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是一本由何立明著作,长江出版社 湖大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一):谈话、授课也是一种创作
要问我心目中的博导是什么样的?我的设想是,至少老师与学生对话时,老师能谈到一些学生想不到的东西,不能稀松平常,照本宣科。最好的博导是维特根斯坦……(齐笑)
学术著作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有使用者喜欢。不能说,非得由一个机构说了才算数。 自然科学成果,比较容易论证。 那么,文科的成果是什么呢? 1.读者喜欢,给人理想,思想刺激等等。2.专家论证。自然科学就没有读者的事,专家论证一下就完了。 (赵汀阳)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二):大学教师的书房
@
记得2010年10月,参加宁波举行的全国大语年会,会长谭帆在大会发言,用一句箴言鼓励老师们,说“一所大学应该建立在两个空间上,一个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一个是教师个人的书房。”
时下,学校的校园空间越来越靓眼,课堂空间也一直努力建设,而教师的书房空间一般不为人知,是一个隐蔽的地方。学校老师几百人,每个人的书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书房是一个很个性和私人化的空间,非请莫入。但我觉得,它却是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总体发展二者有机联系的关淚点;也是教师的出发点、学校的起跑处,教学人生的林林总总,其实都指向这里。在三个空间中,校园空间、课堂空间的根,正是扎在书房空间这个基壤之上。如果落实得好,教师个人书房的馨香必然会向外衍生,生发出深切的课堂教学、深入的教育教研和深厚的校园学养学风,从而形成一所大学里生生不息学习学术风气。
其实,但凡教师都有书房,只是深浅繁简有别。别就别在书房“与自己的阅读结合起来”的丰富实践形态中。我觉得,“阅读”的样态反映了教师书房“空间”的生态。爱阅读、能阅读、会阅读、沉浸于阅读,从知识性到享受性的阅读,才是书房空间的极致处。这里有一个例子:
夏中义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一个沙龙里,他谈他读《柳如是别传》。读呀读,夏教授渐渐读入了陈寅恪笔里笔外的身心时空——
“柳如是陪伴陈寅烙先生自学十年的过程里面,给老人带来的是一种非常温馨的怀旧和追忆。他研究柳如可以到什么程度?这一天,晚上她睡觉穿的是哪一件背心,起夜的时候,那个拖鞋鞋底是谁给她扎的。有人说这很奇怪,写一个女子,写睡觉穿什么衣服、起夜拖一个什么拖鞋,鞋底是谁扎的。但是你应该知道,写作柳如是十年里面,陈寅恪每天和这个女子在一起。在想象当中,和一个杰出的、传奇色彩浓郁的中国文化的那么一个象征在一起。于是他就很充实,非常充实。这就像今天有人回到家,在心里面想一个人。这就像孩子所说的,表姐,今天我谁都不想,我就想你。当你想他的时候,内心是温暖的。柳如是在陈寅烙心中,也有这么一种温暖。因为柳如是不仅是一个奇女子,而是中华民族灵魂不会沉沦的价值元素,在他身上保留得最好。”
这才是阅读啊!夏教授读《柳如是别传》,体贴出了陈寅恪的心境,读出了书中人物的隽永意味,又贴己地拿出来,鼻息吹生,鞠躬与人,令人怦然击掌。读书读到如此知人论世份上,才是极致的阅读,才是书房空间生出的最绚烂时间。(2016-5-11)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三):大学语文第9种专著
大学语文是一门百年学科,从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现代学科产生,从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这门课的地位,开始叫大学预科国文,后来叫民国大一国文,现在叫大学语文。但是这门课程的学科理论建设非常滞后,一百年间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专著,这在其他学科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大学语文最大的问题——没有一门学科没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分量的学科理论专著而能站得住脚的。也不是完全无人研究,八十年前(1938年)叶圣陶先生就差点写成第一部大学语文专著,当时是抗战时期,叶老应聘迁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教大一国文,当时他踌躇满志,给夏丏尊写信说:“弟现在不只作初中国文教师,且作大学国文教师,……若教了一年半载,实际经验一定不少,……可以编一部国文教学法的讲义矣。”假如当年真的编成了这本大一国文教学法讲义,那么以民国教育研究的人才济济,大一国文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史也不难接踵而至,中国大学语文的百年历史将完全改观。然而叶老在武大受一些守旧派的排挤,没到一年,就离开了这所学校,大学国文教学法讲义云云自然也就不再提起。
从此整个民国时期就再也无人有过这样的念头,直至七十年后,到了2007年,才有了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第一种专著,其后这类专著基本上以一年一本的缓慢速度递增:2009年湖南女子大学伍桂蓉出版了《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论》,2010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杨永芳出版了《大学语文教学技能》,2011年彭书雄又出了一本《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2012年黑龙江大学李君出版了《大学语文教材研究》,同年首都师范大学汪大昌和李春颖出版了《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2013年何二元和黄蔚出版了《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最后是2014年湖北大学杨建波出版的《大学语文教学论》。
一百多年来,大学语文的研究专著就这么八本。(何二元:大学语文专著一瞥,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2期)
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大学语文研究网”书讯(http://www.eyjx.com/view.asp?id=7807):大学语文第9种专著:《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何立明 著)《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四):《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何立明)入选了2017年大学语文大事记
2017年大学语文大事记
何二元 (大学语文研究网)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1日,由“大学语文研究”网搭台,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示范课研讨”跨年会议在山东济南举办,会议讨论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的传承与发展”“大学语文示范课展示”“大学语文科研方法指导”“搭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联盟平台”等议题,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广州、西安及山东等地30多名同行参会。
2017年5月21日上午,福建省“2017年师资闽台联合培养汉语言文学、大学语文班”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福建省启动的全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中文类闽台联合培养的第一个班,来自全省各高校的6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了此次培训,他们将分别在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展开各为期两周,共长达一个月的培训课程学习。
6月9日至10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高职人文语文教材教法研讨会”,来自北京、浙江、湖北及上海的30多位同行参加会议,该校文化基础部副书记陈梅介绍了大学语文“项目模块设计”的改革思路,同行们进行了热烈讨论。
6月12日至16日,山东省语委和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首届山东省大学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修班”,参加本届研修班的学员近百人,是来自全省各高校文学专业、书法专业负责人和首届大学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征稿入选作者,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进行了国学、书法、大学语文等研修活动。
7月16日至17日,由陕西、湖北、福建、浙江四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办,西北大学文学院和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西北大学举办,来自全国20多省市的140多名大学语文教师和专家领导出席论坛,论坛讨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国学与大学语文”“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之关系”“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四个议题,西北大学方蕴华汇报了该校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和慕课建设工作。《汉字文化》杂志对论坛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7月25日,北京《汉字文化》杂志社于该期(第14期)始开设“大学语文建设”专栏,栏目编者按说:“本刊历来关注中国语文教育。中国现代语文学科自创建伊始,便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严密系统,缺少了大学语文,中国语文的研究就缺少了完整性,汉字文化领域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解说。为此,本刊从本期起,开设‘大学语文’专栏,欢迎大学语文教师和研究者踊跃赐稿。”
2017年9月,《大学语文论坛》(第一辑)出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谭帆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杨建波会长任《论坛》主编,全书分“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探讨”“大学语文教师”等专栏。今后《论坛》将每年连续发行,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2017年12月9日至10日,“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湖北大学召开,年会讨论了“大学语文与通识教育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语文本位研究”“阅读与写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等议题,年会还进行了说课活动。《汉字文化》对年会进行了全面报道。
2017年11月1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王步高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70岁。王步高先生是东南大学教授,近年来受聘于清华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和唐宋文学等课程,他的课每年都被评为清华学生最欢迎的课,被誉为“清华近十年来最优秀的教师之一”。为了纪念他,学校成立了“清华大学王步高教育基金”。
2017年,大学语文专著出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大学语文虽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直至2007年才有第一种专著,其后基本以一年一种的缓慢速度增加,截止2016年一共也才有9种。而2017年一年里就出版了6种专著,分别为:《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语文教学笔记》(何立明)、《现代大学国文教育》(何二元)、《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何黎黎)、《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反思》(姜志云)、《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和策略探究》(郭建灵,刘佳,刘永峰)、《旅游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研究》(陈慧仙)。
2018-01-17
(大学语文研究网,http://www.eyjx.com/)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五):杨姝琼: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路径——评《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时间:2018/12/11 】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18,38(20),2 】 【作者: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杨姝琼】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弘扬的历史重任,对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需求,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教育理念之下,大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大学语文教材,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由何立明撰写的《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一书,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路径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该著作既是一本大学语文教学与语文读书笔记,又是一本语文叙事性研究专著。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般生活在课堂和书房两个生活空间,这部书正是缘于作者三十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积累,不仅包括语文知识、鲜明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有鲜活严肃的思考和系统的理念。
在理念篇,作者辑录了十篇理论文章,作者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安静的课程,它能让大学生以文修身养性,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这正是一种幸福愉快的修炼过程。作者认为,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增加大量文学知识,通过阅读和写作还能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写作能力。作者还阐述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和大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对大学语文进行了人文性的理解与实践,还就师范大专语文教学中的学术性和师范性问题阐述了独具特色的观点。在今天这个大众化时代,大语语文教学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策略,跳出以文解文的教学弊端。作者还认为语文最能反映人世生活,语文科目是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并探究了语文生活和语文伦理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心理动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现代性问题。在词语篇辑录了十八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大学”的概念、古诗词中风情万种的“愁”字、“存天理灭人欲”的义理、“金秋”的色彩、“乡下人”的文化意思、“穷人”的本质、“人”的定义、“知识”的悲剧底蕴、“平天下”原理、“现代性”的歧义、“文起八代之衰”释义、“云台山”的文化义等,这些极具文学色彩的篇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阅读篇辑录了十六篇文章,谈论了《琵琶行》的“中国盒子”式的框架结构,辨析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薛宝钗为妻,谈及《听听那冷雨》中的“中国感觉”,没有杨玉环世界会寂寞的幽默诙谐,解读了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一个美丽错误,谈及自己念想朱自清对歌妓的恋想,分析了南洋公子为何遭拒灰姑娘、无知小生如何抱得美人归等。在写作篇辑录了十二篇富有见地的美文,如“叙”与“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写作、你的眼睛能看见什么、主题与命题、写作不是两点间的直线、写作要学会创造话题、写作是一门拐着弯儿说话的艺术、写作的意义:一个人为什么敢于袒露自己、不到云端无写作、写作成熟于有格调等。
为改革与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大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探寻适合新形势的高校语文教学路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首先,要精心挑选和设置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明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选择一些外国经典名著名篇进行精读细讲,对西方文学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和加强教材建设,增加教材分量增添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简章,大学语文的编写必须保持知识性和价值性,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然路径选择。第三,改革与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思路。在深入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基础之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和翻转教学新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讲授时注重学术性,运用大学语文前沿性教学科研成果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第四,还要改革与创新传统评价与考核方式,不能使用期末一次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重视平时学习和考察,注重大学生阅读量和写作能力考核,也可以打破期末闭卷考试考核方式为开卷写作式等。最后,还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聘请一些有专长的专家教授担任大学语文通识课教学,增加教师薪酬,提高应有的地位和待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切实做好大学语文教学工作。
注:何立明《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定价:32.00元;出版社:长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7月1日。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六):二人谈:语文是什么?
2017年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公告,之一《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七):西方学校没有大学语文
原标题《什么是语文课程》
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这门课程。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课程?首先依照哲学中的原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中外比较中看什么是语文。
1、西方学校没有语文课程。
在西方课程发展史上,古代希腊的课程具有世界的意义。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文法,修辞,雄辩术,加上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了希腊的“七艺”课程体系。文法,修辞,雄辩术为“三艺”,辩证法是最高学科,是哲学“理念”;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是“四艺”,为理念服务。学习算术掌握“调兵列阵”,学习几何掌握建造兵营,学习天文帮助战时观测气候,学习音乐培养乐观、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罗马时期,教育受到古希腊影响,开设了雄辩术、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等,培养善于演说的政治家。
文艺复兴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即语言(拉丁语、国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七艺”以及物理、地理、历史、伦理学、神学等,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人”。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与卢梭不同,斯宾塞按照逻辑系统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系统的书本知识上。首先提出“科学课程”,“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科范围。第二,重视个人,学习文学、艺术、生理和心理等知识,陶冶性情,发展个性。斯宾塞的课程设计顺应了社会发展,在很短时间里就在西方迅速流传开来。
总之,一个是科学知识,一个是社会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现代学校课程内容。语文课也是这样,如果将“语文”二字翻译成英文,结果将是丰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语言,言语,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语,行文,文本,角色,仪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话语,字词,俚语,谚语,流行语,正式语)等。显然,中国“语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关课程三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语言,二是文化修饰性语言,三是习惯性语言。所以“语文”的构成分析里边,就包含了客观的语言研究和社会的现代历史改造之双重意思在里边。这也就贯穿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知识理念,即了解对象的知识越多,征服对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国的“语文”课,美国它是阅读课,法国它是文学课,德国是公民课,日本是训练课,俄罗斯是演讲课。
这些都不是中国的语文。
2、中国才有语文,语文课由三类语文知识构成。
语文知识构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谓的“三大学科”构成: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具体的是三大类:语言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文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认识类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是经验类知识。而这些在西方学校中,分属三门课程。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语文课程由三类语文知识综合而成,所以中国语文是一个大杂烩。
这里,我们可以依从俗语“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历史就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属性”入手,切入中国语文的来历,来定义我们的“语文”。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说“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这表明,国学、国语和语文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准确地说,语文学科起始于1903年开始的分科教学。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由此,中国传统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学”。所以,古代的“文学”即归于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只是语文中一个没有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如历史、地理等,我们在教学上一般只取它们的形式,即“语言表述”;而“语文”在教学上,恰当取了没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学;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内容。由于“中国文学”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献,如《史记》、《梦溪笔谈》、《水经注》......都属于“中国文学”的范围。因此,中国的“语文”仍是一个大杂烩。
-
还如,癸卯学制下的分科将政治(道德、修身)与语文分离。然而,孟子却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来,中国的学问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这个知行合一传统惯性下,今天的老师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二者搅和在一起。犹如刘梦溪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所讲的,往往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语文在中国血融于水一般,附带着着“修身”的任务。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没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发挥着安顿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语文课只能也必须“附带”这个责任。当然,现代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人文)文化传承并非语文学科的专责,同时它也是其他学科的责任。但语文学科习惯性文以载道,以致成为了其属性。
结论是,1902年后癸卯学制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新式国文(语文)及其教科书的应用,伴随近代学堂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发挥着人与人之间一门“组织”人的学科知识作用,构建着社会共同的近现代社会理念和伦理,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
所以近代中国转型中立人立国的历史,也逻辑上构成了与语文知识属性并列的语文人文属性。
3、学习大学语文,发挥语文为社会、为人生的双重功能。
语文拥有为社会的功能,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效益主导的社会。在经济主导的社会里,“个人”编入社会组织,个人在各种组织内部的设计、改造和安排下进入“国家”这个协作系统。依此,达到有效参与社会大分工的目的。区别于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今天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协作体。国家的同一首先是语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这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门“组织”人的学问,一门建立共同体理念、伦理和制度的学问。德国汉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说:“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学科的内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学为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学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中国青年报2005.1.12《冰点周刊》)在中国,这就是语文的社会文化综合、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对于个人而言,语文为人生的一面同样重要。语文的好处,是冰冷的世界经过语文描述而变得温馨。比如语文笔下的死亡,是这样在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虚无的黑洞,语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变得有实体和意义起来。这是一段讨论死亡的语文,由于语文叙述的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可以解释而揭示,变成可控的温馨家园!这告诉我们关于语文的一个道理:语文不是科学,无论真假;语文属于文化,提供善恶,眷顾生命!科学的世界是冰冷的,语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温馨的世界。学好语文,就能够把单调的生活开出一朵花来。这是语文的真谛:人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便隔离着世界的冰冷。
另外,语文不是改变对象,而是拥有对象。这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给予人的区别。物质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不是拥有什么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上。语文涵咏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语文构建强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对象有别于兽性,放在人性本身的发展和优势上。中国语文的思辨特质,使你不是去盲目扩大那些使得人性成为特殊的尊严、财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语文是文化不是科学,与绝对真理无关。语文的阅读和写作,面对的不是科学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语文的生命力得益于跳出二元对立。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世界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自我救赎之道。所以,语文关注的并不是有关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语文是“组织”工具;对于个人而言,语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先于本质规定;得益于不是表达绝对,而是表达当下个人。所以,语文是进行时,是生长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语文不是礼教语文,不是机械语文。语文的力量在于,可以扶正一直以来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还原世界原初知识,安顿人生生命尊严;因为语文是活的,当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观,只顾及真假;活跃的是活跃的人生观,探索善恶。
大学语文与专业语文的不同。大学语文是通识语文,不是专业语文。大学语文有用,有价值伦理之用。大学语文提供价值伦理,规范了应用语文的日常伦理。比如,大学语文可以统领商业语文、科技语文,相反则不行。商业语文的规范是“信”,科技语文的规范是“真”,文学语文的规范是“美”,日常语文的规范是“善”......而大学语文的规范是“道”。
-
总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就在于工具性关乎世界观,人文性关乎人生观。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人生观的一门学问,是因其回答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也是因其回答什么是高贵生活的内容(善)和实现它的途径。反之,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规律的。前者,是宗教与伦理问题,后者是“科学的”问题。
知道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就知道如何学习语文了。
(2017-7-28)

《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读后感(八):大学语文的研究性写作
国庆期间,应西安黄高才先生之邀作了一次咸阳讲习班《语文论文写作要点》之名的讲座。与会者都是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黄高才语文工作室】”之名而来的年青教师和编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是工作和服务于普教的教编青年同仁们。据我所知,【黄高才语文工作室】面对慕学渴识而又汲汲上进的一线青年教师,既注重教学研能力提升又落实教师教研成果现实转化,既针对课堂应试教学上手段又与时俱进助力个人系统求发展,任务清单下的讲习班是【黄高才语文工作室】一个经常性平台。工作室总的运作特点,是服务教师个人,在任务驱动与成果转换的吸引和激励下,云集各地有才智的学校菁英,研究总结普教教学问题和教师成果,形成了一个学者魅力、地域风格和师徒传统色彩的、半官方半民间的、普教语文实践性且智力性的松散集合体。据我这次参加的这个写作项目(已经连续开班三期了)所知所感,学员们一般利用假期集中,平时分处山东、河南、海南、新疆、山西、陕西……全国各地,以任务项目为话题,研讨班上务虚始务实终,有话题而来,带任务而去,故见面如昨,相聚甚欢,研讨事务紧凑,师徒和谐有序,学员关系融融。除了我个人讲课毕去了靖边旅游,与会者会结束则直接回所在地,毫无游嬉之心。我觉得开了眼界,民间师徒之传统原来草蛇灰线,在学者贤人的操持下一直在延续。上边所说,仅属于一己孔见,知悉者可更正。最后,祝【黄高才语文工作室】事业更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