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难过的时候,允许自己丧会儿 | 看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
日期:2018-08-06 20:17:18 作者:闺友浅草 阅读:

难过的时候,允许自己丧会儿 | 看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

  看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走在街头,浑身上下充斥着一种沮丧感。

  一个由习惯偷窃的孩子、有犯案前科的”夫妻“、离家出走少女、被家暴的小女孩、被丈夫遗弃的奶奶随机组合成的家庭,在生活夹缝里,卑微坚韧地生存着。他们用利益互相牵制,用偷窃互相羁绊,用爱互相取暖

  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却生活得无比合谐。原本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奈何天不遂人愿

  儿子“祥太”在超市行窃时故意让自己被抓,一个家庭瞬间分崩离析。

  过世的过世,入狱的入狱、儿子被送进福利院小女儿被送回了噩梦般的亲生父母身边。

  命运潮水里,他们随波逐流可惜一个大浪,打翻了赖以栖身的船,再怎么不舍不愿,却还是要挣扎着上岸。

  因为岸上那个世界,才是被允许存在的世界,不管是不是有爱与温暖

  每次看完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懒洋洋地提不起劲。就想在街头漫无目地的走,眼中看尽千姿百态,心里什么都不想不留,也无话可说

  后来我知道了,这种状态叫做“丧”。

  是枝裕和的片子,大部分都是这种丧片。他把芸芸众生中的一小部分面对强大的生活碾压时无能为力的状态展示给你看,没有谴责、没有审判,只是平静叙述

  有朋友不喜欢是枝裕和的电影,说看了以后心里堵得慌,很压抑心态会变得消极。我却很喜欢。虽然每部电影看过后,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沮丧,但走出来以后,对于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以及人性丰富性,都会有新的认知,会对他人的痛苦更有想象力,对自己的痛苦也更有理解力。

  在我的理解中,“丧”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更像一个暗黑的疗愈空间,允许你沉沦、放空,犹豫下一步该怎么走,而不是强迫性地只给出两个选择:上升或坠落。

  前几天,出了个轰动的社会新闻

  一名中年男子在过华山最惊险长空栈道时,松开了身上的保护绳,看了身边的游客一眼,就毫不留恋地跃下2000米高的悬崖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在心痛感慨,觉得人到中年,压力山大,积郁良多,经常很多时候,极小的一件事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不知道这名中年男子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困境,他这般决绝的死到底还有没有转圜的余地……只知道他这么一跳,所有可能性都消失了。

  像他这样溺在生活困境里的人其实有很多。面对铺天盖地绝望,有的人只求痛快解脱,网上经常看到女高管程序员、二胎妈妈跳楼的新闻。而有的人,心怀巨大的痛苦一日日煎熬地过,但就是挣扎着不让自己束手待毙。

  去年拿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主人公Lee就是这样。他走不出因自己的过失导致三个孩子丧生火海心理困局。在警局曾经夺了一名警员的枪想一枪崩了自己,但他们夺下了枪,没让他如愿。既然死不了,余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他无法说服自己振作,如果你强迫他离开丧境,他只能求一死。不死,就只好继续丧下去,等待时间帮他除掉心魔,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你觉得一个人自杀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那么,就不要苛责他的丧。

  某些时候,丧,也是治疗自己的一种手段,虽然不那么体面

  丧的人身上,有负能量

  现在的人一听“负能量”这三个字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直觉地想要去逃避。身边若有负能量的朋友,总是尽量不去接近,免得影响自己的情绪

  当这种认知成为主流思想后,它就有了“正确意味。会让大家都觉得,负能量是可耻的,任其流露公众面前是可憎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人们都会下意识约束自己,不在公众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但实质上,行为是收敛了,负面情绪依然存在,不会因为自我克制而消失,它只会像头困兽在体内冲撞,寻找出口。

  所以我们常耳闻目睹明星们在公众场合各种搞笑逗趣,转天忽地爆出新闻,却已患上重度抑郁

  就连一向以俏皮活泼形象面对公众的舒淇,曾在上“康熙来了”时,被蔡康永一句“做演员快乐吗”问到无法自控地飙泪。

  能这样痛快地哭一场,其实就是一种疗愈。面对公众,放下坚强的假面,展示自己的脆弱。那一刻,她不是一个钢铁战士,是一个真实的人。

  做为一个喜欢她的影迷,宁可她时不时地这么失态一下,而不是强绷着这根弦,像那些表面若无其事地嘻笑着,转个头就飞身跃下高楼的明星一样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有正能量就有负能量。月有阴晴圆缺,人的状态也是。

  这世上,彻底纯粹事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再完美的人都会有自己的黑洞。这时候,如果只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理解事物,就会出现认知障碍

  就像过于扁平的“三观正”会让这世界只剩下黑与白的简单粗暴,过于扁平的“正能量”也会让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褊狭。

  有了情绪,却顾忌周边人的反应而不敢流露,得不到宣泄,不能被倾听、无法被开解,积郁日久,最后只能眼看着自己安静地崩溃,束手无策

  《奇葩大会》辩手李诞,一句“人间不值得”令大家觉得他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但李诞的通透,是在长时间“丧”的基础上悟透的。看他早期的诗作,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挣扎的痕迹

  对他来说,直面世界的黑暗,直面生命本质悲观,就像是剔骨疗毒,只有在丧境里经历重重思考,再获取另辟蹊径生活的力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治愈。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喜欢看一些丧基调的电影或小说,看完之后,却往往发现自己被治愈了很多。

  因为它让我正视自己的痛苦,明白这世上并非只有我一人陷在这样的困局里,所以就学会了接纳自己,而不是因此去怀疑自己,甚至彻底否定自己。

  其实丧的过程一样会得到成长,你会因此拥有同理心与共情的能力,不再排斥接近同类人,如果能因此互相得着安慰陪伴对方走出心理困境,也未尝不是一种“正能量”。

  这也是我喜欢是枝裕和电影的原因,他不粉饰现实,因为现实中就存在着这些阴暗面。但他也不批判,因为一批判就会流于愤怒。他只是温柔地在电影里,描绘着那些处于灰色地带人群,是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他的抵抗是无声的,就像寂静人群中举起的一个拳头,某种程度上是无意义的抵抗,但他让这个时代走得不够快的同路人知道,你并不孤独

  《比海更深》剧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难过的时候,允许自己丧会儿 | 看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