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可能性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3-26 23: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可能性读后感摘抄

  《不可能性》是一本由[法] 乔治·巴塔耶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能性》精选点评

  ●在天空之蓝中巴塔耶关注的是濒临死亡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愉悦激情 而在这里 既有前者一样的对濒临死亡的追寻,还有书直面他者死亡的愉悦与魅力写作本身与死亡是同一的 书写死亡体验 亦如书名一样是 不可能

  ●难以想象丰富和迷狂,诗的语言总能给留下无限的关键字,让你一遍一遍重构组合。巴塔耶揪住一个个模糊的触点,情感极化的变点,以诗的思想性使琐碎得以站立,无数的身体意象,那些坚硬部分,裸露的部分,裂隙的部分,都因们的“不可能性”而被化为诗的欲望对象——未知。全部的语言似乎共同构成了一种“下一秒的我会成为谁”的不稳定急促——未来存在——超越的存在,最终通向被驱逐的自由绝对反抗。就如巴塔耶自己所言“生的缺失,死的赤裸人性就在生死间不断徘徊,注定是连基督神明都无法逃脱和定义的存在。诗有附着,附着于欲望,而欲望必须附着于幻觉,探知幻觉走向一切消失的“空”,什么是空呢?是未知,是不可能,是性与死亡。

  ●“诗不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更不是对某种遥远的可能性的经验,它仅仅是通过词语,对那些无法企及的可能性的召唤。”唯有死,才能到达生。唯有诗,才能超越诗。裸体与死亡,美女老鼠爱情与欲望,一切皆是真实表象,一切皆是无法触及的真相被触碰后化身的尖叫。巴塔耶真难懂省略号括号好多orz。2018-011

  ●每个句子都很吸引人,但是整体却没有达到预期有种割裂感。

  ●只有仇恨才能抵达诗,只有不被才能激发灵感

  ●“诗令夜晚向过度的欲望敞开。”死与欲的暴虐逼迫人的思绪出现实的墙壁,人最终可见的将是现实裂缝中的不可能性,对不可能性的召唤就是诗之暴力,是诗的死与欲。具象抽空,唯有“我我我之歌”。

  ●只有在反抗时才具有人性。抛弃拘谨,在静夜全数的自我放逐后才存有觅得诗的可能性——真正的诗在法则之外(这确与爱伦·坡的理性谋略论相悖)。我们意欲描绘真实,实则背离了它,炎炎沙漠生出的海市蜃楼。唯有翻越这层透明屏障,方可遇见绿洲——不可能性。 双枪巴塔耶,交替射出弹丸与水柱——性死亡与性。变奏弦乐瞬时流出,自毁的渴望罂粟中狂放生长极致浪漫内核附能。《不可能性》乃诗之活泉,初尝之人只可品出部分矿物。 “诗不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更不是对某种遥远的可能性(对之前不存在的事物)的经验,它仅仅是通过词语,对那些无法企及的可能性的召唤。” “诗揭示了未知的某种力量...诗是一个居间的词汇,它在未知中窃走了已知:它是装饰有太阳那刺目色彩和外表的未知”

  ●“我想要看到能像磷火一样燃烧我,尔后和我一同消失的作品。”如今我看到了,my love is so high and I'm so low.

  ●还是想把文字解放出来,所谓的不可能性大概是指主体在他不能存在的地方存在,或者又刚好相反,这不是很像施密特所说的悬置吗?巴大爷想回溯到亚当夏娃偷尝禁果之前。这才是对康德同萨德的诠释,甚至还有一点犬儒主义,好像在性高潮那一刻会触摸到一个界点,通过由死向生的时间性来消除主体性,顺带调侃了一下先验逻辑学。三个标题内容也都是逐渐升华,向恶逐渐演变。但实在没办法把这本书当做文学作品来读

  ●鸡零狗碎一样的叙述方式,但咀嚼着,咀嚼着还是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光芒从唇齿间倾斜而出。

  《不可能性》读后感(一):在夜裡,它無法認出「它等待的東西」

  那些醉醺醺的時刻,我們無視一切,我們起錨,快樂地駛向深淵,即不顧忌不可避免的墜落,也不顧忌一開始就給定的界限,只有在那些時刻,我們才完全擺脫了大地⋯

  法則合情合理地被規避,因為沒有偏見

  我試圖說話,回應我嘗試的,是一張冷嘲熱諷的臉。

  「赤裸」的說法意味著被撕裂的忠貞,它只是一個顫抖的回答,在最混沌的呼喊中被禁聲。

  恐懼、不幸之愛、清醒的混合體(貓頭鷹)⋯

  在這由無能構成的迷宮(四面八方是謊言)

  極端的奉獻是虔誠的反面,極端的邪惡是快感的反面。

  我們將睡去,像野獸一般赤裸,像星塵因任何想像得到的理由逃離天空⋯

  沒有什麼是沒有提前被死亡竊取的。

  我在夜裡沒有火沒有光地走了,一切都從我身上逃離。

  我把自己拽入一個憂傷的夜,它位於睡眠的邊緣。

  對深淵的純粹慾望很難想像,因為其結果是立即的死亡。

  發生在我們身上最好的事,是需要尋找那個失去的時刻

  總有一天我會放棄世界,到那時,黑夜還是黑夜。

  我身上升起的是哪種晨曦?

  哪種無法想像的光明?

  我已經體會過這種無邊的溫柔,它其實就是一種極度的不幸⋯

  對等不來的事物的可怕等待

  現在,想起我曾發抖,我覺得我在此世的全部存在都僅化為這個顫慄,彷彿我整個人生除了懦弱沒有其他意義。

  類似一個被中斷的跳躍

  沈默自然什麼都不是,它甚至掩蓋了人們所能想象的答案,令一切可能性中斷於安寧的完全缺席⋯⋯恐怖事物那夢一般的質地

  《不可能性》读后感(二):被遮蔽的世界以及无穷无尽的关联和可能

  题外表一表,这本书的设计真是称心,窄版32开本、简洁的灰色硬质书皮、轻薄,不管是插在书包侧兜、揣进大衣口袋、一看到十天一次的太阳露脸冲出办公室时抄在手里都非常方便,还极为耐读,有时候一页只有二十多个字,也需要反反复复读上半天,并且第一个字眼就能弹射出日常生活。突然想到,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遍布美国的嬉皮士们后兜里总要塞着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吧:不加注释或者少加注的版本才几十页,怎么卷都方便;耐读更为关键,我们还可以把玩手机,五十多年前的浪子用最慢或最快的方式出走需要消磨的时间几近无穷,而《新》耐读到什么程度呢,2019年是我读这本书的第六个年头了,已经从头开始了三次;再者,还有比看韦伯条分缕析父辈秉持价值观的可笑和不自觉之处,更有力和决绝的反叛吗?“人类命运的道路,确实能让一个窥其一斑的人惊骇不已,但他最好还是把那些微不足道的个人意见藏而不露。”这样的开头把日常生活和自身存在一起炸成焦土。

  回到《不可能性》,细读二版序言中的解释,“不可能性”这一标题是理解全书的钥匙。我们的认识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只能借助由逻辑连缀、沿着概率延伸的脉络。巴塔耶用最极端的情境粗暴地拉拽这层网络,网格纷纷断裂、撑开、变形,我们惊异地发现了被遮蔽的世界以及无穷无尽的关联和可能。而诗人的粗暴是勇气、残忍与无尽温柔的混合体——诗人自身首先承受了超出常规的撕扯,让我们躲在他身后偷看。

  巴塔耶在书中苦苦求索诗的意义,“没有上升至诗之无意义的诗只不过是诗的空,只不过是美文”,这本书像是按住脑袋让我们直视诗的仇恨与暴力,让读诗成为赤裸和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扩张与重塑的机会。诗中只有观念和情感,没有身份,我们不得不卸掉躯壳,从而把我们从现实手中解脱出来。诗是最自由灵活的,能轻巧地打通大脑中不同位置、不同层次观感的区隔,而当大脑产生了新的联系新的互动,我们也蜕变成为新的人。

  《不可能性》读后感(三):G.B.的来信

  整个生活是一种黑色的柔情,类似行刑的清晨。

  定义世界的唯一方式是将世界首先缩小至我们的尺度。

  赤裸只不过是死亡,最温柔的吻也有一种老鼠的回味。

  每一行字中都透着焦虑的温柔,就像早晨阳光下的露珠。

  我们依恋死亡,正如一棵树通过树根隐藏的网络依恋土地。

  然而我们却像一棵“道德”之树,否定自己的根基。

  而她所拥有的全部武器只是一个鬓狗的微笑。

  一千座房子倒塌 / 一百进而一千名死者 / 在云的窗口。

  独自在夜里,我只剩阅读可做,同时因这种无力感而痛苦万分。

  这庄严的哀伤成就了悲剧的全部愉悦。

  我跑去 / 穿过一片无边无际的田野 / 我摔倒 / 田也摔倒 / 无尽的吸泣田野和我 / 摔倒。

  夜晚是我的裸体 / 星辰是我的牙齿 / 我把自己扔到死人堆中 / 穿着雪白的阳光。

  而我的恐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叫声。

  心只有在反抗时才具有人性(这意味着:成为一个人就是“不在法则面前卑躬屈膝”)。

  诗人不会完全为自然辩护,他不会完全接受自然。真正的诗在法则之外。但是归根到底,诗接受诗。

  现实主义在我看来像个谬误。唯有暴力才能摆脱现实主义经验的贫瘠感。唯有死亡和欲望拥有压迫人的力量,切断人的呼吸。唯有欲望与死亡的极端性才能让人获得真相。

  在人类面前有一种双重的视角:一方面是强烈快感、恐怖和死亡的视角 —— 恰好就是诗的视角,以及它的反面,科学或有关实用性的真实世界的视角。唯有有用的、真实的才是严肃的,我们永远无权放弃它而去选择诱惑,因为真理有权支配我们。它甚至可以任意支配我们。尽管如此,我们能够,甚至应该向某个东西做出回应,这东西不是上帝,但比一切权利都更为强大。它就是不可能性,为了触及它,我们唯有遗忘所有这些权利的真相,唯有接受消失。

  《不可能性》读后感(四):俄瑞斯忒斯纪

  俄瑞斯忒斯纪 俄瑞斯忒斯纪

  天空中的露珠

  生活的风笛 蜘蛛的夜

  数不清的噩梦的夜

  眼泪的无情的游戏

  哦太阳在我胸口死亡的长剑

  休息吧沿着我的骨头

  休息吧你是闪电

  休息吧毒蛇

  休息吧我的心 爱情的长河被血染成粉红

  风吹乱了我杀手的头发 机会啊苍白的神灵

  闪电的笑

  看不见的太阳

  在心中轰隆作响

  赤裸的机会机会穿着白色长筒袜

  机会穿着镶花边的衬衫 纷争 一千座房子倒塌

  一百进而一千名死者

  在云的窗口。 剖开的肚子

  割下的头颅

  长条的云的反光

  广阔的天空的形象。高于

  天空阴暗的顶峰

  更高的

  在疯狂的敞开中

  一道微弱的光线

  是死亡的光环。 我渴望血

  渴望带血的土地

  渴望鱼渴望发怒

  渴望污秽渴望寒冷。 自我心贪求光亮

  腹吝惜爱抚

  太阳是假的眼睛是假的

  词语供应鼠疫 土地喜爱冰冷的身体。 霜一般的眼泪

  睫毛的暧昧不清 死者的嘴唇

  无法补偿的牙齿生的缺失 死的赤裸。 透过谎言、漠然、牙齿的打战声、不可理喻的幸福、确信, 在井底,牙齿紧抵死神的牙齿,一个极其微小的令人炫目的生命从堆积的垃圾中诞生, 我逃离这生命,它坚持;一股血被注射至额头,与我的眼泪混合,将我的腿浸泡, 从欺诈和恬不知耻的吝啬中诞生的极其微小的生命, 比天空的高度更漠视自身,刽子手的纯洁,打断喊叫声的爆炸的纯洁。 我在自己身上开了一戏院

  这里上演的是虚假的睡眠

  没有对象的特技

  让我冒汗的羞耻 没有希望

  死亡

  吹灭的蜡烛。

  《不可能性》读后感(五):消除存在的不连贯性的不可能性

  强烈建议不要以《不可能性》作为对巴塔耶阅读之旅的起点。起码去读了《色情》再来——你会发现那种碎片式的喃喃自语般的跳跃的行文、那些暗喻和意象变得好理解多了,慢慢就能跟上巴塔耶的步伐,他的每一句话都能从让你内部获得直观的感受。可以说《色情》中巴塔耶的理论是解读《不可能性》的钥匙。

  《不可能性》中的几个部分的故事互有关联,《老鼠的故事》显然占据了大头(也是我最喜欢的章节),所以重点说一下这部分。

  巴塔耶在《色情》中讲,“在一个个体存在和另一个个体存在之间有一道深渊,一种不连贯性。”人在面对这一深渊时感受到一种“眩晕”(这种“眩晕”也多次出现在《不可能性》中)。死亡能够达到存在的连贯性。但面对这种消融不连贯性的诱惑,难道只能依靠死亡来止住焦渴吗?“死亡无法触及存在的连贯性”——所以色情,一种暴力的侵入,最终目的是消融个体间的不连贯性,达到对抗死亡的目的。

  《老鼠的故事》中“我”对与B的恋情的认识:“促使B和我在一起的,是她和我面前虚空一般的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有保障的共同生活。“

  巴塔耶提出色情的三种形式:肉体色情、情感色情和神圣色情。巴塔耶希望其肉体色情和情感色情能够借助恋人的存在,达到”个人不连贯性再也无法赋予界限的、完全的、无界限的存在“。《老鼠的故事》中”我“所追逐的终极就是这种”无界限的存在“,但消融个体之间的深渊、达到心灵上的圆融是不可能的。那是永远焦渴、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心灵的焦灼。

  “我”对于自身的处境是有着理性的认识的。如同文中诗歌般的段落“猫头鹰在月光下飞越一片田野,受伤的人在田里呼喊。我就这样在夜里飞越我自己的不幸。”,“我”一边剧烈的体味着自己的痛苦,一边从高处清醒、冷漠的俯视着自己的痛苦。他清楚看到自己的处境,却因为一种人心莫名的阻碍而不去改变、打破这种困境,因此愈加堕入绝望之中。

  身处绝望,知道所渴求的“情感色情”也是永远如此绝望的不可达到,既然无力改变,那只有堕落能带来片刻的安慰。因此“我”一边绝望于对B的爱,一边绝望于B与A的肉体关系,一边却在低俗场所寻欢作乐,以杜绝清醒来获得片刻的逃脱。那时刻,自我意识是缺席的,对爱的焦渴也就缺席了。

  这种明知其不可能的追逐最终只有以悲剧收场。

  最后,巴塔耶对诗歌的认识,是诗歌能达到的领域和”色情“能达到的高度几乎是一致的……“诗歌将我们带向永恒,带向死亡,并通过死亡,达到连贯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可能性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