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帅克》是一本由[捷克]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著作,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20003#
●新版本插画着实可爱。 哈谢克的意义还是在于理解“幽默”在文学中的作用,以及最早展现了捷克人可爱的刻薄。
●“被官方认证的白痴”,帅克的这个身份就够讽刺的。白痴、疯子、怪物……(一定程度上)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够定义别人。现实中像帅克这样的人不多了……
●我擦买错了还是节译本
●萧乾的译本旧版买过,译林出的,节译,从英译本转译。人文社星灿的才是全译。
●这是我少年时代读的书。 也是我认识了解捷克的苐一本书。 开始读总以为是搞笑的。其实不然,以士兵帅克之口讽刺一战期奥匈帝国官僚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堕落…… 看似漫不经意,其实有深刻含义。 捷克是小国大智慧国家,国民素质普遍很高,艺术发达。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文学家一一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哈维尔,赫拉巴尔。 小国不容小觑。
●《好兵帅克》在我国一直以来都被当做儿童文学来对待,这是我们对哈谢克创作的最大误解。事实上,它是一部以幽默行讽刺之功的成人文学著作。哈谢克对战争的反对,对保守主义的痛责,对人性自由独立的宣扬,是超越时代的文学呐喊,每个人都应该听一听这个来自捷克却属于全世界的声音。 这一版《好兵帅克》的封面创意,来自台湾设计师徐睿绅。可以说,这个封面终于找回了《好兵帅克》在中文世界消散多年的灵魂。 希望,这部被误解的经典能拨云见日。
《好兵帅克》读后感(一):节译本已足够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人推荐全译本,说萧乾版节译不够好,但我看完这本书以后也没有动力在看全译本。
小学六年级老师推荐的书目,在网上选书的时候,被这个版本的封面深深地吸引,再加上义者是萧乾,赶紧买入。我和家里的六年级小男生都很喜欢看这本书。好兵帅克(捷克人)虽然被认定为是神经性不健全,但全书中,他可能是较为正常的人吧,遵守着军队的纪律,干这些傻事,不过他所干的这些傻事,同书中所介绍的奥匈帝国的警察神父军队相比,帅克是个好兵,警察军队神父昏庸好酒没完没了的文本传递,机械官僚的等级制度,全书中每个人都是个酒鬼。每句话都傻里傻气的,看时觉得好笑轻松,看完以后有无比的同情捷克人,憎恨奥匈帝国,可怜帅克。
文字和配图特别匹配,那些故事那些情节那些图片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看前面介绍这是个节译本(有删节),但我觉得内容已足够了,再多就是堆砌了。
《好兵帅克》读后感(二):《好兵帅克》:以认真玩笑对抗荒诞世界;以无畏自由直面人生虚妄
时至今日,我才由衷的明了“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话,儿时,对此难以有深刻体会,待到经历世俗后,才深知,当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时,却抵不过只字不识,固步自封的胡言乱语,那种心痛那种无奈是有多么的苍白,如若还存有念想想要改变,那绝对是痴心妄想,无数次挣扎后的结局就是心灰意冷。世界本身就没有那么的完美,可卑微的是有太多的荒诞无稽,身处其中之人还自以为是,也许这就是国家大计教育的意义。
万变不离其宗,也许归根到底皆为人性的弱点所致,战争期间混乱光年,人性的光辉与丑陋也是相互并行。帅克是官方认证的“白痴”:耿直诚恳、憨厚淳朴、幽默机灵,他总是善于以耿直无辜的态度戳破统治官僚的谎言,让暴虐腐朽的军官暴露出丑恶嘴脸,让蝇营狗苟的官僚丢人出糗,让人的自由价值得到彰显。这种被彼世不屑的“帅克精神”在今天依然不过时,更多的是无奈与讽刺并存! 如今社会,更多的讲究情商与智商并存,这种直言不讳之人更多被认为是情商太低,不会委婉曲折的哄骗世界,而真正拥有卑劣行径之人却将罪过都怪罪在他人情商问题上,而不自我反省问题实质。我们无法做到帅克一样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奥匈帝国的军官、警察以及神父昏庸无能和愚蠢透顶的丑态,但却也没有勇气做到永远委曲求全,所以只能游离在所有世界的边界。 一:帅克用自己的表面上的听话顺从,做了一个与多数人类相反的面对事件的选择,帅克没有与任何对立的力量作战,但是胜利者是帅克。
提起世界讽刺文学名著,相信诸如我一样能够细数书名的人比比皆是,可是真正狩猎,且仔细阅览的定是凤毛麟角,《好兵帅克》是新年伊始我仔细阅览的一本小说,幽默风趣的言辞,犀利智慧的内涵,让我对现实社会类似事件处理方式茅塞顿开,荒诞无稽的琐事用深明大义的思想来洗礼断然不可能,唯有用讽刺嘲笑进行隔离。 自古以来,弱肉强食乃为天经地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早已说明一切,可是强者也并非永远百战不殆,因为还需正义支持,如若不是如此,世界已是混沌之年。奥匈帝国是极端残暴,腐朽透顶的霸权主义,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是倔强的民族(捷克人民),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记得上个世纪,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的屠杀,就为了一己之利,就对邻国大肆侵略的日本,我们怀着感恩天地之心称其为友国。
《好兵帅克》读后感(三):不被统治的艺术
我知道,或许庶民的胜利只是民众的一厢情愿,或许笑声终究不足以抚平伤痛,但恐惧无疑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恐惧让我们无法迈出新的脚步,邪恶也存在于对邪恶的窥视当中,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比起伤痕文学背后的恸哭鬼(当然揭露伤疤也有其必要性),哈谢克们的姿态虽然天真,但也显示出善良和慈悲。
如果说被统治的艺术是阳奉阴违,那么不被统治的艺术就是超然。超然并非置身事外,而是人所能抵达的自由。斗争中的和解,且是自愿的。并非是政府要求的顺民,也不是很多时候只顾着反抗和抱团而忘记了内心探索的暴民。
伤痕文学的反面有很多,举例几个:《地下交通站》、《三毛历险记》、《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美丽人生》、《笑之大学》,当然还有本书,哈谢克写的《好兵帅克》。
立意不大,恰恰是这类文学的优势。因为它不想着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德国思想家泰奥多·阿多诺的名言,发人深省。但我也知道,只有人又一次开始发笑,伤口才真正结痂。
伤痕文学的反面并非是对伤痕文学的抗议,而是补充跟填补。因为诚如哈特费尔德所说,“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幽默不只是人类愚蠢和狭隘的显微镜,也是悲天悯人的证明。
文学并非不受世俗影响的极乐净土,但也不是不可以给予人短暂的庇护。
让顽固者软化,让冷酷者共情。
对于荒谬,你可以选择不买帐。
下面是对《好兵帅克》里一些具体内容的探讨。
说说帅克这个人。帅克具有一种没什么大局观的感性,当别人提起在萨拉热窝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他居然想起的是一个帮药剂师干活错喝生发油的伙计以及捡大粪的那个斐迪南。因为这才是出现在他生活当中的人。帅克从军前的职业呢,是帮奇丑无比的杂种狗伪造血统证明。
喜欢高谈阔论的帅克在酒吧被密探逮到,进局子前居然说的是:“我喝了五杯啤酒,吃了两根香肠、一个长面包。好,我再来杯樱桃白兰地就得走了,因为我已经被捕了。”
而这样好心的帅克居然被判定为心理不健全,错的到底是谁?但也因为被判定不健全,和帅克确实没有政治主张,帅克难以被定罪。帅克的讥讽没有恶意,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约瑟夫·拉达的配图则完美展现了哈谢克文字的幽默。顺便替编辑说一句,本书的插图之多,达到了每个小章节都有的地步,因此上定价并不算贵。本书的插图和装帧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帅克是个伟大的小人物,他就像一面镜子,以至于那些不敢面对自己的人以为镜中出现了妖魔,但其实只是如实照出了本来面目而已。
书中的神父充当着军队里精神打手的角色,爱赌又爱酒,而在所有有关帅克和神父的谈话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帅克做的淡甜酒非常可口,远比所有老水手酿的好。这种淡甜酒就是18世纪的海盗们喝了,也一定会称心的。
神父十分高兴。
‘你在哪儿学来的本事,做这么一手好淡甜酒?’
‘那是多年前我流浪的时候,’帅克回答说,‘不来梅一个水手教我的,他是个道地的硬小子。他说淡甜酒应该凶到足够叫一个人从英吉利海峡的这边漂到那边去。他说,要是一个人喝下不够劲头儿的淡甜酒,掉到海里就会像块石头样沉下去。’”
习惯于批判的人会称这种甜酒为“奶头乐”,可是对于没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权益的人来说,这是唯一真实的慰藉。对于这种可怜人为数不多可以实施的自我安慰,难道不该给予尊重?
帅克不作预设,无意用语言压到对方的表现恰恰是他的杰出之处。维权是必要的,但内心强大的表现却是不锱铢必较。宽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生都要修习的课程。批判是有意义的,但并非终点。批判的意义在于审视和怀疑精神,盲从意味着想当然、思维定势,而不过脑的批判也是思维定势、想当然。允许犯错才是追求真理的准则,鸵鸟你还见得少吗?
帅克被哈谢克描述为“冷静的黄瓜般”的超然,我们至今尚未消化。这便是《好兵帅克》成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的原因之一。(注:“冷静的黄瓜”不失为“疯狂的红肠”的合格对仗,后者是贝蒂娜描述歌德他老婆的称呼。)
有人说杰作是未完成或者有缺憾的,实际上正是缺憾让优点更明显。《好兵帅克》未完成并非是哈谢克的意愿,就像猝然而止的生命一样。但没有结局那也是一种结局。《黑道家族》最后一集突如其来的黑屏在多年以后变得意味深长。未完成意味着还在继续,由此,《好兵帅克》的故事也还在上演,因此帅克的形象之鲜活,已经在读者中心中留下了印记。甚至,即便没新人再读《好兵帅克》,那些读过它的人,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也依然存在。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而已。而每一次再版,都会引入新的生命力。这是经典作品所抵达的某种具有限制的不朽。
《好兵帅克》读后感(四):人间悲喜:一个士兵眼中的荒谬世相
从某角度来说,这似乎是一部具有半虚构半现实色彩的人物传记,抑或说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历史人物传记。这个历史段,作者大致设置在一战期间。
主人公在书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士兵。
小说中,这个士兵身上及周边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但小说不仅仅表现这个人物的个体喜怒哀乐,而是通过他,揭露和反射出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等,以及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这个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感情。
其实,以某一位个体人物为小说对象或唯一核心主角的作品,同时以人物名字作为作品标题的小说,历来有不少经典之作:最早的宣扬英雄主义主题的经典骑士小说、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浪漫派诗人拜伦的以风流荡子为主角的长篇诗体小说的《唐璜》;美国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天才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的水手故事《马丁·伊登》;英国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英国笛福的那部著名冒险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还有英国才女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自传小说《简·爱》,法国福楼拜的关于一位农家女爱玛的悲剧小说《包法利夫人》,俄罗斯则有托尔斯泰的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
最后必须得加一本,以一个士兵为主角的这本杰出讽刺小说——《好兵帅克》。
作者是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其文学地位和影响,大约仅次于本国的卡夫卡和昆德拉吧。
略带客观地说,之前我对这个作者几乎不太了解,仅仅听过这部作品的大名,许多读者估计也是这种情况(这与国内对他的整体作品的译介太少也有很大关系),这应该符合这么一个文学现象:作品名气大于作者名气。
翻看这本书的目录,简单明了,几乎全是以帅克作为中心语,每节标题几乎都是“帅克干什么,干什么……”,帅克所经历的某个事件,造成每个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短故事。因此,整本书下来,看起来是关于帅克的经历遭遇,按照时间轴线,连缀起来的一部短篇故事集。这也是本书结构特殊的一面。经了解,的确,《好兵帅克》在最初发表时,就是以一组短篇小说的方式问世的。
如果将整个目录连缀起来,差不多就能整体勾勒出本书中主角帅克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行动轨迹。整个事情从一战的导火索开始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爆发,众人纷纷茶余饭后谈论国事,不想个个被逮进了警察局,其中就有帅克,因为他发表了不少激进的观点。
整本书从一战开始,也从帅克的倒霉开始。
帅克从警察局经过几番啼笑皆非的审讯和法医鉴定,最后居然被当做白痴被送进了疯人院,接着又从疯人院被判定为伪装生病逃离兵役担任,再次进了警察局的监狱,几番交涉,帅克终于出了监狱,回到了家。而后去参军,却因为真实得病,却被判定为伪装生病逃离兵役,又一次进了局子。之后,帅克从拘留营,成了一位神父的传令兵,后来又成了一个中尉的随从马弁。帅克这才算是真正有了一个士兵的身份。
经过前期的这么多折腾后,帅克在参军期间,远征中、前线上,途径匈牙利、布达佩斯中,要么遭殃,要么闹乱子,再要么碰到奇遇,又遇到新的磨难……一路坎坷,故事到了最后,帅克因为戏剧性地穿了一位光身逃跑的俄国俘虏的军装,结果被匈牙利军官抓住,与俄国俘虏一起被发往铁道部修铁路。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似乎本还有续集,然而终究还是没有下文。
也许,他的后面人生还有其他离奇的遭遇,只能靠读者用想象来完成了。
而有些版本,将书名翻译为“好兵帅克历险记”,似乎主题更突显了,但是却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儿童趣味读物,从而也就降低了本书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因为本书中在帅克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中,作者通过帅克发表了不少深刻而犀利的社会见解,还有一些具有人道主义的理想和主张,所以,本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绝不是简单的历险故事,他至少比《鲁滨逊漂流记》等书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广度。
从总体而言,哈谢克除了短篇小说形式连缀的这部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外,还创作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部分小品文。所以说,哈谢克的才能,本质上主要还是在短篇小说方面,而我们却误以为他是所谓的长篇小说作家。多年来,哈谢克的作品不断被各家出版社和民营单位“翻拍”,只有这部所谓的长篇代表作,难免会有些单调的同质化倾向。就私心而言,本人更希望出版机构能继续翻译出版下他的其余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一旦译介出版,估计至少也会形成一套十卷本的哈谢克的短篇小说系列,也算蔚为大观,也让读者更能了解和认识这位捷克作家的才能。
简单说说译文。一句话,非常顺畅,幽默、讽刺、口语化,像是一本地道的汉语作品,很难看出这是一本译作。这需要译者很深的文学功底。译者是翻译界的前辈,萧乾老师,应该在多半个世纪以前(其实在1956年就曾在人民文学出版过一次,后来每隔几年就出了新的版本,整体销量很好,说明本书在国内的影响,和读者对他的喜爱),就翻译了这本来自布拉格的德语杰作,文风习习,如今读来,依旧毫不过时。
最后说一下,这部最新再版书,插图本(插画师不认识,据说是一位外国名家,还没来得及详细了解),几近于漫画风的版画插图,别出心裁,极为凸显的讽刺风格,也算是与内容是相得益彰。
《好兵帅克》读后感(五):豆瓣8.8《好兵帅克》:潜藏在幽默和荒诞表象下的“反异化”逻辑
“自由,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话来自我最近读的一本书的腰封,红色的大字在我拿到的书的一刻就吸引了我,这本书叫《好兵帅克》。这本书不是新书,而是一本来自上个世纪的捷克国宝级文学巨著,作者是雅·哈谢克,我读的是2019年全新精美收藏版,译者是萧乾。
这是一部媲美《堂吉诃德》的讽刺小说,作者依据自己的真实参战经历,通过塑造帅克这个“官方认证的白痴”形象,以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和经历,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奥匈帝国的军官、警察以及神父昏庸无能和愚蠢透顶的丑态。该书从发行至今被被译为近60国语言,改编成影视舞台剧作品近20次,经久不衰。全书大部分章节目录都是“帅克+地点+事件”的组合,叙述也以主人公帅克的运动轨迹为线索,乍看像一个个小笑话,深品却意味悠长。帅克就像是这个荒诞世界的逆行者,用发自本能的认真、执着、无畏与世界对抗,这其实是作者借用“帅克”之手在表达自己反异化的态度。
本文将扒开这幽默和荒诞的表象,窥探其内在的反异化逻辑,结构如下:
1.揭开荒诞世界的异化现象(异化简单讲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好兵帅克》呈现的荒诞异化之表现)
2.好兵帅克的反异化手段:基于事实的一本正经(神情、语言、行为)
3.帅克反异化的效果:让错误止步(让长官当众出丑,揭开帝国军官的丑恶嘴脸;让差事没有结果,阻止人性罪恶的蝴蝶效应;让自我逆流而上,避免清白灵魂的同流合污。)
(1)异化简单讲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人要操纵秸槔,但不要被秸槔操纵,这是异化思想的萌芽。”异化是一种哲学理论,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多位哲学家对其持有自己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由绝对精神组成的,而被外化的物体已经无法认识自己本身了的时候,就产生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体系劳动过程中,他们越来越不能认识自己,在无知觉中变成了生产工具,仿佛一个机器一般。这些观点拗口难解,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异化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
正如秸槔与人的关系,它应该是为人所使用的,人至始至终都应该保持绝对的主体性,一旦人失去了主体性就会被秸槔操纵,这就是异化。
(2)《好兵帅克》呈现的荒诞异化之表现
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用武力驱使着捷克这个弱小的民族加入因分赃不均导致的世界大战,帅克就属于被驱使参军的一个微小粒子,见证了帝国管理和统治的各种怪诞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规矩与人的本末倒置
葛洪:“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规矩设立的本意一是为了形成约束、保障纪律,二是为了有章可循、提高效率。归根到底它是为人干事创业而服务的,可书中的奥匈帝国可不是这样。
帅克在小说一开始就被抓到了警察局,原因是他在酒馆妄议“一战”,与他同去的还有酒馆的掌柜。如果说帅克确实对政治略表一二,这位掌柜可是非常谨慎。
他说:“我们这种做买卖的人没闲工夫去理会政治,你们付了酒钱坐下来,就随着你们高谈阔论去。”可即便如此,掌柜还是被抓了,原因是他说自己家里曾挂着一幅皇帝的像,因为苍蝇在上面拉了屎,掌柜怕有人说闲话就挪走了。
而警察断章取义地以“苍蝇在皇帝身上拉了屎”这句话为理由,将这位可怜的人带进了监狱。
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帅克相应号召去参军,他是真的患有风湿病,却被认定为假装生病以逃避兵役,令其再次进入警察局,吃尽苦头。
我们发现,这些奥匈帝国的办事者们在规矩面前已经迷失,他们不会变通只会一味得“照章办事”,没有人思考这样做是否合理,更没有人思考这样做的意义。
当规矩不再为人服务,反而开始支配和奴役人,异化也因此而生。
B.级别与人的本末倒置军队里的级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作战命令的迅速下达和作战纪律,可是《好兵帅克》为我们呈现的军官级别却透着一股“搞笑”的味道。
奥匈帝国给每个部队都配有神父,通过做弥撒等方式来引领官兵的精神工作,因此级别很高,权力也高。
帅克遇到的第一个神父奥吐却是个酒鬼,他因为喝酒耽误了做弥撒,而且在赌博中把帅克输给了别人,一句“明天一早你就到卢卡施中尉那里去报到”轻描淡写地交待了结局,毫无悔意。
而这位中尉也不是什么善茬,他在见到帅克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他如何诚实忠诚。
他特意交待:“有时会有女客来看我,她们中这个或那个也许在这儿过夜,那时我一按门铃,你就送两份咖啡到卧房来。”从这些点滴我们不难看出,军衔于这些人无非是一个指使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借口,上下级之间都靠军衔维系,一旦一个人的级别高不论他说的话是否正确,下面的人都要照单全收。
所以级别的滥用也早已和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是异化表现之二。
C.任务与人的本末倒置
任务是自上而下交待的具体事宜,本意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支撑整个上层决策和体制运行。可是奥匈帝国的军人们却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始“不择手段”。
帅克在火车上惹了乱子被罚下车后,由于没有证件和车票,只能步行去布迪尤维斯报到,途中因不认识路南辕北辙,却被认定为是俄国的间谍。
审查他的巡官自以为是的用套路化的问句来盘问他,盼着帅克掉入陷阱他好邀功。因此即使帅克不满足“会说俄语”这一选项,仍然被认定为间谍。
“我希望你可以有足够的观察力,把咱们营记载得比其他别的单位都强!”再如部队之间为了宣传自己的事迹,军官会特意交待下属做好记录工作,留心一些线索编撰成文,不可落后;再如上尉给官兵讲课时,会自说自话,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竟然堂而皇之地脱口而出等等。
面对这样的异化,帅克自始自终都没有进行正面冲突和对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危机。
(1)神情:冷静的黄瓜
“他的脸上一片纯真,笑得像一轮明月,焕发着热忱。”神情包括一切心理活动表现出的面部表情,尤其以眼神和笑容为代表。全书对帅克的神情描写着墨颇多,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临危不乱的帅克,露着真诚又憨厚的笑容。
英国作家卡莱尔说:“凡真诚大笑过的人,都不会是个完全不可救药的坏人。”
帅克在给长官送信未果后,他摆出了“一副殉难者的神情”,在被别人抓住把柄时,他可以“威风凛凛地狡辩”,“冷静的像根黄瓜”,面临长官气势汹汹的杀气时,他会露出一双“温厚、坦率”的眼睛......
帅克用各种微妙的神情来挖苦和讽刺奥匈帝国的军官,这是他反异化的绝活之一。
(2)语言:话多但都是事实,礼节多到挑不出毛病
卢卡施中尉一度要被帅克逼疯,因为帅克总是答非所问,而且礼节性的用语太多。
有一次,中尉要帅克去弄一只猎犬,这本是帅克的老本行,他让同僚帮自己偷了一只狗来,结果这只狗竟然是中尉的上司家的,上司批评了中尉,中尉怒气冲冲找帅克算账。
中尉问:“你从哪儿弄来的那条狗?你知道那是我们上校的狗吗?说实话,你是偷没偷?” “报告长官,我没偷!” “你知道它是偷来的吗?” “报告长官,是的,我知道,长官。”
一番对话将中尉折磨得生不如死,但帅克说的是实话,这是他的同僚偷的,他只是知道而已。且帅克严守军规,开口前必说“报告长官”,竟让中尉生气却挑不出毛病。
这就是帅克的高明之处,他从来不撒谎,也从来不失礼,却巧妙地实现了“反异化”。
(3)行为:匪夷所思又情理之中
作者哈谢克的情节构建很成功,帅克的很多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放到书中的语境和帅克的人生里却又不觉得奇怪。
书的最后,帅克去一个小池塘洗澡,遇到一个逃跑的俄国俘虏正在洗澡,见到帅克光着身子跑了。帅克想知道自己穿上俄国军装是什么样子,于是换上了俘虏的衣服,正准备在湖水边照镜子时,被追查俘虏的侦察兵抓到,把他当作俘虏抓回去了。
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哈谢克突然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想像到帅克面临审问的淡定辩解,或许他还会成功复出。
帅克这样的行为很多,比如军官训话时他会按照军官的命令一直向左看或向右看,固执死板;给长官买酒被抓住时,他为了不把长官牵扯硬说瓶子里是水,且一口气喝掉......
“长官,您可以相信这句话,我从来没给您惹过什么麻烦。如果任何时候曾经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那完全是碰巧啦。我总是想做点儿好事,做点儿漂亮事。”这就是帅克,他一直在按照长官的命令行事,只是中间的环节总会事与愿违。他用这样的方式消解着长官们无聊的命令,这也是他聪明的“反异化”。
(1)让长官当众出丑,揭开帝国军官的丑恶嘴脸
军队奔赴前线,因此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在火车上发生的。而帅克却在如此人流量大的地方多次驳斥自己的长官。
一次帅克在车厢里得罪了少将,卢克施中尉斥责他的无礼,帅克却当众说:“我一辈子都没想过去侮辱谁,我也是头一回知道他是少将。那位先生也犯不着为那么一点儿错误就生那么一大顿气啊!”
“你说了一句话,碰上有人误会了你的意思,而又不给你个机会解释,这种错误人人都会犯的。”
帅克说的没错,他只是陈述事实的同时不小心被上级误解了,当众说这一番话等于在所有下属面前揭露长官的“面子”和“无理取闹”。
经过这一桩桩小事,帅克揭开了帝国军官的丑恶嘴脸,达到了促进了更多人的反异化。
(2)让差事没有结果,阻止人性罪恶的蝴蝶效应
帅克作为传令兵,经常被要求执行一些莫名其妙的任务。
一次中尉看上了一个有妇之夫,沉溺于妇人的美貌不可自拔,打听到住址后便让帅克去送信。无奈帅克的信引起了对方老公的注意,闹上了法庭。
帅克为了保全中尉的名声,竟然当众说是自己写的信,且将信吞了下去。
正如中尉的口头禅:“帅克,你又替我做了一件好事”,好笑又无奈。帅克通过这样的方式,既给自己留了后路,也阻止了中尉的罪恶念头对这个夫妇的打击。次数多了,他便间接阻止了很多罪恶的蝴蝶效应,阻止了帝国军官错误行为对百姓的伤害。
(3)让自我逆流而上,避免清白灵魂的同流合污
正如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评价:“仿佛是一条虫子,在蛀蚀那个反动制度时很起劲儿,尽管并不是始终自觉的,但在摧毁这座压迫与暴政的大厦上,他是起了作用的。”帅克或许都没意识到,自己就像这个荒诞世界逆行者,在污流中逆流而上,“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在军队里,帅克被认定为精神不正常的白痴,是异类。其实帅克是里头唯一的正常人。
帅克在无意识状态下实现了自我的更高层次的价值,或者说是作者哈谢克借帅克的身影实现了这一价值——保持灵魂的本真,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
这或许是我们今天读《好兵帅克》的又一个启发和思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画来自于捷克著名画家约瑟夫·拉达,他为这本书画了909幅插画,每一幅都遒劲有力、轮廓分明,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从侧面反映了这部作品对于捷克民族、对于全世界的重要性。
它真的值得一读再读。
我是一粒纽扣,A面编织格局、装点生命,B面解开困惑,缝合人生。爱阅读、爱写作、爱摄影、爱生命。愿用一生追求生命的质感,期待与你同行。t头条号、百家号:纽扣AB面,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