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别理解也很向往拉里的选择,第六章聊到宗教的部分读起来很吃力,有种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佛教篇的感觉,有前面几章人物、故事的铺垫,拉里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最后一段作者把索菲的结局也描述成幸福的结局,我想是戏谑也是真心的。
●这本书涉及的哲学的内容比较多 粗略的读的话感觉读不很懂 但是这本书也没有月亮六便士那么尖锐 所以可能我自己读起来没有很大感受…
●本书散漫又委婉,不似《月亮和六便士》那样火力全开。其实拉里无非是一个因为死亡的不确定性而开始不停思考人生意义并钻进牛角尖的人,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逃避现实,事实上我觉得这个角色写得挺分裂的,难以理解,充满矛盾,显然不及《月亮和六便士》里的画家纯粹。另外在我看来真正值得钦佩的是艾略特,他让我想到一句话:“我从没回避过我的欲望,因为我觉得我配得上”。特别感动于他对妹妹一家的爱,对朋友们的热情关照,他一面唯利是图,一面慷慨大方,说到底,他图的不是金钱,而是“被上流社会认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为之努力,他对自己负责,也对他爱的人负责。唯一令我感到厌恶的角色是伊莎贝尔,她的自私已经趋于恶毒,她所谓的爱不过是控制和占有。我得承认我一直暗自期待她能有个不那么好的结局,以让我有个心情很好的夜晚。
●我怀着极大的希望,看看作者能开出怎样的药方,结果又是俗烂的那套“印度哲学”,失望透顶。不过,配角们的描写倒是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这本书读了一段时间。不像月亮与六便士一气呵成的读完。故事是好故事,境界也很高深,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多少和《月亮与六便士》有相似之处,只是觉得没前者那么感人与纯粹。豆瓣的分这么高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没读懂。可有件事在这里不得不提,那就是翻译问题。可能是每个人欣赏口味不同。我是觉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语境来说。总是出现我国的俗语和歇后语有点别扭,比如:咸吃萝卜淡操心,读书破万卷,一个巴掌拍不响诸如此类太多了。读外国文学,翻译真是太重要了。
●我看的是译林出版社方华文翻译的。木心说,人类的终极命题有这么几种解答方式: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具体我也记不太清了。高更选择了艺术,拉里选择了宗教,但最终指向是相同的:寻找上帝。两部书的主人公说过一些相似的话,做了一些相似的事,但《刀锋》相较于《月亮与六便士》更具有现实性一些,伊莎贝尔和《面纱》中的女主也有很大的相似处,而毛姆却能把他们写成一个崭新的故事。可读性很强,是我这几天看的最好看的一本书。
●我自己又是怎样的人呢
●很流畅,很对胃口的译本,四五天看完的。探寻理想,如何去做,而又如何摆脱枷锁。世界之大,拥有地方容得下那些独特的的生活方式。
《刀锋》读后感(一):杰出的布局能力
在这个故事中,毛姆是个杰出的旁观者。
每个人都有所追求,每个人都追求到了所得。而“我”在与他们相处、交谈中见证帮助了他们的所得。
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一样,都是为了所求随心所欲,而伊莎贝尔是幸运的,及早离开了他。毛姆见证了她从少女到少妇的蜕变,也见证了她和拉里的越走越远。两个人注定要走不同的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
一直觉得伊莎贝尔是睿智的,能看清,能断舍离,能认定走下去的路却也摆脱不了女人的“圣母”情节。
将这么多人物关联在一起,是他的叙事才能在穿针引线。
《刀锋》读后感(二):安宁是最让人嫉妒的生活状态
“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
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
看的是方华文的译本
喜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所以买来《刀锋》
他的书的内容,从这两本书看来,都在探讨精神与物质世界
有意思的是,两本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不拘于世俗眼光,去追求精神世界安宁的人,而且最后也都找到了内心的归属,算是“成功”的结局
拉里的上帝只存在于他自己的心中,他在苦寻的是一种善恶本源的答案,如何才能参透世间万物,达到无极的境界,但这种脱离了尘世烟火味的崇高理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之抛弃一切的勇气,书里塑造的拉里形象让人钦佩与喜爱,但我觉得现实中敢于追随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率真,坦诚,随性以及随心,真的是很吸引人的品质了
在我看来艾略特叔叔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即使作者以旁观者的高姿态批判过他虚荣的处世观,但我依然觉得他不乏是一个热爱生活与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他在努力帮助身边的人达到他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价值观不一样的时候,你怎么能轻易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呢
然而,我现在依然还是迷茫,没有找到让自己安宁的答案,拉里也是读万卷书破万里路,体会人间百态才有了顿悟,我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人还是要努力热爱生活,在我浅显的认知里,精神与物质的富足,起码要有一样才可以安于尘世
《刀锋》读后感(三):一个与利刃没有关系故事
在当当上读的,买了挺久以至于都忘记是谁的作品,越过译序和序章就读了起来。当拉里的形象逐渐显露出来的时候,我立马翻看了前面,果然是毛姆的作品。
毛姆这个人很早以前就有耳闻,但读他的书是近两年的事情。记得那本《月亮与六便士》,第一次有一书让我一口气读完,读到很晚很晚,然后坐在阳台上哭了很久。那是他较早些时候的作品,而这一部是他70岁时候的作品,相比第一部淡很多,但感染力依旧,可见作者力道的控制更加成熟而缓和。
我看过的小说在自己所看书目中所占比例并不算太高,毛姆的这两本书是评价最高的。其他基础的暂不说,他对故事叙述的急徐控制得非常好,虽然单线叙事,但每一次插叙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以致让我怀疑作者是否研究心理学的。功力最高的还是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拉里,言语不多,事迹或者经历也并无过人之处,事事都没有按照他人预想的去走,思想总是游离在别人的理解之外,而且没有解释,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震撼心灵。
当然,这样的说法是非常主观的,拉里在书中也只是吸引了作者一个人的注意力,在故书本之外他是否也像故事中一样呢?这不得而知,我只能说这样的一个角色打动了我。不能造次地说自己跟拉里相似,毕竟自己的经历更加普通,甚至缺乏像拉里一样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与思索,但我又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向别人说得清自己,也似乎永远在不被理解当中,但我不愿放弃。
《刀锋》读后感(四):自寻意义的时代
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刀锋”?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人生有没有意义?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时仍在思考的问题。
刚开始读,看着书名,我想当然的以为这本书大概是说拉里拥有刀锋一般坚强的意志追寻人生意义的旅途,读着读着我发现并不是如此。书名跟内容好像没有太大的意义,主要内容是跟人生意义有关,跟坚强的意志并没有太多关系,更侧重于精神生活。
读到拉里要去煤矿找活干时,我一下子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拉里和孙少平一样,酷爱读书,很喜欢思考,又都不约而同的当过煤矿工人,很有趣。
我也想从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这一点支撑着我继续读下去,可一直到结尾,我也没有找到令我满意的回答。关于人生意义的内容,书中正面描写并不多,更多的好像是从刻画的主人公的行为和选择来间接阐释:拉里真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侧重于精神生活,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取。而伊莎贝尔更看重物质生活,不同的人生观和追求导致了她和拉里的决裂,尽管她深深爱着拉里。而艾略特视社交为自己的唯一追求,活着就是为了从事社交活动,而宴会则是他的生命之柱。最终,三位主人公都如愿以偿:拉里通透了人生的终极境界,活得洒脱,内心平和宁静,自己的许多行为很多人看起来困惑或觉得很好笑,也不改其志。伊莎贝尔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愈发活得尊贵优雅,可内心依然深深爱着拉里这个爱而不能得的男人。艾略特到死仍想着他的社交。
关于人生的意义,我曾早早就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生短暂而世事无常,人生或许本来就没有意义,只是我们为了在这短短一生寻找一个精神慰藉并深以为然,活得不那么难过而已,即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更好的生活。可什么又是更好的生活,活得幸福快乐?或者在一场悲剧里仍活得高贵自足?面对这充满太多可能性的未来,我只好回答:好吧,这是一个自寻意义的时代,就像这三位主人公不同的选择一样。只是这些没能得到彻底回答的问题像内心的一股躁动一样,时不时搅扰内心让其不得安宁,要让我不断去思索并作出选择,并以自己的一生来接受检验。
面对人生提出来的问题,你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刀锋》读后感(五):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在精神生活中获得
再读毛姆,是他的《刀锋》。
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他还是将自己化身为故事中的“我”,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故事的主人公拉里是个年轻、有活力的小伙子,他本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可是在他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国之后,他的追求和想法发生了改变,他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不在意自己和大多数人不同而引来别人的非议,他追求精神上的富裕,视钱财为粪土,认为钱财、房产只会限制他的自由,禁锢住他。
他博览群书,追去知识,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凭,只是为了让内心充实,在书中他获得了愉悦感,“好像一踮脚尖,伸出手就能够着星星似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就好像乘飞机来到了高山之巅的一处辽阔的平原上,周围空无一人,空气清新得犹如芬芳的美酒沁人心脾”,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极其富有的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享乐。
“当你决定偏离众人所走的道路,另辟蹊径时,就等于是一场赌博,标新立异者为数不少,成功者寥寥无几”。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人生只有一次,选择怎样度过就是一种赌博,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保守,是无可非议的。
拉里除了读万卷书之外,还行万里路,他去印度寻找内心的答案,与圣人接触,“或者仅仅坐在圣人的脚下,享受圣人带来的那一份静谧和吉祥——那份静谧和吉祥犹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在印度“苦修林”,仿佛与世无争,内心极其平静,就像胸中有辽阔的大海,可以包罗世间万物。
拉里的变化使得他的初恋伊莎贝尔觉得,她已经失去了拉里,拉里的内心已经不属于她了,“她好像抓了一把阳光在手里,那阳光却从指头风里溜掉了”。拉里的谈吐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并不相信上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上帝之爱,他的心中没有仇恨,没有蔑视,有的只是宁静、善良、平和和无私。
拉里和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拉里注重精神生活,收获了内心的平静,时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依旧年轻着,而艾略特注重物质生活,他在社交界的“成绩”登峰造极,哪里有宴会,哪里就有他,他也确实收获了金钱和地位。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会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样。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勇气和魄力去过拉里追求的那种生活。这很正常,因为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这些普通民众创造经济价值,而拉里这样的少数人推动社会思想上的前进。
我赞同作者说的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在精神生活中获得,所以我才会在平淡的生活坚持读书,领略我所看出到风景。