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2-20 23: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1000字

  《俗世奇人全本》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2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一):冯骥才: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天津版的“清明河图

  王淑杰

  陈丹青说,写鲁迅萧红的好;我说,写冯骥才,李国文的好。李国文的散文难得一见的好,他写《大冯印象》更是如此;着墨不多,字字珠玑,活脱把“大冯”写得入木三分

  鲁迅主张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曾一度受鲁迅影响,读了很多外国书。论短篇小说喜欢莫泊桑梅里美等人的作品。始读《俗世奇人全本》,就否定了鲁迅先生的主张,唯独阅读兼而有之,不矛盾也不冲突

  打开书,会乐得合不拢嘴;合上书,你会陷入限沉思。哪一种情结使他信马由缰创作?用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民间奇人涌,我笔何以禁?”更何况天津乃是他的出生地,既是他生命的巢,又是他灵魂的巢。天津对他,意义非凡!

  文史都不陌生,也知道写作是非严谨的,既要史实,又要属实,还不可过于渲染,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小说《俗世奇人全本》,涵盖了文史的特点,把历代天津卫的市井奇人写了个通透分明是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宏大壮观。这幅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不同于张择端的就是,把历代的市井奇人融入在一起,更具小说的张力

  小说不单纯描写人物本身,通过故事贯穿的就是地域文化,严格到:事件详实年代可考。通过阅读,感觉好像拼图版的“清明上河图”,把整个天津地域坐标历史坐标、人物坐标写得一清二楚方言土语,同样自成一格。对不了解天津的人来说,可以拿着本书按图索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估衣街、大直沽;狗不理包子、天津的麻花、四十八样等等等等。

  多年前,通过《期待》这幅水墨画认识冯骥才先生,对画一见倾心,虚掩的门扉,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还不知道先生是一个大个子。先生的水墨有种超凡静气,虚室生,此中有真意

  最早看过丁聪先生的插图爱不释手。几年前还看过钱海燕的插图,这是一种靠文字支撑插图的审美,有点近似蔡志忠漫画。先生的《俗世奇人全本》插图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珠联璧合天人合一。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幅幅人物肖像画精准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可谓一绝。 用先生的话说,在天津生活了一辈子,深谙天津人骨子里那骨子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还有嘎劲。

  阅读是一种财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价值。一本好书可以开启一个灵魂,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有趣的灵魂是才是万里挑一。这是一本难得的天津版“清明上河图”,本书告诉你什么叫与书为友的快乐,什么叫知识的力量。

  天津,等着我,还会再次踏上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上,寻找往日的足迹。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二):洞烛幽微之《俗世奇人》

  短篇不好写,着墨不多,容易误解。然而如画之留白、乐之盲音,它把更丰富的意念与接受空间留给了读者。格非说:我们现代人的解析能力是恐怖的。这里应该有我一份幽媚的贡献。 七块?是个恐怖的悬念。网查了一下,将近三千元人民币。“苏七块”是一些人背地里给苏金散医生的诨号,只拿他收费高说事儿,而不正视他的手艺给大众带来的价值,有点不光彩。 说正名苏“金散”,也许取自酒仙诗也仙——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取其自负大量的豪情用。他立的规矩,华医生懂了一二。民国之初,世道并不安稳,好多人如三轮车夫一样只能日吃日进,没有盈余的膏粮。苏大夫要立足社会,不能只有仁,不能让自己的才艺被埋没被压榨成“廉价劳动力”,必须曲中求直,用七块银元做试金石、试心石。对有些人——给他诨号的那类人——得明抢,而对有些人——张四、华医生这类人——则是明抢暗济。 短篇对人物的立体形象来说虽然有点不解渴,但是有味儿。草蛇灰线,见微知著。 《刷子李》说了技艺与传承。边刷边歇,劳逸结合,这是生理逻辑的科学事实。用心、细心与耐心,这是对职业的一份虔诚。难得!视金钱为人生唯一追求的人,大抵都变成了机会主义者,坑蒙拐骗大行其道。格非说,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技艺也是,它不能被时间所规定所限制,它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 文本从全知式外在叙述转为可靠的人物——曹小三——叙述,让人物的可度不再偏听则暗。能得到师傅真传的徒弟是幸运的,师傅若不点破,徒弟暗自下定论,一念之差倏忽就谬以千里了。最近看《我在故宫修文物》,那里的人文传承,也如刷子李这般——人与人、人与物有着最温馨的沟通与交融。 看《酒婆》仿若在看《孔乙己》,看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继承与毁灭。小酒馆老板、首善街、酒婆、酒客一众,用一场荒唐的酒事反讽了一把混沌的社会——做人做事该如何秉承内心的真与善。 酒婆是个有故事的人,她打开钱包的过程,也是在对我们无声地诉说——三层包:布包,报纸包,锦纸包——她的讲究,祖上或也曾阔过,但至少懂得规矩。报纸时旧时新,说明经常换,是否也在说明她是有文化识得大字之人。 酒,属是高档消费品,在女权羸弱的社会,除了新婚夜,除了夫命妇从,女子是无从染指的。劣质酒,除了难喝就是晕头,去文本中的小酒馆里的人,一概都是买醉袪疲消愁的。 女子喝酒,且喝到了酒婆的高度,世不多见。她经历了什么,在大脑高度混沌状态下仍不吐一词,多么恐怖的理智自控能力啊。是什么样的环境营造了她的意识形态,值得探究。 《俗世奇人》里的短篇,都是用一种评书话本的语体来叙述,文笔不繁且精准独到。在文中虽然没有给出济世良方,但真真切切地给了读者去反思社会求诸内心的意识。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三):《俗世奇人全本》|有血有肉的津门奇观、奇人

三岔河口

  在津生活了六个年头,对天津这座城的了解却是了了,历史是从课本上读来,故事是从朋友口中听来,在津的“外乡人”,绝少有机会俯下身来,倾听天津这片土地的脉搏。

  虽然趁着闲暇时间,走过诸多的大街小巷,甚至五大道的街巷里,留下无数重复的脚步;虽然趁着周末的大块时间,跑到津门郊县的乡野,看潮白河波浪涌动,跑到未成熟的稻田边,看北方的一季稻勃勃生机的模样,但从乡土文脉来看,我仍旧是“外乡人”,时不时会用家乡的一套看法来看待天津的这,天津的那,就像刚到天津的妈妈一样,总觉着心中和这座城隔着万重山。

  这本书拉近了我和天津的距离。

  居住在海河附近,在平常日子里,下班后会选择沿着海河慢跑回家,或者晚饭后换上跑鞋和一身行头,从金刚桥往前到天津之眼,再折回一路跑到金汤桥,然后再折回,慢步回家,全程五公里,微微汗,一身舒爽。

  选择这样的跑步路线,一来是路面比较齐整,不会磕磕绊绊;二来来往散步人员比较多,安全;三是这沿途的热闹,令人着迷。到底是什么热闹呢?

  如果你有机会在温暖的季节来到天津,沿着夜晚的海河走一走,就会深切感受到这样的奇景,河流左岸,五步一小群,十步一大群,音箱雷动,舞步摇曳,歌声飘扬,天津人的夜生活悉数在这里上演。跳舞的,排排站,齐整的队列堪比正式舞台;唱歌的,一个人拉着音箱,找一处僻静,打开平板歌词面板,大声唱起,水平直逼专业水准,慢慢的人头聚拢,把歌唱者围起来,一边听一边叫好,吆喝声在海河水面上弹起,回荡。有年轻人唱软糯的当下流行歌曲,但围观人数总归是抵不过那些豪气万千唱红色革命歌曲的老年人,歌声飘扬,铿锵有力,天津人看热闹,自己也是敞亮十足的热闹。

  或许,这就是天津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背水靠海,天生乐观,天生敞亮?

  读《俗世奇人全本》让我找到了答案。

海河上的垂钓人

  冯骥才先生通过54篇文,58幅图,勾勒出天津人的血肉精神。学习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有种说法叫作“近代中国看天津”,足见天津的重要性。但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重要性,影响不了普通百姓的吃喝玩乐,看到了天津小洋楼、看到了天津的各类纪念馆,你会知道,哦,这座城原来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曾经生活在这座城的人,才是整座城的精气神,如果把历史的天津看做是一座“空城”,冯骥才先生把“俗世奇人”写将出来,放在每一条街巷,这座城就活了。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冯先生不去书写名家大贾,不去记录高官学人,而是把一个个曾经生活在天津卫的平常日子里的“素人”,他称之为“俗世奇人”,一一记录下来,以带着煎饼果子嘎巴菜的天津味道,为每一个平常人立传,让读者从简练的笔墨间,观察人间百态,品味人生道理。在54篇书写中,有人有动物,人呢,多数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以天津人习惯个人冠以的“外号”命名,每一篇都挺哏儿,通过对一个个人的书写,一个个场景的复原,来讲述天津这座城里百姓的地域性格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动物呢,有鸟、狗子、鸡等,读来也是妙趣横生。

  如果不是辑录成书,这些故事都是平常街巷里祖辈讲给孙子辈的平常故事,也可能是平常日子大家茶余饭后的“嚼头”。看似前后没有任何关系的各篇小小说故事,却是对一个地方文化最齐整的记录,因为有些故事,没有了口口相传的土壤,再不去整理,就会消溺在历史的尘埃里。

  虽然是小故事,但在阅读中也让我澄清了有些认知上的错误:比如对“狗不理”这个品牌的认知,原来不是“狗”不理,而是人的名字叫“狗子”,人少言寡语,人叫他,他很少言语,所以他的包子店才慢慢叫起来“狗不理”,他姓高,名字叫狗子;比如“泥人张”的书写,让我知道关于这个津门第一泥人世家的故事;比如对天津人性格的进一步认识:不拘小节、不唯高官厚禄,不唯精英,对那些有独门绝技的人的偏爱,令人沉迷其中。

古文化街

  冯骥才先生不但把每一个人的精髓写得好,比如喝一碗酒就歪七扭八,在大街上打旋旋的酒婆;比如能够从袍子里变出各种戏法的“大裤裆”;比如万千相声都逗不乐的“冷脸”,比如来去无影无踪的“燕子李三”,比如造炮仗一绝的“崔家炮”,都是平常凡人,却都是素人英雄,平常日子里闪着光。

  读懂有血有肉的天津故事,这本书不可错过。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四):铁笔写津门——《俗世奇人》随笔

  年近八旬,读者仍习惯叫冯骥才为大冯。为嘛?除了个儿大,大冯常年致力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老百姓交流多,干的事儿,写的字儿,都挺哏,接地气儿,不但写了54篇《俗世奇人》,自己也扑腾腾活成了一位俗世奇人,叫大冯,透着亲切!

  《俗世奇人》写了三拨儿,每拨儿十八篇,先在《收获》发表,然后成书上市。无论人文社足本、全本,还是作家社三册版,均一纸风行于俗世,获赞无数。

  看《俗世奇人》,你老得盯紧俩字儿——俗和奇。“俗”包含了世俗、通俗、庸俗、俚俗、鄙俗多种意思,说白了,这是些生长于民间的俗世故事;“奇”用大冯的话说,是下限“意想不到”、上限“匪夷所思”。看这些五行八作的俗世奇人故事,可概括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能耐。你看神医王十二,随手找个磁铁,把病人眼睛保住了,一个热毛巾,把伤者肋叉子从墙里抽出来,不动声色,能耐真大;泥人张,绝活儿藏在袖子里,好赛吹口气儿就能把泥人捏活喽;再看大裤裆,随时都能把想揭秘的“猴子”耍掉,就让你瞧不出魔术的底儿;刷子李不沾一个灰点也就罢了,还得逗逗徒弟,用一个小洞引来徒弟更深的佩服;崔家炮的老大,被人黑了一道,手残啦,还能东山再起,俩手放“双响”改成一手放,不服的,尽管来。大者神医、小者刷墙,这些奇人,奇在有能耐,甭管干嘛,有自己个儿的绝活。

  二是挺各色。各色,就是有个性,不那么圆融。苏七块,治病救人、顾贫恤弱全没问题,但得绷着那个劲儿,要的是那个理儿,七块,没得商量;李三,偷东西也不甘无名,偏要留个燕子标记,这不是挑衅找卒瓦 (卒瓦合成一个字,cei四声,打不出这个字)吗?真是各色! 你就看全书54篇文章中提及的那些人物,哪有几个不各色的?这也难怪,一脸庄重正经八百的规矩人,大都引不出什么话题,得像评书中的牛皋、程咬金、黑旋风,有毛病有个性有特点,才能成为书胆。

  三是脑子活。郑三、陈四之流游走世间手段灵活,关键是脑子活络。脑子活,用到正地儿叫智慧,用到歪处叫狡诈。钓鸡成了盗窃的手段,歪才歪用啦,真叫人膈应;再看《绝盗》写的事,一群混混,踩好点儿看准道儿,照剧本演戏一般,把人家搬个净光,还落个嘴上便宜,这种下作的手段,到现在都未绝迹,仍以各种方式上演。20多年前坐汽车从天津西站到静海,五六个男男女女如同一剧组,先是易拉罐后是秘鲁币,演出一场连环套,快到终点,一声招呼,下车作鸟兽散。这些人,把脑子全用骗人上了。

  四是烟火气。在水旱码头、四方杂处的天津卫,这些五行八作、稀奇古怪的人物,并非高官巨贾,不居深宅大院,终日游走于市间,俗也好,奇也好,就活在百姓中间,救人的也好,骗人的也罢,熙来攘往、投机钻营,为的那口吃,争的那口气儿,活出了形形色色的样貌,活出了古里古怪的故事,让百姓啧啧称奇,说说、笑笑、评评、骂骂,倒也给生活平添了若干乐趣。

  大冯写的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信而有征,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好赛真的一般。比如新作《崔家炮》提到的鞭炮之乡沿庄,离我家不远,40年前,我哥夜里偷偷去沿庄进了一自行车鞭炮,打算在集上卖,遇上民兵追捕,慌慌躲避,至今想来惊险感犹在。在独流镇河边的鞭炮市场,卖家比着放鞭炮看谁动静大的场景,和小说写的一模一样。

  前面说过,大冯本就一俗世奇人。你看吧,先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主将,小说中高女人逝后,矮丈夫高高举起的雨伞下那块巨大的空间,引来N多读者泪目。之后是《红灯前传》《神鞭》《三雨金莲》,往清末民初天津卫民俗方面靠,写得风生水起,有鼻子有眼儿。后来干脆把精力投到古村落、年画保护方面。这么多年来,大冯深入市井、钩沉传说、捕捉精神,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儿,杨柳青访年画,炒米店寻缸鱼,把多年的习俗和记忆凝固下来,留下了很好的传世资料。《俗世奇人》,当是探寻天津文化精神过程中一个副产品,用大冯自己的话说,不重“天津味儿”,要写“天津劲儿”,“味”可用方言、地理来表现,相对容易,“劲儿”属于精神层面,看不到摸不着,但如写到位,却能让人觉出来,这就高了。

  在这方面,大冯就是高,用54篇《俗世奇人》勾勒出了天津旧时的那种劲儿,有些劲儿,在津沽大地流传至今。天津劲儿是嘛样呢?大冯的总结是: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不较真。这说得到底像不像天津人,你老自己个对着镜子照照吧!

  新书发布会上,有人问大冯是否还会接着写俗世奇人,似乎没有得到明确答案。我判断,大冯不会再写了!为嘛?你看呐,人文社编辑这回挺嘎咕,全本出书就出书呗,还整了副《俗世奇人》扑克牌,JQK大小毛,54个人物各有所归,找几个人凑一块儿,吆五喝六打几把升级惯蛋挤油,再唠唠奇人奇事,那个俗劲,就甭提啦!54张牌全齐啦,依大冯性格,不会再多出牌,肯定干别的去喽。话说回来,如果哪天大冯又用铁笔续写了十八篇,甚至凑巴凑巴出第二副扑克牌来,您也别埋汰我,大冯本就一奇人,谁又说得准?咱们还是乖乖骑驴看账本——走着瞧!

  看完54篇《俗世奇人》,我想,人生有时好赛一副扑克牌,就捏你手里,能不能打好这副牌,于俗在见奇,靠您自己个喽!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五):用奇人去度量生活的丰富

  读完冯骥才先生的这本《俗世奇人》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简练到极致同样会焕发出别样的美,奇人的辈出才勾勒出了俗世生活的多姿多彩。”

  作者用丰富的人物和繁多的街道店铺描摹出了天津卫别样的风貌,不能说具有魔幻色彩,但至少是具有戏剧性的,一个个的奇闻轶事让这片土地熠熠生辉,作者编织出了一张金线的大网,打捞着这片水域里活灵活现的鱼儿们。

  文中有句话作者总结的很到位,

“天津这码头太大,卧虎藏龙,能人大都死在了能耐上。”

  名人除了自己的手艺,大多是要靠民间那一张又一张的嘴来传唱的,对你的地位虎视眈眈的奇人大有人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命运的规律就是这么神奇又不可更改。

  很喜欢开头的那首诗,

“张王李赵刘,众生非蚁民,定睛从中看,人人一尊神。”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传记,不过记录的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个个游走在生活的钢丝绳上的普通人,他们凭着手中的那只瓢,从这汪池水中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瓢水。

  我手中这本人民文学版本的《俗世奇人》配了大量的插画,描摹出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像作者所说

“以往,他人也为俗世奇人画过插画,画的不错,但别人画的是他们心里的俗世奇人,我画的是我的,这些人物是从我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的脾气秉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天津人骨子里那股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要面子,还有嘎劲,我画,更是画这些东西。”

  所以当这些人物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后,对照着所发生的故事,会更显得妙趣横生。

  这本小说一共讲述了54个奇人,很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看病必须先收7块银元的苏七块,刷墙不留一点白渍的刷子李,做买卖的文人冯五爷,看假画的蓝眼,卖汤茶的杨七杨巴,好时髦的背头杨,只认牙的华大夫,艺高胆大的泥人张,会钓鸡的活时迁,比人还好面子的黑头狗,学人姿态的马二,永远不笑的冷脸,等等等等。

  谈起生活,其实是个挺沉重的话题,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思考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铰链已如此沉重,再去谈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总落得个周围人的耻笑,活着才是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再去揭开生活的伤疤,纵身跳入这个五光十色的琉璃场,面带微笑,负重前行。

  书中有很多的人物,他们分别贴有不同的身份,医生也好、画师也好、脚夫也好、盗贼也好、艺人也好,把他们的经历读完后,我往往都会黯然一笑,可笑归笑,伴随的总有一丝感动,因为他们都在为心中的某个信念而活,像文中的“蓝眼”,任何假画都逃不过他的那双眼睛,但偏偏栽在了别人专门羞辱他的局里,他自觉的卷铺盖离开了铺子,天津古玩行再没有他这一号,其它的原因撇开不谈,单就这个,他是活的明白的。

  再说说刷子李,刷墙说白了是门活计,但刷到他那个程度,我觉得更像是一门艺术,他刷墙必穿一身黑,像是在与白浆较劲,

“刷子刷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的透亮,白的清爽,手臂悠然摆来摆去,好塞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极是好听。”

  这种执着也算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了。

  其实文中对自己的手艺抱有执念的奇人们有很多,他们都在演绎着一个个普通人的信仰。看到这些执着的人物,我忽然间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笔下《地狱变》里的良秀,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但由于性格原因,遭到周围人的取笑和厌恶,在他的人生中只腾出了两个位置,一个是画画,一个是他疼爱的女儿。为了画出《地狱变》的屏风,他竟然可以忍受女儿在他面前被烈火焚烧致死,

“刚才还同落入地狱般在受罪的良秀,现在在他皱瘪的脸上,却发出了一种不能形容的光辉,这好像是一种神情恍惚的法悦的光。”

  良秀是可怜的,尽管深爱女儿,但却无法抵抗那梦寐以求的画面的诱惑,他在不经意间被自己的才华所异化了,通过手中的艺术品,或许只有他洞穿了事物背后的秘密,在某个领域那是平常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俄亥俄 温斯堡》里有段精彩的描述,

“世界上有很多的真理,真理都很美丽,如果一个人强行把一条真理据为己有,并努力按照它而活,那他就成了畸人。”

  我不知道这段话放在这里是否准确,但至少在精神层面,它清晰的描述出了某一个群体在执念下的生存状态。

  回到我们的这本《俗世奇人》,尽管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但作者却用简练的语言精准的把握住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这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穿梭在每日的市井之间,他们是奇人,但同样也是真实的人,是真真切切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作者也说了他写这本书的理由,

“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融入了此地百姓集体的好恶,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地域性格乃最深刻的地域文化,我对将它挖掘和呈现出来十分着迷。”

  正因为作者有着对他生长的那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才有了记录生活于俗世的奇人的决心。这可能就是一个真实并勇敢的写作者的信仰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俗世奇人全本》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