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你的人生》是一本由[美] 佩妮莱·施皮尔斯·洛佩兹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初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作者精彩的人生深深吸引。一开始,佩妮莱也并非第一次就找到了自己的热情。而是,她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愿意倾听自己的内心,最终才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自己、倾听自己和关注自己,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更多的热情。所以,当你在迷茫的时候,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热情,不妨了解下作者,她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本来是一个设计,却不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真的相当不专业……以后不会再看类似的书,因为我已经找到了方向,不再迷茫和困惑,现在只是和时间赛跑努力坚持下去了
●同样是女性主题,这本书比Lean In更打动我,特别是当发现作者推荐的书单有一半我都看过且喜欢。
●佩莱妮,一个从丹麦到美国闯荡的女孩,一直做到宜家全球人力资源总监,在生活和工作没有办法平衡的时候勇于做决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放弃。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女性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的忠诚。 1.做一个一言九鼎的人。要诚实,确保你的言论皆发自内心。 2.别对号入座。别人做的事跟你没关系。 3.别随意揣测。要有敢于问问题和说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勇气。 4.永远全力以赴。在任何情况下都尽你所能,这能避免日后的自我评判、自责和遗憾。 审视自己的生活,从满足之室,困惑之室,自欺之室和激励之室的维度去评判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意识到问题,找到切入点,去改变和突破。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一):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总的来说全文就像老外教学生的一套方法,前方有个怪兽,去怼它怼它。并没有教条式的方案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更多的是讲述自己的经历。从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勇气和热情的力量。如果你真的很想得到一个东西,去做吧,全宇宙都会帮你。记日记和练习瑜伽都是很好的与自我交流的方式。不断进步,本身就是野心。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二):我是我的人生设计师
设计的人生,换言之,我就是自己的人生设计师。可在我心里,“设计”这个词有很高的审美要求,你的工作、生活如同建一栋房子,首先有一张设计图,然后去修建。可我一直寻找那张图,且在途中,由于遇到一些人一些事后,也不断修正,就如同海市蜃楼,近在咫尺,无法企及。仔细再回顾这本书,倒是没说宜家公司文化,只是pernille spiers-Lopez 在宜家二十多年工作时间讲述自己职场心态变化,尤其作为一名女性高管,我确实深有同感(其实自己也不算高管),只是在职场上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有很多相似疑惑,这本身就是目前男性主导社会难以避免的。
剖析此书架构,分为五个部分:可能性、潜能和力量,你自己的旅程,人际关系网与导师制度的力量,旅程继续。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三):切勿倾尽一生去寻找好工作,关键在于忠于内心,设计你的理想人生。
宜家(IKEA)前北美区总裁、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佩妮莱亲笔自传,温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解析职场女性困惑——“不要花费你的整个人生去寻找适合的工作,设计出自己最棒的人生才是你最为重要的工作”。
宜家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高管之一,分享她内心的真实成长历程。
切勿倾尽一生去寻找好工作,关键在于忠于内心,设计你的理想人生。
作为宜家发展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性领导者之一,佩妮莱在《设计你的人生》中带领我们一同跟随踏上她的奋斗和成功之旅,感受她走出自我否定、走出黑暗的心路历程,目睹她重拾内心的专注和勇气,雕琢、设计出全新的人生。
*女性的姿态
我见过很多在自我否定和挫败感中止步不前的人,其中以女性居多。我希望能启发她们将思维方式从“我不喜欢这个”转变为“我想做什么”。
*做母亲Vs.做事业
不完美的母亲并非不好的母亲。不完美只能说明你也是普通人。事实上,接受“不完美”能让你释放自己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潜能。
*忠于自己,设计你的人生
当有人问“您觉得我有管理天赋吗?”我总是以反问来回答,“你想要成为领导者吗?”我认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决定。
与其逼迫自己去完成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就为了变成某个你认识或在什么地方读到的人,不如问问自己,“为何不能做自己呢?是什么让我不愿做自己呢?”
如果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花精力去认清你是谁,而不是 时刻关心别人在做什么,那么你离找到真实的自己就不远了。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四):读记101:《设计你的人生》
一、看书的缘起 6月在简书上看到袁春楠推荐这本书(2018年10月23日开始关注袁春楠,今年5月看了袁的《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这个月的新书推荐我就选了这本书,豆瓣上评分不算高,作者三十年的职场及生活经历,我只花两个晚上就可以大致了解,怎么看都很“高”。 二、看书的方法有改变 开篇第8页:有五个问题,我想,是不是应该用去培训课的方式去阅读这本书?这时,左边标示贴,右边白纸和笔,就这样开启这本书的阅读之夜。 1、“你要去哪儿?” 2、“你想做什么?” 3、“你所设想的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4、“你想在哪儿生活?” 5、“你想做什么工作?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求助身边的人。” 三、看书的获得感 1、工作思维方式从“我不喜欢这个”转变为“我想做什么”。 过去曾非常羡慕全职妈妈全职太太,思维方式就尽在“我不喜欢这个”,在职场中老爱用喜不喜欢去判断工作的范围和内容,这两年,停下了发愿做全职太太的想法,我可以努力去做最好的妈妈,也可以去做最好的自己,职场是有很多不喜欢,但原来多去想想“我想做什么”,用了一年时间去调整,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不错的体验和经历。 2、找一位人生导师。 从职业发展、婚姻关系和身心健康共三个方面考虑,哪里更需要给予支持。非常幸运的我,在人生过往的经历中,身边一直有我非常欣赏的朋友及老师出现,此书作者提到是专门的导师制度,她在工作及生活都在推行,我只是以向往学习的心态向身边的益友请教过,没正式向其请示让其做我的人生导师,这点可以立马去做。人生路上,能有向往学习、能得到帮助,又能给予别人帮助,真好。 3、人生不设限。 我能否过上自己渴望的生活,掌握控制权,让自己充满力量和幸福感呢?这有点类似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不断地问自己,2019年初才开始有了可视的框架,立了个7年的目标和计划,希望愿望能达成。 四、看书后看见自己的不足 1、作者的人生经历非常棒,我连她的十分之一都没有,世面、成就、经历、勇气和力量。 2、这么大的差距,我如何学习及调整自己呢?借用书中的那句话“我想做什么”,然后去做我还能做什么的事。 3、过去有位非常要好的老师和我说过,她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这个意义最好还要有两层或以上的意义,具体事例为,退休不能是休闲享乐,去跳健身广场操去喝茶聊天,而是去学习新的事物,例如学女红、厨艺、理财等过去和未来感兴趣的一切,看到这本书老让我想起她,我的有生之年也很有限,好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尽其所能补充自己的不足,不要去过短期消遣性质的生活,做些尽可能有意思及有意义的事,玩能产生成就感、有益处的爱好,做能实体呈现的物品,写有想法有行动的总结文章,这总不会是件坏事吧。
《设计你的人生》读后感(五):像妆点房间一样设计你的人生
一、与书的缘分
2019年起,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尤其是女性写的。《设计你的人生:宜家前总裁佩妮莱自传》是一本很符合我价值观和目前多种需求的书籍。作者:佩妮莱,宜家前全球首席HR总裁、北美区总裁,经历过多次搬家、求职、高管、创业,且超过50岁。很适合作为30+女性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的参考样本。
最初从微信读书APP无意间翻阅了几页,本以为又是一本打造出来的畅销书,就扔到一边。最近到深圳出差,最后一天,老公随机安排了去深圳植物园的行程。我俩冒着雨赶到,参观弘法寺时,无意间发现一间小小的罗湖区图书馆,正在雨中静候着爱书人。进去逛了下,居然又发现了这本《设计你的人生》,好像在召唤我读完。正好屋外雨声渐大,干脆在室内手捧图书,阅读了2小时。
二、想解决的问题抱着问题读书,目的更明确,也收获更大。所幸,这几个问题都在书中获得了解答。
1、想知道一个在宜家等家居公司工作几十年的人,会有什么体验?
2、一个身居高位的女性,会在领导力开发上有什么经历?
3、如何平衡自我、工作和家庭?
三、从书中获得的启发1、凡走过,都算数
最近身边人都很喜欢提一句话:不要后悔过去做过的事情,因为凡走过的路,都会算数。作者佩妮莱,也有同样的感悟:“回顾那段经历,我发现那绝不是一段被白白浪费掉的时光”。
2、对于苦的认知
作者感悟:“实现目标的过程越难,我就会学到越多,变得越强”。通常人们对于从A到B之路无法轻松达成,往往痛苦十分。然而当跨越全新视野,认识到过程越坎坷,学到的越多,自身也能更加强大。反而会爱上少有人坚持的艰难之路,会感激生命剧本给到你的挑战是不是?
3、对领导力的热情
作者在2001年时,答应出任宜家北美区总裁,是因为当时的她,已经进阶到对于领导能力、发展和改变的巨大热忱。提升领导力,只有在真正带领团队时,才能获得更多感悟。这点也推动我想申报头马小区长,继续在做中学。
4、表现真实的你
作者告诉大家,她一直在做自己,无论家庭还是职场,不用面具。乐于宣布自己的年龄和感受。这一点,我一直都做到了,不刻意成为某种人设,全然的活出自己,用最真实的表达呈现自己。我希望未来,无论在哪儿,人们见到的都是最真实的我。
5、不是所有的好点子都必须落地
曾经别人递给我一些建议,我第一想法是得赶紧把事情做了,否则无法变得更好甚至会原地踏步。人家都建议了,我还不改变,结果不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最后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因为但凡建议者特别多的人通常停留在说上,无法实际为我分担。
作者教会我,“仅有好的想法,不足以成事。把你的想法排个优先次序,咨询相关行家的意见,获得有效建议,再到实践中检验,改变你的固有想法。不是所有的好设想都需要马上落实,再好的设想也需要时间来招募志同道合的搭档。”也就是说,不需要让所有的种子都变成果实。种子也要有筛选的过程呢。
在每个人的花园中,如果洒满种子,不管果树、鲜花、青草、荆棘都一起种出来,任何人都会累死。看到任何一种存在,都一下子扑上去,相当于把时间不断用在处理短期问题上,你永远也无法迈出真正的一大步。再说了,很多琐碎细小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想做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
因此,我学会了听建议时,新的合作向我伸出橄榄枝时,先想想是否符合个人价值观。如果不符,坚决说NO。
6、人生不设限,工作要设限
我和作者一样,都“总是置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于不顾。擅长帮助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但不习惯照顾好自己。”作者在遇到一次昏厥,送往医院急救时,才学会给自己设限,学着停下来,让自己休假。
总是付出自己,帮助他人,却忽视健康,并不可取。难道让所有听众和被你激励的人都成为工作机器吗?
在为个人作规划时,可以多种尝试,别给自己设限。但对于每日安排,仍然要像荤素搭配一样,劳逸结合,在工作、家庭、个人几方面投入合理的平衡时间。
7、对成功的定义
这句话启发我思考: “最使我们惊恐的并非我们的黑暗面,而是我们所能展现的光明。”——玛丽安娜·威廉森《发现真爱》。
曾经我认为多金、职位高的人才叫成功。如今,我认为敢于拓展自己可能性、开发潜能、见证奇迹,从不放弃,从不服输的人是成功者。
8、导师制度
应该说我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借力父母的阅历,更多靠从现实中摔打和掏腰包付学费。只要面对新鲜事物,但凡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作判断,忽视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必定跌的满脸是泥。
如今我学会碰到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一时间判断要找谁请教,在行就是个绝好的平台。付出3、500元获得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往往能为之后节省3、5000元成本不等,甚至还会赚钱。
虽然我身边没有固定的亲友长辈作导师,但在社会中,我能找到大把愿意分享的导师军团,这就够了。
9、关注并专注自我
我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发现,但凡只顾满足他人,把重心放到满足别人的需求上,很容易变得不安和不满,在多个选择中频繁跳跃,身心疲惫,甚至整个身处的世界都变得动荡起来。而爽朗的花大把时间关注自己,回归内心,会发现整个世界变得很确定。你可以做自己。你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什么对你最重要,你有答应和拒绝别人的勇气,也有在二者间做出正确选择的洞察力。
10、经常让自己透口气
看到作者从宜家离职后,计划先休息一年,这一年她休息的“比较痛苦”。因为不习惯停下来。她给自己的要求是通过用100天日记的方式,让自己慢慢沉下心。她对这种休息的比喻十分形象:你想不呼吸就一口气游到对岸,这是毫无益处的。你得学会呼吸,浮上来透口。
告诉自己值得停下来休息,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也是多少人还没有习得的奢侈技能吧。
四、下一步行动1、继续积极备孕
看到宜家前任高管,在经历了多年职场打拼,最终也选择时间更自由的工作,并回归家庭,给予家人陪伴。让我对备孕积极了一些,也终于到中医院开了药方,开始用中药调理身体。
2、给自己安排更多休息
书中反复出现的,停下、休息、透口气,给我一次次触动。打开日历,制定了之后的假期。工作不是唯一,我需要更多休息,甚至开始考虑间隔年。
3、固定导师制度
每个月计划咨询1-3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读人”,向优秀的人近距离学习和汲取经验。目前已经持续2个月,效果明显,有被充电、补充能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