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乐买房记》是一本由杨时旸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了一下午看完了杨时暘老师的新书《杨天乐买房记》,看得我真是又哭又笑的。北漂八年,搬过很多次家,遇到过人跟书里的很像。如今我回杭已经三年多,仍会想起那个在西直门气味图书馆的下午,收音机里一直在放tears in heaven…
●本书内容过于真实,引起读者强烈不适。我们一直在向现实妥协,妥协到失去自我。政策像条喷火的龙毁灭着城市里年轻的勇者,被现实打败的年轻人永远不能像韩剧里的欧巴一样在激烈的搏斗后还能面容粉嫩,刘海一丝不乱的。我们其实都只是佯装乐天的杨天乐。
●非常写实了。那天在地铁上看到旁边一个男孩的手机,几个微信群名“2020不再漂” “XXX业主交流群”~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房子和希望捆绑发售,限量供应。
●3个小时读完,现实生活题材,文字流畅。“此心安处是吾乡”,人们倾其所有想要得到房子所代表的安全感。
●看完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那一瞬间非常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非常非常。因为很真实所以才觉得丧吧,挣扎着过活。
●现实太残酷了
●那些人们最基本的对于稳定、安全、归属感的需要 那些漂泊的日子
●这是一本让人越读越丧失了尊重和好感的书。对现实层面问题的挖掘并没有比普通读者所认识的更深刻,读来就像是隔壁邻居不经同意走进屋里一通吐槽,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去,留下主人和一地负能量等待收拾。在脱离于现实问题的层面,小说缺乏起码的人文性,杨天乐也好,杨时暘也好,都被城市中过于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比较心理所裹挟着,对“活着”这件事,丧失了起码的热爱和善良。杨天乐尴尬地夹在上下层之间,夹在物质的缝隙和不愿回去的故乡之间,被自我营造的痛苦折磨得不堪重负。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希望拥抱的,是生活的肉身”,肉身不是一套房子,肉身是纵有万般无奈,依然信任自我,愿意等待明天。不论做人还是做事,我都本能排斥并疏远那些外部指标驱动的人,他们身上的怨怼和无能,短时间令人觉得可笑,长时间令人觉得可悲。
●跟笔者杨时旸在后记说明的一样,全书没有复杂技巧,语言直白,却总是一针见血的大实话。只要是北漂的外省青年,境遇上多少总能寻得到影子。买房前的准备总不如政策变得快,以前觉得荒诞的事儿,没准儿下一秒自己就置身其中。直面现实的无可奈何,身份的难以定位,顾虑重重的焦虑,活着,就是折腾。
《杨天乐买房记》读后感(一):找找自己的影子
两个小时可以读完的小说,每一个租过房买过房的外省青年应该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庆幸今天自己能够以一个轻松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10年前第一次去看一处万科的新楼盘,90平方总价不过百万出头,当时的我却觉得是天文数字,根本没有想到要筹钱(其实就是找亲戚朋友借钱)去争取。等到10年之后,每每路过中介时看到仅售一千万的广告牌时,我已经见怪不怪了。房价就像我们这代人不得不搭上的过山车,疯狂而荒诞。可惜的是,愿意描写这个主题的作品太少太少。
《杨天乐买房记》读后感(二):就像是看别人打游戏一样
感觉这本书写的蛮真实的,不仅是里面经常出现的那些熟悉的地名,还有北漂男女的生活,挤地铁,点外卖,租房搬家……虽然是我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但总觉得离我很近,简直触手可及,那种与北京这个城市若即若离的虚无感,回望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时的踌躇与无奈,都像是我曾经经历的某些时刻。而在北京买房这个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事,我看着男女主人公经历的种种事情,找中介,看房源,假离婚,那些曾经是新闻或者公众号里的话语,落成两个人匆忙的脚步与无助的感觉,显得格外真实。
虽然买房这件事情还没有提上日程,但看完了这对小夫妻踉踉跄跄慌慌张张买房的故事,我忽然从内心生出一丝不踏实的淡定:原来在北京买房,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杨天乐买房记》读后感(三):内容过分真实,容易引起不适
坐标魔都,看作者的这部北京男子图鉴,像面镜子。
大量细节扑面而来,仿佛是现实生活的截屏,不堪的画面似曾相识,但是一帧一帧停下来看的时候,还是扎心。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想要追求的效果。
从要续约时和房东太太之间的小协议,到房东家里蝴蝶挥一挥翅膀就引起的太平洋海啸,下定决心买房的那几个moment好像看到了小希望,剧情在反转又反转,小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在微妙的变化又变化。如果有一种网络文学叫爽文:跟着主角一路升级打怪,最后战胜大魔王;这本小说就好像是它的反面:一路跟着主角被妖怪打败,最后被大魔王打死。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goes wrong. 生活里所有的不愉快竟然都发生在杨天乐的身上了,每一张读完在想,不会这么顺利吧,就真的搞砸了。
作者写得很流畅,但是不太敢大范围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生活中的焦虑感已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只能给已经走出困局,“上车”的朋友分享,读完之后交换劫后余生的眼神。心照不宣。
《杨天乐买房记》读后感(四):买房,折射了社会的调节机制
今年打算温州买房,所以买了很多跟与买房相关的书,既有理论指导型的,也有百科工具型,还有故事小说型,周末读完了《杨天乐买房记》就是属于故事小说型。
主人公杨天乐与她妻子生活在北京,然后很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房子,搬来搬去的日子实在是令人难受,所以最后下定决心买房,当然政策变化很快,为了买房他们经历了很多,甚至为了买房而离婚,看似荒诞的故事,确实是现实中不断的发生,当然,最后结局是非常开放式的。
小说里面写的非常写实,除了个别部分情节有些狗血以外(女主角前男友在国外失踪若干年,然后又回到国内,想跟已经结婚的女主角约,女主角最后抵制诱惑回到男主角身边),整体还是比较真实的。
从小说里面描绘出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和蚁族的生活状态等等,倒是让我觉得了房价成为了社会调节机制的一种,一线城市通过高房价来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就好比生态系统里面的某个生物种类总是有天敌或是自然资源限制导致总是有数量上限。倘如一线城市的房价跟其他地方的房价一样,那么为了更好的发展资源,人口涌入变得不可避免,那么其结果也是可怕的。
现在很多人在抱怨房价高,应该说国内资源丰富的地方房价高,如果去小城市,小城镇,小农村,总是能够找到自己买得起的房子,但是又不愿意去,想留在更好的地方,自然房价偏高,自然买不起,这时候,要么提升自己的收入,要么挪动地方,总是要做出抉择。
我难他亦难,我易他亦易。在一线城市生活中,家里有矿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靠自己打拼,机制面前,大家都难,最后还是多想想怎么去提升收入吧。
《杨天乐买房记》读后感(五):买房这条路
买房这条路无论是路过、走过还是爬过都要经历...除非你从来没想过在城市立足。
这本书描述了一对想在大城市里安家的小夫妻,从租房——搬家——看房——最后被政策彻底限定死的买房过程。负面的表述很多,大篇幅的现实描述提醒人们在北京房价上涨时,还没有上车的人的无奈。一条政策的改变、首付比例、首套还是二套认定都牵动着条件不充分买房家庭的神经,北京不比其他小城市,政策多限制多。人们就像制度下的蚂蚁一样想着如何合理利用制度(比如离婚买房),不过这里的利用最后风险仍然需要买房人自己承担,最后杨天乐夫妻俩成功的离了婚,但是因为不满一年算二套房,还是没买成,这里记述的应该是那段时间北京密集政策出台的时间点。
这种题材的确很难写,因为就像做作者反复强调的一样“我们是没有参照系的一代,而这一切的焦虑还是现实未能作为经验被省查”,所以整篇大段的再描述现实,强调现实的残酷。读完整本,还是觉得用小说来表达有点苦大仇深,开头一百页写的是租房,(浪费了一半的纸张)后面一百页写的是买房,写多了有一点做作,压缩一半比较好。不知道作者写完会不会后悔,买房这件事看的懂,可以参与的人不必说,不懂或参与不了的人也不要说,因为万一房价下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