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 时 不 要 加 油 了 , 就 躺 着 吧
一个是女生,她说:
另一个是男生,他说:
还有其他一些读者都说最近心情不太好。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好像也都是丧丧的。
可以自己选择好看的衣服,化漂亮的妆,拥有体面的工作,选择自己爱的人。
大人们好像是完美蜕变的蝴蝶,他们什么都有,唯独不再会拥有小孩子那些浅薄的伤心事。
成年人的许多有口难开,其实都是另一种硬撑。
我记得有个男生,应该是已婚,隔三差五就在后台留言,十几条十几条地讲述他在婚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有时正巧我也在线,就看着后台一条条的信息提醒,男生偶尔很激动,还要骂几句脏话。
当我以为他不会再来的时候,他就又重新开始在后台发消息,继续讲他最近的生活。
他们或许想要的,不是我的安慰。
某次和朋友吃饭,他说,好羡慕你啊,看起来总没有什么烦恼,还能替别人解决烦恼。
然后他已经去说别的话题了,看起来他也只是随口一说。
但就这么“随口一说”,我记了很久。
仔细想一想,我看起来的确没什么值得烦恼的事情。
做着一份工作,有着还算健康的身体,不愁吃喝,也有存款,偶尔还能稍微奢侈一下。
比起那些别人眼中值得“烦恼”的事情,我的确不应该说自己整天不开心。
也许,就是在别人看来我的生活很好,所以我就应该没什么烦恼,也就不应该不开心。
这难道还需要否认吗?
比如接连的加班,总是在凌晨才能回家。比如遇到难搞的客户,方案改了几十遍都还在挑剔。比如我妈生病,花了很久时间才学会接受。
比如,为自己的个人问题忧愁,还没等到一起走的那个人。
说起来,好像也的确是一些小事。琐碎,平淡,不值一提。
但,一个人想起的时候,还是微微有些难过的。
不是因为那些事情小而普通,就没有难过,也不是因为难过小而普通,就不应该难过。
事情没有砸到自己头上,砸谁身上谁知道疼。
就像昨天晚上的留言,一读者说他男友在法国,很担心他的身体,长时间见不到面,非常忧愁。
我就只感受到了自己的酸。
别人在为分别而难过,而我还在羡慕别人有爱情。
真的难过的时候,是没办法跟别人说的。
因为别人也不一定能懂。
其实,有心事的事情,我也尝试过和身边人诉说。
说了之后,会得到以下的安慰:
加油!
再坚持一下!
你肯定可以的!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些话,也会高频率出现在我给读者的回复里。
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安慰,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没有太多的实质作用和意义。
它无非是别人来倾诉一下,你送上几句鼓励,更像是一个套路模板。
很多时候,我在给读者回复时说加油,自己都很心虚。
但除了鼓励一下,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让他们稍微开心一点。
我会收到一些留言,他们说只想要一个抱抱。
莫名我就有点心酸,在现实生活中,没人给你一个拥抱,只能在网络上,对着一个陌生人说一句可不可以有一个云抱抱。
我也遇到过在倾诉之后,对方调侃了一句:看不出来你也会为这样的事情烦心哦。
于是,渐渐地,我从一个倾诉的人,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
很多人都说,走不进你的心里,好像封闭得很厉害,但你又懂那么多,知道该怎么开导人。
也有读者问过,你如何开导自己呢?你如果难过了该怎么办?
其实,我不再说出口,就把心的出口留给了文章,把倾诉揉进了故事里。
然后又有人说,你的文章都很丧。
我不止一次地怀疑过,是不是倾诉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它没办法让对方理解,只是自己的一个发泄途径。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失恋,找我喝酒。
我一边劝他,他一边猛灌自己酒。
我绞尽脑汁说了无数安慰的话,都不能让他好过一点点,于是我就有点生气,提前离开了。
第二天,他发信息对我说谢谢。
我这才知道,其实,陪伴就是一种最好的安慰了。
作为树洞,我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让许多人来倾诉。
但在大多数时候,我都没有办法替他们解决问题。
我能做的,就是听着,就是一种陪伴。
因为我甚至自己也没法做到感同身受。
我或许也明白他们的处境实在不尽如人意,但我却不能体会到每个人真正的痛苦。
每每有这样的留言,我都很想多说一点什么。
但除了看着听着,回复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剩下的,我好像做不了什么。
那时候,才觉得,感同身受这件事真的很难。
我不能感知别人的难过,别人也无法理解我的难过。
即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再好的朋友,都很少能够有彼此完全理解的时刻。
于是,我在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表面上维持着礼貌的微笑,实际上,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和人的距离。
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也习惯了一个人去化解自己的难过。
如果非要回想一个时间点,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这样?
大概就是在某个晚上,自己很难过,很想找个人倾诉哭一场,但翻了翻通讯录,想了各种有的没的,随后决定还是自己哭一哭算了。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
就像,小的时候摔倒了,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如果有就哭,没有就自己爬起来。
后来长大了,又摔倒了,周围有人就站起来,没人才偷偷哭一会儿。
曾经,我们或许是词不达意。
但现在,我们是言不由衷。
后来,每当又有人找我倾诉的时候,我都会说,哭一哭吧,哭一场就好了,哭完早点睡觉。
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
生活在这座岛上,都渐渐学会了坚强。
但我始终都认为,一味的坚强,却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在血雨腥风的江湖上,有人问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侠,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大侠说,这世界上,再没有能让我哭的事情了。
那人又问,那你最悲伤的事情是什么?
大侠沉默了一下说,这世界上,再没有能让我哭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理想,爱好,工作,感情,规划,却都在避免展示自己脆弱和无助的一面。
但坚强和脆弱,它并不是一个选项。
它是一种人生状态,是在不断经历之后我们能够修炼成的模样。
脆弱也不是坚强的对立面,它其实是坚强的一部分。
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无助,才能从中找到化解的方法,然后变成你期待的坚强的模样。
有人可能会变得无谓,那是无所谓。有人可能会变得无畏,那是无畏惧。
梭罗说,你千万不要见怪,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每一个站在这世间的你,可能已经不再善于把自己的难过展示给别人。
但也别忘记,在不开心的时候,不用硬撑,你不需要时刻坚强。
如果没有人和你抱团取暖,那么就紧紧抱住自己吧。
暂时不要加油了,就躺着吧。
摊开,躺平,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必做,放空,发呆。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开心太脆弱,你也可能觉得别人的难过太矫情。
但你有难过的权利,你也要允许别人可以难过。
允许自己哭。
也允许难过的人哭一会儿。
这可能,是我们留给自己和别人的,最后的温柔。
又及
延伸一点其他
——最后的这些话本来想展开写成一篇文章,但它的核心其实就是今晚的主题,那就放在最后,算作一点延伸,供各位探讨。
这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争论一个话题:疫情结束到底能不能被称之为一种【胜利】。
两种意见的人各种上升层面高度,争论不休。
结合今晚的主题,想分享一点我的意见:
说疫情能被称之为【胜利】和不能被称之为【胜利】,探讨的不是疫情结束这件事是什么性质,而是看待疫情的不同角度。
有人说疫情结束只能称为【结束】而不是胜利,是因为疫情牺牲了许多人,也伤害了许多人,有人家破人亡,损失代价惨重。
这种结束不是胜利,而仅仅只是一种结束,因为逝去的人不会再回来(包括因公殉职的那些可敬的人)。
有人说疫情结束可以被称为【胜利】,是因为我们努力在把损失降低,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作为,扭转了局面,战胜了疫情。
从国家层面而言,这的确是一种胜利。(胜利从来也都伴随着奉献和牺牲。)
两种意见我认为都对,但这本身就是看待疫情角度产生的不同看法,应该没有绝对的对错吧?
换言之,如果之后普天同庆抗疫胜利,那么如果有人因疫情痛失亲人,在国家庆祝胜利的时候,就必须要求他们也同样感恩和庆祝么?
这好像不太符合事实,也缺乏一点同理心。
这是不是特别像我们今晚的主题?
在别人开心的时候,那些不开心的人,实在没办法一起开心的人,他们的难过就是错么?
所以,在之后我们庆祝疫情胜利时,也要允许那些因疫情受伤的人难过一会儿啊。
胜利是庆祝。
但不要因为胜利,就觉得别人哭是一种政治错误和不合时宜。
以上。
END
山 海 皆 可 平 , 难 平 是 人 心
♫ / 日本摇篮曲 —— Classical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