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沟通》是一本由[美]芭芭拉•派崔特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这本书
●190804 共享书店随便借的。看了开头就知道大概,简单的说就是积极面对,主动交流。有时间可以看看全本,就当人际沟通事例集
●很好不错,嗯
●意外收获,很不错的书
●沟通有术,畅通无阻。
●一本贴近实际的人际交往书,为你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思路和对策,真的很实用!
●喜欢这本书,沟通技巧
《正向沟通》读后感(一):话疗这件小事
第一部分,我以为这书为了凑字数才这么厚,那些状况都好蠢啊! 来豆瓣看评分还挺高。所以继续了。
第二部分,有了WAC,渐入佳境。才发现沟通有这么多的学问。蠢的人是我啊!完全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反而说别人蠢。 值得借鉴的地方良多。以下是一些笔记:
别人没法看到你头脑里的想法,主动说出来。如果你认定对方是个蠢人,那么你的应对会非常消极。
大部分人不会管他人在文化上的差异,他们趋向于认为:与他们不同的,就是错误的。
避免使用“从不”“总是”一类绝对的词语,要把那个行为与一个明确、具体的情况联系起来
不要给别人的行为贴标签。 不要用归纳性的语言,不要提过去的不满,坚持问那些具体、明确、直接的问题。
不要用“但是”,“但是”容易使人们进入防御状态,用“并且”。“你做得很好,并且,如果……将会更好”。
承认对方的观点,“你太在乎钱了”,“是,我很在乎钱”。不要回击,当你去回击时,你就给了对方战胜你的机会。
用积极的信息平衡消极信息。“你的报告中有错误,这削弱了你出色的洞察力”
即使是风度翩翩的人,也会踩着厕纸走来,或者牙缝塞着菠菜,或者自己把自己绊倒,不用纠结,过去了就过去了,我甚至可以自嘲。
《正向沟通》读后感(二):努力学习《正向沟通非暴力沟通技巧》
《The Power Of Positive Confrontation》,正向沟通-非暴力人际沟通技巧,对于当前的我,挺有帮助的。
2018年全年,工作上经历了2次团队内的核心骨干离开,最近的1次更是接连几个人离开,一度让我怀疑起人生来,养了白眼狼,不单狠狠践踏了自己的真心实意和用心栽培,还搭上了自己宝贵的信用和感情存储。我也深深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识人眼光、怀疑自己的沟通能力、甚至是与人相处能力。在无助中,我找了这本书学习。说实话,至今,我仍在犯一些低级错误,包括昨天与同事讨论问题时的诘问,事后回想,我没有清晰地说明事情的影响及对他的具体要求,而且明显地带着偏见及情绪在沟通。所以,学习,绝不是看完书就结束了,一定是反复练习,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这本书,教了不错的方法,然而书中有很多内容是空洞无用的,例如Part1、Part3,甚至Part2里的几个chapter。我就是直接跳过了Part1看的。所以给3星半。
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当你和别人正准备发生冲突时,你可以使用“WAC”工具:
W(what):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不愉快(或反感),这个事情,真的对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吗?明确问题所在(如果没有,那根本没有必要发生冲突)。
A(ask):清晰地表达,是什么对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并提出需求,你要求对方做什么或改变什么,明确将解决什么问题。
C(concern):从对方那里得到确认的回复。
我印象比较深刻,首先是确认W。W是要具体而明确的,没有给别人的行为贴标签,而且那个人的行为真真切切给我带来了影响。所以每次将要发生冲突前,先冷静下来想想,这个W,是否满足以上的三点,如果一时半会想不清楚,可以缓一缓。
其次是A时,要注意措辞和不可忽视身体语言。多用正面的、肯定的句子(我打算、我深信),少用自我贬损的语言(也许、我在想、我真希望)。在沟通时,也注意自己的姿势、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传达的信息和语言传达的一致。
还有几个比较实用的。
例如,给予反馈。给予反馈的场景包括:对方的表现没有达到标准(包括在职场中及或与孩子们相处时);不请自来的忠告;使某人避免尴尬(例如裤拉链没拉);对于不公平、非正义的仗义执言。这些,书中给了很好的建议:首先确定你是反馈的合适人选(如果不是,请放弃);其次确保掌握了所有的客观信息(保持中立、不戴有色眼光,并有机会让对方解释);私下沟通;用积极的信息平衡消极的信息(你报告中有错误,这削弱了你出色的洞察力)。
例如,传递坏消息。书中建议传递坏消息时,除了私下进行及用积极的信息平衡消极信息外,还特别建议要面对面沟通,及要简短。
例如,传达同情。这个很实用。以前朋友们伤心时,例如失恋呀或者家人去世什么的,我和书里写的一样,做保证“时间是最好的药”“他去了更好的地方”,或者发指令“好好珍惜你拥有的一切”。确实,很废柴。摘录几条不错的,背下来,掌握技巧。“我一直在担心你”“我都无法想象你正在经历什么”“对你和你的家人来说,我知道这一定是段艰难的日子”“叔叔总是很和蔼,我很想念他的一手好菜”。简单的安慰。
例如,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你成为冲突一方、对方与你积极沟通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个不错的选择。
希望自己能多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正向沟通》读后感(三):朋友越来越少,其实是你用错了方式
夏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欢游泳。蛙泳作为最容易上手的泳姿,通常是新手的第一选择。但是世界纪录中蛙泳是没有自由泳快的,男子50米蛙泳的世界纪录是26秒67,而5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是20秒91。最有效的往往不是最容易上手的。
同样,对于沟通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来就会的沟通方式,也并不是最有效的。作者芭芭拉•派崔特在《正向沟通——非暴力人际沟通技巧》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能帮助人提高沟通技巧的“万能模式”。这种被称为“WAC模式”的沟通技巧,是芭芭拉在综合20余年沟通经验和大量案例基础上提出的。芭芭拉•派崔特是一名商务沟通培训师,尤其擅长人际沟通、礼仪训练领域。多次受邀为世界500强企业开设沟通技巧培训班。
小时候我们和朋友发生矛盾,结果通常有两种:打一架和几天不说话。但是很多人在成年了之后,仍然在用这种解决冲突,只不过打一架变成了变成了大吵大闹,而互不理睬变成了回避。小时候有矛盾可能几个小时后就能和好,但长大后的冲突会让关系直接破裂。很多朋友就是这样因为一件小事最终形同陌路的。回避并不是一种比暴力更高明的手段。那么为什么说WAC模式是正向沟通呢?WAC代表着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仅是你说了什么,更关键的在于你在用怎样的态度。
中国人喜欢给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表达着我们的渴望,也符合了我们的期待。当你尝试去沟通,对方才有机会回应你。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WAC模式呢。
W是单词what的缩写,代表着你遇到的问题
A是单词ask的缩写,代表着你希望对方有怎样的行为
C是单词check-in的缩写,代表着你希望得到对方的反馈
W意味着让你反感的因素,你需要明确问题的实质,什么导致了你需要和对方沟通。不要概括,直接说出让你不快的行为和情况。也不要带有主观想法,你描述的是问题而不是你的感受。
A代表着你的要求,你的要求需要恰当并且具体,无理的要求只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加恶化。尤其在你没有想好要求是不要沟通,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有明确目的的沟通才会起作用。
C表明了你希望对方作出回应,沟通都是双方的,类似“英语听力”一样的单方面沟通总是难以解决问题。所以C应该是“明白了吗”、“这件事我们都清楚了吗”这种疑问句。
举个例子,对于总喜欢背后说闲话的同事,你的WAC措辞可以是这样的:“我已经了解到了你对我的不满。如果你对我有任何意见,我希望你能当面和我沟通。你明白了吗?”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WAC,它包含了问题、解决方式和希望得到的反馈。
是不是只要掌握了WAC模式,一切沟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呢?不是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
有一些语言之外的东西,会让对方曲解你的意思。同意某个提议时,却在不自觉地皱眉头;想要的要职位却在面试中穿拖鞋。当你的非语言表达和语言不一致时,对方就很难明白你的本意。这些非语言包括但不仅限于:眼神、姿势、手势、着装、声音。
要知道自由泳并非适合所有人,有的人就是喜欢蛙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永远无法知道哪种沟通方式对这个人更有效。但是掌握正向沟通,给了你一种在暴力和回避之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正向沟通》读后感(四):正确理解Positive
沟通需要技巧吗?非常需要。
先来谈谈对本书的评价:8颗星。优点是值得借鉴的地方还挺多的,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沟通类的书,在本书中我学到了一些沟通方面的技巧。缺点是经常一个观点反反复复的讲,包括后面几章:书面沟通技巧、电话沟通技巧、如果处理网络网突等,完全就是为了凑字数嘛! 虽然我给了8颗星(推荐),但我的意见是慎买,算是入门级的科普书,胜在浅显易懂。
本书结构分为三大部分: 1. 为什么需要正向沟通(因为无处不在的冲突,我们经常错误的应对冲突……) 2. 建立良好的正向沟通(WAC沟通模型) 3. 成为更好的自己(避免冲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常见的小冲突,作者列举了12种常见的小冲突,我列举其中的4种,或许我们都或多或少正在面临着: (a) 喋喋不休的抱怨者:这类人害怕面对给他们造成困扰的人,所以也不会对他们说点或做点什么,通常,他只是需要通过抱怨来减轻自己的委屈和烦恼,那他会跟谁抱怨呢?朋友、家人、同事以及任何愿意听他说的人,不幸的是,抱怨者从中获得的轻松感和愉悦感常常都是很短暂的。 (b) 插话达人:有些人就是无法让别人把话说完,也容不得你在会议上分享你的观点。 (c) 漠视请求者:没有准时出席会议(迟到者)。 (d) 社交媒体狂热分子
假如你在困难的人际沟通中回避他们,对他们在声叫嚷,或者采取其它破坏性的行动,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已经陷入到了一种负面的冲突应对模式中了。
错误的冲突应对方式有:火爆型(他们一旦感觉受了气,就会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咆哮型(人们变得心烦意乱并失去控制后,这类人会不断的咆哮、怒吼,而事后,他们又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自我贬低型、互不理睬型。
现实中,你信信满满、跃跃欲试,然后遇见老问题时依然是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话全然不对,好吧,欢迎来到交际无力者的世界。
我个人在看完这部分的感受: 沟通技巧中最核对的部分就是要以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人,回避(往后退)或是咄咄逼人(太过向前)都会使得沟通不畅,而我要反思的就是,我在面对冲突时是火爆型、咆哮型的,这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使自己在冷静下来后感到后悔——在面对冲突时,看起来很有气势的应对常常会变成人身攻击。最坏的是,当人受到了攻击时,他们也会反过来进行回击。
WAC沟通模型: W(what):描述是什么让你感到不满,它对你产生的影响。(只需要描述对方的行为,不要做判断,也不要对人贴标签,弄明白对方的行为对你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A(Ask):你想要求对方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 C(Check):对对方核对。
举例: Lucy的同事经常不分场合的对Lucy开低级笑话。某日,Lucy在同事说完一个低级笑话说对同事说: 你的笑话让我很不舒服,我也不认为它们有趣,(--> What部分) 如果你不再跟我说那些低级笑话,我会感激你的,(--> Ask部分) 你能做到吗?(--> Check部分)
我个人在看完这部分的感受: 1. W部分,即冲突是什么?对于某种情况是否对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你不能明确指出,那么这就很可能并不是你应该面对的冲突与矛盾。 具体来讲,书中的梅丽莎,因为她的弟妹没有为自己的丈夫(即梅丽莎的弟弟)做饭,梅丽莎就感到很生气。 其实对于梅丽莎的生活品质而言,这并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也并非与她相关的冲突。我们常常越界,也常常主动给某些人贴上不公正的标签,对此,我们应该反思,这难道真的是冲突吗?
2. 不要使用概括性的词语,如“从来不”、“总是”、“从来没有”等词语,即我们需要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来表达出我们的W,比如: 错误表达:你总是迟到。 正确表达:我需要你准时到达。
3. 我是一个很难处理冲突的人,因为我总是不够冷静,喜欢反击。 但请记住:他人的不当行为永远都不是你攻击别人的一个借口。如果你始终保持镇静,对方就会认为是自己反应过度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主动结束谈话(如:等你能平静地交流时,再打给我,我现在要挂电话了,再见)。
4. 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反应消极的人。 如果有人对你默不作声,或者压根“不在乎你”,你虽然无法强迫那个人和你说话,但是却可以让他知道你对此的看法,对于解决你们之间的分歧,你可以强调他的意见对你很重要,你可以这么说: (a) 如果我们想继续谈下去,我确实需要了解你的意见。 (b) 听到你的意见,对我非常重要,对于我的这个建议,你是怎么想的? (c) 除非我在你那里听到不同意见,不然从你的沉默中,我会假设你赞成我的看法。
5. 面对批评性的反馈,我总是充满戒心和防御。 如果是你错了,请道歉。“你说的对!”这句话无论是对于解决冲突还是弥合受损的关系都很有效。如果你错了,就不要再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如果一味地找借口,你看起来就像是个死不认错的傻瓜。
你如何对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你。如果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很难对你恶语相向。
我在看完这一部分(结合全书)的感受: 有些人天生就更擅长处理冲突,有些人则一辈子都没学会(父辈也有很糟糕的亲密关系),需不需要这本沟通方面的书,取决于我们本身解决冲突的能力。如同第二部分的总结,面对冲突,我并不是回避冲突的一方,相反,我常常充满斗志、在不冷静时充满攻击,这当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我的经验是如果真的错了,还是要道歉。如果是给对方造成了误解,要真诚的和对方聊天,以解决冲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共勉。
《正向沟通》读后感(五):每一个失控家庭的背后,都有一对不会沟通的父母
成都商报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事,王猛的这封“决裂信”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而在记者对王父的采访中,他说,他们从小教育王猛的方式没有打骂,而是“谈话”。只要王猛犯了错,王父就会告诉他,要找时间跟他“谈话”。
“大概从2岁时开始,我们就用这种方式跟他沟通。他知道,谈话意味着可能犯了错。即使我们轻描淡写地聊天,他也会一直恐慌。”长此以往,王猛和父母都习惯了用邮件沟通,平静、克制又可以进行深思熟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要用邮件才能沟通,可见,“谈话”对王猛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我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来自于父母的伤害,而这些伤害还不自知。
比如:回家晚了,父母会说,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比如:考试没考完心里本来就很低落,父母会说,辛辛苦苦养你,你就这样回报我?我还不如去养条狗。再比如,和父母有争执 ,父母不管三十二十一就说,翅膀硬了是不是?还想造反啊?
我们和父母之间有千万次可以拥抱的机会,却硬生生变成了最后的沉默和恶语相向。
这里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不会沟通。如果他们看过《正面沟通—非暴力人际沟通技巧》这本书,或许就会减少很多的互相伤害。
《正向沟通》的第一版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的赞誉。比如,纽约时报商务类五星畅销,备受世界500强企业青睐的商务沟通,谈判教材;知名媒体联袂推荐,获评“年度50佳商务类书籍”等等。也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所以在2017版中,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网络冲突。
作者芭芭拉·派崔特(Barbara Pachter),美国杰出的商务沟通培训师、人际沟通导师,有着二十余年商务、人际沟通培训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多年的实践中,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正向沟通技巧,帮助无数人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人际交往难题,进而构建更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正向沟通》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正向沟通的力量,从大量的事实依据来表明正向沟通的必要性;良好的的正向沟通模式,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出了正向沟通的步骤;没有冲突的生活,对使用正向沟通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和想象。大量的事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正向沟通的紧迫性,而诸多可以选择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不会沟通的父母,也许只是缺少一个WAC的模型
良好的正向沟通始于WAC模型。这个简单的模型,能够帮助父母更地处理冲突,并快速走出和孩子沟通的困境。WAC是三个首字母缩略词—它们代表的是交流所必需的三把“语言钥匙”。
1、W:真正让你反感的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会让你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步骤也要遵循一定的建议才能够更好地明确问题之所在。
第一、具体而明确。不要概括,也不要使用“总是”“一直”等一类的词语,就事论事,把当下的行为和评价联系起来。比如:周末了,孩子八点了还没有起,上兴趣班要迟到了,如果你说“你总是睡懒觉”,孩子听到这个肯定是会反驳或者不开心;如果说“八点还不起那你上课就要迟到了,那就要补课了”,相信孩子很快就会起来。比如:孩子玩水把衣服弄湿了,如果你说“你怎么又弄湿了衣服了?你总是给我惹麻烦”,孩子听到要么是无动于衷让你念念叨叨,要么就是白眼一翻继续玩水;如果你能说“把衣服弄湿了,你得自己负责把衣服换掉并洗干净”,相信他就会知道做了事要承担责任。
第二、不要给行为贴标签
做为父母真的是实在太容易给孩子贴标签了。比如,这次没吃青菜,就很容易说“你啊,就是不爱吃青菜”;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啊?”这些给孩子贴标签的方式其实是非常伤害孩子的。相比较于赌气似的发泄,这时候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让我生气?把你生气的点冷静地说出来。
第三:行为是否已经对你造成了影响?
这个评价是需要客观的,不带抨击和攻击性的。比如“我快你折磨死了”可以换成“你吵得我头痛,我想要休息一会。”比如“我怎么有你这样一个孩子”可以换成“你现在让我很伤心,我需要冷静一下。”
2、A:你想要对方做些什么?或者改变什么
当你明确了你自己的“W”,接下来就是要明确你自己的“A”了。你想要对方做什么?你想要他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第一、你的需要必须明确,像W用语一样,你也必须明确自己的A。如果没没有A,你就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得到的可能只是对方以为的“你想要的或者是对方想过做的。
第二、当有所怀疑时,请等一下。
如果你不知道要求什么,那就不要去与人沟通。在亲子沟通中也是如此,比如:
夜晚,孩子从外面回来。
你的W是:孩子很晚从外面回来,你很担心。
那么,你说的很晚是指什么时候呢?在父母看来,可能九点就是很晚了,但是在孩子看来十二点才是很晚。
所以,你的A就应该更具体:在晚上九点半之前回来,不然你就会很担心。
C:与对方核对
WAC模型的最后一个字母是C。当执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时非常容易的,但是这一步必不可少。
C是一个要求对方做出回应的问题。
比如,当你告诉孩子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回家的时候。你的C就是:这样没有问题吧?这个时间你可以接受吗?当然,这个核对有可能对方同意,也有可能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就必须重新确定你的A,重新进行确定。
WAC模式分开来解释,我们都很清晰,那么在真正的沟通当中,这个模式该怎么样运用呢?我们来看个例子:
情境:快开学了,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做好。看着他赶作业的样子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
一般家长反映:现在就知道赶赶赶,早死到哪里去了?原来叫你先写作业就不听,现在知道苦了吧。我告诉你,你没写完作业我是不会带你去报名的。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人家早就写好了,你说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一个儿子来。
这样的话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孩子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当然效果是很差的,不仅孩子和父母不开心,亲子关系也是裂缝不断。那要怎么说才是好的沟通呢?在这个具体的情境当中,要怎么样具体运用 WAC模式呢?
W:其实就是因为孩子不恰当娱乐让学习跟不上。
A:让孩子养成恰当规划学习和娱乐的习惯。
C:以后得先做完作业再来看电视,寒假也要坚持学习。
转化成WAC模式之后就变成这样了:你作业没做完,现在这么着急补作业,我也有点着急,怕你写不完,又担心你开学了跟不上。以后假期我们规划好看电视、玩游戏和学习的时间来好吗?这样既能学习,又能放松。你觉得怎样呢?
这样讲话,亲子关系能不好吗?孩子能离家出走吗、能对着父母大呼小叫吗?不会的。当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陪伴,他们只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当然,WAC模式其实需要不断地训练才会有效果的。并不是看了一次两次就有用的,但是当你慢慢觉察到原来的沟通方式是多么无效的,而这种沟通模式很实用之后,相信你会慢慢越用越多的。
其实,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作为孩子沟通的第一个陪练者,掌握良好的沟通模式其实就是驾起了一座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但是很可惜,很多父母本身自己就不会好好沟通,把孩子和世界良好联结的路给堵死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对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只知道自己不开心了就要发泄出来,只是到你让我不开心我也让你不痛快。但是,作为父母永远都有选择更好的机会和权力。所以,当你想要骂那个低着头的孩子的时候,先想一想为什么WAC模型,想一想这三个步骤的每个阶段。当你想要怒气冲冲丢掉孩子那一房间的玩具时候,也想一想这样的沟通方式还要一直继续下去吗?发泄不是最终的目的,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方式才是最终的目的。
诚然,良好的WAC沟通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同样适用于工作关系、夫妻关系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在良好沟通模式之下,传递出的是一种冷静的、正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当然,《正向沟通》这本书除了WAC这个实用的模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实用的内容,比如:正向沟通的11个关键;比如:书面沟通和电话沟通又有什么技巧?
如果,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无所适从;如果,面对暴怒的妻子你不知所措,那么这本书一定对让你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