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劳动号子》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3-01 22: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劳动号子》经典观后感集

  《劳动号子》是一部由戴玉强 / 霍尊 / 萨顶顶执导,音乐 / 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劳动号子》观后感(一):听!那一声声!多带感!

  劳动号子 | 音乐/真人秀/中国大陆 听!那一声声!多带感! 劳动人民光荣 一声声集合劳作的号子响起 热血便沸腾 接地气来自民间文化 以新的形式舞台演绎 弘扬的 是中国的优秀文化 推荐指数:⭐⭐⭐⭐️ 戴玉强、@霍尊、 @萨顶顶 、刘力扬、陈思思、王宏伟嘉宾 @广东卫视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观后感(二):听!那一声声!多带感!

  劳动号子 | 音乐/真人秀/中国大陆 听!那一声声!多带感! 劳动人民最光荣 一声声集合劳作的号子响起 热血便沸腾 接地气来自民间的文化 以新的形式在舞台演绎 弘扬的 是中国的优秀文化 推荐指数:⭐⭐⭐⭐️ 戴玉强、@霍尊、 @萨顶顶 、刘力扬、陈思思、王宏伟嘉宾 @广东卫视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观后感(三):劳动号子真是个特别棒的节目

  看得出节目组筹备得相用心,每首歌都配了跟歌曲对应风格舞蹈乐团,号子手也会跟调音师对歌曲进行改编,让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劳动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有了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把自己激情,把自己的快乐融入到了号子中去,就像老师说的,土味的幸福是真的幸福。 因为劳动号子非常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节奏韵律,更用着不同的语言去演绎,所以有的时候不看字幕有些词语是听不懂的。从前我不喜欢民歌因为很多时候听不懂,真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感受到歌曲想要表达意境,甚至觉得枯燥。但是看劳动号子时,通过号子录制前的创作歌手的感受,台上舞蹈团队和号子手尽情的演绎,是真真切切的能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丰富感情,感受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仿佛在翻动一本本中华民族奋斗史享受一场场视听盛宴。 最后想说的是,这些劳动号子,也许没有太高的歌唱技艺旋律简单并不高雅,也许细微尘埃,但也丝毫掩盖不住老一辈人丰富的感情,他们所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个个的节律画面浮现脑海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民族灵魂,去思考,去发现,去欣赏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

  《劳动号子》观后感(四):跨文化传播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还真没听说过号子,原来这在中国以北和中国以南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叫“吆号”,有的叫“喊号”。我记得以前看到过,汉族人民搬重物的时候也会唱起“劝力之歌”,这应该是汉族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的号子?简单的说,劳动号子就是广大百姓的“劳动歌”,简简单单的几句吆喝声、呐喊声,三言两语就能唱出劳动人民的声或期望,这个节目真是给我科普了不少,获益无穷。 如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那种一群人在沙田河海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似乎离我们很远,又或许以后我们也不再需要号子,但这种属于人民的艺术却不会熄灭。音乐就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劳动号子这样的文化,虽说可能有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刻不容缓。 在舞台上每当演唱者开始演唱,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画面,心中感触颇深,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感染力”吧!生活为音乐之本、音乐为生活之精华,这么好的节目就应该在全国各地传唱、一直传唱下去。毕竟,人民为生活而奋斗的精神是永不停止的。虽说南方地区可能没有北方那么豪迈的号子,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民俗歌曲,希望以后能推出更多用粤语、壮语演唱的劳动号子,毕竟跨文化传播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劳动号子》观后感(五):这档节目真的非常有意义

  相比现在五花八门的综艺充斥着各种小鲜肉,已经很难有如此正能量的节目出现了。所有的歌曲素材都来源于实实在在的劳动生活。在这里劳动劳动不叫“光荣”,不叫“伟大”,他叫“真实”和“美好” 曾经因为工作有过与岭南疍人交谈的机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不“脚踏实地”,“居无定所”,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依靠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在用自己的劳动在创造属于自己生活。所以第一期节目听下来真的有种的感同身受的感觉,王宏伟老师的黄河船夫曲,萨顶顶老师的咸水歌,霍尊的乌苏里船歌,南北完全不同的风格调子。黄河船夫的力量和刚毅,岭南疍家人的微波摇摆,都充满着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幸福感。特别当听到咸水歌的时候,开头节奏缓慢,充满幸福感,仿佛海风轻轻拂在脸上,渔民们在轻轻诉说海上的良辰美景。到后面节奏加快,充满力量积极向上,正是疍家人非常纯粹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生活的澎湃激情。 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个时代与一个往事,就像萨顶顶老师说的,也许不同的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演绎,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怀在传承给下一代同样的东西,那就是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也许就是这个模样吧。

  《劳动号子》观后感(六):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尊尊和《劳动号子》哦!

  广东卫视的《劳动号子》到底是个什么神仙节目呀?我家尊尊真的太棒了吧嘤嘤嘤!!之前看《国乐大典》的时候,霍尊还是大家熟悉的那个“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的翩翩国风美少年。然而!当尊尊去到了《劳动号子》,立马就画风突变了?哈哈哈~说到底还是因为其他老师们都太厉害了,神仙打架的情景,尊尊估计也压力山大吧!但是作为一枚小粉丝,我很惊喜能看到他能有这么多的新尝试和突破,感觉他把好多“第一次”都交给《劳动号子》了。从最开始的《黄河船夫曲》,到扬州话版本的《拔根芦柴花》,再到和阿兰姐姐合作演唱的日文《拉网小调》,不论是高昂澎湃的号子,温柔悠扬的号子甚至是国外语言的号子,霍尊的精彩演绎从不会令观众失望!麻烦节目组大大们给我家尊哥加鸡腿哦! 多亏了尊尊,我们通过这个节目真是受益匪浅。第一次知道每个地方的号子都不一样,而且号子五花八门的,尤其是南方的号子,感觉好有文化的亚子哦(可能还是因为粉丝滤镜重哈哈),真是长知识了。这几期节目让我知道我们国家的劳动人民虽然辛苦,但他们同时也是团结,享受其中,乐在其中的。还是那句话,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感谢我的爸爸妈妈,让我出生在这个和平年代,也不用吃苦受累,我真的太幸福了。同时也想感恩许许多多的默默无名的人在为我们的生活所努力和付出,也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人们才会更有余力去想如何传承,推广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和经典。最后再强调一句!尊尊最帅啦!!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尊尊和《劳动号子》哦!

  《劳动号子》观后感(七):希望节目做的越来越好

  一开始在豆瓣看见这档节目是有点好奇的,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操着一口流利“广普“的广东人,并不知道何为号子,就好奇点了进来。 点进来发现这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节目,非常的正能量,通过听节目的一首首“劳动号子”,仿佛在阅读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有黄河岸边的船夫,岭南水乡的水上人家等等,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尽管作者与我相隔一个世纪,但船夫们奋斗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眼前,令人动容。 《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者是黄河岸边的船夫李思命。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每日艰辛、无畏地劳作在船上,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霜白;黄沙,将他们宝贵的生命夺走;他们是脆弱的,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是贫穷的,可他们骄傲、他们自豪,因为他们是黄河上的船夫,唯一敢在黄河的浪尖高歌起舞的真汉子!偶尔遇风平浪静时,他们或同船的船夫之间,或相互交错而过的两船船夫之间,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号子手王宏伟老师通过对节奏的把握,歌曲跟场景的融合,用最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当年黄河岸边船工对黄河的热爱,在与大风大浪,在与生活抗争,折射出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奋斗,用劳动去创造幸福,全是满满的正能量。 大写的黄河大写的人把黄河的壮阔,生活的艰辛,艄工的英雄一首歌全部表达出来。正像蒙曼教授所说,这首歌值得传唱一百年,一千年。 最后总结,希望《劳动号子》节目越做越好,给我们带来更多正能量的曲子!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

  《劳动号子》观后感(八):看得出来节目组筹备这个节目真的很用心

  曾经自己也是一个对民歌没什么太大兴趣的人,很多时候并不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意境,所以觉得很枯燥。但看过几期后,觉得还挺好看的,也看得出来节目组筹备这个节目真的很用心,对每首歌进行编排后,还配备了相似风格的舞蹈团队。 台上舞蹈团队和号子手尽情的演绎,表达出了劳作过程中的那种丰富感情,他们所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个个的节律以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激发我去思考,去发现,去欣赏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在劳作中把自己的快乐和激情融入到号子中去,让听到的人也能感受得到这份生活的激情! 这些产生于民间劳作过程中的号子,是经过劳动人民美化,才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劳动号子实际上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甚至词曲都是较为简化的,产生于劳动而又能够为劳动服务,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劳动体验、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劳动号子》这一档节目将劳动号子这一民俗文化带到大众视野当中,实际上也是在呼吁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大众参与,希望大家都能真正感受到节目组的良苦用心。“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莫过于此。在很多人看来劳动号子就像是土味的代名词,但一如导师在节目中所说的:“土味儿的幸福才是踏踏实实的幸福。”

  《劳动号子》观后感(九):不错的节目

  不错的节目,光看节目内容还挺意想不到这是广东卫视出品的节目。我作为一个广东人,在这之前从来没听说过“号子”这种音乐形式,了解得不多(也有可能在读书时候的音乐课教材上有提到过,但忘了,音乐课这类课程,大家懂的)在第一期的节目里,感觉切入主题太快了,像广东卫视的观众,大多数应该还是本地人,我觉得大家对于号子这个概念是比较陌生的。站在观众的视角来看,希望在节目的最开始还是要对号子进行一些更详细的阐释。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地大物博,而像劳动号子这种属于人民的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受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南北方的号子风格差异也很大。几期节目看下来,目前只看到了一首萨顶顶演唱的“月光光+咸水歌”,是属于我们岭南水乡地区的号子。对比北方号子的辽阔、豪迈,我可能更钟情于南方号子的这种婉约、绵长。(纯属个人感受,没有挑起地域对立的意思) 萨顶顶的表演让人十分惊喜,改编得不错。一开始的“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就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童年记忆的时候,相信大多数广东人对于这首歌还是耳熟能详的。接下来的咸水歌部分,由萨顶顶演唱,她说是第一次尝试粤语歌,唱成这样也看出来是下过功夫了。萨顶顶的粤语发音并不标准,但不知道为什么却唱出来了一种闽南话的既视感,配上她独特的声线,把这首歌唱出了不一样的风味。 希望接下来能在节目中听到更多用粤语演唱出来的号子,也让更多的本土观众认识到号子这种接地气的音乐形式。此外,这样的节目只在广东卫视播出的话有点可惜了,观众群体有所受限,毕竟节目展现出来的号子是跨越南北的。也希望节目组多加努力,做好宣传,把这样有文化意义的节目输出到更多地方去。

  《劳动号子》观后感(十):正因有这群智慧与勤奋并存的劳动人民,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也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爸爸的伟大!

  平时我很少看电视,但是我爸爸每天都习惯看广东台,一开始看到这个节目名字的时候,我真的真的没有任何的兴趣(sorry),感觉这个节目主题离我们这些从小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有点距离感吧!而且我当时觉得唱号子不就是各种吆喝嘿哟嘿喂吗?怎么还能做成一档节目来了!?后来无意中被一个同学安利,说节目组请了好多耳熟能详的实力流行歌手和歌唱家,我就尝试看了看,没想到《劳动号子》是个宝藏节目啊!现在完全入坑无法自拔,我被打脸了! 在第一期里,刘力扬改编的《川东施工号子》我就被惊艳到了。通过加入rap和auto-tune等元素,将中国传统的号子结合现代舞蹈和电音来吸引我们这种年轻观众,仿佛觉得自己在蹦迪!还有第三期阿兰的《打墙歌》,找了个藏族rapper来助唱,整首歌的藏语都好洗脑哈哈,我都已经会跟着唱了。当然,印象最最最深的是王宏伟老师,我前几个月才看了他和阎维文老师主演的《长征》舞台,久久不能自拔。这次在《劳动号子》王老师居然用acappella的方式来呈现《澧水船工号子》,老艺术家真是艺高人胆大呀,respect!我觉得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和歌唱呈现方式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那种热忱。 这个节目里有好多好多的“号子”跟我想像中的都不一样呢!真心感受到节目组的用心,每次艺术家们演唱号子曲前,节目会通过讲述一些非遗文化、现代科技的变迁,还有以前戏剧表演的片段,来讲述该号子的前世今生。之后再利用不同的手法来创作与此贴合的舞台风格,更能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来了解“号子”,接受”““号子“,感受”“号子”。正因有这群智慧与勤奋并存的劳动人民,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也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爸爸的伟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劳动号子》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