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一线医生到宅家网友,都千万不能忽视这件事
日期:2020-02-18 20:45:58 作者:疫战 来源:二更 阅读:

从一线医生到宅家网友,都千万不能忽视这件事

  南方周末曾在 “SARS十周年”探访了SARS幸存者庭。

  荆德申,57岁(2013年时)。他回忆医院呼叫器的音乐乐曲梁山伯祝英台》中“梁祝永别”的那段,荆德申本来特别喜欢听那个曲子,但从那以后,他好几年不敢听。住院经历还给他带来更多障碍看见穿白大褂的心里就哆嗦,5年都不敢上医院。

  住院时的情节,像梦魇一般在非典康复者的脑子出现。像荆德申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有人每天要洗100多次手,有人一看到医院还是会浑身发抖。在医学上,这被称为负性情体验

  许多研究已经记录严重疾病与一系列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比如:癌症与PTSD(创伤应激障碍)有关;患有SARS的病人更容易同时患有PTSD,焦虑抑郁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恐慌力、孤单愤怒情绪又一次将人们淹没。疫情之下,人们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后疫情时代,人们又该如何与创伤相处就此,我们咨询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

  胡慎之

  关系心理学家,精神分析治疗师(德国训练6年)、创伤治疗师(欧洲人组织训练3年)、心理治疗师、国际危机干预指导师、广东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点击下方视频

  听听疫情下

  我们该如何做心理疏导

  ↓↓↓

  

  

  以下是我们与胡慎之就此次疫情中引发的相关心问题问答实录

  一线工作者其实处于两难境地,一是出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他们义无反顾,一是他们面对疫情,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恐慌。

  但他们只能顾及一方,这时他们可能会用高强度的工作来麻痹自己,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很多时候一线工作者看到自己的病人死亡或者情况不是很好时,他们会自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专业人士。如果他们有倾诉或者求助意愿的话,要告诉他们,这个事情不是他们的错。

  但无论是孤单、愤怒、无助等情绪,他们都很难说出口,因为他们承受道德和职业上的双重压力,会有自责和羞耻感。如果这时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压力,就会让他们达到崩溃状态,这就是医生为什么不给自己的亲人手术原因

  长时间负荷的工作,医护人员最好每天有点时间,大家一起鼓鼓劲,有个释放情绪的时间,倾听和说说各自的情绪。但现在这个环境允许(医护人员没有时间),所以有可能的话,一线医护人员尽量抽出时间跟亲人朋友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是暴露在疫情危机下的第一级人员。

  在隔离的环境中,和外在世界无法连接,人容易变得孤独。医护人员之间有一种“碰肘礼”,碰肘的动作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连接是一种来自外界支持

  

  如果没有感觉到来自家人、身边人、组织等支持的话,他们会易怒。做好后勤保障,就是对他们非常好的支持。

  首先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好的心情和状态有利于恢复健康。在治疗结束后,我建议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心理疏导。很多人以为自己没问题,但我希望媒体能够传达一种信息:很多人没有求助的意愿或者意识,他们不一定会想到求助,但求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其实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

  

  重大的灾害和危机事件之后的心理创伤,会影响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理,疫情中失去亲人朋友的人最好也要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划分,面对疫情受到心理影响的人群分为四级:

  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第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首先将工作和生活隔离开,要明确这就是自己选择的工作。其次,要确定并肯定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意义,意义的明确可以抵消或者补偿失控感。最后不要被情绪掌控,要逐渐恢复到独立思考的状态。

  我还补充一类人群,那就是一线志愿者者,这是一类急需心理援助而被大家忽视的人群。他们还在承受一种叫作“替代性创伤”的东西:由于带着同理心目睹了太多苦难的场景,在心理上也部分地“亲历”了那些苦难,各种情绪累积起来,渐渐超过承受极限。

  替代性创伤(v traumat)

  简称VT,最初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

  在后期,也可以延伸至普通人出于体验到大量负面情境导致的心理创伤。替代性创伤高发的群体为灾后救援人员,心理治疗师、社工等。但由于媒体的发达,普通大众如果过多接触有关灾难的新闻报道,也可能引发替代性创伤。

  很多人在前段时间一直关注数字的波动和大量疫情报道,这也是一种应激反应。这就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你就变成了当事人。

  我建议多关注官方消息,但不要过度。

  过多暴露在疫情的新闻报道中,人们也会变“笨”,更容易相信谣言,从众心理会很强,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灾难和危机性事件下谣言特别多的原因。

  在人人自危时,我们反而要隔离部分疫情信息。我们说“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人们与外界的连接就是爱,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

  关于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其实大众一直不是很了解,直到汶川地震后才逐渐被接纳。现在各个医院、大学、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等等都自发组织了公益心理热线,就是给全民一条心理疏导的渠道。

  凤凰网曾于2012年发布一篇文章:《非典后遗症患者:后遗症是一个不死的癌症》。SARS如此,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后也是如此,心理康复的路,或许比疼痛更漫长、更艰难。

  如同胡慎之所呼吁的: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求助是一种我们可以选择疏导心理的方式。

  面对疫情,全国目前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导读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一书也已向社会推出,该书也通过不同渠道向读者免费赠阅,在各网络平台也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的形式进行公益传播,供大家免费阅读、收听。

  各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协会、大学、医院等组织也都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中国政府网联合“健康中国”推出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服务,热线将陆续全部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

  我们等待,疫情结束。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疫情下及疫情后的心理创伤。对于有的人来说,或许更长更难,但我们期盼,总有一天,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能迎来春暖花开。

  撰文|qiqi

  运营|项18 设计|维尼

  点亮“在看”

  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求助是一种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一线医生到宅家网友,都千万不能忽视这件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