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3-15 23: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传》精选点评

  ●不依形而立,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事迹完备细节不乏幽默,东坡一生全有所录,从人道主义入评,不文人雅士事,不是侃侃大言,却也风雅盈盈。

  ●总体生平记事,每段都会由事而论一个主题旁征博引中西不限。最令人惊讶的是,林先生1947年著成此书,2019年的今天读起来,其中知识谈吐观念非常科学和现代,无过时之感,只大儒之气。

  ●对于苏轼喜爱是愈来愈深的。至今仍沉浸在前赤壁赋带来的不解感触之中。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苏东坡居然也舍不得撒手人世,这真不啻为一个坏消息

  ●一种颇有情怀的苏东坡解读,但少了些政治方面,或者历史尺度考量

  ●非常喜欢这本书。崇拜苏东坡,他让我了解人生应该有的态度;喜欢林语堂,就像个老爷爷在给我讲故事一样。读的时候望着长江,感觉看到了东坡先生乘船离乡的景象

  ●有些句子语序不通,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苏东坡,前辈子社会产物,后半辈子是自己思想物质积淀得产物。 说实话,不是因为同学推荐,我是看不下去的,倒也没有说太多王安石不好,不过苏东坡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就史料的故事看看好了。 说实话,从小学大学听的都是这些官场爱情情没听够呢,毕竟是原始感觉,这官场什么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我早就不耐烦了,说说,一个个的勾心斗角神经病,我最喜欢苏轼在黄州等处处被贬且心情豁达时间段,其他的没感觉。多了,初始求官的一些大片闲暇时光我也很是羡慕。 其实不得不说,想法还是有相似的,在求官的路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开,即使被贬,也自能得其乐趣。 他是他,他也不是他,他是一种精神

  ●小时候读过拜伦雪莱传记 我国古人传记这是看的第一本 论文章来说稍绝文学性不足 有些干平 总体来说了解了苏东坡 一个有十足才情 接受过并恪守中国传统文化 生性爽直乐观人文关怀的大儒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苏东坡的练习接近追求内在和谐

  苏东坡是资深养生达人,从自己原本体弱多病弟弟苏辙身上他敏锐发现瑜伽带来的变化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于是被贬黄州后也走上了练习瑜伽的道路。并不纠结于瑜伽“特技”似的身体动作,苏轼将重心放在了运气及咽津,并且调动齿、腹、腰、脊、眼、耳、鼻、脚心各个部位一同参与其中。林语堂评论苏东坡的瑜伽术时说道:“中国的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伽,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势,如‘孔雀姿’‘鱼姿’,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势为满足,这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伽的贡献。”不得不说,正是这种阴差阳错,使得苏轼的练习更加接近瑜伽追求内在和谐的真谛。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被东坡居士圈粉

  看过苏东坡文章的,没有人不醉心于他的文采,仰慕他的人格的。他儒释道三修,书、画、诗、词、歌、赋、散文、社论,无一不擅,无一不绝。但更令人叹服的,是他正直乐观豁达的处世之道。苏东坡青年以后就再没回过四川,宦海生涯跌宕起伏,飘零江湖随处安身,一生都在上任和罢黜的路上,但却每每都能找到生活之乐,内心之安。他被动地在宋朝的版图四处游走,北到河北,南至海南,胶东、岭南,无所不至。他官拜尚书,却与农民、和尚、道士、舞女结交。他讲笑话、写寓言,找他题字作画的,无有不从。庙堂中的他,关心天下苍生,为流荒百姓敢与奸人针锋相对;为官一方的他,修水利、筑堤坝、屯粮备饥,整备军纪,为地方百姓奔走;乡野之间的他,则醉心于烹饪、酿酒、炼丹、养生,正如他的偶像陶潜一样。他是文人中不多见,当世便享有盛名的,更珍贵的是他超越时代的情操,这体现于他面对生活磨难的态度,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独喜苏东坡

  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相比较李白、杜甫,他更喜欢苏东坡。此话正中我心意,李白太过于放浪,过着仙人的生活,此为“诗仙”,而太缺乏责任感,人物性格不饱满。杜甫太过于忧郁,诗词间郁郁寡欢,性格又太骨感。而苏东坡就跟二人不一样了,苏东坡生性豁达,又关注老百姓疾苦,人物性格就饱满起来了,他为人处世接地气而又能超脱物外,这就让人佩服了。

  林语堂老先生说,写苏东坡传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喜欢,以此为乐,这心里话,这是真的喜欢,一个作写作目的能够这么纯粹,实在是值得尊敬。而老先生写的这本书,对于内容,我倒觉得写得有失偏颇,老先生喜欢苏东坡,至于宣扬其优点,而对王安石就不尽然,老先生对王安石的评价就不公正了。作为人物传记,作者应该尽己所能将人物生平经历如实的呈现给读者,而是非功过自有读者下结论,作者不应将个人感情色彩添加尽心,以误导读者判断。

  这也是我初读林语堂的作品,不知是语言原因还是其他,读起来多少有些别扭 �]���A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苏东坡传》随笔

  此书余之读罢,观东坡居士,真乃一代全才,诗词书画,无所不工;厨艺见奇,佛道兼通,另得养生之道。实属文坛之领袖,百代之词宗;举世之内,罕有其才,天下莫能与之匹。其为人也,尤亲民众,广结天下之人,上至王宫贵族,中到文人大夫,下至贩夫走卒,乃至僧道名妓,无不结交。 当其世也,才子佳人并出,而苏子尽得风流,巍然大宗,门人弟子充其室。东坡者,实乃千年不遇之天才,文章大家,词坛盟主,行为楷模,士人规范,天下学子莫不效之。可谓文人精神泽被万代,独领风骚鏖占百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东坡之祸,盖出于口也,其为人性情,常语人曰:不吐不快。故招致非也,无论党派异同,苏子皆蒙其害,屡遭见放,以至沉浮官宦,颠沛四海,无以为家,文人鲜有其遭。 其在庙堂之时,距相位仅一步之遥,而其风格,必未愿拜相权;其在江湖之际,形同渔樵耕椟之夫,却能怡然自乐,有陶潜之范。真可谓物我两忘,超然物外,飘飘乎遗世独立,可谓豪放旷达之人,令世人莫不敬仰。 且说此书版本,颇有古韵,意达且畅,独得文人气息,且有古文之风,又不失戏谑之语,可谓传神,尽得林语堂先生之幽默,使人读之酣畅淋漓,不可不谓快哉!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苏东坡传》短评

  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尤其是古人,一位距今约1000年之久的古人。好在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湮没,历史不会因为岁月而遗忘。对于这样一位享誉中国的文化名人(不久前还成为了治水名人),几乎可以说是千年不遇的天才式人物,很难解释东坡居士是如何取得艺术上的多方面极高造诣的,也很难找出像他一样颠沛传奇的命运人生。不管怎么说,他是有宋一代文学的巅峰人物,他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堪称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 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才子并出、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王朝走向下坡路的转折时期。在他之后,这个东方王朝(宋帝国)已经腐朽没落,行将灭亡。他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很难理得清楚,例如前期,他的文风是在父亲的战国策士之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东坡又结交了大量的佛教道教朋友,他对道教的养生之道、佛教的禅宗颇为感兴趣,但最后他本质上还是一位儒士。

  在他政治生涯上升期,他能积极践行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及仁爱之心,在他人生低谷期,他能积极借助佛道理念和技巧来平衡自我,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陶渊明转世,凡此种种。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位乐观旷达的人士,也是一位真正与民同乐的大众明星,无论贩夫走卒、文人墨客、僧侣道士,他都无不结交,而且其受当世追捧之极,亦可见一斑。 关于这本苏东坡的著作,准确来说,是很不标准的传记作品。因为全书虽然大体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每个时间段还分了期,但是这些分期都是大概的,具体每一章都是在该时间段内苏东坡的某方面的侧面画,比如转写他某一时期的寻仙问道,或执政为民,或农村生活、或文人交游等等。总之,很多章节是由若干关键词组成的,各章节都可以窥见苏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前后杂糅的信息颇多,需要前后对照着阅读。 总之,该书的写作由于作者的某些原因,导致该书内容较为宽泛(有两章专门叙述王安石变法的前后过程,此外还有各类苏东坡亲朋好友的介绍),而且该书也并不是对苏东坡所作的一次详细而又周密的扫描。但是作者的文风还是十分幽默的,而且对苏氏的见解颇有个人独到之处,而且这也是目前较好的苏东坡传记著作。个人颇为乐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