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以色列]埃迪·普罗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没读懂,也没读下去。我读这本书简直是自取其辱。
●本书并不能告诉你40亿年前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只是从化学的角度解释什么是生命?非生命变成生命的可能方式?什么是进化?进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为什么化学是生物的爸爸。它属于理论的建构,并非取得了生命起源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作者试图建构的是一个“广义进化论”体系,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物理学的熵增定律用化学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作为桥梁连接起来,也算是对薛定谔版《生命是什么》的补充与解答。 第一章的论述,有“目的论”思想“借尸还魂”的嫌疑,读得我浑身不自在。读下去会发现不是那回事。 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鸡与蛋的难题,作者认为代谢和复制是同步化的,偏向支持RNA起源说。(所以也就没啥新鲜玩意。) 读这本书没给我想要的东西,只是让我打通了一些理论与基础概念,当然也仅仅是很肤浅的认识,也不能算白读。
●统一生命诞生和进化两个过程的想法很吸引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支配下,为什么会出现生命进化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呢?民科如我忍不住想,这是不是《九阴真经》所载的天之道云云人之道云云。
●好多专业名词与解释。 不怎么好看,好几篇很枯燥。 书中一直在否认目的,为什么不承认宇宙具有某种目的性,宿命存在,一切都是自然演化,只是自然演化中的人的意识被自然本身赋予了超越性,这样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就可以解释了,难道宇宙没有目的性?这所谓的自由意志需要这样去承认吗? 说实话,科学在我眼中只是工具,仅仅只是工具而已,且没有什么科学定律一定正确,就像当初的牛顿力学一样,这位作者死抓客观宇宙,然而什么真是客观吗?且不说哲学中关于认识论,以及维特根斯坦对于人解释自然的无力,只是人主观立场,然而作者竟然自认为宇宙一定是客观的。 强者可以不关心宇宙是否有目的,宿命是否存在,但弱者不行。 宇宙的目的,在我看来就是宇宙持续演化,或许终结,或许永恒。 人只是醒来的观察者。 以上目前强烈主观,可能错误。
●!
●生命是什么,讨论的是自然科学范畴,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我们人类定义的学科(宇宙才不管你是某某某呢)。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以及“世界为何存在”等哲学问题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第一批从非生命的物质转变成生命的时刻是什么鬼情况,当时的环境,以及有哪些相应的元素和化合物,包括他们的比例。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也在寻找除了分子之外的突破点,尝试非还原法的方式去探究。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要去了解生命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动态性、多样性、纯手性等特性,丰富常识开拓眼界。如果真的能看到生命形成的那一刻,到那时,可能就不是流浪地球,而是闯荡银河系,甚至去寻找传说中的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此书略硬,好多知识点是结合了各个学科的。
●科普读物,有些专业名词没读懂,但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清晰了许多。
●当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时,不妨追本溯源地回头看看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生命是如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如果再给它一次机会,还会变成今天的模样吗? 当然,高深的图书与大咖的领读最般配(哈哈哈),这次跟读中信书院的领读活动,受益匪浅!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不断扑腾翅膀的小鸟
不到三百页的书信息量巨大。
生命是什么?这是薛定谔在多年前的发问,很多知名的生物学家都是被他的这个问题所吸引而将毕生奉献给生物学。
全书试图解释薛定谔的经典问题:如果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普世的,那生命体为什么会产生?
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使用了很多有趣的比方,比如他将生命状态比作停在空中的小鸟,它的状态是稳定的,而达到稳定的方式却是持续的不稳定(我觉得骑自行车、两条腿的生物走路都是类似的原理)。
「解释的箭头方向永远朝下」,作者将生物学问题转化成更低层的化学&物理问题。将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物质世界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生物世界遵循动态动力学,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稳定性。
最后,当今生物学界分为两大阵营:还原论派和整体论派,每一派都有知名的学者,该书的作者是坚定的还原论派代表,而我马上要读的复杂是整体论派的代表,这样对比的读起来一定会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最后,霍金说「人类不过是生活在一颗中等大小行星上的化学肥料」,我怎么感觉这句话那么的反社会。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生命是什么》划重点
可读性很强,划几个重点: 1生物学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复制化学。 2物理学家们试图将生命的特性归结于物质的根本的量子性毫无必要。 3进化就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动态动力学稳定性二者携手并进。 4进化的因果顺序是:复制、变异、复杂化、选择和进化。 5永恒的生命并不存在,因为短暂和动态性就是生命的基础。 6我们对于进化将把我们带往何处一无所知。 7纯手性系统的复制效率要高于异手性系统,造成的结果就是纯手性系统展现了显著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日本化学家硖合宪三的实验,当一个系统中拥有纯手性分子,最后它的纯度将接近百分之百。) 8在常规的化学世界里,热力学起主导作用从而导致了所谓客观的行为。在复制世界中,动力学起主导作用,因此物质在其中的行为看似具有了目的性。 9达尔文:根据连续性原理,未来生命的法则可能会被证明是某种普世规律的结果或一部分。
10复杂化意味着网络的形成。
11如果一个网络由能够自我复制的单位构成,那么这种网络的结构更松散,也更模块化。即使损坏该网络中的某些组成单位,它也许还能继续存活。这意味着个体性是生命的策略,而不是生命的特征。所谓的“个体性”只是进化为了增强系统的复制能力和抵抗能力所采用的一种手段。(个体是没有未来的。)
12生命现象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形式(形式只是对过程的偶然呈现)。
13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生物圈理应被视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生命网络。
14一条止于死胡同的路仍然是一条路,也仍然是道路网络中的一部分。(举例骡子,病毒等。)
15生命很容易被摧毁,但是难以合成。生命是物质的动态状态。
16意识是高度复杂化后的产物,不是生命的必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生命的抵抗
好像有这么一个说法,在诸多学科中探究的越深就越回归到同一原点,科学与哲学都在同一层面汇集,相互碰撞挤压,似乎是要顶出一些缝隙来升起维度。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些未曾触及的边界。
但并不是所有想象出来的或是研究出来的定义都能解释一切事物,于是我们把解释权交给了宗教或是人神。生命是什么?在明显精湛的设计面前和无法打破的诸多疑问之中(创造新的定义),拉近我们的认知极限和想象极限就足以激起澎湃的内心。
这是一本足以震撼心灵的书,你能碰触到自我。
之前看过华大基因CEO尹烨老师的一个访谈类节目,他在被提问到生命的问题时他的理解与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他理解的生命是可以感知到有机和无机之间界限的。而关于生命与意识的关系也联系紧密,意识是有物质基础的。当然他也不排除任何生命起源的可能性与当下各种理论与假说。
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难倒了上世纪诸多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也仅仅把一种生命不停做功的负殇过程解释了一下;达尔文也绕开了生命的的起源而更多的说到物种起源。然而这本书也没有揭开生命从非生命状态如何进化的(复制与代谢假说),但给出了全新的生命的定义——生命是通过复制反应得到的一个能够自我保持动力学稳定的动态反应网络。它推翻了生命冲力,似乎也推翻一些尹烨老师的言论。我理解为这好像是我们都是一个个抵抗者,抵抗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抵抗着无序的世界,也抵抗着万物无常。
如果真的让我读一本严肃的科学类读本,可能专业性的东西晦涩难懂到让我放弃。而这本书在抽象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还有各种分支类学科)概念和理论中糅合了生动的例举和准确的比喻,这样会让初学者更能通俗易懂的理解。序言中冰箱的例举就颇为新颖,这很诡异。在探讨着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表达和人类科技智慧的冰箱做比对,也非常有趣。文字的表述同时隐藏地表达了有机生命体对于目的性行为共识的理论。这种力无处不在,就像万有引力却也无迹可寻。
很遗憾我们不会遇见先知,更无从知晓起源,我们人类归结于复杂的解释来使得自身更复杂(当然也可以说是科技进步),更能排斥万物与任何事物都看起来与众不同,凌驾于世。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是否更有别的意味,终究是有生无,无生有;秩序即为复杂,而混乱亦为大自然的秩序。生命本身就在抵抗着一切,如果不放下些什么,我们要抵抗到多久才会知晓答案。要证明些什么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生命或许是动态稳定现象
之前听过一个科普节目,对说是生命的化学构成并不复杂,但是这些要素最终形成的生命却无法解释,由如在大海中投入一堆构成航母的化学元素,就算给于足够长的时间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航母。
这足以引起我对生命的好奇,薛定谔的那本生命是什么,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化学,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是个熵增的过程,从简单到混乱。
这本书是站在生物学和化学角度看待生命的问题,首先生命是从非生命演化到有生命,作者猜测自我复制反应的一些特质可能就是生命产生的起点。生命可以被定义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复制,通过变异而进化,新陈代谢,集中封闭,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有序的不稳定状态。一个消耗能量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形成秩序,活细胞远离平衡态的有序性可以被视为对浴缸中的水或者热液柱所形成的非平衡态的模仿。这至少可以解答一部分生物系统的谜题。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出现起始于简单复制系统的产生,这个看似不重要的事件打开了通往一种与众不同的化学——复制化学——的大门。进入复制化学的世界后,我们发现了自然中的另一种稳定性——物质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这一性质让物质善于进行自我复制。探索复制化学的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一个简单而原始的复制系统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愈发复杂,原因就是:为了增强它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生物进化实际应是复制,变异,复杂化,选择,进化的顺序。复杂性不是生命现象的原因或本质,它是生命现象的结果。
复制系统需要保持开放状态,这样才能让复制反应顺利进行,开放状态意味着系统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所需的组物质和能量,这种差异导致增强动态动力学稳定性的路径是发散型而非聚合型。合成生命系统的难题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组织方式。即便具备所有活细胞的组成成分,将这些物质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依然非常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是物质的动态状态,这意味着组成活细胞的生物分子处于不断变化中。
能够稳定存在的是群体,而组成群体的个体则在持续的更新换代。
生命如何出现”这个基本问题的答案确实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某个简单复制系统中复制反应带来的巨大动力,这些简单的复制系统由一些简单的链状低聚物所构成(如RNA或类似于RNA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变异和进一步复杂化。复杂化过程之所以会发生,是为了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热力学稳定性,而是适用于复制世界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我来自何处
我来自何处 读《生命是什么》 ——听雪7801 地球的生成有40多亿年了,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生机盎然,可谓波澜壮阔,美景如画。怎么有的人类?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有记载的时光也就五千多年。这个相对于,40几亿年来说,可谓一瞬之间。达尔文的进化论,多细胞生物是从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高等生物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人类是古代的人猿进化而来。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单细胞从何而来?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先有鸡,蛋从哪里来?说先有蛋,那鸡从何而来。这样说下去,估计没完没了了。 有研究表明,生物生来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繁殖后代,非常细小的细菌,就是要把需要的物质聚集,排列组合,形成自己需要的物质。而同样的一块糖,却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这个明显的生物目的性,也有人称之为生命冲力。这里是生物,生命体与自然的物质不同之处。说起来自然就是这么神奇!让人不可思议! 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蛋白质,肌肉是蛋白质,骨骼是蛋白质,酶是蛋白质,我们身上的许多细胞的内部化学反应都与蛋白质有关。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因为阐明了DNA复制过程,以及蛋白质合成过程,获得诺贝尔奖,可见蛋白质,对于生命是重要性。 同时生物又是多样性的,它是如何形成多样性的?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的,演变,进化,变异迄今为止依然存在争议。生命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离我们还很遥远。从分子学来讲,DNA存储了生命的重要遗传信息,每种生物都有一套特定编码方式,但是他的起源都是一个共同的祖先,生命是本质都是一样的。 人体是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各种细菌,小生物融合的一个复杂汇合体,而且每时每刻都变化的,皮肤大概是二十天替换一次,血液也是在替换的,所以,一年以后的你还是你吗?从细胞学的角度可能已经被替换一遍或者几遍了,你也就不是你了。但是DNA是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变异发生,但是很小的变化。记忆形状,也是变化的。这样说来我还是我吗? 但是人体的运行系统又是不被人的思维所控制的,你睡觉时,呼吸还在继续,心跳还在继续,思维暂时的休息一下。这些都是不用担心的事,你不会在睡觉时憋死。这是不是很神奇,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地球生物都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而来,那他是谁?美国化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氢气,甲烷,氨气和水,加上闪电,模拟原始的地球,结果出来,非常惊喜,过程中产生了氨基酸,等一系列物质,对于组成生命非常重要,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这只是一个实现,还存在争议。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的起源?争议依然存在。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来自哪里?生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