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是一本由[美] 约翰·博格(John C. Bogle)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理都对,表述繁冗,翻译水平一般。这似乎是投资管理类书籍的通病,大佬出思想,代笔出内容,代笔的水平无法表达真正的思想。还有,书的厚度不能代表思想的厚度。
●遵循一个平衡的投资项目,寻求最低成本,依赖高度分散化的债券和股票型指数基金,要求税收有限,交易不过于频繁,对过去的市场回报率和热门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示怀疑,眼光放长远些。然后,坚持到底。
●投资的四个维度:收益,风险,成本和时间。主要强调了成本因素在长期投资中的重要性。
●低成本,简单化,指数化。内部管理的共同基金。
●2018.06.05 已有epub 2019.10.01 翻看,可能看过很多类似的文章,都是常识,要提高投资能力,不能囿于指数基金
●2019-04-06 想读,2019-05-19 翻完 Kindle 版。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成本费率对于长期净收益率的巨大影响。与很多翻译过来的专业书籍一样,后半部分的翻译质量非常粗劣。
●感谢约翰博格留下指数基金这么优秀的遗产。这本书很长,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坚持长期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尴尬的是,看完会对国内的指数基金失去兴趣,因为成本还是太高了。
●指数基金的概念、沿革、优势、适用范围,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市场反馈机制才有利于被动投资者。
《《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读后感(一):长期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能得到较好的收益。
本书的核心思想:
投资基金时,需要考虑成本、风险、收益以及时间。且长期持有指数型基金要优于主动型基金。
不知道是我理解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晦涩。我想一部分原因可能与我非经济学科班出身有关。另一部分我感觉读起来的连贯性比较差,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不容易理解。
这本书是从其他书籍推荐过来读的。读到后面泛读了一下,相关概念理解起来比较难,后续随着知识体系的加强,我还会回来再读一遍。
其实我个人感觉,对于普通大众投资而言,读一下银行螺丝钉老师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就完全够普通工薪阶层进行理财投资了。
《《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读后感(二):财务自由之共同基金常识读后感
作者约翰博格是低成本指数基金的缔造者我认为本书的亮点1:基金的托管费管理费如果高的话,就会在长期持有中通过反向复利侵蚀掉大部分的实际回报,回报率,风险,时间,成本这4个投资维度,只有成本可以控制,所以对于长期投资必须要将成本降到最低。2:股票基金在所有可投资的证券中的长期平均回报率是最高,所有的股票基金的回报率都会均值回复到一个固定的值,扣除通胀后净回报率可达7%每年。3:分散化的指数基金是长期投资的好伙伴,可以分散风险,他净回报不能战胜市场,但可以无限接近于市场回报率,因为有费率0.2%每年(中国现在是0.6%)。4:投资组合,65%的股票指数基金和百分之35的债券指数基金投资配置,在美国波动统计中,基本上每年都会获得正的投资收益。本书的不足之处就是有些重复,唠叨。
《《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读后感(三):“常识和简单化” 财务回报关键
1. 市场择时和高换手率无法永远战胜市场,试图通过短期波动获益无异于一场赌博。
无论何时,投资中最值得信任的常识永远是:投资回报应来源于企业的盈利和成长。
因此,从理性出发,投资者应当选择最好的企业,并坚持长期持有。
2. 回报、风险、成本、时间共同构成了投资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3. 时间价值:回报会随着时间日益增多,成本会随着时间变本加厉,而风险会随着时间相对缓和。
4. 一家低成本投资基金就等于给予持有人更高回报。
同时,风险的短期波动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被市场理解和消化,长期持有会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5. 指数化投资就是紧紧描定于企业的盈利和成长,而不是投机性的短期波动。
6. 回归投资常识:寻找最有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并长期持有。
《《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读后感(四):回归常识
书的内容很棒,值五星,但翻译得一般,故扣一星。
第一部分“投资策略”中介绍了股票长期收益率的组成。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股票长期收益率来自盈利增长率、股息率和估值的变化。而且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很难超过被动指数型基金,二者业绩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二者成本的差异,因此在挑选基金产品时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因素。此外,在挑选主动型基金产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股价长期呈现均值回归,因此历史业绩可以拿来参考,但需要挑选较长的时间窗口。博格的一个thumb rule是“十年内,6~9年top25%,最多接受1~2年倒数25%”,与丘国鹭挑选PM时所提的“七八年内,数一数二”类似,一个PM至少需要成功地穿越一个完整的牛熊才算成熟的PM;(2)股价均值回归需要时间,博格、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都是以十年、二十年这样的时间长度作为考察窗口,因此基金定投是个好主意。(3)过大的基金规模会为PM带来投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来自流动性和分散化的矛盾。
第二、三部分“投资选择”和“投资业绩”主要介绍了被动指数型产品,从长期的历史数据来看,被动指数型产品的表现要好于主动管理型产品。这主要是因为主动管理者并没能明显地战胜市场,但更高的成本和换手率让被动指数型产品得以胜出。此外,这部分还提到了投资的四个维度,回报、风险、成本和时间。长期来看,回报比风险更重要,而且风险会随着时间窗口的增长而降低。
第四、五部分“基金管理”和“基金精神”主要提到了共同基金这种管理模式和基金行业的企业家精神。共同基金模式统一了基金份额持有者和基金管理者的利益,激发了基金管理者的管理激进性,而且发挥了基金的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了基金管理成本。企业家精神主要包含远大的梦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实现理想的决心、创新精神以及形成良性的自我激励循环。
《《共同基金常识》(精装版)》读后感(五):指数基金之父的经典著作,可惜翻译太垃圾!
约翰·博格尔(John C. Bogle)的经典著作,买来一年多了,看看停停,停停看看,有些句子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后来想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我在网上下载到一个百家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旧版《共同基金常识》(王晓峰翻译),对比起来看,才发现这个版本有的地方翻译的太垃圾了!大家也可以来对比一下:
1.第一章,原书第19页
2017年8月的10周年纪念版《北京联合出版社》2001年5月的旧版《百家出版社》个人觉得旧版翻译更通俗流畅易懂,当然这个你可能认为新版更好,自己喜欢就好。
2.第九章,原书第224页
下面我划线部分,你知道它在说什么鬼吗?对比一下旧版才明白。我只能说翻译得真垃圾!
2017年8月的10周年纪念版《北京联合出版社》2001年5月的旧版《百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