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人》是一部由康捷米尔·巴拉戈夫执导,Виктория Мирошниченко / Василиса Перелыгина / Анд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狸推荐# 高个儿 | 战争/社会/中国大陆 战争带来的伤痛 谁来抚平 两个可怜的女人 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 灾难面前的救赎 挣扎的反抗 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压抑 悲痛 令人窒息 只期待影片结束之后的如释重负 推荐指数:⭐⭐⭐⭐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执导 克塞妮娅·库捷波娃️、VictoriaMiroshnichenko、VasilisaPerelygina主演
《瘦人》观后感(二):這個世界會好嗎
是有點賭氣去看的,因為知道這種電影是超出我承受範圍的。是的,看到電影15分鐘左右,帕什卡沒有掙脫的小手,而耳邊響起伊婭發病時所配的嘯叫聲時,我已經想要關掉了。然而,我看到了字幕放完。
90後導演,自編自導,色彩運用純熟,構圖嚴謹,鏡頭克制,甚至有些冷漠,機位準確,配樂/音恰到好處,氣氛壓抑,從頭到尾幾乎沒有人在用情緒演繹,好像誰都忘了情緒的存在。
電影結束,延續著伊婭的無聲嘯叫,時而斷了,插入幾句舞曲,然後又是嘯叫,又是插入,如此反覆,彷彿穿透了黑屏,穿透電影,能無窮無盡地進行下去。
導演確實可以剪得更「緊湊」的,可是他沒有。因為,在絕望裡,痛苦的感覺是延持的。
《瘦人》观后感(三):说
一边说着太痛苦,不会再看第二遍,一边又一遍一遍在想这部电影呈现给我的内容和体验。发短信给法国大叔说,"C'est un film souffrant et désespérant."(这是一部令人绝望和痛苦的电影。)他回复我说:“C'est l'âme russe.”(这是俄罗斯之魂。)或者说,我应该再加上一个形容词“étouffant”(令人窒息的、压抑的)。 拍摄这样的题材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且也令人敬佩。这种苦痛和压抑,在影片中并不依托于渲染人物剧烈的情绪波动,它就这么存在着,就好像周围的空气都开始变得凝重。从影片的一开始我们就被导演引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让人无法喘息的世界。电影的色调并不是暗沉的,反而用了非常多鲜艳的撞色;在声音的处理上,捕捉了许多细微的声音,我们甚至能听到人的喘息声和钟表的滴答声,没有音乐,有的只是声音。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瘦人》观后感(五):为了不晚,跑5km去看,真值
闻听资料馆放这片又剪又放大,各种群里哗哗哗转票,对价出都没人要。而被剪掉和放大后,从看到的画面来讲,丝毫不影响理解。这片,够猛,够真。
因为高以翔的离世,我去搜了搜他的过往作品,有一部叫做《最萌身高差》,同样,演员胡兵也只能和瞿颖对戏。这说的还是男生,如果女生高个儿,比如赵蕊蕊那么高,应该除了特型演员以外,没有角色可以拿,更不要说像本片这样作为主角儿出现。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尬戏,每一个动作都发生的那么自然,仿佛两位女演员真有过肌肤之亲一样。
其次,我虽然是男生,但从小被人称做“傻大个”,所以本片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傻大个”。我该有一位前同事,身高一米九几,184的我站在他面前会觉得恐怖,不过他可不像我,不但不傻,而且风趣幽默。
叙述情结什么的,其实没啥意义。说几个点吧。
影片最令我深刻的点,就是小男友带着女二见父母的真实。这也是本片立得住脚的关键。战争或者说生活,哪有那么美好,但能坦然面对自己经历的,又有多少。活着,怎能虚伪?应该说,无论怎样,乱世中活下来,真的就是英雄。
《瘦人》观后感(六):“我想成为她的主人”
看了十几分钟 目测是悲到哭,整理心情,学习。(看了一半的感觉) 晚上看完,一直在想,小男孩的存在是否是臆想的存在,只是在给两个女主在一起的理由()很显然她们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而已。
一开始没看电影,感觉高个应该会是比较强势的女孩子,较为主动,结果一来,“傻大个”直接拖回现实。是的,女主除了个子高一点,其他和平常女子相差不大。(不过呆呆的,是个温柔到极致的人)高个伊娅数次被迫服从玛莎的要求(无疑是比较强势的)高个胖揍两个偶遇男人,两个女主相视而笑。
有意思的事,刚开始我以为玛莎会让小个子男主和高个伊娅一起生娃,但伊娅很排斥男性,在她们两个中间,她不容许有第三个他进入她们的空间。为了她,高个伊娅被迫发生关系,而这个单纯女子需要爱人的陪伴才有勇气进行。一直在想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对调一下,估计震撼不会这么强。高个伊娅,那般脆弱,她的爱更是小心翼翼。第二次去找医生时,她在路灯下矗立,一动不动,最后,鼓足勇气,去医生处。但玛莎把这种爱当成了赎罪。
承认小男孩的存在吧,是否是一种爱的代替呢,毕竟那是玛莎的孩子啊,身上留着她的血,是她们唯一的联系。
在玛莎的眼中,孩子是一切。却也是被迫接受现实。 “我的傻大个会生,这是她欠我的” “你要孩子做什么” “想成为她的主人”
《瘦人》观后感(七):谁来拯救他(她)们?
一边说着太痛苦,不会再看第二遍,一边又一遍一遍在想这部电影呈现给我的内容和体验。发短信给法国大叔说,"C'est un film souffrant et désespérant."(这是一部令人绝望和痛苦的电影。)他回复我说:“C'est l'âme russe.”(这是俄罗斯之魂。)或者说,我应该再加上一个形容词“étouffant”(令人窒息的、压抑的)。 拍摄这样的题材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且也令人敬佩。这种苦痛和压抑,在影片中并不依托于渲染人物剧烈的情绪波动,它就这么存在着,就好像周围的空气都开始变得凝重。从影片的一开始我们就被导演引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让人无法喘息的世界。电影的色调并不是暗沉的,反而用了非常多鲜艳的撞色;在声音的处理上,捕捉了许多细微的声音,我们甚至能听到人的喘息声和钟表的滴答声,没有音乐,有的只是声音。 我想还是需要有人反复把这些题材拍出来,为的是让人们不要忘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战后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这种压抑和绝望是世界性的,并不仅仅是属于某个民族的。谁来拯救他(她)们?或者谁能拯救他(她)们?有的人活了下来,但却更像活死人,甚至有人已经被下发过死亡通知,可是他依旧活着,而此时活着已经变成了痛苦的来源。所有的人都像在绝境中寻找一种能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依托。是的,这部电影似乎就在讲述这个主题。
(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就写这么多了。)
《瘦人》观后感(八):高个儿
《高个儿》:电影昭示悲惨时代之背景下女人依旧发髻整洁衣着体面走路肃肃?不,影片借助大个儿,试图解答这个世界混乱荒谬的谜底。本能,欲望,爱,三者一起作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与躯体里,如此清晰透明摊牌着悲惨世界的由来。人是宿命里的小人物,即便有法超越,依旧会和混沌不清的世界扭力纠缠,因为,活,就是与我与他与生存的——交换!
喜欢俄罗斯文学。且笃定:悲惨痛苦伤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心环。没有痛苦的人,一张白纸。而那些张力着全情、苟且偷安的自我,最后,亦不会暖尾。你了解了一些规律,就会挺身而出,不再畏首畏尾。安于痛苦是一种解放,同时,编制新的规律所向新的自己。别无他路?是吧。
电影三星,不够大师。
毛 2020年2月4号 午后2点
《瘦人》观后感(九):不断撕裂的战后PTSD
2020深圳欧盟影展,本届影展看的最后一部,也确实在心里留下了最重的印记。
红色绿色棕色大面积的使用,不知怎么的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后者在开始拍彩色电影的时候如此痴迷于色彩,也是大量使用同样的红色、绿色和棕色,甚至在不同镜头换着角度都要塞进去一个红色热水壶,简直像画画一样精心地安排镜头。在这部里也可以看到对于窗帘、背景、服装颜色的执着(虽然相比小津要浓艳许多也更加苏俄),很多画面堪比油画质地啊。其中一个镜头(最后一场在军官家吃饭的场景)在桌子上也略显突兀地出现一个绿色的水壶,是不是很像小津的红水壶?联想到小津也是花了大半辈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拍战后重建的日本,和这部的主题如此一致,哪怕这个导演并没有受到小津的影响,也不由觉得非常呼应啊(虽然这部要沉痛撕裂许多)。这是我额外体会到的妙处。
整个故事推进的方式也非常有导演个人的风格,并不急于在最开始就把所有信息全盘托出,而是永远在缓慢的镜头和对话里一点点推出来,在最不经意的场景里缓缓讲出最惊人的事实,然后大量留白,拍眼神、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种表达方式里蕴含的能量和后劲太足了,怎么说呢,好像有一种现代化的古典感。精致、细腻,像放大镜一样把人物呈现在面前,不用过多的台词陈述内心,而是直接把感受从每一次呼吸里传递给你。越安静,沉浸感越强。
战后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无法一句说清,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著书立说,因为每个人经历的创伤太惨痛,根本无法光靠时间就自然抹平。只能不断互相碰撞互相撕扯,甚至可能留存下来在未来越扯越大。Masha给Ivy和军医带来的伤痛难道不是一种延续吗。
Masha多美啊,但是眼神表情里全是坚硬的东西,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抓住活下去的希望,这种对希望的渴望如此强烈,甚至显得面目狰狞,但是到最后听到所有故事的全貌时,根本恨不起来她。太难了。所有人的伤痛命运交织在一起,震荡回响。理解了这些,才尤其能理解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才能理解(影展上被删掉的)那段两个人之间痛苦的亲吻。这种感情不全是爱或恨,有相依为命,有互相知道对方的痛的心疼和保护,也有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的痛因此反而想要推开、想要再也不和这个人扯上关系甚至想要同归于尽的心情,她们恨对方,因为恨共同的过去,她们也爱对方,因为只有对方是自己的支撑和意义。她们无法修复过去因为发生的一切都已发生,就像masha肚子上的伤疤一样。但是能怎么办呢?难道携手去死吗?不,她们还要坚持下去。那只有寄托于一个荒谬的希望:孩子。也是这样的希望才让片子里的男性角色有了意义,因为从感情来说,她们并不需要另一个男性。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天然是同性恋,并不是作为两个女性之间的相互吸引,而是作为两个人的命运的纠缠。太有代入感了。作为男性导演,能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拍得这么彻底,真的很了不起,也真的很温柔啊。
《瘦人》观后感(十):意象和表达里的列宁之城
在阿芙乐尔电影院的老影厅里赶上了临回国前的最后一场《дылда》的放映,真是极为幸福了。算不上座无虚席,影厅里凑齐了俄罗斯的老中青三代加上我一个“门外汉”;很是折磨感官且不老少皆宜的片子;两个半小时下来直到银幕再次跳出影片的标题,有种很彻底的如释重负。
“дылда”在维基辞典里的解释为高而笨拙的人。影片里身材高瘦性格腼腆的iya被医院的同事和邻居们这样称呼,对战争的记忆让她留下不可逆的精神创伤,独自抚养着奔赴前线的masha留下的独生子,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masha在苏军攻陷柏林后返回列宁格勒,在得知儿子因为意外去世后,失去生育能力的她决定用iya的身体去填补丧子之痛在心中留下的空缺。影片始于iya发病时那种笼罩全身的窒息感,朦胧的音效和景深让观众直观体验到了精神创伤所带来的失焦。导演镜头下描摹出的战争背后的病痛真实而抽象,医院里残肢的士兵,破败的街道,陈旧,行驶缓慢的电车,和一群群不安的民众;角色们都压抑着情绪,在难得的战后的片刻安宁里,任由它在崩溃的间隙消失殆尽。 实在不太想去深究剧情,感觉巴拉科夫意在观众的潜意识里重塑那些生命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如何去挣扎,怎样和生活斗争的;那种记忆必定不像是《罗马》或是《永恒一日》一样概括又全面。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必然超脱于情节本身,让电影披上些许实验性的外衣。
影片的意象着墨浓重。瘦高病态的iya和坚毅却不育的masha像极如今的俄国,带着惨痛的战争疤痕蹒跚前进,在废墟和彷徨失措中孕育新的生命;笨重的电车如同苟延残喘的战后世界,拖沓陈旧,噪声轰响,象征如今这社会没法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和期望。片中借背景不止一次提到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而这种希望也因为被动变得牵强和渺茫。电影里色彩的意象也更细腻更明显。代表生命的绿色在iya和masha间不停流窜;对立,乖张又带有一丝戾气的血红色不时武装着iya,让她反抗着这个时刻想要扭曲她的病态畸形的社会。影片中的对话多半是耳语,模糊, 带着一种无法超脱的不自然。俄罗斯“豆瓣”上这样一条短评很是让人感触:虚弱无意识状态下的生活不足以称作电影,无论是否努力,都只组成一副静物画。( Жизнь впредобморочном состоянии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чна, какни старайся, ифильм остается лишь натюрмортом. )这多半是导演在拍摄和镜头调度上裸露的一大弱项。其中几个片段反复不停的正反打让我怀疑是重播了两遍的同一画面,在演员努力塑造的同时镜头却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不太会从女性角色的转变上分析,比如全片最后在饭桌上才提及的masha战争时期的经历;坐在回程电车途中的笑容;两个女主突然抱在一起拼命亲;还有穿上绿色连衣裙后高兴到失智的masha。结局固然承载了足够多的希望,像是角色对自身的认同下了一盘神情迷散的棋,输赢都好判定,可是没人再有心情估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