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2020年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怕是算上并列都不止千百。
可歌可泣的人物太多了,大家的感动都不够用了,可冷静下来一想,又隐约觉得哪里不对?
1
贫困老人,捐出全部积蓄可能意味着人生后半程活的没有保障;年轻女护士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也许预示着一生的遗憾。
换个更具体的问法:
流产10天的武汉女护士重回一线,应该鼓励吗?
怀孕9个月即将临盆的女护士坚守在战“疫”一线,不应该劝阻吗?
这两个我平时开脑洞都想不到的问题,却真的发生了,怎一个“魔幻”了得?
90后女护士黄杉,原本有小产假28天,在流产10天后,就回到科室请战,她所在的医院被指定为肺炎就诊定点医院,黄杉一直到现在都战斗在一线。
另一位女护士赵瑜,怀孕9月即将临盆,不顾周围人反对,每天挺着大肚子继续在抗“疫”一线工作。
不知道还有多少没有被报道出来的孕妇、哺乳期妈妈奋斗在前线,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以此做为道德绑架的凭借:“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新闻中的两位女性主人公,也许得不到更特殊的保护,毕竟是抗疫时期无法做到周全,能理解,但连基本的人文关怀都缺失,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宣传的呢?
平时岁月静好的时候公交车上都设置了“老弱病残孕”专座,疫情期间如此危险的时刻却把最需要保护的群体送到一线去作战,如果把这种对比拍成电影,应该是不错的荒诞题材吧!
相比感动,我更多的是惊诧:
保护需要保护的人,不让他们暴露在风雨中,这才是社会的温情和柔软。
2
当然,我没到过抗疫前线,也许现状是的确人手缺乏到刻不容缓,无法区别对待,而愿意克服自身困难主动请缨的孕妇也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加入这场战斗。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她们的确值得被报道和颂扬,她们值得我们的眼泪和感动,她们是伟大的女性,也是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但可不可以,不要把她们的付出和牺牲当成理所当然,可不可以不要一边歌颂着女性的伟大,又一边拉踩女性的“弱势”?
原本看到流产女护士和待产女护士上前线的新闻已经够心疼了,直到我看到下面这样的报道,就更为她们觉得不值。
明明已经不顾自身安危倾其所能,在刚流产或是即将临盆的状况下还抗压工作,但是在报道里,她们依旧比不上男护士。
“男护士是骨干,体力更好,抗压能力也更好。”
短短的一句报道不知道会让多少女护士心寒,冒着危险辛苦敬业的坚持工作,却依旧逃不开惯于被看低被轻视的命运。
(在这里还是有一说一的插一句,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都支持,其实女性抗压能力是优于男性的……)
我从不支持性别对立,更不会去挑唆性别冲突,最近看到不少关于男护士“男”丁格尔的报道,也觉得很欣慰。
因为无论男女,能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冲到前面都一样伟大,都值得被大家看见。
而在这个时候还要拉高踩低大肆报道男护士的优势,不该是社会的良心。
3
媒体已经报道过,在这次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中,女性医生占50%以上,女护士占90%以上(据了解其中还有5%的孕妇)。
都说女性平时能顶半边天,而在这个危难时刻,她们更是一片天的顶梁柱。
那顶梁柱是怎么被对待的呢?
生理期的时候,连配备的卫生巾都没有,纸尿裤更没有,女医生女护士们有时七八个小时不上厕所,血和尿混在一起。
当她们无奈的向志愿者求助,可是医院的领导却回绝了品牌的捐赠说“不需要!”
女性付出的时候,视而不见她们的“弱”,比较孰优孰劣的时候,却刻意放大子虚乌有的“弱”。
到底是弱还是不弱呢?
这种薛定谔的“弱”,不过是掌握话语权的人的道具罢了。
在他们看来,不管女性付出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她们永远处于天然的劣势。
不信你看看媒体怎么称呼16省市对湖北的支援和帮扶——一口一个苏大哥(江苏)来了,黄石妹妹别怕。
凭什么把男性刻画成“拯救者”,女性只配做“被拯救者”的模式?
怎么?就不能是黄石兄弟?就不能是江苏姐姐?
令人感动的事情是挺多的,伟大的人物也远不止于新闻报道,但千万别在刻意营造的感动里浸泡的太久了。
时刻保持清醒吧,毕竟75%的精酒精能杀灭病毒,但杀不灭深入骨髓里的“男尊女卑”的毒。
—— END ——
hi 漂亮小姐姐
帅气小哥哥
想跟你分享我的生活日常
和喜怒哀乐
扫描下方
加我私人微信吧
???
我在朋友圈等你
读 ·更 ·多
疫情心理自助 | 疫情与爱 | 耳光
被辞退 | 疗愈电影 | 萧亚轩
在看是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