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3-18 23:0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摘抄

  《孩子的光》是一本由张小桃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一):读后感

  沒有孩子想要故意犯錯,沒有孩子想要學不會,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的意義。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改變,而是我們沒有找到對的方法。 「不乖」的孩子,可能只是情緒有障礙!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往往表現激烈衝動,成為群體中的異類。你能做的,是陪伴孩子找出調適心情方式,試著與壓力和平共處。 「霸凌」的孩子,可能只是不懂同理心!欺負人的孩子通常具有優越感,並活在自我中心世界裡。你能做的,是教會孩子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能善用同理去對待他人。 「暴力」的孩子,可能只是因為太寂寞!孩子毆打同學,或許只是不擅於表達,所以用錯誤的方式引起注意。你能做的,是引導孩子學習「溝通」,唯有好的行為才能得到好的回應。 「焦慮」的孩子,可能只是缺乏自信心!面對不適應的環境,有些孩子會下意識地選擇傷害自己的身體。你能做的,是鼓勵孩子改變,讓孩子喜歡上自己,找回「面對」世界的勇氣。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二):智慧妈妈成长法则——《你是孩子的光》

每个妈妈都应该绽放独一无二的自己,值得拥有丰盛人生!”这是一本妈妈智慧妈妈成长的枕边书。因为每个优秀的孩子身上,都有母亲智慧的烙印。妈妈承载的不仅仅是责任,还有希望。妈妈身上忠于自己,勇敢追求,乐于展现,善于分享可贵品质,在时光滋养出了灿烂生命之花,这种品质最终也会在孩子身上播下种子,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这是妈妈给孩子珍贵礼物。”

孩子不应该是妈妈委屈维持现状借口。如果是,妈妈更该有更好的状态模样呈现在孩子面前。即使不是完美的妈妈,但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妈妈。

  - 已经到底咯 -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三):张小桃:每位妈妈都值得拥有更丰盛的人生

  编按:本文为《你是孩子的光》一书后记

  有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很怀念以前在大学为了排练一个小品,每天都在琢磨,和同学一起熬夜的日子。那时候心里面像燃烧了一把火,很有冲劲,但是现在找不到那种目标感了。

  很多妈都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回忆青春年少的时光。其实,我们不是怀念青春,我们只是怀念自己。

  生活总会磨灭一些东西,但终究也会留下一些东西。如果磨灭的是激情和冲劲,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经验凝结成的人生智慧。

  激情和冲劲并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智慧才是我们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钥匙。

  人这一生其实很短暂,所以有些事情必须妥协,而有些事情不能妥协,比如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无奈的是,生来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极少极少。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或早或晚,到底什么时候寻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因为惰于思考而停在原地。

  能把这本书看到最后的你,必然对未来有很高期待,并且愿意努力去把期待变成现实。只是当下有些焦虑,甚至恐慌、恐惧。

  感到差距于是有了焦虑,心里没底于是有了恐慌,无计可施于是有了恐惧。嘿,你想到了没有,焦虑是好的,意味着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恐慌和恐惧是好的,意味着有了目标,只是没找到实现的路径。

  这本书里写下了寻找路径的方法。可能有些地方你觉得学不会或者用不好,这真的很正常。我们有过学一次就会的事吗?很少。

  我儿子石头 6 岁了,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学过一次就会的, 倒是有很多事,学了很久,越做越好。小孩子没有路径依赖都是如此,何况是一种思维模式沿用几十年的成年人。所以,一时半会儿听不懂,不会用,讲不出,做不到,都太正常了,这就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个问题。

  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你和听得懂、会用、讲得出、做得到之间,到底差了什么。差的这点东西,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用多长时间去补上来。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

  可能你还是希望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有趣的是,最后你会发现答案根本不重要,得出答案的过程才重要。就像玩走迷宫的游戏,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会有很多条路,终点就在那里, 但是到底哪条路能到终点,只有你亲自走一遍才知道。

  每个人的背景、经历、目标都不一样,甚至随着时间推移, 今天和明天的外部环境、自己的想法都有可能不一样,按图索骥,不靠谱。从来都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所有超越时间传承下来的智慧殊途同归,都是思考方法的结晶。

  你会发现,当思维在蜕变的时候,行为也会悄悄改变。

  人生本来就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只有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切地走到那条路上,才能看到呈现在你眼前的风景。这本书里的观点、理念、方法,和你在其他地方看到、学到的知识,本质上都一样,只是打开地图的工具而已。

  可能你到现在还是很慌,知道了道理,看到了方法,却仍然不知道该怎么跨出第一步。

  其实愿意开始思考,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不管往哪个方向,都是前进。我这么说可能有点鸡汤,不过,这也是事实。

  意识到自已内心需要的人不多,愿意开始追求的人更少。能真正付诸行动的妈妈,真的应该给自己点 120 个赞。环顾四周,还有好多人连追求的意识都没有呢!

  或许你会因为接触到很多新的想法,兴奋却无所适从;会因为几个优秀的妈妈案例,佩服又自愧弗如;会因为第一次认真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期待却心中惶惶。

  你喜欢兴奋、佩服、期待,还是喜欢无所适从、自愧弗如、心中惶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希望这本书能帮你找到充满能量的答案。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四):张小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编按:该文为《你是孩子的光》前言。

  如果是在怀孕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我会立即抛出一大堆关于“妈妈应该怎么样”的观点和道理:要照顾好庭,要教育好孩子,要温和,要有智慧,要做人生赢家……

  简直就是大众眼里完美妈妈的样子!

  然而事实证明,梦想总是那么美好, 而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比想象中要远得多。

  我一度被哺乳、睡眠、孩子哭闹折腾得筋疲力尽。温和、智慧的独立新女性,转眼成了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的中年老母亲。

  有段时间, 我甚至觉得工作成了一种解脱。因为比起搞定孩子和家里的琐事, 开会、写方案、聊合作都显得无比轻松起来。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我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那套“好妈妈”的标准, 就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 把我牢牢锁在方寸之地。

  这让我特别有挫败感:为什么工作中再复杂的问题, 我都能找到这个方法、那个工具慢慢搞定,而到了生活中,落到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身上,就大失方寸了呢?

  这不科学。

  还是说,我这套“好妈妈”的标准出了问题?

  带着这样的疑惑, 我开始观察、访谈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妈妈们,发现不论她们身在中国还是海外,奋战于职场还是守护着家庭,养育了一个宝贝还是多个子女, 都或多或少被困于大同小异的“标准”之中。

  之所以用“困”这个词,是因为大多数妈妈会为这套标准妥协甚至放弃一部分的“自我”。

  而这种妥协和放弃的背后,藏着一丝丝不甘和无可奈何。

  还好,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一群妈妈,她们的人生曾经循着一条标准路径前行,却在某个节点迈出了既定轨道,为自己走出了一个不同的未来。

  这些妈妈的故事让我看到,或许“好妈妈” 是有标准的,但这套标准和他人无关。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你希望拥有怎样的妈妈人生?

  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相, 对于妈妈这个角色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仍

  然来自养育孩子的过程。只是在过去的标准中,过于强调了养育的部分,而忽略了妈妈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

  我相信,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越是勇于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妈妈,越能够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我相信,每一位妈妈都值得拥有更丰盛的人生,而这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智慧或高超的技巧, 只需要多一点勇气和坚持。

  柏拉图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出美好。用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另一个生命,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用美好的生命之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这才是“好妈妈”该有的样子。

  这本书将和妈妈们一起探索,如何在快乐发展自我、活出美好的同时,给孩子更好的养育。书中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实用的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同样不是标准答案,是否有助于达成目标是检验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唯一标准。

  在第 1 章中, 我们会一块儿揪出阻碍妈妈们追求自我的根本原因— 信念冲突。

  在第 2 ~ 6 章中,我分享了很多真实案例和实用工具, 帮助妈妈们深挖内心渴望,建立自我认同,找准人生目标,能够和自己更好地相处,和家人更融洽地协作,和孩子更顺畅地沟通。

  但我想强调的是,书中种种方法只能缩短试错的时间,不能

  直接变成你的经验。怎么才能变成经验呢? 只有一条路:持续地刻意练习。

  书里讲了这么多方法,要同时刻意练习吗?

  当然不是。先选一种方法,反复练,直到能够自由应用, 成为一种直觉反应之后,就可以接着练习下一种方法了。

  将一种方法用到极致,胜过对百种方法浅尝辄止。哪怕只知道一种方法,只要日复一日练习精进,都能积累成他人不能比拟的核心能力。

  尽管看起来更快更节省时间的捷径有很多,然而,时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节省,而在于积累和沉淀。

  结语部分,我讲了五位妈妈的故事。从这几位妈妈身上, 你或许能够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现在的困扰和未来的期待, 希望她们的经历,能给你勇气和力量,让你活出想要的美好。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本书最后提供了附录,里面藏着我的一点“小私心”。在新书内测群里,几乎每个妈妈都认同一句话:“孩子才是我的老师”。所以,我在附录部分记录了儿子石头的一些童言童语,这些童言童语都曾带给我极大的震动。

  儿子也是我在成为妈妈以后,最想感恩的人。

  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从一个小细胞长成现在能跑能跳能说话的小人儿,在感慨生命的神奇之余,我也越来越清晰地知道,母亲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有多么符合某个“标准”,而在于能在有限的岁月里,用一个成熟、智慧的生命来影响一个新生、懵懂的生命。

  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一蹴而就的,而是交互且持续产生的。

  就像我会教他什么是爱,听到他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我爱你”时,我也更明白爱从何而来。

  这种生命之间能量的流动,成为我不断成长的原动力。

  妈妈是孩子的光, 孩子也是妈妈的光。我想,这是血缘之外,两个生命之间更深的羁绊。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妈妈们更好地享受当妈的时光,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

  如果看完这本书还不过瘾,可以查看附录部分的“美好人生书单”,我在“书单”中列出了关于信念与目标、亲密关系、快乐生活、轻松育儿的书籍,就从最触动你的那本开始阅读吧。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五):愿每一位妈妈都活出完美自我,去照亮孩子的人生

  我的好朋友小双有一对双胞胎,周遭的朋友都很羡慕,可小双却有自己的烦恼,她说这对双胞胎都已经长到3岁了,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妈妈的小双,一边想要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让孩子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一边又要拿出精力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她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来全职的照顾孩子。

  她的困惑我们当妈妈的都很理解,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照顾孩子是很花时间的,要比上班辛苦,而且还不能马上见到成效,甚至有时会让我们有崩溃的感受。虽然,我们却都知道亲子之爱是金不换的。但是,我要说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在《你是孩子的光》这本书中学习到的,就是:不要因为爱孩子,就让世界绕着他们转。

  其实,对于妈妈这个角色而言,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养育孩子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了养育的部分,而忽略了妈妈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那必然是教育和成长上的缺失。

  《你是孩子的光》这本书中是和所有的妈妈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在快乐发展自我、活出美好的同时,给孩子更好的养育。

  一、当了妈妈,也不要弄丢了自己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问题。多数妈妈由于没有经验,因此而感到不自信,对教育孩子没有信心,更是对自己也没有了信心。

  之前听过一个男人抱怨过“我的老婆生完孩子越来越不温柔、她太邋遢了、不顾自己的形象了,我和她在一起索然无味,简直是折磨我的每一根神经……”

  前段时间,相声演员曹云金和演员唐菀离婚的消息引起热议,原因就在于,曹云金经纪人回应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了他们两个人离婚的原因就在于“男方养家,女方无收入。” ……

  大S在综艺节目中也提到:“生完孩子后没戏演了,甚至有导演找她去演王大陆的妈妈”……

  而大多数妈妈生了孩子还要回职场,忙得简直没有一丁点自己的时间,没时间逛街、没时间保养、没时间运动、甚至没时间打扮,出门的时候只要不脏得无法见人,怎样都“还可以”。

  生孩子前,小高跟,小短裙,性感小红唇。有了孩子后,难道就应该素面朝天,不顾自己的形象。有了孩子,真是最堂而皇之的借口了,就像温水煮青蛙,我们一步一步丢掉从前那个光鲜的自己,一步步打破自己的底线,完完全全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妈子?

  更为可悲的是,有的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不仅是事业,连自己的爱好都放弃了,恨不得把孩子栓在自己的裤腰带上,生怕他一不小心长歪了。所有的事情都替他决定,能帮他做好的事情就替他做好。

  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有了孩子的迫不得已,其实,背后是你个人的放弃。

  当妈不是放弃自己的发展,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自己的事业,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妈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我们不仅是妈妈,更是自己。就算不能貌美如花,也要在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起来,在繁杂的琐事里找到自己的存在。相信,你的孩子也希望看到这样的妈妈。

  二、真正的爱孩子是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爱孩子,当然爱,这个没什么疑问;怎么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基本上也是随大流,或者是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按那些家教书的支招来“照葫芦画瓢”?

  古人说过,“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懂得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把握好这个时机和程度,才有可能收到尽可能好的效果。大体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得到反馈、又不断改进直至趋于更加合理、有效的过程。

  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进一步成长的过程。说到底,我们并不是生来就一定是合格的家长,孩子在一天天成长,我们也是在一天天地成长,都需要学习。

  作为家长的我们,遇到困难时不着急,不放弃,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自信起来。是的,我们要先自信起来,孩子终归是孩子,他遇到困惑时也需要有人帮助他来解决,而那个最信任的人就是家长,妈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慈母,她更应是孩子心中最惦记的那个人,如果妈妈能够将自己的温纯和智慧留给自己的孩子,你想想,你的孩子怎么能不出色呢?他一定是最优秀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洪兰说:“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都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那么,越是勇于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妈妈,自然越能够养育出优秀的孩子。我们常说,妈妈是孩子的光,其实,孩子也是妈妈的光。这是在血缘之外,两个生命之间更深的羁绊。希望妈妈们读了《你是孩子的光》后,能寻找到勇气和力量,活出想要的美好,照亮孩子的人生。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六):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曾这样描绘母爱:上帝所许之地里(土地始终是母爱的象征)流淌着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着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孕育一个新生命是非常辛苦的。新生命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的结构,新手父母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与摸索。李一诺说:“成长的规律,生命的力量,一切都有时限,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 如何在孩子的成长平衡工作和家庭,智慧妈妈张小桃认为:妈妈是孩子的光。

  《你是孩子的光》和妈妈们探索,如何在快乐发展自我,活出美好的同时,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妈妈是孩子的光,孩子也是妈妈的光。这是在血缘之外,两个生命之间更深的羁绊。

  作者张小桃践行着“用自己成长照亮孩子的成长”。作为有一个男孩的职场妈妈,张小桃创造性的将商业咨询方法应用于孩子教育和亲密关系中,并提出了“感性决策,理性行动”的女性成长理念和“GOLD”女性成长体系,破解困扰妈妈工作和生活的难题,帮助妈妈察觉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活出光彩,照亮孩子成长的路。

一、重塑信心,成长中的妈妈

  《你是孩子的光》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越是勇于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妈妈,越能够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孩子成长的最初三年是辛苦的。是的,非常辛苦,职场妈妈在哺乳期与工作中权衡,在家务活与加班中权衡,这三年也是对一个家庭的考验。妈妈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付出。

  不能在现实面前失去了勇气。感性决策,理性行动。育儿经验在慢慢摸索,妈妈们也要将重心转移,在育儿的同时,开始努力工作。

李一诺《宝贝,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中说: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开悟,是灵魂和外在的一致。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自己就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职场升级,获得的不仅是金钱和地位,还有辛苦努力之后的认可和个人能力价值的体现。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一个为了美好生活打拼的榜样,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榜样。

二、上善若水,温柔中的包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至柔却拥有包容的胸襟和气度。育儿过程中多有矛盾,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升级矛盾。这里说的包容,不是无底线的退让,而是在坚持观点的同时适当退让或者折衷。

“人生选择构成最终的我们,与众不同的选择构成独特的我们,而未来可能有一件事情在等待那个独特的你——华章。”

  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知识,更要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独特要坚守本信。包容则要学会解决。家庭成员中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共识,对于某个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对”或“错”,而是要在建立认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三、思考目标,自信中的力量

  《你是孩子的光》是智慧妈妈成长法则。成长中的不仅有孩子,还有妈妈。在职场中打拼,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最佳答案?思考——找到自己最认可的答案。

  很多职场妈妈在孕期与哺乳期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思考中找到了一条最适宜的路。可以是努力工作,也可以是选择创业。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是在衡量当下产生的。育儿与成长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段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妈妈则是手执画笔的人。保护孩子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在孩子知晓世界的多元与复杂的同时,通过教育培养孩子具备识别好坏的能力,进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则需要更清晰的认知世界。

  《妈妈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张小桃是一个职场妈妈,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妈妈。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挑战,在陌生的领域开始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的摸索着,也会遇到困难,也会艰难到寸步难行,可是始终坚持了下来。

  重塑信心,有了孩子不仅仅是血缘的羁绊,还是更要成功的动力。温柔包容,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难题。自信行动,给予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不断变化的世界给了妈妈们更多的挑战,却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孩子共同成长,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老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七):会发光的妈妈是如何炼成的?

  年少时看《射雕英雄传》,想必大家都对郭靖佩服有加,却对杨康恨得咬牙切齿。

  稍大一点,对人对事的认识更为深入全面。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讨论起两个男主角,忽而开始同情杨康,他何尝不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之人呢?

  及至今日,我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再回头看郭靖和杨康的命运,唏嘘、感慨之余,真是为杨康惋惜呀。

  郭靖和杨康,他们同为遗腹子,俱由母亲一手带大。最终,两人的人格、品行却天差地别。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一个生长在苦寒的大漠,一个生长在富贵的金国王室。实际上,根源就在两位母亲身上啊。

  郭靖的母亲,李萍,看似一个粗野的村妇,但是,她的自立自强,她的勇敢和骨气,她坚定的家国信念,无声地影响着郭靖,让郭靖从小坚韧、厚道,忠诚、爱国。

  而杨康的母亲,包惜弱呢,貌美心慈,且为教书先生之女,按理说是通情达理之人。但是,她有着致命的弱点,一是糊涂、没判断力,二是自身不够独立,总在仰仗他人。

  尽管她和完颜洪烈没有夫妻之实,但始终有夫妻之名,她自己、她的儿子,都仰仗着完颜洪烈生活。这是她的不独立之处。

  她被完颜洪烈算计、欺骗十八年,也被亲生儿子杨康一次又一次地哄骗。这是她的糊涂之处。

  所以,杨康最后长成那副样子,他的母亲实在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恰好,我刚刚读完《你是孩子的光》一书,也验证了我上述的想法。

  《你是孩子的光》,作者张小桃,毕业于清华大学。结合自身养育孩子的过程,鼓励每一位妈妈积极地发展自我,从而做好孩子的榜样!

  与其说作者是在向我们传授育儿经,探讨如何做个好妈妈,倒不如说,她正努力地唤醒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自己!

  全书抓住目标、果断、自信、包容、思考五个关键词,娓娓道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成为更好的妈妈!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作者分享的操作方法。

  一、如何确定目标?

  拉斯金说:“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列夫托尔斯泰:“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目标,他的面前就会有路。心有多远,路有多长。

  你有清晰的目标吗?如何确定你的目标?

  向你心中投三颗石子。找到你的真正目标。

  二、果断,勇敢跨出第一步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还没开始行动,就被预想的困难给吓跑了。

  但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发现问题时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前进的道路上,确实会遇到很多“拦路虎”。

  但是,就像打游戏一样,打的怪越多,操作越熟练,升级才越快,这样才能拿到能量补给包,才可能一步步接近最终的目标。

  只要我们认准了目标,一点一点地去做,一定会越来越好。至少比你止步不前要好。

  道理我们都懂,但一到实际行动,就退缩了。

  因此作者推荐了“SMART法则”和“果断三角”。细化目标,果断行动!

  三、自信从何而来?

  我们通常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做到完美!

  然而,自我逼迫式的完美,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和不接纳:仿佛只有做到完美,才可以得到孩子的爱。

  “完美”成了一个枷锁,上面刻满了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够自信,实则是因为不够了解自己——到底我在意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

  借助SWOT模型进行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不是一味地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

  四、看见固定思维,是变得包容的开始!

  我们通常会陷在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当有人提出不同想法的时候,就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从而激发了抗拒的情绪反应,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

  当你看见自身的这种思维模式以后,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先数10个数,然后对自己说:“我看到你了,你不喜欢被否定,我也不喜欢。可是我们又不是神,哪可能100%正确?人家说的搞不好有点道理,我们要不要先认真听听看?

  看清自己的想法,就给自己 造个“树洞”吧!

  五、如何清楚地思考?

  我们通常会陷入这种矛盾:总觉得这个也行,那个也行,但不管选哪个,都有点不甘心。

  最后实在想不明白了,就凭一时冲动做决定。

  如果对自己的选择心怀忐忑,一旦有什么不顺,就容易后悔,打退堂鼓。

  因为,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困难,而是对自己的选择失去信心。

  其实,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用CAR决策法快速搞定。

  《你是孩子的光》一书,从书名不难看出,作者应该是一个很感性的妈妈。她也确实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难得的是,她没有一味地煽动情绪,而是给出了行动的具体方法。

  通常,一个人的感性思维是多于理性思维的。但是,感性思维,通常只解决情绪问题,却无法解决行动问题。

  所以,要想在这俗世中更好地生活,我们还是需要发展一些理性思维。借助一些工具、方法,从而认清自己、有效行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是孩子的光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