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生死爱欲》是一本由[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太好看了太好看了…………一般真正戳我的书我是不会写评的,真的很好看,这个传记一看就很花精力而且真的易懂,也很清晰地把福柯的思想变化和人生经历串了起来,真的好看
●虽然碍于年代与材料的关系而有所欠缺,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在保留读者喜闻乐见八卦的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福柯的思想进化与变化,辅以全方面的材料论述了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种戏剧化的传记书写必然容易引人诟病,但或许对于本身就是一场戏剧在场的福柯而言,反而是最合适的形式了。虽然译者中文888级(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 ,又或者非要把国家,就是我译成朕即国家) ,但有些翻译还是蛮奇怪(比如top bottom翻成顶子底子,forbidden planet译成被禁止进入的星球之类) 。。。译文虽是有修订,不过编辑老师不仅没有帮译者修订译名,反而附赠了旧版没有的印刷错误,可以说是厉害非常了。
●好书不可多得,新型人格的探索,我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我?人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他自己。
●写得真细啊,仿佛看着福柯成长、成熟,然后从书中向你走来。 ——“祝你好运,千万不要害怕!” ——“您也一样,希望您不要害怕!”(泪目( p′︵‵。)) 所以还是能看到他与维特根斯坦的同质性,都以那么惊异的方式过了圣人的一生。这既是哲学的,也是实践的。
●#5月打卡书#给不喜欢被贴标签想做隐形人的福柯写传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能写出这么厚一册足见撰写者功力,福柯本身魅力也不言而喻。福柯的魅力体现在敢将对一系列“极限体验”的历史考察当做毕生工作。经由这本书的引领,墨守成规的人或许也能偶尔用起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自杀癫狂、犯罪惩罚、性情死亡等一系列极限体验。这绝非单纯的名人传记,这是一部“人生范例”。
●精湛的作品,天才的哲学家,令人醉心的生活。“极限体验”的背后是对理性界限的试探和自由状态的寻求,他做到了很多,又留下了很多。
●如果说福柯是树的主干,那本书就把围绕着的枝干做了逐一叙述再回到福柯本身,相当多的八卦穿插读来确实过瘾,也让人怀疑作者猎奇向的刻意性,但会不会这种猎奇向更符合福柯那出格的一生?相比现代人动不动的嘴炮,福柯对于极限体验的身体力行令人折服,而这种实践主义的哲学家,脱离生活了解其思想绝对会是视角的严重缺失。 作者对福柯的书写应该是挺符合福柯想法的——理解一个哲学家著作的关键在于研究那位哲学家的“气质”,构想“说‘我’的那个人”的想象世界,有必要广泛考察论据,不仅要看作者的著作和文章,而且要看他的讲演和宣言书,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他和朋友们分享的回忆,甚至有关他的性爱偏好的情况。 此书不应作为福柯入门阅读,我的错。
●相比于旧版,新版的阅读体验更舒服。硕士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曾告我说,比起福柯和马尔库塞,年轻人更应该去读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当时我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节,哪里听得进去这种话。故而到博二的时候,甚至还在专业领域一个较为重要的杂志发表了一篇2万多字的福柯论文,据说反响还不错。当然,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在备下学期研究生课程的讲义中,其中一讲就是专门关于福柯的。讲义题目拟作Pedagogy and Pederasty(教育学与鸡奸),我想这也可能符合福柯本人对于男童之爱的眷恋。另: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福柯死在巴黎硝石库医院,而这正是他在《疯癫与文明》中研究过的那所医院,那地方在17和18世纪事实上是一个关押乞丐、妓女、罪犯和狂人的监狱,法国大革命后又被人道主义改革者改造成一所疯人院。
●充满想象力的大胆诠释,智慧与知识与“修行”(欲望)间的张力无所不在,也许还有权力。也许我又该读一遍他那篇与康德同名的文章了。
●——“祝你好运,千万不要害怕!” ——“您也一样,希望您不要害怕!”
《福柯的生死爱欲》读后感(一):求仁得仁
如果说《伯林传》是思想家传记天平上位于失败的那一端,本书毫无疑问是属于极其成功的那一端。 作为思想家的传记,读者们感兴趣的是思想家的思想的由来和变化的过程,以及思想家希望达到何种目的和希望实现何种意义,至于思想家的生活,只是处于次要地位,这就对传记的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要对思想家的思想掌握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这种写作的方式,描写生活是为了刻画思想服务,而本书的作者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论你对福柯的思想是否了解,都不妨碍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极好的体验。
说回到福柯本身,如果从书中看的话,我倒是觉得前期的福柯对于肉体和反体制过于执着了,大概是“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的境界。然而更高级别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福柯直到晚年才领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福柯开始专注于自我的寻找和确认。不论是肉体,性,还是体制,不能因为想要证明自己不一样而反对,而是我想要的恰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碰巧反对,这才是自我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福柯对法国社会运动的打开方式可以看出,对当时的福柯而言,反社会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这也就是意志之所以在自我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否则依然谈不上自我而是反平庸而已。为了反对而反对,和平庸比起来,其实并没有带来任何新的信息量。只有通过意志确认的自我坚持,才是真正的变量,才能为社会带来改变。 可惜的是,当福柯领悟的时候,之前放纵的肉体生活已经没法给他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深入了,求仁得仁,也许他也无怨无悔吧。 作为我看过的传记中写的最好的一部,这本书值得阅读,值得多次阅读,强烈推荐之。
还有一点搞笑的是,本书每一次再版在豆瓣上分数都高一截,是喜欢福柯的人越来越多还是附庸风雅的人越来越多?你自己判断吧。毕竟,作为两个字的哲学家,福柯和尼采,康德等可是属于第一梯队的哈哈哈。
《福柯的生死爱欲》读后感(二):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读《词与物》的人们,考虑一下读这本书偷偷懒。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对《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性史》、《词与物》等一系列的书名望而却步、却仍不想放弃了解福柯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这本拥有着“天涯体”译名和腰封的传记。
相信我,突破了“生死爱欲”、“孤僻怪异的少年”、“毕生自杀的准备”、“狂暴的生活偏好”这几个封面上的障碍,打开本书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拜访了包括福柯生前伴侣等一系列相关和专业人士后,米勒写成了这一部诚恳而炙热的作品。作者把重点放在回溯福柯的思想轨迹、而非窥探他离奇的人生道路上,写传记总容易陷入猎奇或流俗的圈套,庆幸的是米勒在这部作品中倾注的是做学术般的严谨、积累和时刻自省。而思想主线之外,书中透露出的不少福柯的生活细节则又倍加珍贵。
甚至我读完后也不一定能够清晰完整地阐述出福柯的思想变迁,我却会一直记得他在死亡谷服用药片之后的描述:“天空爆炸了,星星雨点似的落到我身上。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但这是真实(the truth)。” 我会记得他患上艾滋病的最后阶段,凑到朋友跟前,笑嘻嘻地说了句:“何况,为爱男孩而死——还有比这更美的事情么?”我同样会记得他与前来求教的学生约了一杯咖啡的时间,对这个年轻的同性恋男孩告别:“我要是死了,你可别哭啊!”
说到福柯就无法忽视他对权力的讨论,而这个主题在一天天走向分崩离析、权力垄断与个人自由矛盾共存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福柯强调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力的监视与规训之下,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权力是前所未有的无孔不入而剑拔弩张。福柯的办法是用一生去探索身体与心灵一切体验的极限,从药物到性到S/M到死亡,他说“真理就在你的自我当中,” 可我们呢?这似乎不是一个能够给大众出路的现世解法。
作者在后记中袒露,“我从前做的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曾令我如此动情。”而在复盘这位哲学史上的奇人异类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将自己的视角与喜好剥离、达到情感与事实的平衡,“除了尽可能地说出真实以外,我还珍视哪些价值?”米勒对自己发问,也将成为我在创作和生活里永远追问自己的问题。
《福柯的生死爱欲》读后感(三):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我们还需要读福柯吗?或许作者在序言和后记里同时阐述的写作目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想“表现福柯最关注的某些问题的令人不安的力量”。如果有种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有种真理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有种自我是需要被打破并重新塑造的,那么,虽然福柯的故事并不会提供一个现成答案,但是一定会给予我们情感的感染,一定会赋予我们启示。那么,我们还需要读福柯。
“力量”的表现,应该就是这本书试图贯穿的主题吧。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本关于福柯的传记,给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一种关于力量的心灵震撼,就是这本传记最大的成功。在这个主题的引导下,十一个章节很顺畅地连接了福柯的一生,从历史背景和福柯哲学作品这两条大主线,毫不含糊地将福柯作为一名“非理性勇士”(不晓得恰不恰当)的坚定完完全全地表达了出来。后半部分的感情色彩越写越浓,作为普通大众读者,完全无法拒绝这位最后一位大哲学家魅力所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从向死而活的“极限体验”,到勇敢无畏的“脱离管教”,到直面真相的“自我回归探究”,到最后坚定践行自我政治的无畏自我重铸。或许在这个时代,福柯就是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可以塑造出一辈子为了真理而战斗的完美肖像的哲学家、一个热爱智慧的人、一名真理的寻求者。
至于我对福柯最感性的认识,还是来自于他对一名青年学生讲的话:“要有勇气,做你感到你应该做的事——去希冀,去创造,去超越!你会赢得这场游戏的。” 不知道以下的情节是否全部真实,可是我明白,可能会有很久很久,我都不会忘记:
“我们拥有权力——他又说道:我们不应该放弃它。"
霍维茨默默地听着,听得目瞪口呆,他感到深受感动,也感到迷惑不解。他不知说什么好,也就一声未吭。
福柯说他该走了。他要乘地铁回旧金山。学生把他送到附近的一个地铁站。
福柯向地铁走去。忽然,他停住了,转过身来向霍维茨说道:“祝你好运,千万不要害怕!”
霍维茨大胆地回应道:“您也一样,希望您不要害怕。”
福柯耸了耸肩。
“我要是死了,你可别哭啊!” 他笑道,然后就上了地铁,离去了。
《福柯的生死爱欲》读后感(四):成为自己
《福柯的生死爱欲》(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这本书中,作者在序言开篇就讲“本书不是传记,虽则它大体上遵循着福柯的生命足迹。它也不是关于福柯著作的综述,尽管它的确诠释了福柯的大量作品。它毋宁是在叙述一个奋斗的人生,这种奋斗旨在实践尼采的箴言:‘成为自己’。”看完 这本书之前,我恰好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书中在《作传的方法》一章中,认为:“为一个人作传,先要看为甚么给他做,他值得作传的价值在那几点。想清楚后,再行动笔。若其人方面很少,可只就他的一方面极力描写:为政治家作传,全部精神偏在政治;为文学家作传,全部精神偏在文学。若是方面多,就要分别轻重:重的写得多,轻的写得少,轻重相等则平均叙述。”福柯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涉及多个领域,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权利”和“知识”。但同时福柯一生极具传奇性,他一生迷恋自杀、同性恋和施虐—受虐狂式的性行为,他的一生也是个谜。
在米勒写这本书之前,迪迪埃·埃里蓬和戴维·马塞已经写了福柯的传记。米勒称此书不是传记,也不是福柯的学术综述,而福柯至今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福柯不好下论断。作者认为,这种“四不像”的写法不如说是在讲福柯奋斗的一生。我不知道福柯是如何看待“奋斗”,但我相信“奋斗”一词用在福柯身上显得搞笑。毋宁说,福柯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一体的,知与行是一体的,他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认识自己”,无论是他对疯人院、监狱、医院、性爱的兴趣,还是对自杀、同性恋等“极限体验”的追求。这本书可以说很好地讲述了福柯的一生,让你们理解福柯的思想和行为。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中,用了大量的材料来让人们理解“疯癫”和“监狱”,而这本书同样也是,用了大量的史料,让人们理解福柯极具传奇的一生。他不是凡人,他生下来就注定是神,思想也是,行为也是。
《福柯的生死爱欲》读后感(五):万里挑一的灵魂和只此一生的皮囊
倘说《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这样的书名已经让人过目难忘了,比这更引人注目的是“米歇尔·福柯”这个名字本身。他一度被奉为学术界的典范,是反抗精神的守护神,当然也不乏对他个人生活的刺探。人们好奇这万里挑一的灵魂住在怎样乖张的身体里。
福柯若有知,当不意外。他本就认为“洞察一个哲人的个人诗意态度的钥匙,不可到他的思想里去寻找,而应从他的生活式哲学、他的哲学生活、他的精神特质中寻找”。而在探究福柯其人与其哲学生活的作品中,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无疑是个中翘楚。这个夺人眼球的书名或许会引起种种猎奇的联想,但米勒想要表达的很简单:虽然我们了解的或者说接触较多的是形而上的福柯,福柯念兹在兹的却是他只此一生的皮囊。他调动起全部的感官去体验生命的极致,可能是飘飘欲仙的理性边缘,可能是有失足之险的濒死体验,可能是折磨与疼痛,可能是不被理解的欢爱,可能在是众声喧哗中遗世独立,可能于萧索寂寥间觅一处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福柯无意写出语词纠缠、令人费解的哲学,他只是在用他的全部热情探索身体的奥秘,真实的自我究竟为何物?
米勒颇有穿云破雾之感。面对多不胜数的谣传,他不是在为某个具体的、有魅力的“偶像”辟谣,更不是用含糊其辞的面纱令他愈加神化、成为一个符号。若说我们因不了解而众说纷纭,米勒则将指明事出何因。生、死、爱、欲,皆出自福柯对“体验”的深深迷恋。
由是,最先豁然开朗的一个问题是,福柯为何能够驾轻就熟的地穿梭在不同的主题间。不同于某些博闻强识的学者,一切皆是体验,一切皆未设限。于是福柯往往打破固有的概念,他的研究对象“在我们眼前分崩离析”,又彼此相通。考古、艺术、政治或者性,它们都可以引起极限体验,这是一种在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下,任凭思想纵横驰骋,碰撞出激越火花的时刻,似无关乎他执迷于什么。譬如,福柯一方面对某些敏感问题(如同性恋、刑法、难民等)发表大胆的言论,另一方面也不甘被轻易地定性为某一派系的先锋。
这或许也解释了福柯身上的反抗性:他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同时,他又似乎在反抗一切“正确的”传统。理性之外的探索,可以激起福柯式的极限体验,但是反抗并不是为了确认一个最终“正确”,只是不断质疑之中呼之欲出的必然的不确定性。“面对任何形式的政府——自由主义的也好,极权主义的也好,知识分子的天职都是行使一种‘明确的不服管’意志,公开表达对于任何不可容忍的事物的关怀”。这样的福柯如何会去承认自己受到萨特抑或其他哲学家的影响?他们的某些相似,原本不是因袭和继承。对福柯来说,学术亦如持续体验的过程,他在其中重新认知和感悟,质疑乃至重申,假自我的躯壳去剥离任何学术及先验的思想的躯壳。
米勒说,福柯“使自己辉煌地成为闻名于世的当代知识分子……因为他把一些人弄得稀里糊涂,把另一些人弄得眼花缭乱,同时把更多的人弄得火气冲天”。然而这样富于刺激性的感官体验,却不拘于一时。时至今日,福柯依然是个无可取代的名字,拥趸与谣言同在。米勒替他辩解,传闻中,福柯明知身染艾滋,还故意去公共浴池,当属讹传。他可能只是有患病的猜测,并将这种不是必然的“贻害”视作一次极致的体验(这样的解释或许仍然难平众怒,试与戈多式的“去道德”的自由和责任相视之)。同时,更多形形色色的“反抗者”,将福柯引为“他们的”福柯——神一样的先行者。致敬和毁谤,本质上,两者并无界限,关乎这个万里挑一的灵魂。而经米勒的提醒,我们或许会对那倾其所有探索的、不惧毁誉的、只此一生的皮囊另眼相看。
——戊戌年读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