逝,实为史学界一大损失!
●虽然是纲要,对我们了解宋史还是很有启发的。只可惜天不假年,我们无法一窥全豹。
●粗读
●门外汉,今年对宋史突然有了兴趣,读了几本科普,读到这本,初有惊喜之感,就是我喜欢的严肃通俗历史科普,思路清晰,理清了我许久读得稀里糊涂的一些东西。但再看下去,后面的难度就加大了,是我水平不够,看个囫囵吞枣,等多看几本其他的再回头咀嚼吧。
●张荫麟先生的未竟之作,史纲部分叙述清晰,行文流畅。所附文章,旁征博引,考证翔实。虽是残本,却很珍贵。
●“审官院分吏部之权,审刑院分刑部之权”扣一星;“益王赵元杰镇蜀搜刮民脂民膏,逼反王小波”扣一星;“除了心灵极度麻木不仁之人,谁读了陆九渊的诗不热血沸腾呢”扣一星;“北宋四子”开除邵雍且不说明理由扣一星。我这还没算上“赵普唯利是图”呢,星已经扣完了。
●几十页表格罗列了宋某时期各地户籍人口(没记错的话),印象最深。各处引经据典考究之深足见作者治学态度。太宗谋位不正,徽宗哲宗被掳,高宗偏安江南,世事因果轮回。@2019.5.22
●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张荫麟先生是最早在大学里开始宋史的教授之一,见朱绍侯先生在《中国古代史教程》一书中,总结中国学界的宋史研究时,提到了张荫麟先生,不禁眼眶一热。
《两宋史纲》读后感(一):一部未完待续的史书
一部未完待续的史书
评《两宋史纲》
确切地说,这本《两宋史纲》不能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更多的是作者准备写的一部两宋历史的提纲,以及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手稿,第一章《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和第二章《北宋的外患与变法》,第三章只是个开头,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缺的,编者从作者的一些发表的文章中放到了对应的章节之中,以佐证作者之前的构思。对于南宋的描写、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考据,都是存在空缺的。徒有框架而无文章的支撑,确实很难理解作者对于历史的把握,更难读懂作者对于该段历史的精彩观点。
对于本书的出版,也是有着实际的意义。一来是对张荫麟先生的怀念,先生以史为志业,生前更是著述等身,被时年诸多大师成为“史学奇才”。先生“搜宋人文集笔记殆遍,论宋事诸篇精审越古作者,读书著文恒达旦”,可惜天妒英才,先生英年早逝,另民国少了一位史学大师。二来是对宋史研究的铺垫与延伸,对历史的研究和考据需要一个积累,更需要有史学人才推陈出新,不断地得到历史的真实和教训。我国学术的繁荣与昌盛,在民国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近些年来虽然在经济上不断超越世界诸强,但在学术研究上依然没能赶上经济的步伐。先生的博学多才、治史上的专精与创新,例如他提出的“用叙事法去解读历史,以咨方家”就是如今的历史大众化的表述,这些方法可以给当今历史研究提供很多借鉴。
从前两章成型的文章,能读出很多作者关于宋朝历史的灼见。从太祖立制“不杀言事官,优礼大臣言官”开始,逐步培养了士大夫的自尊心,实际上是启发其对于个人人格尊严之认识,此则北宋理学或道学之精神基础的奠基。两宋的学术发展蓬勃,宋词的大气恢宏,理学、心学的发展,都与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花费大篇幅统计主客户数量,是作者意图通过统计分析社会骚动与土地集中情况的关系,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宋朝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背后是政府对于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无为而治”,但背后更能反映政府对于边关外患的疲于应付,以及举兵体制的不完善。
整本书读完,虽然没能形成对两宋历史的整体理解,但在哀叹作者的天才和早逝之外,还有一点点求学和人生思考。
2018-7-3
《两宋史纲》读后感(二):叹息这部残卷
小时候看古装剧,最喜欢的是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有多少瞧不够逸闻趣事,又有多少写不尽的繁华故事。
长大后无意中听到有学者抛出这样一条理论。说宋朝其实才是中国文化的鼎峰时代,是最适合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时代。
初看这条理论心中其实是有些吃惊的。印象中宋朝应该是一个病弱的年代,有太多不堪回首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个朝代。可为什么偏偏会有人得出这样的理论呢?于是对于有关于研究宋朝历史的书籍也越发的产生起兴趣来。
感觉《小家大书》中所包含的内容真的是上天入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像宋代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怎能在这套丛书中不占有一席之地?《两宋史纲》便是这一系列书中所收集的有关于宋史研究的一本书籍。
书中开篇从宋朝的开国背景讲起,之后逐一对宋朝时期的社会差异、家庭制度、土地分配、改革变法以及文学与思想进行逐一的研究分析,是作者对于宋史的一种理解与解读。
看此书总有一种看残卷的感觉,因为该书的作者是张萌麟。这是一位被梁启超、陈寅恪称誉为“史学天才”的人。只他可惜英年早逝,存世不足四十年。不只是否因为作者未达而立之年便离世的缘故,这本《两宋史纲》的内容确实是并没有完整的将两宋时期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讲述,全书只有五个章节,后面的三个章节不是半缺就是全缺,尤其是南宋的部分,提及的实在是不算太多。整体更像是一部史学研究的大致纲要,而具体的内容并未完全发散开来。
不过这毕竟是被誉为“史学天才”之人所著的研究成果,即便是从章节上来看内容并不系统完整,但单论起书中各个独立的篇章,其可读性还是令人值得一阅的。至少对于宋朝的一些大致的政治纲要以及文化思想的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心中难免会不由感叹。如果张萌麟能够活的再长久些,此书是否能够成为一部完整的宋史研究著作。那么今日我们对于宋史的研究是否能够有更多的令人感到惊艳的发现呢?
只可惜,这世上并无太多的如果。我们也只能从作者所留的这些有限的内容中去领悟作者对于宋史的研究了。
《两宋史纲》读后感(三):宋史参考,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过往
希望与失望仅一字之差,其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短暂与恒久并不仅体现在物质形体,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张荫麟先生虽英年早逝,但其人生精华尽在这部《两宋史纲》展露无疑。为了所爱的历史,在追寻真相的征途中虽艰苦也是幸福的吧。
读张荫麟先生的《两宋史纲》,会深刻体味到人事之理法,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的魅力所在。历史的真相往往会被拥有话语权的统治者所篡改,为了自身利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情况仅仅留下蛛丝马迹,有良知的史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抽丝剥茧,正本清源还今人一个最接近真相的过往。
张荫麟先生生于1905年,卒于1942年,享年37岁,天妒英才,张荫麟先生是最早在大学里开设宋史课程的教授之一,虽生涯短暂但著作颇丰,遗留下的关于宋史文章二十余篇,让读者对两宋的波云谲诡感触颇深。读张荫麟先生的书,语言平白直观没有华丽的词藻,于朴素中显真知,独特的见解使得这部《两宋史纲》成为研究宋史不可或缺的论著。
生如夏花般璀璨,张荫麟先生以生命写就的《两宋史纲》,无处不闪耀着睿智之光,无论是对宋朝的建国及其规则的研究,还是对两宋的社会及文物的考察,都有独到的见解,由此启发当今社会有智之士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古为今用的精髓思想于此书中一览无余。张荫麟先生将残酷的历史事件以讲故事的通俗语言娓娓道出,正如润物无声的春雨,如智者,潜移默化里给读者以指引的力量,这样透彻的叙述,将两宋历史方方面面兼顾并详。
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完美结合,是张荫麟先生所著《两宋史纲》的另一个显著特色。虽然因韶华早逝,《两宋史纲》仅仅完成小部分,但这并不会泯灭张荫麟作为宋史专家的贡献。在这一小部分里,主要内容包括宋朝开国及其规模,北宋忧内患以及变法,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等内容。每章中将张荫麟先生针对这些大纲中内容写过的论文精选择要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以帮助读者更便捷地掌握张荫麟先生的思路和观点。
对读者来说,缅怀张荫麟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攻作所持的敬畏之心以及细细阅读的尊敬之行。“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张荫麟先生的人性光辉永远闪耀在求知者的心灵并会被永远铭记。
《两宋史纲》读后感(四):治史就是今人讲古人的故事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除非有当时的实录以及各种当事人的文章、诗词为佐证,不然,就只能依据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记述。但有些事情,因为事涉隐秘,当时就已经不可能有真相了,更何况后来的人呢?所以,历史究竟会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呈现于更多的普通人面前,历史究竟会怎么“发声”,全有赖于历史研究者的治史态度与专业技能。而能把古人的故事讲得让人感觉有滋有味的,时人称之为“史学天才”的张荫麟应该算是一个——即使他未能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中,亦不影响其能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且每每能够自出新解的个人史学才华之显现。
张荫麟18岁考入清华学堂,入学仅半年,就在《学衡》杂志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老师梁启超考证老子事迹提出异议。异议是否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姑且不论,单是这一种初生牛犊的气势与勇气就很值得肯定。25岁时,张荫麟就曾表示要以史为志业,并刻苦学习哲学、社会学知识,以对自己将来的史学研究起到帮助。这一点,就值得今天的学子作为榜样。专业研究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融会贯通,对研究所能起到的助益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今高考正在不断改革,从“3+2”到“3+综合”,再到当下的“3+任选三门”,可以看得出来,高考也正在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趋势。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宋朝的国力似乎为今天的很多人叹息,但两宋的国家经济实力之强,也是历史公认的。更不用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虽然在军事上看似与辽、西夏、金交战屡屡属于战败的一方,被称为“积贫积弱”。但真相究竟如何,也许今天很多看法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真实的两宋,必须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科学、哲学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量,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可以说,《宋史》中的两宋是一个方面,历代研究者手中的两宋也是一个方面,很难说谁就是标准,谁更接近于真实的宋代的本来面貌。
关于历史研究,有人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这个小姑娘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顺。她显现出来的只是人们看到的,更多的人们未发现或者忽略了的,也许有的才更为重要一些。所以,历史研究者治史,必须本着更加严谨、更加认真的态度,综合历代研究资料、更多的考古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本着找出真相的“钻”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只满足于做一些整理汇总的工作。更多的事业前人做过一些,但并不能说他们做到了全部。比如在张荫麟对宋史的研究中,他就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认为反抗最激烈的地主未必就是被压榨最残酷的地方,比如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韩世忠抗金的故事的评价等。这些独到见解至今仍有意义——不在于精确与否,而在于他的那一种治史、治学的态度更值得学习。
当然,所谓“两宋史纲”,不是一部详细的两宋史研究,而是能够直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两宋的整体面貌给呈现出来,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张荫麟对历史研究作用的认识,即是要把历史明晰、有趣地普及开来,同时兼顾“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以及“现状渊源”四重标准。就这一点而言,《两宋史纲》显然已经做到了。
《两宋史纲》读后感(五):张荫麟的宋史初探
如果有人问我,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一定是两宋。原因不唯是羡慕苏东坡襟怀岁月、潇洒自如,欣赏宋徽宗赵佶的书画风流,他那一笔飘逸洒脱的瘦金体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绘画同样从容不迫,气度不凡。更不必说吟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三变,唱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都令人无限神往。宋代号称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一片辉煌,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教授曾说过,“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流传的一句俗话难免泼了冷水,“脏唐臭汉宋眼泪”,两宋偃武修文,宋太祖定下的规矩,使得后世子孙生活在外侮的阴影之下,使它的文化辉煌相形见绌,遗恨吞声。真实的两宋又是如何?辉煌也罢,耻辱也罢,都已远离尘嚣,走进历史深处。然而不信青史尽成灰,所幸有历史学家的矢志研究,对于两宋我们也才能得以去伪存真,化模糊为清晰,褪无知致有识。
张荫麟先生无疑是研究宋史的大家,只可惜英年早逝,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残缺不全的《两宋史纲》。虽然未能从中一窥全貌,对于两宋,在这部大家小书中,还是有很多真知灼见。
宋代历史,如果简单说来,一是对外屈辱,这见于第二章的《北宋的外患与变法》,第四章的《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第五章的《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一是内忧,见于第一章的《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内忧外患,尤其是外患,是两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至于变法,是针对内忧外患的应对。一是文化方面,见于第三章的《宋代的文学与思想》,这一章的内容大有可为,可惜先生只写了一节内容,重要如三苏、王安石、陆游等人,都还来不及着墨。此外,尚有科技,须知三大发明正是宋代的成就。不过,看不出,作者是否有意于此,难以揣测。
研读历史,我们都知道北宋是如何来的。陈桥驿兵变,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有何深层含义。一般读者是无暇顾及的,历史不就是拿来翻翻的吗?了解一些故实,增加一些谈资,还需要什么。作为历史学家的 张荫麟先生绝没有浅尝则止,他从后周世宗柴荣三十四岁那年说起,切入点十分精当。可惜既具有军事才能又深具政治头脑的他,伟业未竟撒手而去。经他一手创建的后周军制,虽然逐渐完备起来,却给任殿前都检点的宋太祖留下了机会。宋太祖懂得韬光养晦,隐忍待发,一蹴而就。
北宋的统一,见于史书的记载所在皆有, 张荫麟先生简略带过。宋初的改革,他从军制与国防、官制与科举、国计与民生三方面深入浅出,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长期处于战乱,人心思定,否则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无从演绎。偃武政策的形成,虽然出于宋太祖的深谋无虑,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从此开创了军事上被外族欺侮的局面,这也告诉我们军队是一个国家的保证,没有强大的军队,再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保证不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官制与科举与唐代相比,也是大同小异。但是,其中宋代对士大夫尤其优待,太祖不杀大臣及言官的密约,对两宋影响甚巨。有了这块尚方宝剑,我们才能看到苏东坡身经“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的惊险。
北宋的外患,先是辽,夏,后有金,蒙古,多为我们所熟悉。而王安石变法,也是众所周知的大事。然而通读此部分内容,却仍然被作者的才学所深深折服。资料的详尽,分析的透彻,观点的独到,语言的准确,都显示一个具有深厚史学素养的学者的功力不凡。
先生笔力雄健,在他所处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兴起不久,旧的蒙学传统余绪仍在。观此书,文白夹杂,即便以文言写来,也是信笔而成,得见功力非凡,只需有一定文言基础的读者,理解起来不难。只是可惜无法见到这部著作的全貌,虽如此, 张荫麟先生开启了研究宋史的辉煌篇章,给后来者指明了方向。宋史研究,正是基于先生的努力,前途正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