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寞公路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2-14 23: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寞公路读后感精选

  《寂寞公路》是一本由(瑞典)斯蒂娜·杰克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公路》精选点评

  ●我被翻译打败了

  ●悬疑色彩不是很强烈,前半部分内容稍微冗长了一些。后半部分相对精彩刺激一点。讲个故事还是比较压抑

  ●不是紧锣密鼓制造悬疑氛围小说,叙事偏冷静语言也较克制,这正好与故事发地那漫长白夜和极寒的环境匹配。它更关注人在故事中表现出的身心状态:人如何选择行动,如何被环境影响,如何与他者互动,以及人与人间关系如何转变。它是关于寻找的故事。小说中的多数人都处在一种因得不到而寻找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可说他们每个人都在寂寞的路上寻找,莱勒寻找失踪的女儿或说不再有对象父爱责任,米雅寻找完整温暖,西莉娅寻找稳定情感寄托,戈然寻找爱和尊重……而爱在其间起着非常意味深长作用,既给予他们力量,又驱使他们作恶,既摧毁他们拥有的一切,也回馈他们期待东西,读完内隐隐疼痛,因为它以不那么激烈方式向读者呈现人性中的恶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回旋的余地,以及在此过程中周遭的人如何给予反应或不给予反应

  ●北欧的极昼极夜,空旷人的茫茫林地,硬汉父亲苦苦追寻下落不明的女儿,悲剧真相如期而至

  《寂寞公路》读后感(一):超级剧透

  双线叙事:

  1、单亲母亲西莉娅带着女儿米娅投奔网友“破沃恩”,后者在地是有名的色qing杂志收藏着(也自用)。

  2、莱勒是个暴脾气老师,女儿黎娜三年前在公交车站失踪,警方虽然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单一无所获。莱勒业余时间都在“银路”一带摸排找寻女儿。前妻安妮特因此与他离婚,另觅新欢(在一次探望莱勒时两人有短暂激情)。

  3、西莉娅是个有神经疾病画家,找男人就是为了“托付终身”,米娅不喜欢“破沃恩”家的环境,母亲也疏于对她的照料,于是在林间散步时,遇到了比格尔一家的三个男孩:戈然、帕、卡尔·约翰,并和后者成为了恋人,最后搬到卡尔家住,发现比格尔一家不使用手机等现代工具,是末世论、阴谋论田园嬉皮士封闭家庭

  4、莱勒这边先后排查了阮贝格兄弟、女儿黎娜的前男友米凯尔·瓦格等人,米娅自我觉醒,不顾比格尔家反对上学,莱勒成了她的班主任。由于米娅与黎娜有几分相似,莱勒对米娅关爱有加,两次送米娅回比格尔家,遭到了卡尔·约翰的嫉恨。同时,又有一名叫汉娜女孩失踪,她跟黎娜长得就更像了。

  5、戈然从小就是变态人格,与女孩子交往总是不顺利,是他囚禁了汉娜。汉娜吃不下饭,央求戈然带她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比格尔家有间地窖,可以供全家吃住一年,相当于地堡。戈然成年后又自建了自己的独立地堡,其他家人知情但没在意。)有一天晚上,米娅偶然发现了,戴面具遛汉娜的戈然,在后者对前者施暴时,出手解救了后者,但在比格尔夫妇出现后,被控制,两名女孩重新被囚禁。

  6、米娅没来上课,莱勒两次登门看望米娅,都被比格尔家拒绝探望。后来比格尔(家庭中的父亲)告知莱勒实情:戈然囚禁黎娜并将其勒死,莱勒将被处决,地点就在黎娜埋葬地旁边。关键时刻,安妮塔(家庭中的母亲)枪杀了丈夫,救下三人,警察出场结案。结尾莱勒与米娅产生了父女之间的情谊。(完)

  最不合理的几点:1、三年才排查了这点人,莱勒真不行。2、前面说莱勒是暴脾气,以为会“飓风营救”,后面老师身份又柔情似水,警察朋友哈森除了是个老好人,完全无用。反杀靠的是安妮塔觉悟,杀了老公,等待警察拘捕。3、安妮塔跟安妮特(莱勒的前妻)就差一个字,翻译、编辑有多懒,不懂得“达雅”换个字不行吗?对于读者不友好、不方便。

  《寂寞公路》读后感(二):一位父亲的坚持与执着

  近期看了很多北欧作者的悬疑小说,觉得是有着北欧独特的特色。每一本都让我有种压抑的感觉,这个也不例外。

  从书名我们觉得这是一本描述一个人在路上的故事,其实这是由一起失踪案开始的。而作者是运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来讲述整个故事。主角莱勒是一位父亲,三年前他的女儿在一条名为“银路“的公路车站上失踪,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女儿。于是莱勒开着车,一天不停地在这条公路上行驶,希望找到他的女儿就算是尸体也可以。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一直寻找着,不错过这条公路周围的任何一个人或者房屋。而作者的另一条线是讲述一对母女从远方搬到银路周边的小镇生活,以女儿的角度描述发生的事情。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有深深的好奇,他们两个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其实越到后面越接近真相,也会有悬疑的感觉。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是略微有一些枯燥的,一位父亲不停的在寻找自己失踪的女儿,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情。而作者斯蒂娜杰克逊是一位女性作者,她在描述男主角莱勒的心情时候,我想在想是不是真的接近一个男性的思想。女性作者描绘出男性角色,是否真正符合他的个性。在这本书里也是如此,作者把失踪女儿的父亲描写的那么执着坚持,一心想要寻找到女儿,而把母亲创作成想要忘却这件事情,并且已经改嫁他人,这样的角色我并不认同。因为作为一位母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母亲是胜过父亲的。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母亲和孩子建立了亲情,远远超过了父亲女孩子所建立的感情。在我们看过以往的作品中,很多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执着,往往超过了父亲。所以我不知道作者把故事里的母亲设置成这样是她自己经历过的,还是她自己的真实想法。 故事的后半段悬疑色彩就浓密了起来。已被囚禁的女性为视角讲述的片段,让人不禁开始猜测,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而在越来越接近真相的时候,主角莱勒又渐渐的开始意识到什么,所以他才会更加接近他的学生米娅,从而把她救出。 虽说对于凶手的设定我也不是很赞同,但这部作品毕竟是作者的处女作。在这个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父亲对于孩子的父爱,也同样体会到一位父亲的希望,失落。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因为最终莱勒并没有找到他活着的女儿,一位父亲丧失女儿的生命,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或许在我们身边仍有有许多案件就会发生,但我们仍希望岁月静好,一切平安!

  《寂寞公路》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愿悲剧只存于书中

  依旧是一本充满北欧风情的悬疑小说,出自新晋瑞典“悬疑女王”斯蒂娜·杰克逊,也是斩获“玻璃钥匙奖”的话题之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叙事风格,都让人深感置身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寒风凛冽之中,面对自然与整个世界的冷酷与绝望。

  从书名和开篇就点明这将是发生在一条名为“银色公路”上的事:三年前女儿下落不明,背负着愧疚跟思念的父亲一直开着车沿着这条公路不停寻找,哪怕痛苦的妻子已经离他而去开始了新生活,警察逐渐放弃了调查,热心的市民以悼念默认了女儿的离开,他依然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守望着生命中唯一的灯塔——寻回女儿。而故事的另一条叙述线却着眼于女孩“米雅”的故事,开始我甚至误以为她的母亲或者她自己就是失踪女孩本人,而随着情节展开,最终并没有如我想象般地,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汇成最终的结局,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的表现。如此类的悬疑作品并不同于推理小说那样注重逻辑推衍或是诡计设置,阅读过程中始终让读者处于屏气凝神的状态才是其最大的特色,一如挪威罪案天王尤·奈斯博的“哈利·霍勒”系列。

  本书最大的看点自然是父亲对于寻回失踪女儿的坚持,这位硬汉如何在极昼的漫漫天中踏遍各处,又怎样使用各种非常规的手段去进行自己的搜查。全身心只有找寻女儿这一个心思的他,顾不得自己的衣食住行,昔日温馨的住所也只是歇息之地,工作状态让旁人已把他当作心理有问题的病人,但这种硬汉柔情的反差感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就像一个坚硬外壳下的柔软的心,不由自主对其产生强烈的同情与感触。

  而另一个主要人物——女孩“米雅”,也讲述了她青春期经历的艰难成长。自幼跟着一个“异于常人”的母亲到处流浪,她从未拥有正常的亲情,甚至父爱母爱都是缺失的,这也使得她急于逃离那个难以称为家庭的住所。青少年时期的恋情是否能称为爱情呢?书中借主角之口说“一起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你们还这么年轻,还需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谁。扼杀彼此很容易。”在身心还未成熟时,匆忙跳进爱情的河中往往不会带来美妙的结局。米雅其实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家庭,她却在男友卡尔身上隐约似乎寻见了,缘木求鱼自然无法得到她真正想要的。而我们每个成年人是否也具备找到爱情,并且珍惜它的资格呢?每个尚未找寻到自我的人,终究是很难寻觅到爱情,即使误打误撞碰到也不具备维系这种复杂情感的能力吧。

  整本书的气氛压抑又沉闷,甚至在最终揭晓结局的一刻,读者心头的大石也未能搬开。诸如此类的罪案小说因为太过贴近于我们的生活,令人不敢去设想书中情景真实发生在身边时,会是怎样的悲惨与令人绝望。还好,这一段只是书中的故事。盼人间,少些这样的真实存在。

  《寂寞公路》读后感(四):辞旧

  囚鸟 你是我的爱人。 我是一只被你囚禁的鸟,被你藏在你的城堡。 这是只属于我们的安静世界,这里没有漫长白昼,没有冷酷的光线,我们可以在这里聆听暗夜。 在这里没有风声雨声,没有虫鸣鸟啼,有的时候我甚至听不到我的心跳声,这里是没有生机的死寂。 我只是想要一个拥抱。 我不想忘记天的高度,风的味道。 你是我的猎物。 你不是我的主人。 永夜 每个新来的都惊叹我们的白夜,阳光渗透这片大地的每一寸,有时候你会感受到它在鼓励你,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在嘲笑你。有时候你可以听到阳光烧到大地时晨霜消融的声音,可以听到阳光漫洒森林和湖泊时,树木和水流卸下伪装后湍涌奔腾的声音,它极具侵略性地,唤醒了这片大地上每一个生命。 黎娜,是它带走了你么? 这是一条无色的路,当白夜照亮它时它被称为“银路”。我已经沿着这条路开了七百多个不眠夜,一个又一个指示牌,一条有一条分岔路,没有人会比我更熟悉它了。 漫长的白昼,漫长的永夜。此生我所有的希望、失落和救赎,都在这条从山到海的“银路”上。 黎娜,你在哪里? 我敲开了每一扇门,我认识了每一个人,暴躁的,友善的,奇怪的,他们一个一个来了又走,匆匆忙忙,然后只留下我,原来孤独是这么简单轻易,它侵蚀了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屋,土地,像疾病一样,我想我被感染了。 “我以为你戒烟了?” 我的确戒了,爱的,不要皱眉了,你的小虎牙很可爱,你的小雀斑也很可爱,你不用总是隐藏它们,你像你的母亲一样美丽。 “爸爸,你知道这几个小时里你已经抽了二十一根烟了吗?” 我恨这条路,黎娜,他是罪魁祸首。 这里没有光,没有声音,黎娜,你也在这里么?在这铜墙铁壁里生活了这么久你一定很害怕吧,我来了。 “莱勒、你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们为了孩子能付出-切。如果他们痛苦,我们就痛苦。保护我们的孩子,这是自然秩序。我们为他们抗争,如果有必要的话会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因为最终我们拥有的只有他们。”

  你错了,我不会这样爱我的孩子。 “米雅在哪里?” 米娅 我不喜欢活在旅途中,我想又一个家,一个正常的家,一个储藏柜里装满食物,父母不会喝醉抽烟或光着身子四处走动的家,一个不必为之感到羞耻的父母。 托比沃恩很友好,三角屋也很好,可西莉娅从不改变。我爱卡尔,爱他身上独特的气味,虽然比格尔和安妮塔的行事奇怪,但是他们帮我独立,帮我远离西莉娅,我爱他们。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专注之事。 我还是没有自己的空间,连一个可以躲进去的小角落也没有。难道生活就是一个牢笼之后是另一牢笼么?曾经梦想可以有兄弟和姐妹,如今,当他们一刻不停地围绕在身边时,我居然开始渴望孤独了。只为了能得到片刻喘息。 尾声 “我想去打一头麋鹿。” “看来你得教你的女儿打猎了,莱勒。” 米娅,不用慌张,我会把我知道的一切倾囊相授。久违的夜幕渐渐笼罩“银路”,虽然闭着眼睛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它的蜿蜒、伸展、汇入大海、销声匿迹,要不是因为你在我身旁的呼吸,我可能已经被绝望吞没。米娅,谢谢你,我的寻找结束了。 晚安 在庚子年即将来临的时候让我们和自己爱的人互道一声晚安,送走曾经匆匆的一年,把所有值得我们怀念的珍藏在心里。不在留恋过去,迎接那崭新的明天,珍惜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愿我们都有一个宁静的夜,甜蜜的梦。 晚安。

  《寂寞公路》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注定寂寞的旅程,却令寂寞的人依偎在了一起

  三年前,莱勒的女儿黎娜在银路的公交车站莫名失踪,于是身为父亲的他开启了一段永无止境的寻女之旅。最初失踪时,小镇上的人们集结到一起自愿组成搜寻队伍,并配合警方让莱勒搜查他们的住宅,检查他们的阁楼和地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只剩下莱勒一人仍在孤军奋战——他走遍黎娜有可能出现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不惜侵入那些未经他人许可的私人领地,却始终一无所获。 正如现实生活中那些寻找失踪子女的父母一样,莱勒所面对的是一条前途一片迷茫、唯有信念支撑的孤独旅程,唯一与他相伴的,是那些关于黎娜的想象和幻影。或许是性格使然,他并不像妻子安妮特那样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因而更多的时候,莱勒独自承受着女儿失踪所带来的内心煎熬,并努力回避着黎娜可能已经死亡这一事实。他舍弃一切寻找女儿的执拗行径,既可以说是对黎娜仍活在世上这一信念的坚守,也可以看作是逃避女儿已然死亡这一现实的借口。 不难发现,在阅读本作的过程中,虽说在莱勒寻女的这条线索中出现了不少惊心动魄的场景,然而读者还是能感受到一种极其压抑、无望而哀伤的氛围。作者在借由文字展现莱勒对女儿的深情,以及寻女过程迷茫心态的同时,也将这种情感通过字里行间传达给了读者,令人感同身受。 而为了能够调和如此压抑的内容,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另一条关于米雅的线索。 在这条与莱勒寻女并行的故事中,身为主人公的米雅随母亲来到了这个小镇上,摆脱了居无定所生活的她,在此开启了寻找自己理想人生的旅程。她无意中结识了卡尔-约翰,迅速与其坠入爱河,并在此后努力让自己融入男孩所在的布兰特家。 虽说布兰特家所持有的观念多少有些偏激,对米雅也多少有些控制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卡尔-约翰的家人却给予了她更多一个正常家庭应该给予她的东西——健康的饮食、舒适的住所以及滋润心灵的爱。倘若没有后来戈然那一档子烂事,相比和西莉娅在一起,对米雅而言,继续待在布兰特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比故事结尾米雅和莱勒待在一起还要靠谱,毕竟一门心思找寻女儿的后者,始终给人一种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印象。 小说的前半部分,莱勒的故事与米雅的故事虽然交替推进,但是二者之间却没有丝毫的联系,犹如两条平行线一般;唯一的一次交集是米雅偶遇了黎娜失踪三周年的仪式,而莱勒当时就在游行队伍中。直至米雅决定入学,此时身为数学教师的莱勒才开始与其有了来往,而这时作者巧妙地将莱勒的视角和米雅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同时引出了读者更为关注的、以被绑架女孩汉娜为主视角的剧情。进入第二部分后,小说一改之前娓娓道来的阴沉基调,开始变得更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倘若从破案的角度上讲,本书实在无法称得上是一本推理作品。虽说故事涉及两起少女绑架案,莱勒也花了不少时间走访调查女儿失踪的事情,但是他完全没有查到任何与凶手相关的事情,不仅如此,他还老是揪着黎娜的男友不放。当然,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对读者判断凶手时的误导,不过除此以外,作者并未明确提供更多嫌犯,米雅视角下关于戈然的只言片语更是不足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好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对凶手的形象有着重描写,加之此前已有过一些铺垫,使得读者多少还是有机会猜测可能的剧情发展,同时也使得最终揭示戈然才是最终大Boss时并未显得过于突兀。 不得不说,始终隐忍的安妮塔突然站住来掌控全局的设定还是挺让人惊喜和意外的。再怎么说莱勒也算是男主角,并且他因为担心米雅的安危也成功深入了虎穴,甚至逼得比格尔不得不挑明一切;自然,制伏反面角色、救出被困少女的责任理应落在他的肩上。只可惜作者全然没打算给他“主角光环”这种东西,他虽然对比格尔有所猜忌,但是完全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于是很快便被干倒,并随即成为了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待宰羔羊;若不是实在看不下去的安妮塔大义灭亲地给了自己丈夫一枪,估计莱勒难逃一死,更别说把米雅和汉娜救出来了。 因而,就《寂寞公路》这部作品而言,案件不过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要素罢了,却并非是作者重点想展现的内容。或许作者更希望读者能借由本作感受到诸如莱勒、米雅这样的孤独之人,虽面对不幸时有过痛苦的挣扎,但是他们心中仍旧怀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莱勒和米雅这两颗原本估计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延续着他们对家的期待。 最后,还是要感谢推理月报以及中信出版集团给予的这次阅读机会,同时也期待着该作者的更多作品能借由这一平台引进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寞公路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