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消费天堂》是一本由连玲玲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品同现代性一起被放置在百货公司的橱窗之中,而百货公司正是现代性永久的博览会。但是在这一被打造成消费天堂的场所,被展览的不仅仅是商品,技术甚至消费者本身都参与了消费空间的构造。这书对我而言比较有启发,但是仅仅是案例分析我还不够满意。
●对材料的使用很棒,媒介概念的延伸使用,把消费能力不足的底层也纳入到了百货公司现代性的讨论里,有别于过往不少同题材的研究,喜欢游戏场和公司志两章
●很好地讲述了上海被资本/消费构建的过程,及其中的具体要素。不过,作者试图论证百货公司的“民主化”,从而调整卢汉超在《霓虹灯外》的结论(上海是分阶层的,不同阶层并不共享同一种生活方式及理念),在我看来是失败的。基本事实是,百货公司的目标顾客,大部分具备中学或大学程度,而在文盲率超过90%以上的旧中国,这只能是极少数,离民主化差得远。至于作者把设置游戏场当作民主化的表征,没有说服力。百货公司此举,不过是商业逻辑的经验展开,纯粹是为了使“租”最大化罢了。并且,游戏场明显跟商场作区隔,中产以上皆不涉足,反而充分凸显出上海阶层内部的撕裂性,而不是什么民主化。
●感兴趣的领域,虽然认为自己来写未必可以把材料整理齐全,嘴巴最好不要那么毒,但还是觉得此书实在平平。最直观的感受是,连老师不像受过西学训练的人,在无数可以深挖的地方点到为止(比如“观看”“欲望”“平民”“阶级”),整本书偏重“史”而不重“论”。大多数结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部分要归功于史料梳理),她想要发力推倒重建的论点显得非常羸弱,分析能力不强。比如在论证游戏场民主化时,她试图将民主化定义为向下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去其他研究的勾连、分析不足和辩证地补充“维持阶级特权”,使得这一论证“看完即流产”。这本书就像一位展示自己收藏册的“老人”,可以用作工具书,但无法前后交叠、互相论证,最后交缠在一起直击你心灵。
●从媒介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的演变其实很新鲜,从根本上来说万物皆媒介,但很多人都不会承认这点。
●相当有趣的城市发展和百货店研究。一方面多次感叹当年大上海的摩登时髦,一方面感叹好多广告、营销的核心概念真的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花一下午时间在图书馆翻完,史料翔实,非常好读。尤其是最后一章,关于消费的性别标签和性别塑造,在作为都市机制和消费空间的百货商店和女性之间构建联系,揭示其中性别,阶级,国族主义等问题,非常受启发。另外,关注到百货公司的内部构造,顶楼的游戏场和一楼的廉价消费区域的出现,将底层平民消费也纳入视野,由此百货公司与现代性的探讨也不局限于摩登女郎和声光化电,而有了更广阔的面向。
●特别好读,运用资料举重若轻,分析问题见微知著。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一):随记
之前看的那本《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与这本《打造消费天堂》都是跟“旧上海”有关的,只是前者是回忆录,后者是学术著作,但后者系统研究的对象——百货公司,是前者没有或很少谈到的内容。 从消费主义的角度,以城市、商店、游乐场和广告、公司志、女性六个角度,解构百货公司,从百货公司出发,又不止步于百货公司,呈现出与别不同的旧上海生活面貌。与其说此书是研究百货公司的专著,倒不如说是社会史或文化史方面的巨著。 百货公司罗列出琳琅满目的华洋百货,显然其目标顾客是中上阶层人物;但为了扩大市场,不得不开辟廉价商店。而游乐场的开发,初期目标者还是上流社会人物,但是入场券之低廉,连工人阶层也能够消费得起,这是百货公司模糊阶级意识的一个方面。 说句题外话,解放后,滑稽戏演员杨华生、笑嘻嘻等在一次聊天时,感慨道,真怀念当时上海的“大世界(旧上海的一个著名游乐场,同期还有“新世界”,非附属百货公司)”,于是预备编排一齣跟旧上海有关的滑稽戏,此即后来的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而剧中重要角色之一的警察369,据说正是“大世界”各字对应的笔画数。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二):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
17年,表孃孃过世时,我也去参加了大殓。结束时,表姐告诉我,刚刚豆腐羹饭时坐在我们旁边的两位就是先施公司老板的孙女和孙女婿。
这本《打造消费天堂》,史料翔实,让我有机会多了解一些百年前上海百货行业的情况。
感想是:
1. 屋顶游乐场这段,我想起来阿娘以前总和我说去百货公司屋顶游乐场玩,1角、2角甚至5分可以玩一下半日。刚刚和妈妈聊了下,她说她小时候也常去,直到文革才结束的。想阿娘了!
2.之前在某公众号上,有篇文章分析上海和广州的消费文化。作者偏爱消费文化一些,而不少读者都反映,更欣赏广州财不露富的文化。看了《打造消费天堂》,特别是看到四大中的三家都是先在香港、广州开百货公司,但在粤港的业绩却远不如竞争激烈的上海。好想提醒大家,工业革命后,销售就取代之前生产环节的核心地位了,然大家都在节俭的后果就是,缺乏消费带动的需求,经济不如人家发展得快。
3.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四大百货公司之前,还有英商的四大百货公司。只是,英商的四大百货,那是远远不及华商的四大百货。再回想下七八十年代,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全面超越长久以来把持香港经济的英国洋行,我觉得中国人绝对要对我们的经商能力有信心!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三):90,0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跟30年代的上海接轨
又是一本海量引用文献的严谨性学术作品。当今商业促销手段原来皆处于百年前上海百货公司,手法并无实质性区别。(当然它们也很可能参考了欧美百货的营销手段),具体如下。
无怪乎看到一句话上说“9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跟30年代的上海接轨。”
转:“B站up主,種草的網紅(女营业员),微信推文,各種購物節和打折促銷,上海百貨公司20年代就已經在玩兒了。十里洋場霓虹閃爍的先施、永安、新新;精心佈置的櫥窗;新新在屋頂裝設中國第一家民營電台;大新公司4毛錢一張票的自動扶梯……和現在的mall一樣,當時的百貨公司也有舞廳、餐廳、溜冰場,別具特色的屋頂遊戲場,因門票不貴受到大眾追捧,有戲曲表演,電影,還有魔術口技武術戲法,另配哈哈鏡遊戲機,天韻樓是典型代表,时装表演,肥皂制作过程演示;當時的廣告也已經開始運用各學科的研究成果推廣產品,永安公司在39年創辦的《永安月刊》就有不少介紹life style的營銷的軟文,推介企业文化,领导事迹的“报道”, (类似航空公司月刊的公司杂志)……哇哦,難怪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解放軍叔叔瞄一瞄就學壞……”
可能是学术著作原因部分内容读起来有些抽象,明明可以用更通俗的话表达出来。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四):近代百货消费
自南京路开始,上海算是进入了现代都市消费的情景中。百货公司的出现,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华夏千年的营商环境。这种改变,既有外在物理空间的改变,大而全的商品种类、独栋气势恢弘的建筑物、兼具购物消费娱乐等各业态为一体的布局;也有消费文化上的巨大改变,消费不再是一种仅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行为,它开始带有体验、娱乐等多种因素。同时,百货公司的出现,也相当于一扇窗,在不同阶层的隔绝之墙上开了光,下层人士可以一窥上层人士的生活方式,稍有余钱的人甚或可以去购买一些相似商品自我满足。
百货公司的出现,对于都市消费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巨变,它与以往的消费观念是那么的不同,百货消费中所蕴含的“奢侈”、“浪费”、“所买商品不一定是必需品”、“卖洋货””而易招致道德上的攻击。从连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百货公司在应对这些责问时给自己找到的诸多应对之策,这些回应不仅使自己不至于处于被道德孤立,甚至还改变了我们自古以来的许多消费习惯。比如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追求新东西、新业态、新品牌,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所得到改变的。
虽然二十世纪初的百货公司与今天的零售商业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从那时起的许多观念也仍在时时影响着近日的零售商业,如营销、展示面、女性消费为主力等。
商业不论怎么变,最终的本质也仍然是消费者,因此,不论是彼时还是今时今日,我们需要做的都是在消费者上下苦工,尽最大的能力吸引目标客群。
《打造消费天堂》读后感(五):从百货公司重新认识上海文化
海派文化的论著很多,连玲玲的《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空间。主要谈论百货公司的出现,建造格局与相关设施,涉及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第二部分:消费观念。主要谈论百货公司用以形塑现代消费观念的手段——广告、公司志等,以及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微妙处境。两部分统领于“消费”,各自侧重有形与无形,时有交叉,通过详细史料的客观分析,融汇一处,比较好地展现“加州学派”的“海外中国研究”史学风格。
近代上海自1843年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条约》之后正式开埠,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与国际商业文化最重要的接轨之地。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说起上海老百货,一般人言必称“四大公司”,即由旅澳华侨所设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连玲玲指出,“四大”并非上海百货业的全貌。她以福利、惠罗为楷模,说明英商百货的先锋意义,这些公司本身是跨国扩张的结果,而“四大”经营者都是华侨实非偶然,百货业之兴起的前提就是全球化。
从19世纪后半叶起,世界各国掀起的一波都市改造运动为百货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百货公司以“薄利多销”为经营法则,以销售多元化的商品为目的,为此必须扩大门面,于是巨型建筑就成其重要特征,因此百货公司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与该城市或国家商业文化的发展,并且是全球性扩张的一个镜像。福利、惠罗定点南京路、四川路口,“四大”随之跟上,遂使该区域成为热闹的“十里洋场”。
百货公司因其经营特点,必须降低地皮成本,营造高层建筑;因其视觉展示需要,必须打造面向街面、吸引路人的特色橱窗;因其竞销策略,必须设立“一元场”等廉价部门,并有剧场、舞场、游乐场等附属设施。因此,百货公司成了老上海的地标,也是承载市民消费欲望的空间,当然,尽管百货公司意图兼顾“欲望民主化”和“维持阶级特权”二者的妥协,由于当时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他们的主要消费对象仍然是中产阶级以上人群。
这也决定了百货公司在传播消费观念之时所采取的方式。连玲玲选取了从“广告”与“公司志”入手。连玲玲强调了百货公司作为消费主义的实践机制,与广告这种“形塑意识形态的工具”之间的相辅相成,以几个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了广告操作流程及其传达的文化观念。近代上海不仅是经济、商业、金融中心,还是政治文化中心。广告要创造需求,所含信息不仅要表述商品的物质属性,还要呼应当下的社会价值与人群心态。新文化运动、恋爱自由、男女平等、民主科学、宣传国货等流行概念,纷纷被包裹在广告之中,而百货公司终须以营利为终极目标的资本性质必然使其呈现吊诡混杂的景象。“公司志”除了以上特征,相较广告,知识化程度更高,以《永安月刊》为样本分析,公司志的文章很多都是权威专家的专业主题指南,因此颇受中产阶级的欢迎。
连玲玲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研究领域为妇女史与城市文化史。连玲玲自述,《打造消费天堂》的标题,化用了左拉经典小说《仕女天堂》。可见她希望为两个领域搭建联系。老上海百货公司女职员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过程,较之普通的职业妇女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她们作为物化的“消费品”的组成部分,被贴上了“百货女郎”“面包西施”等标签,容易被污名化;另一方面凸显了劳动市场仍然由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状况,重新定义性别角色构成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连玲玲强调了女店员希望公众从技术角度去评价她们的工作的“去性别化”的愿望。
可以说,上海老百货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同时,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也塑造了百货公司这类现代企业及其企业文化。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