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传》是一本由[美] 赫伯特·R.洛特曼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9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的克制和中性,几乎没有表达什么态度,也没有一些臆想的成分,对没有确切来源的时间线空白期也尽量空白,让阅读的连贯性丧失,但也有一种资料的全面客观性。以作品为线,更多想通过事件引到作者的作品里去。我爱加缪,但不爱这本书,如作者所愿,滚去加缪的作品。
●想有力量就读加缪 真的
●Lottman版卡繆傳文筆平淡無奇,肖雲上等人的翻譯又漫無邊際,面對專有名詞時還不打括弧加以備註,閱讀體驗實屬比較糟糕的類型了…以及錯字病句無數…
●读完局外人西西弗鼠疫和三本笔记之后,拿起这本近900页的第三视角描述他的文字。作者收集了很多填补时间空白的资料,完整了他这样一个复杂又单纯,阳光又丧的独特人格的形象。作者很客观和克制,没有攀附媒体和大家都猜测的传闻去描述他和那些女人的故事。读了将近1个月,期间数次涌起对地中海南岸那个国家的憧憬,希望明年可以带着这份期待去触摸和连接一下他。
●只能五星,不能再低。
●读完了,读完了
●【藏书阁打卡】【2019021】#3月打卡# 说实话读得不够尽兴,因为着实算不上精彩,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足够详实。作者笔下的加缪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丧”,疾病和贫困,让他没办法意气风发,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但这种“丧”中,却隐藏着一颗渴望阳光的心,和骨子里对人类的乐观态度,所以,当他以一种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时,真的很让人心酸。 这是第一次没有系统读作品就先读了传记,事实证明真的不是个好主意,就像作者所说,一位作家的传记就像一场主宾永远缺席的盛宴,只是听别人讲主角的故事,然而那并不是他,如果爱一个作者,还是回归他的作品,在作品里去感知他的温度。所以,合上书印象最深的是“面对世界的房子”和加缪把双胞胎忘到诊所的窘相,作者应该也可以原谅我。 最后,吐槽一下校对,错别字真的有点多。。。
●#2020009#
●洛特曼的这部传记单纯就内容和写法来说远不如奥利维耶-托德的版本。虽然有“第一部”加缪传的名头,但在各种资料的掌握方面也有诸多不足,许多细节问题的分析也失之浅显。在法国学术界,洛特曼的加缪传早已不是研究者的首选,甚至几乎已经被淘汰。而对于本书的汉译,整体语句都颇为通顺,但在不少涉及法国地名、人名的译法都不合规范,大概作为一本英文传记译者在处理这些名称时也依据英文发音音译了,贻笑大方。这本书能在大陆得到各种奖项,人为操作明显大于其本身水准。三星减一星。
《加缪传》读后感(一):关于南大社推出的《加缪传》中译本
传记从加缪的父母辈,一直写到加缪去世。这本书是西方世界关于加缪的第一本传记,初版于1978年,至今在层出不穷的加缪传记版本中,仍被奉为经典。南大社这次引进的是法国Cherche Midi社2013年的修订版,较老版本而言,增加了作者的新版序言,最末还附有加缪年表。这次推出的《加缪传》中译本,沿用1999年漓江版《加缪传》的译者版本,但几位译者精益求精,在原来的译本上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认真修改,纠正了原译本的一些错讹,润色了部分文句,而且因为原著修订版和之前的版本也有一定变化,所以译文也相应有所变化。此外,书内附有大量珍贵影像,除了加缪本人从小到大各个年龄段的,还包括其父母、妻子、孩子、朋友、对手和情人的图片,对热爱加缪的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士来说,不啻为填补国内空白的难得资料。
《加缪传》读后感(二):長途跋涉
從去年六月三日到今天,經過長途跋涉,飛越黃河,加繆的生命只有343天?有史以來耗費心力最大的一次閱讀,從開始進展的緩慢到後來漫長的沈默和放棄,在發病的時候發現它有神奇的治癒功效,然後便是盡數的改變,以及我們與惡的距離二十四小時不到就完結⋯這是一次新生吧?以為,會哭的,結果還是忍住了。漫長的悲傷已經化為低落的情緒。熱烈的共情仍然回音滿滿。接下來,就是新的生活⋯以一個人的死為起點,相信接下來的生命會有讓他死而復生的可能。教益,顯而易見的,是安全帶。那種拒絕僥倖、擁抱理性的努力,以及要活著的吶喊。「我生來是為了活著,死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去談他的思想⋯總結,已經有人做過。研究,也很多,但還不夠。青春期要進入墳墓了嗎?這才是開始⋯從此,在每個情緒的不同時刻,都有一個不同年齡的加繆作陪。這種想像,它是緩釋劑,也是燈,特別的啟明。最終,我們要在他的作品中融化嗎?這個悲傷的時候沒有思想。還是要走出來。
《加缪传》读后感(三):随心所欲地平庸而又不可一世
#2019南大社flag#
说实话读得不够尽兴,因为着实算不上精彩,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足够详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客观、更完整的加缪,看着这个阿尔及尔的小男孩儿怎样从疾病和贫困中走出来,真让人不胜唏嘘。《加缪传》和《马尔克斯传》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在佩服作者心力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自己历史政治知识的匮乏,嗯,补课很重要。
作者笔下的加缪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丧”,疾病和贫困,让加缪没办法意气风发,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但这种“丧”中,却隐藏着一颗渴望阳光的心,和骨子里对人类的乐观态度,病痛带来的焦虑感化为动力,督促他尽可能多地创作,贫困让他对世界、对人类有了更真实的爱。所以,当他以一种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时,真的很让人心酸,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不过如此。
这是第一次没有系统读作家的作品就先读了传记,事实证明真的不是个好主意,虽然传记已经足够细致,但没有作品支撑就没办法更好地体会。就像作者所说,一位作家的传记就像一场主宾永远缺席的盛宴,只是听别人讲主角的故事,然而那并不是他,如果爱一个作者,还是回归他的作品,在作品里去感知他的温度。所以,合上书印象最深的是“面对世界的房子”和加缪把双胞胎忘到诊所的窘相,作者应该也可以原谅我。读完作品以后会重读这本传记,希望有不一样的体会。
最后,真想吐槽一下校对,错别字真的有点多。。。
《加缪传》读后感(四):保尔•萨特的评论(加缪去世的第二天发文于《法兰西观察家》)/安德斯•奥斯林特
他是20世纪反历史潮流的伦理主义流派继承人,他的作品或许是所有法国文人中最具原创性的。他那倔强的、狭隘的、单纯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向我们时代里那些广泛而丑恶的秩序发起了未必明智的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这些顽强的抗争,加缪在我们这个现实金钱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盛行的世界中重新确认了道义的存在价值。
——保尔•萨特
加缪是活跃的,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即使在法国之外,也处于文学界注意的中心。他被一种真正的道德感激励着,全身心致力于探讨人生最基本的问题……
——安德斯•奥斯林特
《加缪传》读后感(五):“十个我最爱的单词”
以前我一个朋友问我,如果和一个已故的名人吃饭,你想和谁吃饭。我想也没想就说加缪(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我朋友故意问我,她知道我最喜欢加缪)。
就像看一部已经被剧透的电视剧,厚厚的一本书,越看越慌张,因为我知道,他快出车祸了。他现在还在挣扎,他现在还这么痛苦,他现在才刚开始写《第一个人》,他还不能死。直到看到最后一页,手里捧着这本书,沉甸甸的,像捧着加缪的一生。
这本书非常推荐和《加缪手记》一起看。日记本来就很片段很零碎,结合传记,才能明白他在什么地方,做着什么事情,认识什么人,喜欢做什么,才能看得懂他的日记,看得懂他这个人。
- 童年 -
“儿子对母亲的奇特感情构成了他所有的敏感性。”在马恩河战役中牺牲的父亲,是加缪童年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人们知道他反对死刑,不惜和他的战友们决裂,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反对死刑是因为以前外祖母告诉他的关于父亲的故事,父亲在看完死刑犯行刑后,半夜起床呕吐不止。
他儿时快乐吗?
我不知道。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的与众不同,他是孩子们的领头羊,他不动用暴力,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说服别人。路易・热尔曼发现了他的天资,不断的给他介绍好看的书,要他去上初中。他的同窗这么形容他:“一个三角小脸蛋,像杏仁似得两只大眼睛,长着两个调皮的小酒窝,一张爱开玩笑的嘴巴”。他热爱踢足球,而且踢得非常好,但是肺结核中断了他的足球,也让他生性更敏感了。这段时间,他的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对加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更敏锐的大师,需要一个如同出生在另一岸的人,他应该热爱阳光,热爱健美的躯体,用一种无与伦比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一切的外表是美丽的,但它们是要消亡的,因而必须竭尽全力地去爱。”
在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有作品发表了。再后来,西蒙哪进入了他的生活,在富歇和加缪之中,她选择了加缪,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是这个妻子,当短暂的青春之火熄灭以后,她带给加缪的,无疑是灾难性的破坏。在大学里,他用客套的礼貌,保护他的敏感,在朋友圈子里,他有着迷人的才华和神秘的“唯美主义”,他的地中海性格非常显眼,热情奔放,滔滔不绝,缺乏克制。法国的执政党分裂,让这个热血青年立刻加入政治活动,他开始在杂志《新天地》上发表文章。也是这段时间,他开始投身他热爱一生的戏剧创作,并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在翡虚院和迷人的女士们打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乌托邦。他们不断的创作剧本,排演剧目,这个时候的加缪已经小有名气了。
- 成名 -
随着《局外人》和《鼠疫》的发表,把他一下子推到名声的顶端,各路杂志都争先发表书评,他有的不予回复,因为毕竟,很少才能写进他心里,很少几个书评,才写到他在《鼠疫》中对法西斯力量的隐喻。不过他有时也会借他工作的报刊发表言论,其中的社论,精彩到给报社吸引了无数忠实读者。
让・达尼埃尔说加缪是他心中的英雄,他长得特别帅,脸上还有日本式面具的感觉;岳母却说他长得像沙狐;西蒙娜・德・波伏瓦对他暗存柔情,他的热情,智慧,还有风度,轻易地就能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似乎是在这部仍在上演的影片里扮演他自己的角色”;纪德的小夫人玛丽亚・凡・利塞尔贝格形容他是“性感的嘴唇常带着几分微笑,那是一种亲切而又嘲讽的微笑,也许还不乏俏皮。他脸上哪个部位最能体现他坚毅的性格呢?大概就是那双紧闭的双唇。这种坚毅是刚中有柔,而且更被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而柔化”。他的朋友们都很喜欢他的奇闻逸事,他自由,热情,能干,正义,敏感,孤独,骄傲。他在伽利玛出版社的专属办公室里,迎接各路年轻人的困惑,埋头苦于自己的表达,和其他艺术的编写。白天工作,或是在花神咖啡馆聊天,晚上和圣日尔曼-德-普雷区的朋友们把酒言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萨特,“他在加缪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几乎无处不在的,居高临下的存在,又是通过他因此而造成的同样无处不在的虚无来影响加缪。”
- 反抗 -
直到和萨特冲突的爆发,以及牵连出的一系列对《反抗者》攻击,加缪为人们不理解他而痛苦,为自我的封闭而痛苦,还有政党的压力,他的创作源泉一度枯竭。
拿了诺贝尔奖后,他的生活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他觉得自己势单力薄,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份荣誉。阿尔及尔的冲突也让加剧了他心中的动荡。他的和平主义,通常时候都让他两头不讨好,他反对死刑,哪怕是极端分子的死刑,他也反对,这又引发民族主义的反对,他就夹在各党之间,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极端的立场,于是两头不得罪,又两头不讨好,但他永远的追求,不过是人民的解放和故土的和平。他的疾病,也总是在预料不及的时候发作,绊住他的脚步。而每次面临外界的非难和个人的挣扎时,他都在戏剧舞台上。戏剧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可以真正生活的地方。他说他不喜欢文学圈的同僚们,他们大多装腔作势,而剧团里的朋友们,大家共荣辱,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无论得到赞誉还是批评,都一同承担,而不是像报纸上的攻击,矛头直指加缪。
他的死太突然了,死前的一段时间,他好不容易恢复到了他想要的生活节奏了,或和农家人聊聊天,或坐下来写《第一个人》的手稿,或和伽利玛夫妇聚会闲聊,他甚至已经做好回巴黎的准备了。多可惜啊,上帝怎么专对这些可爱的人下手呢?
我真喜欢他啊, 太真实的一个人。他加入共产党,又退党;他加入作家协会,又退出协会;他加入《战斗报》,又离开;他永远只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无论是在报纸上和昔日好友吵架,还是和女友们交心的相处。他就像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害怕名声,他躲避朋友,躲避粉丝,躲避政治,另一方面,他也不拒绝名声,只是怕自己德不配位,为朋友两肋插刀;一方面,他乐观,爱开玩笑,像孩子一样对待身边的事物和朋友,对未来的态度就是一个不准备活得太久的男人特有的态度,很爱讲关于死亡的黑色笑话,另一方面,他一直在和自己的意识作斗争,他因为被人误解而苦闷,因没人理解自己而寂寞。他在日记里写到:“我的疲劳和这种流泪的念头,这种孤独和这种对爱的渴望。”他的一生,不过是在探求爱,他想要真实的人类,真实的爱,真实的太阳,真实的土地。
”他拥有一种魅力,来源于漫不经心和热情似火的完美结合,这使得加缪永远不会落入俗套。“
“在这儿我领悟了
人们所说的光荣
就是无拘无束地
爱的权利。”
还有一个问题,传记到底要客观还是主观,留给观众自己通过不同的版本来判断,还是依赖于一个人所谓客观的表述。关于书本身,读加缪写的东西就像溪水载着小舟,但是相反,洛特曼出于想要完整呈现加缪的目的,就显得太琐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