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老读者来拉高一下这套的评分率
●喜欢《留情》
●心揪着痛啊痛
●《年轻的时候》《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创世纪》。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没有一个人不是悲哀可怜。 每次读的时候真像鼻尖前耸立了一堵墙,明明有空间就是喘不过气。
●调情时候甜得像蜜,谈起人事又冷得似冰。作为两三周的睡(熬)前(夜)读物,倒是十分安眠,又有几分趣味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真的好看,写得又撩又虐。但是看多了类似的东西就腻味了,真的看不下去了,弃了弃了。这本书里,张爱玲的格局太小,绕来绕去就是情情爱爱那点事。不过终于理解张爱玲的小资了,那个年代动不动就是留学海归,动不动就是千金小姐贵公子,动不动就是讲究的吃穿,这些金钱浸染的价值观念我是读不动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一):红与白。红与黑。黑与白。黑白配。太极。天人合一。
最有名的,就是那一段话吧~
用所谓的价值观来看,确实有点渣男,但我仔细想想,难道女人不也是一样吗?嫁给了生活,想要激情;嫁给了法拉利,想要跑麦田……
反正要我选,我是觉得挺难的,最终应该是选择让自己最不为难的方向吧。所谓的“不为难”也仅仅是“不为难”,谈不上“舒服”。
另外,我不懂文学啊文法啊什么的,但是总觉得张爱玲是不是和我的语言体系不一样?我总觉得看她写的东西,字一个个都认识,怎么连起来就读不通了,外语吗?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二):11,《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5/5
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晚上才仔细读完,仿佛置身于民国时代。看了许多书评,大都是评论《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在面对妻子时是厌倦,妻子便像“饭黏子”,而娇蕊始终却是“红玫瑰”。娇蕊敢爱,并且在受挫之后依旧有追求幸福的勇气,所以就算是变成“蚊子血”也成为最鲜亮的那一抹。几年后的电车相遇,振保流泪大概是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也可能是为自己的不敢爱而流泪。虽然他与烟鹂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至少可以维持下去的,在旁人看来,没有争吵,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就已经是不错的…不知什么时候婚姻质量的标准竟变得这么低。
最后一篇《多少恨》中,相信家茵与夏先生是相爱过,由于家茵父亲的出尔反尔,贪图钱财却一次次毁掉女儿的幸福。但站在夏太太的角度来看,家茵的出现对她这个在病榻上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最后的结局是家茵回到乡下结婚,也断了夏先生的念想。说到底都是可怜人,无论是否爱对了人,日子都要过啊。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三):莫欢喜,总成空,喜乐喜乐,暗中摸索,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可能《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太耳熟能详了,读起来反而是《多少恨》带来的触动更大一些。 “你手上没有螺,爱砸东西,可是我手上有螺,抓紧了绝不撒手的。” 可是最终还是一个远走,一个放手。为了可怜的夏太太,为了不让小蛮重蹈自己人生的覆辙,为了不让夏宗豫被自己的女儿记恨,虞家茵选择离开。虽然赞成,可为什么要撒谎说要回乡下与表哥结婚呢?实话实说不好吗?一辈子那么长,总觉得他们还会再相遇,毕竟虞家茵把自己的行踪告诉好友秀娟了,只要夏宗豫有心,总能知道她的去向。感觉夏宗豫也是一个理性的人,在虞老头屡次犯错之后,能毫不犹豫的把虞老头从公司赶走,而不是看在心上人的面子上一味忍让,就说明他不是无能之辈,所以,如果他想,一定能找到她。期待这样的结局。 有多少恨全都扔给那该死的虞老头,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父亲,完全不在意女儿的脸面,完全不顾女儿的感受,无耻可恨到了极点。
整本书读下来,压抑到了极点,没有一个女人是幸福的,没有一段感情是美好的。还有四本,缓缓再看吧。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四):20200207,第十六本,《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5/5
前些天看了好几本书的豆瓣书评中,均有其作家与张爱玲的比较,并均有略逊于张的表态。因此才生了此书阅读之意。全部读完,肃然起敬。
当讨论当代女性作家的时候,我时常以“笔触无过多女性特质痕迹”作为是否可以享受其中的标准。这也许是读完严歌苓味同爵蜡后的教训。于是之前看过的所有值得拍手叫好的女性作家,都以不同的角度存在:三毛、杨绛、虹影都是。但,他们都是过于独特的存在,在阅读的全过程,都只能把自己共情的期待,建立在他们独特创造的个案情景中。张爱玲所挑拣的人生琐事,每件都有影子,如此精彩,又易共鸣。将唯一一篇男性视角主撰的《红玫瑰和白玫瑰》编入其他同样凡事种种当中,见格局,也成广大。这也使得这本的感受冲击要远比几年前看过的《倾城之恋》要来的更加猛厉。
不是缠绵蕴藉,也无一口三舌。虽总因其将各类倾向亲密关系,以各类“常见且合理”的理由写的分崩离析,而怀疑她本人真实性格之刻薄。但却仍为其看透个人存在孤立本质的入木三分,而拍手称奇。不愧为“劝分劝单劝孤老”的神作。真可谓: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五):无题
其实张爱玲的这些爱情故事,又何尝不是21世纪的我们的真实写照,现在所谓的结婚,又有多少人真正寻找到了自己的那一份爱情,我想有,但是寥寥无几吧! 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终其一生我们都被迫的活着,为了长大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被迫地去在书海题山中苦苦挣扎,去考证,去考研;为了结婚生儿育女后有一个物质保障的完整的家,被迫地去各种名利场忙碌着左右逢源,去三陪,去盘旋…… 生活是什么,家庭、工作、学习、业余……这些各方各面拼凑成了人这一生的旅途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孤独的。每一片雪花都否认是自己引发了雪崩,就好像,你的每一次更侧重于自身利益而忽略自己内心深处情感和想法的选择一样,也不承认是它们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孤独的你…… 人追求的不外乎两样: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世间没有两全法,不可兼得,也不可能全都得。 人生就好像一架天平,左盘放置物质,右盘承载精神,人这一生就好似为了如何才能使这天平平衡而努力着,当右盘精神世界有一些提高时,不免就会滋生出对物质的渴求;然而,当物质承载过重时,自己又看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芜,又想在物质允许的条件下,去追求那一方心旷神怡,不拘于世的世外桃源……就这样,左左右右,右右左左,寻找着那一刻的平衡。殊不知,人生这一旅途,永远都不会平衡,天平人生只有两个永恒平衡点:出生与死亡 厚德载物:人生天平趋近于平衡,个人德行与个人物质相接近 德不配位:人生天平处于失衡,极端,不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