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3-17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锦集

  《写作吧!值得被看见》是一本由蔡淇华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精选点评

  ●出版社不上心啊,部分闽南话也没备注,部分影片译名也没备注。

  ●受益匪浅

  ●书中提到40个力,每个例子都有对话金句,从作者身教导写作,列举他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修改作文事例说明每个力。 喜欢一句话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自我塑造学会正确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见天地:社会定位。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全面修正提高。 见众生: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合适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虚怀若谷大象无形。 写作也分这三个阶段,现在阶段是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去FB搜下,他说湾湾是国家。。。 我想给分。。。

  ●我姑且把这本书做一本工具书对待,如果从是否“有用”这个角度进行对这类书籍评定的话,那我的结论是这本书对写作确实是有用。这本书一共介绍了40种“力”,从写作技巧到内修炼不一而足,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本人在对“力”进行展开介绍时,是用40个小故事来进行的,这样自然增加阅读趣味性实际应用操作性,我觉得这点很加分。当然了,文中的一些结论和观点个别处理解起来也是有些晦涩的,毕竟作者是台湾籍的,表达习惯终究和大陆有所不同的。

  ●推荐中小学生家长

  ●个人阅读收获: ★这本书的风格和《小强升职记》有些像,作者通过讲故事师生在批改作文时的对话这个过程我们提供了40种必备的写作能力。这本书里有没有枯燥理论,作者的举例都特别代表性,让人读了以后感同深受。共时我认为这本书也适合在校的学生阅读,用来提升考试的作文分数。 ★我重点阅读后学习了加重点、减杂质意象相乘、被主题整除的写作方法。作者还提出写作是故事带情、用事实讲理、用象征留白。真正的创作不是靠灵感,靠的是对人的兴趣

  ●非常好!值得看的一本书

  ●无意中买了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在目前图书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现状下能遇上如此佳作,实属幸运。与市面大多写作技巧类书籍注重招式,流于表面不同全书200页左右,作者用40个小文向读者传授了写作的内功,并且在本书的行文中就加以运用。受益匪浅,过些时日必温故而知新!

  ●有些篇幅确实非常有用,给我一些启发

  ●不像腰封说的那样适合所有文字工作者,仅适合中学生提高应试写作能力。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一):本来觉得书还可以,但是发现作者……

  本书中,作者开口中华,闭口君子。

  但后来一看他facebook上的帖子,就发现了真实的作者。想来他也不过只是一个眼光狭隘之辈(作者是被西方民主洗脑的反共思想),不免有一些失望。

  请大自己评判。他的facebook账号为:蔡淇華。(我本来已经截图,但是被豆瓣屏蔽了)

  ————————

  我来单独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写的比较简洁,阅读速度快、轻松。

  介绍了40个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方法。

  作者为台湾中学老师,所以文中有相当多中学生的作文案例,但也依旧适合成年人阅读。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二):《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写作吧!发现真实的自己!

  在人人都可以拿起笔抒发自己的时代,你的文字想要被看见吗?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这本书告诉热爱写作的我们:你值得被看见! 用本书作者蔡淇华自己的话说,一个年逾四十的中年人,被看见了!希望大家每一个与文字结缘的我们,也被看见!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是一本培养学生一生写作素养的好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准备了40篇用心浇灌的文章,归纳出了写作的四十个“力”, 每个“力”都围绕一个或几个小故事展开,有学生的例子、有作者自己的例子、还有各种有趣的典故。

  本书作者说:“写作,应当该是诚恳的。文字,应当是真实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出“真实”呢?可以通过矛盾、夸饰、圆融等力量来创造真实、发现生命的真相。

  1.矛盾力: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才是真实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才是真实。

  忧伤可以带来快乐,快乐可以滋生悲伤。就如爬山,攀爬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有着登顶的动力和希望;登峰的那一刻是喜悦的,但终要面对下山的无奈。

  有高就有低,有左就有右,有悲就有欢,有笑就有泪。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在皮克斯发行的《脑筋急转弯》动画电影中,主角莱莉因为父母工作搬家,无法适应新环境,与父母频频冲突。

  此时,莱莉头脑里的主管快乐的乐乐和主管忧伤的忧忧,不小心在记忆迷宫里走丢了,莱莉的大脑总部就由怒怒、厌厌、惊惊主导,让莱莉变得愤世嫉俗。

  而乐乐和忧忧在记忆迷宫中跋山涉水的时候,乐乐惊奇地发现,莱莉最大的快乐记忆是在一次忧伤之后。也就是说,忧伤和快乐其实是并存的。

  忧伤和快乐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情绪,但这两者在一个人身上却是共存的。人,本来就是矛盾的。

  很多戏剧因为角色的矛盾而显得迷人,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既娇柔又刚烈;《怪异黑杰克》中的怪医,既贪财又有正义感。这些角色,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所以,如果我们在描写一个人物的时候,既注重一个人的优点,也注意发掘人物的缺点,这样塑造的矛盾人物就会更真实,而真实才能打动读者。

  2.夸饰力: 违反“外在的真实”,忠于“内在的真实”

  夸饰力,也是我们熟知的夸装手法,很常用来表达心情和事物的内在真实。一提到夸张,就会想到诗仙李的众多诗歌。

  比如,他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让我们的脑洞大开。特别是“白发三千丈”,人的头发再长也不过几米,三千丈显然太夸张了。

  但这句诗在一千年后还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因为这夸饰的手法,说的不是白发,而是李白的离愁啊!

  三千丈的白发违反了“外在的真实”,但三千丈的愁绪却忠实了“内在的真实”。

  我们是一个“从夸饰创造真实”的民族,如我们的图腾“龙”,在美好心愿的夸张中,我们给与了龙代表长寿的鹿角、代表力量的狮鬃、代表长生的蛇身、最坚硬的鱼鳞和尖锐刚猛的鹰爪。

  所有的外在夸饰都只为变成“龙的传人”,拥有最真实的力量和骄傲。

  可以看出,用夸饰的手法,是为了表达“内在的真实”。在我们的写作中,可以适当借鉴夸饰表达真实。

  3.圆融力: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人天生不完美,作者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就像是中国的太极,阴中有小小的阳,阳中有小小的阴,然后合成一个完美的圆。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人物区分为“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形人物”的特点是人物纯善或纯恶。“圆形人物”则不同,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转变,性格和行为上具备了多面性。

  “圆形人物”代表着人的真相,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真实才能打动人。比如堂吉诃德是个清醒的疯子;漫威电影中的钢铁侠作为人生赢家,却有着自大的毛病;绿巨人浩克有着情绪处理问题,但这样的人物塑造,无损于观众的喜爱。

  我们写作,归根结底,就是表达自己、影响他人。所以,我们要尊重真实,更要学会去表现真实。当我们学会运用矛盾、夸饰、圆融等力量来创造真实、发现生命的真相时,我们的文章就更容易被看见了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三):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何寻找文章的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素材就像一篇文章的血肉,缺乏有力素材的文章,则会显得毫无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呢?

  为了寻找适合写作小白的素材搜集方法,我阅读了蔡淇华老师的《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一书。书中用学生的案例,具体说明了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获得素材。而且语言富有亲和力,能带给读者满满的感动。

  蔡淇华老师拥有小说、新诗创作、广告文案、文创班指导的背景,他的故事处处充满着热情和勇气。他把生活的每一瞬间都看作可用的素材,并且提到“觉察力”、“现场力”、“用典力”、“素材力”这几项能力。掌握了这几项能力,我们也就掌握了素材收集的来源。

  “觉察力”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现场力”是对过往经历的寻找;“用典力”是对阅读书籍的积累;“素材力”是对现代资讯的把握。我们先来看看,对于这四种“力”,原文是怎么描述的:

  觉察力:我们太“习惯”自己的生活,所以对生命的独特性习焉不察;其实,成长需要勇气,更需要觉察。

  现场力:你一定要一次次地踱回现场,找到受冻的自己,替他拂去衣上雪花,然后才能牵着他的手,站上文字叠起的高度,并肩共看天地浩大。

  用典力:我们有电影、神话、采撷不尽的时事,只要用心统合,万事皆典,让文字既典雅又经典!

  素材力:若只有古材料,文章会有历史的酸腐味,还需要加上近人的材料,因所有的创作都是时代的切片。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素材搜集的四个来源:

  一、 日常生活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忽略习以为常的生活,但其实,再平常的事物,也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这就好比修行之人从“茶”中悟出禅机;牛顿从“坠落的苹果”中发现地球的万有引力;鲁班从“手被植物划伤”中发明了锯子。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随处可见。

  曾经,所有的啤酒广告在宣传卖点时,都以 “纯净”来形容啤酒,但单凭一个词并不能说服消费者。于是,有一家公司,把自家啤酒的设备清洗、生产、过滤、冷却的过程制作成图片,并放在广告上呈现给消费者,才有效打开产品的销路。这则广告也从众多千篇一律的广告中脱颖而出,广为人知。其实,他们所呈现的啤酒生产过程,与其他品牌的并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优势,是他们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价值。

  所以,请把你的目光关注到日常的小事中来。“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觉察,一颗尘埃,也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二、 过往经历

  有朋友跟我说,自己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只有名人伟人,才拥有更多传奇的故事。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藏。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回生命中最深刻的感受。况且,写别人的故事,往往不能充分调动我们的情感,也难以打动读者。反而自己的故事,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前段时间,“仿妆网络红人”宇芽,发文控诉前男友光伟正对自己家暴的恶行,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她不惜再一次撕开伤口,回到家暴的现场,痛哭着也要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女性勇敢地反抗“家暴”行为。这种切切实实的亲身感受,冲击着无数女性的内心

  以自身经历为素材的文章蕴含着极大的情感力量,因为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事情发生时的心情。

  就以“生孩子”为例吧,大部分人都觉得,太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了,并无特别之处。但对于作者来说,它太值得写一写了。于是便把这样的经历转化为“世界上所有的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素材,写出一篇情感真挚,又引人深思的文章,最终收获“母亲”们的推崇。

  我们应该常常踱回从前的岁月,看看那时的自己,并把当时的经历记录以及留存进素材本里。

  三、 书中典故

  “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每当下笔以“人生初见”为主题的文章,宝玉这句话,总会在我耳边响起。阅读书籍不仅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体验,更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倾注许多心力著成的,里面的观点、案例都有被反复推敲过。对于我们来说,把书中的案例、观点搜集起来,是获取素材的一个捷径。

  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劝诫他人不要太在意名利追逐,可用“南柯一梦”;表达对英雄的钦佩,可用“长坂坡之战”;表现对人生的遗憾,可用“此生未完成”……

  只要认真记录,我们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取几十、甚至几百条写作素材。即使平时没有时间搜罗热点时事,稳步积累并非难事。

  四、 现代时事

  议论文因其架构、逻辑清晰,方便批阅,常被指定为升学考试的固定文体。写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提出一个观点,再接一个案例,最后总结。常用的案例无非是:洒脱不羁的李白、拔山盖世的项羽、风月无边的柳永、刚正不阿的岳飞……

  每当老师看到这类案例,给我们的评价总是:小小年纪,全都掉进古人坟堆里去了。确实,像《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这本书中所说,“所有的创作都是时代的切片”,这些名人名事,在他们所处的社会,是热点时事,但在现代,则是历史了。这里并非反对使用历史案例,而是使用的时候,要与社会现状相呼应。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四):发表是吸收的利器

  作者的本职工作是一位教师,深谙方法教学之道,是中国台湾“师铎奖”的获得者,这个奖项是颁发给台湾优秀教师的荣誉奖励,对于在教育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颁发的奖励,通过这本书能够掌握很多写作的技巧,不管我们今后在写应用文还是公文,甚至是影评书评,购物评价的时候都能够用得上。

  写作虽然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但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门槛如此之高,是一种我们平常都能够用得上的贴近生活的小技巧。

  掌握一些写作的知识,不一定就能从此成为金庸古龙,最起码写出来的东西可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引发其他人的思考,这就是好的文章。

  不一定只有作家才需要具备“写作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打开写作的大门,迈入另一个天地之中,在写作的世界里,可以将想法化作有生命力的文字,向别人讲述出来,透过写作可以发现内心那个我们都不知道的自己。

  写作能带来由内而外力量和生命力,如果说文字是大海的话,写作技巧就是渡海的一叶扁舟,在浩瀚无尽的素材中,选取我们最需要的内容,表达出来,带给更多人感动和共鸣。

  本书以四十个写作技巧作为书籍主线,很实际的说明如何观察生活寻找灵感,如何组织文字表达情感,如何运用工具为创作服务等等。

  每个人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因为境遇和个性都是不同,造就出来的人想法也都千差万别,如何通过写作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在当今网络发达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狠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人人都能发声,想要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声音就需要与众不同和卓越的写作力。通过写作可以更深层次的刺激思维方式,更深入了解自己内心,更好的面对生活,悟出更多生命的真谛。

胡适曾经说过:发表是吸收的利器。

  通过表达能让人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和对事物的看法,文字是最好的传播工具,如今电商网文,微信营销,哪一个不需要打动人心的文字来吸引大家的目光呢,拥有了写作的能力就等于有了可以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写作可以成为自己思维飞翔的翅膀。

洞察

  敏锐的洞察力是写作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观察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用心,在现如今网络发达的社会,我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而对眼前的普通生活视而不见,双眼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渴望刺激。

  要让心灵回归到最初的生活中来,让感动充盈我们的心,仔细观察周围就会发现很多创意其实就在其中。

  那不是什么博人眼球的新鲜事儿,也不是什么新奇特的所见所闻,虽然表面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但如果深挖下去,创意和新鲜感就藏在普通之中。

  从每一个当下认真感悟,将想到的感悟连接起来写出来,就是一段能够引发别人共鸣的文字。

  你不认真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用敷衍的态度对待你。

  当开始体会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细节也在向你播撒特别的种子。

  不要让习惯蒙蔽心灵的敏锐观察力,没有什么事情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些都有因果,找出寻常之中的“不不寻常”就是写作者入门的基本功。

  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之所以真人秀综艺很热门,不就是因为大家想看的是明星表演背后那些真实的表情和动作吗。

  文字也是如此,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只要够真实,简单的几个句子依然可以打动人心。

  而真实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过去的记忆,对生命真诚的领悟,当不知道写些什么的时候,就从自己开始写,写自己过去,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流,河里的贝壳,珍珠还有各种宝物都在其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找这些宝贝,将他们从水里捞出来,让他们散发耀眼的光芒。

经过眼,耳,鼻,手,心强大的五感写出的一字一句,足以撼动世界。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敏锐的感知力,而不是上来就训练华丽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辞藻堆砌,真实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只需要把内心深处的感觉如实的表达出来,再考虑之后的技巧练习也不迟。

  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是年龄很小的学生,在这些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孩子的双眼看到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他们的描述力是很多成年人都打不到的高度。

  正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完全被世俗和习惯所蒙蔽,因此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东西,还是要回归“初心”用孩童般好奇的双眼去打量周围,去挖掘脑中过去的回忆。

  写作可以很抽象,如果从真实出发,也可以具体到将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描绘出来,这样的文字一样可以令人感动。想让文字升华就可以从自己上升到众生,以小见大就是最典型的升华的方式。这样可以让文章的主题更加宏达。

表达

  如果写的是小说的话,要抓住人物的对话情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好的对话场景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

  不用很多全面的描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展现全貌,这种让读者运用联想来完整场面的方式能够完美的表现隐而未发的内容。

  想要让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还要熟练运用“起承转合”的情节转化技巧,转折是一个能让读者打起精神来的好方法,因为小说的剧情就是靠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迭起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平铺直叙的真诚记录可以打动人心,但是说多了未免显得平淡。

  戏剧的张力表现在冲突和转折上,这是与抒情散文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写作素材来源其实有很多,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领域视频中获取素材,比如说现在很热门的vlog还有直播,更是非常真实和直观的将一个人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不过除了从屏幕看人生之外,最好的素材体验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和与人沟通。通过聊天的方式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和对生活的感悟。旅行,见闻,聊天,都是最好的人生课堂,教会我们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也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激发灵感。

“今天起,换一双眼睛,仔细看人的沉浮,改一副耳朵,用心听人的灵魂。”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素材,到处都是灵感。

  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和过去,我们可以将自己深入其中,就像一个演员体会角色一样,将自己代入到他的过去,这样他的感受就会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让自己的作品带有更丰富的情感,让同理心和想象力发挥作用,文章何愁感情不够丰富呢。

  在描述的过程中要学会使用精确的词语去表达,而不是泛滥的普通名词,精确的描述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联想,太过普通的词语比如说“很好”“漂亮”“壮观”这些不具有吸引力也没有画面感。

  除了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之外,通过阅读来引据经典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说名句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适当的穿插在文中,能将自己表达的意思更快的让读者理解

  在描述的时候,使用量化的数据比笼统的“很多”“很大”“好多家”更能够给阅读者带来震撼感。

写作力

  好的作品都懂得留白的重要,因为看不到的往往是最具有想象空间的,如果所有的细节缝隙都被填满,那么读者就有一种“被填鸭”的感觉,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深入想象作品的空间了。

  值得人深思的艺术都会有一些“缺憾”。

  缺憾就是完美的一部分,就像断臂维纳斯,缺失掉的是双臂,拥有的却是永不过时的经典形象和观众对于手臂的无限遐想。

  好的文章和音乐是想通的,需要有节奏带动,因此,标点的正确使用很重要,夸张,迂回,联想,都是写作力的组成部分,写作的方式千变万化,技巧也多的数不胜数,只要将心打开,收集到足够多的素材,不愁写不出优秀的作品。

  虽然打字用的是双手,但是写作需要运用的是大脑的思维,和用心的观察与联结。

  没有感情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会打动别人的,有感情的文字即使再普通,也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就像是演员,最难演的不是什么大悲大喜,大善大恶的典型人物,而是普通人,普通的放到人群里就看不出来的离我们最近的真实的人。

  宏大的作品需要的是技巧,打动人心的作品需要的则是细节。

  不管是营销文,评论,影评,书评,这些都离不开腻的文字,写作力是需要用心才能锻炼出来的,只要开始写,就会有进步。

  传播美好,有价值的观点是写作的核心,简洁也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要提高写作技巧,看看这本书多少都会有些收获的,作者从一位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写出了很多简单但却很实用的写作技巧,值得一看。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五):《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写作吧!你也值得被看见!

  热爱写作的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被看见?

  有一名台湾高级教师,也是一位作家,他曾经在广告文案公司工作,因缘际会成为老师20年后,通过成立诗社、指导学生习作,重新点燃了自己和无数学生的创作梦想。

  他就是蔡淇华老师,著有《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有种,请坐第一排》等作品。他通过《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这本书,告诉热爱写作的我们:你值得被看见!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年逾四十的中年人,被看见了!希望大家每一个与文字结缘的我们,也被看见!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是一本培养学生一生写作素养的好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准备了40篇用心浇灌的文章,归纳出了写作的四十个“力”, 每个“力”都围绕一个或几个小故事展开,有学生的例子、有作者自己的例子、还有各种有趣的典故。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不仅为大家奉上了简单易操作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表达了“写作即是书写人生,你值得被看见”的人生哲理。

  如何被看见呢?我们需要学会选择主题,积累和运用素材,提升文字的表达效果来被看见。

  一、学会选择主题和标题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引经据典也不少,可是别人看了,却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文字缺乏主题和标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名片,一篇拥有灵魂的文章,会选择有价值、专一、具有逻辑力的主题,和具有具象和动作的标题。

  1.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主题就是一种选择,而选择有价值的主题,会让我们的文章更具意义。

  如在电影《大英雄天团》中,因为主人公弟弟在爱和恨中,选择了爱,用爱将仇恨化解,最后弟弟用杯面(机器人大白)拼死保住的“善良”芯片让杯面复活了。

  爱带来奇迹,爱才可以感动众生。爱的主题选择让这部电影有了灵魂,甚至打败了同档期的《星际效应》。

  有价值的主题会从“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林间散步时,除了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写出了这样的游记:“两条路在林间分道,很可惜,我只能选择一条,而此后风景将完全不同。”

  诗人通过在林间道路之间作的选择,讲出了人生中的选择。他的这篇游记,主题就从“个人的经验”讲到“众生“,更能引起人共鸣。

  不管是做人,还是写文,都是一场修炼,作者想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为,懂得选择,让生命有更好的主题。

  2.主题要专一

  作家石德华说:“散文是可以加减乘除的。”不但是散文,其它文体都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如对文章加重点、减杂质、意象相乘、被主题整除。

  “被主题整除”就是说一篇文章讲一个主题就好,才不会枝蔓杂乱。

  如断臂的维纳斯,因为没有双臂的视觉干扰,她那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还有身体的蛇形曲线,反而和谐地成为我们视觉的焦点。

  如果维纳斯拥有完整的躯体,她还会那么迷人吗?相传,有人看过维纳斯完整的雕像,也有很多人试着用电脑帮她装上双臂,却发现反而不如断臂的迷人。

  维纳斯的断臂提醒我们在文章中,要对主题做一个减法。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篇文章最好只有一个主题,才能突出重点。

  3. 主题要有逻辑力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写文就注重好词好句好例子,但主题缺乏逻辑力,所以很难达到作者与读者良好的沟通效果。

  主题的逻辑性是指“结论”+“事实与科学的佐证”,就是说主题有理与据,结论都是由事实或科学推论出来的。

  训练主题的逻辑性, 可以借鉴作家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书中,提到的运用“自上而下法”:把总结和结语放在开头,接着提供支撑结语的事例和细节。结论先行,主次分明,这样写的文章就更有逻辑性了。

  4. 标题要有“具象”或“动作”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名片。有了灵魂的文章,需要一张好的名片来吸引读者。好的标题不以“抽象”来显示高大上,而应具备画面感的“具象”或激起阅读者“创造参与”的“动作“。

  就如朱自清和龙应台,同是塑造父爱的形象,他们都不以“父亲的爱”来命题。朱自清选择“具象”——背影,为伟岸的父亲定影;龙应台挑选“动作”——目送,表达对父亲的不舍。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具象”和“动作”是命题的两个法宝,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命题时可以加以运用。

  二、积累和运用素材

  我们很常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可以说,素材就像我们做饭的米,再巧的妇都需要有米之炊。如何用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如何积累和运用素材,写出一篇篇值得被看见的文章呢?

  生活之中处处皆素材!只要我们学会回到自己的生命现场,培养聊天力和用典力。

  1. 回到生命现场

  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故事,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现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笔中的素材。

  “生命现场”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个又一个的过去,有的欢乐、有的难堪、有的痛苦、有的甚至让人想起来就无法呼吸。欢乐的现场我们乐于分享,但对于悲伤的现场,你是否还愿意踱回去,再次感受?

  很多时候,写作,就是需要回到痛苦的“生命现场”,锻炼我们的现场力。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无数次回到了那个花团锦簇,又令人扼腕叹息的童年;高尔基写童年,也是回到了他的生命现场,记录了俄罗斯最光辉的外祖母。这些文学巨匠,都是通过回到生命现场,去感受那种曾经的痛苦和欢乐,最终留下了永恒的美。

  每个书写者的生命现场,都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的宝藏。当我们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不妨回到生命现场去寻找。把曾经的寒冰,通过温暖的文字来融化。

  2. 对他人有兴趣

  大家应该看到过很多自媒体作者,他们每天在平台上保持更文,写作的素材源源不断。他们写作的灵感到底从哪里来呢?

  作者蔡淇华同时写四个专栏,靠的是灵感吗?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作不是靠灵感,靠的是对人的兴趣。他说:“我不放弃任何听故事的机会,遇到有趣的人甚至会联系询问联络方式,直接提出邀:我能拜访你,听你的故事吗?“

  因为分享了他人的故事,作者有写不完的感动,终于懂得写作不必靠灵感,靠的是“对他人的兴趣”。

  就如“对他人有兴趣”的蒲松龄,20岁开始在路边“摆摊收集故事”,只要路过者说出一些神鬼传说,就可以领取一碗小米绿豆粥,他终于在40岁时完成了490余篇的《聊斋志异》。

  所以,当我们拿起笔,枯肠搜尽仍难以下笔时,不妨去观察众生,与其对话,甚至主动记录他人的故事。

  他人可能居住在书本里,可能在新闻事件里,更可能正行走在你的身旁。人类最感兴趣的还是人,如果我们的文章可以提供有血有肉的人类,我们将会得到最好的看见。

  3. 学会用典

  借用典故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引经据典。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引经据典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也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我们平时接触的有神话典、时事典、文学典、故事典等。主要是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典。

  如本书作者建议学生引用伊卡洛斯的神话来修改主题为“坠落”的文章。年轻的伊卡洛斯借助翅膀飞上天空,但因为太过于兴奋,越飞越高,导致他的翅膀被太阳融掉,最后坠落而亡。

  这个神话典刚好与学生纪念早逝同学的主题相容,借助了神话典后,学生的文字也就更加典雅了。

  典那么多,到底应该怎么收集和使用呢?作者建议建立了一个写作资料簿。根据你选的主题,把自己身边的事、书中的典故、看到的电影等资料和台词记录下来,以备之需。

  用典可以弥补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缺憾,更能强化主题。所以,让我们来建立自己的用典资料库吧!

  三、提升文字的表达效果

  一篇文章有了主题和素材后,需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何提升文字的表达效果呢?可以通过词汇力、量化力和联结力等来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字表达。

  1. 词汇力和字辩力

  ● 词汇是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随便一捧,就是一串精彩的词汇珠子。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个词汇就是一个文化的密码,娴熟或能使用一个词汇,就表示自己的大脑力又构建了一条神经网络”。

  作者在一个外国同学的启发下,对中文词汇的感知力更加强了。如“孝”这个字的形状是子背老,“孝顺”是美德; 还有 “侠”字,是一个人两只手各夹住一个坏人,要把他“处理掉”,还有“怒”是心的奴才,不想当奴才,那就不怒了。

  作者大量阅读了中文系的书籍,把一个个陌生的词汇抄写下来,存储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密码。作者相信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

  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做法,把所遇到的词汇一个个抄录下来,查阅好每个词汇的定义和用法,了解清楚背后的文化,然后,用在最为合适之处。

  ● 字辩力:从常见词汇中见不平常

  练习拆开常用的词语,能帮我们在日常中见非常,在平凡中见不凡。

  我们身边充满了文字的瑰宝,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以为“失败”就是失败,“贫穷”就是贫穷。“看见”就是看见。作者告诉我们,加强对文字的辨别能力,我们能在平凡处见到不平凡。

  如对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说:“你贫而不穷”,因为年轻人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只要肯努力,你就不会穷;

  对历经挫败的学生说:“你失而不败”, 你失去的可能会让你更懂得珍惜和奋进;

  所以平时要加强对文字的辨别能力,与习以为常的词汇深情相拥,在日常出见非常。

  我们如果也能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做好积累,去认真品味我们遇到的每个词句,我们的文字表达就更丰富了。

  2. 量化力:具体细节具有惊人的力量

  除了词汇,在写作中,量化力也很重要。

  只有量化才能给出具体的事实。 一位叫凯瑟琳的小女孩在演讲时,请全场孩子一起从1数到30,然后说:“瞧,由于你的努力,这30秒无人丧生。”

  为什么凯瑟琳用了这么具体的30秒呢?因为她在电视上看到纪录片,讲述非洲的疟疾,每年杀死80万个非洲孩子,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小孩因此死亡。因此她立志要劝募蚊帐,到各处演讲,希望能帮助减少非洲疟疾系死亡的儿童。

  “这30秒无人丧生”的细节打动了无数人,因为你只要捐出一顶蚊帐,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让每个人都觉得义务和责任献出一份力量。

  凯瑟琳的演讲也因此感动了比尔.盖茨捐款300万美元,那一年,凯瑟琳才6岁。

  我们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把细节量化后,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可以感动许多人。

  3. 联结力:联结,是创意的源泉

  万物均有联结,联结力的定义,就是不用A讲A,必须用B讲A。

  关键是我们要有发现联结的眼睛。如“抽烟有害健康”,从抽烟讲到抽烟,停在了生理层面,并没有和其它事物联结。

  如果这样表达“拒一口烟,争一口气”,那么就把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连接起来,有意思又有趣,这就是有创意的联结,不用A到A,而是用B到A。

  要提高联结力,就要加强阅读和想象力,用心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结点。类似于日本作家山口拓朗提到的寻找素材的“乘法公式“:把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找出来。

  如你的主题是写作,你可以把健身*写作,饮食*写作等,只要你愿意思考,就会找到共同点,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这本书告诉我们:当你张开自己的双眼,打开自己善感之心,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生活之中处处皆素材。有了感受力,学会选择主题和标题,积累和运用素材,提升文字的表达效果,追求真善美和热爱文字的你,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